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的读后感大全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是一本由海宴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元,页数:2018-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读后感(一):人心诡谲
身居高位,人心正,却被诸多揣测。林殊教导出的庭生,怎么会背叛,这也是朝堂上的人所不理解的!不理解皇帝为何会无条件的相信,不相信长林王绝无谋反之心,只为了制衡就可以不顾成百上千将士的性命,不顾成千上万个家庭的悲喜!只是为了政治的制衡!有点可悲!
我特别对庭生这个人物感慨颇多!因为这是两部里唯一有牵连的!想起来在长林府里的祠堂,有一块无字的碑,我想庭生在祭拜之时,认定这碑上定有恩师之名,在除夕的晚上独自一人守在祠堂,对着这碑,说着别人都无从知晓的心事!
长林王的忠心,皇帝相信,长林府相信,旬飞盏相信,林奚相信。可旬白水不信!濮阳缨就是看准了这点才能从中瓦解吧。
最后,平章死了,皇帝死了,庭生死了,我关切的人一个个都走了,只留下平旌独自支撑了,传言说平旌是“小林殊”,果不其然,本想自在江湖之人,卷入朝堂,待风波尽平,再遁入江湖!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读后感(二):风云涛卷
其实在得知这部书出来时,以经看了上一部《琅琊榜》的我并不打算去看,原因并非不好看,而就是因为上一部太精彩所以才不敢去看,害怕这一部没有上一部好看而毁掉了琅琊榜,但我知道我一定会看的,因为海宴在《琅琊榜》的再版后记中说她认为故事要有留白所以这一卷已经彻底封匣,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文字所衍生的空间是影视作品永远也拍不了的,这也正是文字的魅力。我一直犹豫不决直到最近我读完了《风起长林》我才发现我原来的担忧纯属多虑,非常的精彩,我一直很庆幸没有错过琅琊榜这样的好书,没有错过这样通透而荡气回肠的人生,我第一次会在读书时眼泪唰唰的下落,没有任何不值得,没有任何不应该,心中满满的都是敬佩与不舍,纵然心里不想结局如此,但却丝毫没有想过更改结局,有些东西就是这样,明知发生会无比难过但却不愿阻止。心中没有感叹微有悲凉更多的只是对于他们宽广的胸怀,疏阔的性情,通透的人生态度的无限怀念与不舍。读完琅琊受益良多,于友,于情,于亲,于己。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读后感(三):无题
弥补了电视剧最后2集的bug,但总体上与剧中呈现出的意境相比,有些地方话太多有些地方缺乏细腻深入,闻名不如见面,但剧也好小说也好都是海宴写的,不能厚此薄彼,仍然给4星。
书中逃到乾天院虽然有可能是萧元启“绝对想不到的地方”,但依靠香味追踪太玄幻了,萧元启的巡防营还有什么用?大街上都没人吗?逃到苏宅有人看见,逃到乾天院就没人看见了,安排香味实属没必要。说什么机关被破坏打不开,坚持到了大军攻入城中,唉,如果电视剧中安排直接跑到苏宅密道中躲起来而不是去长林王府,根剧榜1,苏宅密道很难被发现,萧元启就是料到密室 ,一时也发现不了,同样也可以破坏机关,等待攻城,再加上荀飞盏也可以挡一下,应该也挺合理的。
狄明不杀荀飞盏已是仁至义尽,他此时此刻的心境恐怕也没心思去救一个萍水相逢的人,费心救荀飞盏不合常理,书中安排他看见黎老堂主再将荀飞盏放下,个人认为多此一举,更何况他怎么认识黎老堂主的呢?
林奚那剧“我的心永远与你在一起,我的脚步不会为你停留”,不是拔高了林奚的形象吗?与其心中默念为什么不大声说出来呢?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读后感(四):是嘉奖 也是枷锁
尾声 萧元启要逼君退位 萧平旌要以长林之名号召出一支勤王之师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很有体会地感受到“三纲五常”对古人的约束力到底有多强 君臣 父子 夫妻 后者以前者为天 可以为了“三纲五常”中虚无缥缈但在他们看来比天还高比地还重的“忠”和“义”舍去自己的生命 精神上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毋庸置疑是比物质贵重的
为什么以前看琼瑶的电视剧“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 她失去的是她的爱情啊”大家没觉得有多大毛病 到现在却掀起了大家对这句台词中蕴含的“三观问题”大讨论 正好也说明了这个原因 以前看这部剧时候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被释放 “三纲五常” “封建道德”等等等等的精神枷锁一副又一副压在人们心中 而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 大家可以大大方方地为自己着想 可以坦坦荡荡地承认自己就是希望过得比别人好 那些用过去和现在作对比而斥责现在的生活太好了人们太自私了的行为实在是很愚蠢 没有人必须要吃苦 条件好了是一种进步 不应该心存偏颇地认为物质的进步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倒退
我丝毫不怀疑忠义之士可以为君主舍弃自己生命的高尚气节 同时也不否定以自己生命为上的行为和想法 生命平等 精神也应该是平等的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读后感(五):琅琊榜风起长林和琅琊榜,你们更爱哪个?
看完电视剧才跑来买书的,想知道书会有哪些不同之处,看完之后感觉作者把很多剧里没有说清楚的情节,都说圆满了。而且相较于剧版,很多情节上的增补更戳人了。其实风起长林和琅琊榜1比起来,确实没有那种从一开头就风起云涌狠抓人心的感觉,也有很多人批判它的权谋过于简单,一些侍寝处理得过于理想化,但是这恰恰是我特别喜欢它的地方。 其实也看了很多权谋争斗的小说,斗来斗去,兄弟斗父子都君臣斗,感觉真的是步步为营机关算尽,仿佛一步都不能错,一错就满盘皆输。而这两部琅琊榜恰恰就给人另一种感觉,哪怕在最肮脏的乱世,哪怕周围的人都是豺狼虎豹,但是主角身边依然环绕着一批为了对方可以牺牲自己姓名的人。忠、孝、义这三个字可以说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长林王府一家人和老王爷与皇帝还有平旌与太子之间,都是没有嫌隙,百分之百的信任,一门心思为对方考虑的。可以说它理想不真实,但是恰恰是这种感觉,让人看见希望,让人看见不肮脏不龌龊的权谋是怎样的,让人看完整本书不会觉得人心阴暗实施污浊,而是从中看见美好和光亮的东西。我觉得这恰恰是它特别成功的地方。 如果这个系列还有后续,我还会继续追下去,希望作者能够写出更多像梅长苏、萧平章、萧平旌这样的人物。赤焰不绝,热血长存。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读后感(六):风起长林为歌几何
终于又一次合上《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再次重重地舒一口气。三刷完成,打卡。
得知实体小说上市的消息之后就预订了,终于在2018年的新年伊始收到了心心念念已久的纸质版小说。不得不夸一夸这次的封面,与众不同的墨蓝色调,摆在书架上很醒目,书封上隐约的山脉轮廓与意气风发的字体,让我一收到书就很想感叹它的大气。
一刷的时候主要是浏览主线情节,看到了长林王府在朝中的威望,以及这种威望带来的潜在威胁,看到了大梁国内安定表象下的波澜,和后来的由危转安。
二刷的时候被书中的情感所打动,平章平旌之间不经意但让人倍感暖心的兄弟情谊,梁帝对于长林王爷的信任和维护,各有追求的林奚与平旌互相坦诚许诺,终于执子之手。
三刷时,虽然对情节发展和情绪递进都了然于胸,仍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看,品味海宴笔下的琅琊山和金陵城,揣摩命运的峰回路转,明白人心的不可捉摸,也更切实领会了真心实意的可贵。
小说文字一如既往的流畅,书中每个人物的转变皆有迹可循,整个故事翻下来,我也没有特别讨厌的角色,而在我心里,最完美的角色是萧平章,最耀眼的是萧平旌,林奚和蒙浅雪两位女性角色塑造得很出色,在她们身上可以看到独立的品格。
风起风息,琅琊榜的故事不知是否还会再度延续,但我们深知,天地浩荡,赤心不灭。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读后感(七):选择与成长
不得不说这部剧可谓是赚足了观众的泪水, 可真真让我心疼的,还是长林王府守卫边疆却受人猜忌的无奈与痛心。 记得那句话:长林之罪,罪在将来。说起来是何其可笑而又荒谬啊! 可是,就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未雨绸缪,这或许就是朝堂之。上的担忧和防备吧。人心难测,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 因为我们观众是.上帝的视角,所以我们知道长林父子不会谋反,不会有不臣之心,可是当你是剧中人时,当你成为像荀白水那样的人时,手握权杖却又受人制约,效忠皇帝却又有自己的利益,或许心境与选择会变得不一样呢? 人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心性,不同的道路。长林王府选择守卫与退让,荀氏一族选择权利与制衡,元启选择斗争与复仇,琅琊阁选择超然与度外。 我们每个人终究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究竟谁对谁错,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部剧,教会我们的是学会遵循本心,保留一份赤诚, 留下的不是遗憾, 而是活于世间的勇气。 没有真正罪恶至极的人,只是选择不同罢了。人生很长,无数个抉择,无数次生离死别。 如平旌,他更像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一抹明亮与温暖,终将经历血与泪的成长,不灭本心,这是平旌守卫的责任与重担,亦或是解脱后的洒脱与成熟。 那是我们记忆中最明朗的少年,埋藏在内心深处,静候归期。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读后感(八):为没有我胡的琅琊榜打call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是,也许海宴在写权谋方面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在写人物,写家国情怀,写大义方面,她独树一帜,难出其右。
我很喜欢她笔下的人物,第一部评价的人已经太多,所以不做赘述,就说说第二部。其实两部小说里,女性角色都不多,但是我偏偏都觉得很有意思,比如说蒙浅雪,她虽然英姿飒爽武力值爆表,但偏偏有些憨实傻气,和萧平章形成互补,相映成趣。又比如林奚,外冷内热潜心医书,心思缜密,其实很多时候想法都比平旌成熟,但却总是看破不说。再比如荀安如,一开始就如她的文字一样安稳平顺,但是后来在萧元启走入歧途深陷绝境的时候也逼出了她内心的觉醒……其实可以说海宴大大对待笔下的男人们是厚爱的,但是她笔下的女性也从来没有被薄待,家国天下征战权谋在那个时代里女性的话语权确实不够,但是海宴笔下的女子虽然性格迥异命运不同,但是都有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善是恶,都有让人喜欢或悲悯的地方。
海宴笔下的男性人物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都是吸粉无数的传奇角色,没有善恶分别,只有立场不同,或忠肝义胆,或奸诈狡猾,但是全都个性分明。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不仅是人和人之间的争斗,更关乎家国天下百姓命运,虽然写出了人性阴险不堪的一面,但是读到最后总会发现内里裹藏着光亮,它的内核是让人有力量有希望的。
最后还是要感谢作者给了这本书一个好的结局,毕竟第一部太悲伤了,这一步大虐之后还能有风平浪静,读到最后感觉整个人松快许多。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读后感(九):初心不忘 风骨传承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祁王和炽焰军的遭遇,几十年后,长林王府也不得不面对。
为何会风起长林?因为人性不变,故事永恒,所以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既是《琅琊榜》的续集,也可以看作前传。萧平旌被称作小林殊,都是金陵城里最明亮的少年;濮阳缨在各处安插死士,有几分璇玑公主的味道;荀大统领继承蒙大统领的衣钵,同样一身正气,赤胆忠心;蒙浅雪有点像婚后的霓凰。更重要的是,长林王府树大招风,被猜忌、被制衡,与当年的炽焰军如出一辙,只是手段相对温柔点而已。
《琅琊榜》具备爽文的诸多元素:重生、复仇,甚至战死沙场,这些无一不让人看得热血沸腾,是一部理想主义的作品。《风起长林》却转入现实主义,长林府的兴衰,朝堂的更迭,都能从真实的历史中找到影子,萧平旌的成长之路我们甚至都能联想到自己所经历过的无奈现实。
树欲静而风不止。怪风吗?琅琊榜坚定地给出了答案。
林殊化身梅长苏,仍旧一身傲骨,满腔热血。对他而言,权术谋略不过是手段,他没有忘记海晏河清的初心;萧平旌经过系列变故,本可独身其实,却依然铤而走险,千里勤王。因为他时刻谨记,长林之重,重在保境安民。
与之相对比的,濮阳缨借仇恨为名发泄私愤,萧元启追逐私欲步步沉沦,包括第一部中的反派梁帝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中只有权利,没有天下。
如此种种,更凸显长林风骨的可贵。在“聪明人”眼里,这很傻。然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想,这就是琅琊榜的精髓所在。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读后感(十):电视剧和书的结合
当初只是在电视上看了《琅琊榜》中的第三十四集,就觉得这部电视剧可以追下去,并把它强烈安利给室友。整部剧看下来就想对梅长苏说两个字“佩服”。虽然年少时遭遇不幸,但此后平冤的过程中,还有一群能人志士在帮助他,而梅长苏也是步步算计,厚积爆发,对朝堂了如指掌、在江湖拥有第一大帮派、立有一足之地。到最后把景琰送上皇位,让皇帝下诏书承认错误。开挂的人生路,让我直呼爽。
只是结局赚足了眼泪,梅长苏最终回归到林殊。在他最熟悉的北境战场上,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终于也让我感觉到少年将军保家卫国的志向与义气。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我一直没敢看,在浏览新闻时也了解到这部剧比较悲情,到寒假看的时候,果然被感动得涕泗横流。大哥死后平旌大呼“噫兴”的时候哭;皇帝驾崩前轻轻呼唤哥哥时哭;老王爷临终前,问及儿子死后如何埋葬,平静忍住悲伤回答:“王陵葬衣冠,遗骨归梅岭”时哭。以至于到王府封住后的剧情,我都没心情再关注。直到跳到最后结尾部分,平旌用长林军令起兵,赴皇城击退叛军,才让我心情暗爽了一把。
看完《风起长林》后,只觉得心中充满着凛然正气。长林王府守护北境,一腔碧血,深得皇帝宠幸,却从不恃宠而骄,谨守自己的本分。而皇上也没有辜负他们的信任,君臣和谐,从未有过猜忌。即使萧平旌抗旨不尊,皇帝也没有猜测过他有谋反之心。这样的君臣关系是第一部中皇帝的死穴,他认为王府功高盖主而故意纵容臣子陷害赤焰军。
老王爷、长林世子、萧平旌,一心为国,忠骨拳拳,赤诚可见。他们效忠于皇帝,处处以皇室的威望为先。他们是皇亲贵胄,却心知百姓,把百姓的身家性命放在首位。守护江山不肯退让,为的是身后的大梁子民。即使在皇帝不理解他们一片苦心之后,仍不计前嫌,维护自己的主君,离皇位那么近也不曾觊觎过。
红尘碌碌,风起不息啊,这代代相传的,除了世间情谊。还有皇权,野心,阴风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