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丧期》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七天丧期》是一部由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 施洛米·艾尔卡贝兹执导,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 Albert Iluz / 雅艾尔·阿贝卡西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天丧期》精选点评:
●xzd
●FR的碟可以不买了,法语对白的没字幕,比较考验人脸识别能力的片子。
●just for money
●不看了,尽是些破事吵来吵去。和睦些吧。
●因爲聼不懂語言,加上當地的背景,一開始還摸不着頭腦,後來才慢慢跟上。故事很簡單的帶出了大部分家庭都會發生的狀況。家庭成員彼此有著不想說的怨恨,擔心一旦爆發就無法收拾,殊不知越累積越糟糕;利益的衝突以及慢慢疏離的感情,不想見面,各自生活。是否要攤開來説,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坦然面對的。
●罗内特·艾尔卡贝兹编/导/主演.
●就办个葬礼,这么多规矩,还天天吵架分遗产。空袭警报时,人人都很快的给自己带好防毒面具,却没人管坐轮椅的老太太的死活,这就是自视甚高的犹太民族,悲哀啊。
●一家人
●乱七八糟的
●需要很安静地理清头绪 最后的抱怨争吵 所以家族太庞大很可怕
《七天丧期》影评(一):儀式的意義
喪禮本來就是只對生的人有意義,
透過儀式連結再確認些甚麼,
確認仇恨,討厭,喜歡,感激blabla那堆"親戚不計較"裡的東西,
恨或排擠, 喜歡或接納,包容或反省,
提醒人們在這種時後拿出智性處理這一堆家庭倫理
《七天丧期》影评(二):《七天丧期》
七天服丧期,九个兄弟姐妹加上他们的家属、朋友,上演了一部悲喜剧。对于以“家国”概念作为社会首要性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事情可谓相当熟悉(可能因为计划生育,以后这样剧码会有所转移),无外乎钱、情以及人性在血缘这个附属条件下的变异。
虽然大家族的纠葛不是新话题,但是要在100分钟内交待人物、情节还是相当不容易的。编导演可以说做得不错,从一人、两人、三人、四人到多人场景全都是采用固定机位;而不断的采用姓名直呼也比较好的解决了人物对号;巧妙的台词将人物关系、矛盾冲突一并摊出;虽然各个片段稍显舞台感,但整体紧凑的人物转换却凸现了电影的优势。
但是一遍观影只能表皮的体会各民族共通的人性,作为非本土人士,那些风土人情和人物关系所展现的深层民族性、时代性只能有个感性的认知。
2009-05-19
《七天丧期》影评(三):警报中的家变
一场围绕警报躲藏而又最终爆发的家变。
相比危险的外界(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飞毛腿导弹时不时送来的问候),这个家族的内部更是积蓄着一股股的不和谐之音。极其压抑沉闷的室内小景别里,每个人都在谈论着不在场的那个人,指责着他对赞礼的不尊重,抱怨着自己在财富分配上的不公。
犹太的严苛传统在这些迅速积聚的不满情绪下是非常脆弱的。兄弟姐妹们和他们的配偶得全部挤在地板上睡觉,所以玻璃制品得盖上布,一切只为作为亲人的生者能团结能对死者给予最深切的哀悼。但当亲情只剩尔虞我诈,当某个兄弟等待着婚姻破产边缘的弟媳,当所有人只等待一个可怜的替罪羊把导火索点燃,严苛的传统也不过就像给死者的最后一铲泥土,盖圆了,自然就可不必在乎了。于是,积蓄的矛盾,最终在一个夜晚入睡前,从维维安和西蒙娜的不合中爆发了。
仅需一个10多分钟的长镜头,就可以给这些亲人们一个本性毕露的话剧舞台。一个个和事佬接力般地被下一个指责为虚伪,你刚开口要求对方尊重,下一个人就驳斥你还好意思谈尊重,而他或许是你的债务人,或是忍了你很久的枕边人。
唯独一家之长的老母亲,忧伤地看着这个舞台上的一切。只有她才是对死去的儿子最通心的人,其他人痛心的只是钱财以及为什么自己不被理解。
电影首尾,都有飞毛腿来袭的警报。人人手中都拿着那个自我保护的防毒面具,就像丧期中男人们离不开犹太圆帽。只有老母亲,坚持不戴上这让自己面目全非的面罩,她只想离儿子更近点。
《七天丧期》影评(四):七天丧期: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
生老病死,是人生无可避免之事,乔达摩·悉达多有感于此,毅然放下尘世的生活,悟道苦修,以求能让人类脱离苦海,因而成佛。不过,大多数人未有这样的慧根,也无这样的胸怀,仍是碌碌于尘世,经历着人生的磨难。在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婚礼,一是葬礼。婚礼代表着人类的繁衍,而葬礼则代表着现世生命的终结。每个文化中对于此两种礼仪,都非常重视。特别是葬礼,既是在世之人对于死者的一种盖棺论定,也是标志着死者从现世世界走向彼岸世界的开始。所以对于葬礼的讲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宗教,都有着极其繁琐的仪式,有着错综复杂的规矩,从而形成了一种文化。从葬礼上,也可窥见其民族的性情。
近两年时间,看了不少有关葬礼的电影,最著名的要算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日本影片《入殓师》,将日本对于死者的尊重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英国的《葬礼上的死亡》,虽是喜剧,倒也能一窥英国人的葬礼习俗。克罗地亚的《葬礼发言人》,一样是喜剧,却是喜中作悲,让人黯然。还有一部就是以色列的《七天丧期》,将丧葬礼俗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描写,也让见识了难得一见的犹太人的葬礼,也通过葬礼深入地刻画了人性。
犹太人算是世界上最重视葬礼的民族。他们认为死亡是人通往永生之门,是与上帝在一起,是归家,所以并不惧怕死亡,相反未死之前就开始思考死亡之事。而葬礼则是既庄重又简朴,但死者需尽快地入土为安,而丧期却很长。电影的名字,其实就是犹太人葬仪的最重要内容。犹太人守丧,必须要有七天的时间。亲朋好友聚集在死者的家中,共同地缅怀死者。
《七天丧期》中讲的就是在这七天里所发生的故事。一个犹太家庭中的哥哥去世了,因此这个家庭的所有亲戚来起来悼念。这是一个很大的家庭,母亲垂垂老矣,众多的兄弟姐妹各有家庭,分布在各地。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家庭聚会,虽有丧兄之痛,毕竟也有团聚的亲情在。然而,他们虽然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都曾经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过。毕竟分开已久,且各自皆有家庭,在一个如此逼仄的空间里,同吃同住七天之久,矛盾自然不可少。而这无所事事的七天,除了缅怀亲人,更有大量的时间来翻旧账。以往那些陈年芝麻旧事,就如在心中已经酿造得醇厚的陈醋一般,很自然地泉涌而出。这部电影就借着一个葬礼,将犹太家庭内部的矛盾,轻轻地撩开罩在外面的神秘面纱一角,让我们得以窥见一斑。
家庭亦如社会,每个家庭的内部,其实都充满了矛盾。家庭越大越复杂,矛盾也就越多。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事实。不过,在世界任何一种文化中,对于家庭内部的矛盾,却总是尽力地掩盖着,不愿为外人道。这种矛盾,平时都为亲情所遮蔽,并有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但一到这个只有家人在此的密闭空间里,平时积蓄的不满就会爆发出来。在《七天丧期》中,兄弟姐妹闪之间其实都有着矛盾,平日之间,大家只是将矛盾埋藏在心头。然而到了面对面之时,特别见证者都是自己亲人之时,心中的不满自然觉得有了合适的喷发时机。最先是这个庞大家庭中唯一的姐妹开始了冲突,然后几乎所有的兄弟皆卷入其中,甚至撕打起来。其激烈程度,也许并不亚于屋外正在发生着的民族与宗教冲突。兄弟阋于墙,看来是任何民族都避免不了的。
在这种情形之下,似乎每个人都是有理的一方,每个人心中都饱含着委屈。有时家庭内部之争也很残忍,对于彼此的伤害也会更深。每个人都各怀心事来参加葬礼,心中或为金钱或为情事或为工作所烦恼,一有着火点自然就借题发挥,缠斗在一块。此时,兄弟姐妹的情谊都荡然无存,彼此成为仇人。只有可怜的老母亲,异常悲伤地看着这一切。她失去了一个儿子,剩下的儿女却又彼此仇恨。对于已是风烛残年的母亲来说,真是伤如之何?她对大儿子的猛烈掌掴,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与愤怒,同时也是提醒着自己的儿女,作为兄妹之间的亲情与责任。果然这巴掌惊醒了所有人,他们停止了争吵,将所有的愤怒与积怨先暂时放下,为了老母亲,为了这个家,为了死去的兄弟。其实,兄妹之间能有多大的积怨呢?
影片也是个巨大的隐喻。在影片的开始,就是他们兄弟下葬。老母亲与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在痛哭不已,老母亲尤其的悲痛。我们一点都不怀疑这些兄弟姐妹与妯娌们的悲伤,毕竟血浓于水的亲情谁也无法改变,毕竟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长大,对于兄弟的早逝,他们自然会有真情的流露,不能因为他们后面的争吵而否定他们的情感。在葬礼过程中,空袭的警报长鸣不止,参加葬礼的人们都戴上了防毒面具。这也在提醒人们,这是在战争状态之下,巴以的冲突犹在进行。当然导演在此时也不忘讽刺这些犹太人,当所有的人都戴上了防毒面具,但唯独忘了自己的母亲。而在最后,当守完七天丧期之后,这些曾经争吵不休的兄弟姐妹们,按照习俗他们扶着老母亲走出了家门,他们紧紧地走在一块,就如铁板一块。虽然他们在家里曾经拳头相向,但在外面他们团结如一人,足以抵御外辱。这也是以色列现实的隐喻。
在前面我引用了一句话,叫“兄弟阋于墙”,这是来自于《诗经·小雅·常棣》的诗句,其实下面还有一句,“外御其侮”。中国古人果然有智慧,不过也说明其实每个民族都一样,虽然有着不同的宗教与民族特性,但都有着共通的人性,而人性决定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