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之下无新事》读后感1000字
《太阳之下无新事》是一本由余永定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8.00元,页数:7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之下无新事》读后感(一):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已有之事,后必再有; 已行之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圣经·传道书》
不论是源于历史的循环还是经济的周期,经济学界当前所争论的大部分重要宏观经济问题,事实上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争论过了。这种“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之感从作者对中国近三十年宏观经济调控历程的梳理中可见一斑。作者回顾,在1990-1997年抑制通胀时期,经济学界权威人士对“供给侧改革”的强调就已出现,并且丝毫不输今日;对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引发债务风险的担忧也不是今天才有,在1998-2002年克服通缩时期就曾引起过讨论;后危机时代对“经济增长应摆脱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依赖”和“应该把更多资金用于可包容性发展”的强调,如今听来,仍具有十足的道理。
对于正在经历疫情的我们而言,或许对“太阳之下无新事”最深切的感受来自于将当下与2008年金融危机的对比。面对金融危机对出口的冲击,宏观部门考虑以刺激内需来弥补外需不足和让出口企业和失业工人平稳转型。为此,政府在2008年底推出了“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今天,同样是面对危机,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有效扩大内需,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并释放启动新基建的信号,包括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下的挑战。
《太阳之下无新事》涵盖了作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撰写的有关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文章。作为亲历者,作者想通过这些回顾告诉年轻一代学者,过去的研究说对了什么、说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做出错误判断,使他们通过了解亲历者们的思想历程,感受到什么是“太阳之下无新事”,从而在未来“可以不必再次回到原点,不犯或少犯这些过来人所犯的错误”。
《太阳之下无新事》读后感(二):这么良心的文集已经不多见了:)
拿到此书,一下便感受到其厚重。翻开此书,其内容也不负“厚重”之名:本书是作者自90年代以来撰写的有关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文章的合集。几十篇文章按照领域和时间排序,提供了大牛学者几十年来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与洞见。对于学艺不精如我而言,本书既是一本中国宏观经济三十年的百科全书,提供了三十年来每个宏观调控的阶段中的具体历史事件和政策决策,从而我不用再像无头苍蝇一般,硬着头皮在互联网上搜索良莠不齐的资料与文献;也是一本字字珠玑的学术精品,在具体事件和决策之外,还有详尽的思考和分析,省去了我费劲(xia)揣摩的功夫:)。
这些年的阅读中,我总会遇到这样一些文集作品:它们只是文章的简单收集,文章与文章之间联系薄弱,整本书的主体线索不甚清晰,让人摸不着头脑。相较之下,本书实在是“良心文集”!作者开篇便是长达一百多页专为此书而著的代序,先是开门见山地阐释了贯穿全书的主题,接着将全书中的内容分为五个历史阶段进行总结和阐述。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代序,按照历史顺序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整体进行了解;又可在阅读按照专题排序的正文中,对各个专题所述的宏观经济措施30年以来的变迁进行总结。在代序中,作者还将几十年来的经验升华总结:太阳之下无新事,宏观经济领域存在自身的“重复性”,当代大部分重要宏观经济问题,在20多年前就已经争论过。他提示青年学者,对于“经济周期”的重视,以及对于宏观经济史的回顾,在现代宏观经济的研究中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一种上升到哲学层次的认知和告诫。总之,在代序中,既可以看见本书作者对于研究领域的熟练掌握、对于自己的学术成果的深刻总结,也能体现出作者爱惜羽毛、对于出版著作严谨认真的态度。
作者自述曾经开玩笑说道:“中国经济之所以成就斐然,是因为中国经济决策者不懂经济学。”对于标准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质疑,一直以来在中国学界得到热烈讨论。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对这种质疑最好的注脚。“作为一个长期研究西方经济学,受过尚属严格的西方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家,我现在所能做的也仅限于认真回顾以往的思想历程,看看哪些地方想对了,哪些地方想错了,并找到其中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也是一本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对照的必读著作。对于非传统经济学专业出身的我,本书无论是经济学知识,还是对理论和现实矛盾的反思,都弥足珍贵。
.S. 封面真好看!!摸起来也有质感!!作为一本大部头著作,里面的纸张也没有偷工减料!!宽松舒适以及非常伸展的排版也让看文献看到眼瞎的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QAQ。品质控一本满足(不愧是这个定价:))
《太阳之下无新事》读后感(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态度与思考
“中国的经济学家在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我没有资格做出评价。······作为一个长期研究西方经济学,受过尚属严格的西方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家,我现在所能做的也仅限于认真回顾以往的思想历程,看看哪些地方想对了,哪些地方想错了,并找到其中的原因。”
(只是样书)《太阳之下无新事》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除了收集了作者20年的学术成果、有着“大部头”的厚重外,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中国经济20年的发展史,在阅读一篇篇标明特定发表时间的文章时,中国经济的缩影也跃然纸上。作者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将90年代以后的中国经济分为5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做了主题的总结。1990-1997年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主要是“抑制通胀”、1997-2002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后稳定增长克服通缩、2003-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需要寻找增长与通胀的平衡、2009-2010年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2010年至今中国经济处于后危机和“新常态”,具体内容可见100多页的代序,语言精炼却内容丰富,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20年的“浓缩”,也是后文700多页内容的“索引”。
一本书,除了传递知识和学者的思考,我想也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作者本人的品格和学术态度。而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的是老一辈经济学家的严谨、务实,在不断学习、观察经济新形势向前看的同时,也时常反思过去,修正理论总结规律,并对后辈(年轻经济学人)有着拳拳关怀、谆谆教诲。
最后引用作者的话:“只有不断发现实践同理论之间的矛盾,并不断修正对理论的认识乃至对理论本身加以修正,经济学家才能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希望本书对青年学者在这方面有所帮助。
虽不是经济学人、也不是学术研究者,但在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仍可引以为训。
《太阳之下无新事》读后感(四):在历史的变化中参悟不变|书评
文 | 徐奇渊 陈胤默
毫无疑问,宏观经济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人们似乎“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容易陷入不可知论并失去方向。所以我们只好选择相信宏观经济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不幸的是,经济学家们自己的观点也时有分歧,100个经济学家甚至可能有101种观点。这就使得经济学增加了一份戏谑,同时也使后来者多了一份困惑和迷茫——这让我们在经济波动中何以自处?
实践可以检验经济学家的理论,预测当然也可以作为辅助评判的依据。但是,预测偶尔得到验证也可能只是运气好。而且在我们有限的职业生涯中,做出重要预测的次数也往往是个较小的样本。因此,对宏观经济研究者来说,有没有逻辑自洽、一以贯之的分析框架,这就十分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有了理论和逻辑作为基础,我们才能对分析框架进行迭代、更新,而且也只有如此,研究方法才能在代际之间得到传承、并且不断进步。
《太阳之下无新事》这本书,恰恰就为读者提供了这样一套经过历史锤炼的宏观分析框架。在书中可以看到,作为见证者,余永定研究员如何对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进行观察和思考,并且如何勇于进行自我否定式的反思,以及在过去近30年当中,这套分析框架如何在观察、思考、反思中得到演进和完善。
其中,本书提到了1998年7月的一篇旧文。在那篇文章里,作者从供给端、从长期视角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必然性:“中国正以极高的速度进入老龄社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将显著下降……由于老龄化和其他原因,中国的储蓄率也将随之下降。而高储蓄率是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再者,“在过去的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的环境遭到巨大污染,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为了治理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中国将不得不相应付出牺牲经济增长的代价。”以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利用后发效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可能会明显下降。而且,“随着印度等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更多进入国际市场,中国低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将逐步丧失,国际资本流入的势头也会逐渐减弱。”最后,“由于边际产出递减规律的作用,中国人均GDP的增长速度也很可能会明显下降。”
这些论述在当时显然是正确的,并且也具有相当广泛的共识。同样,如果套用到10年后的2008年,或者套用到20多年后的今天,无疑也都是适用的。甚至对应于宏观调控政策的讨论中,10年后、20年后,我们似乎也还是在讨论着同样的问题,说着同样的话——正所谓“太阳之下无新事”。
而作者的检视则认为:“正是因为如此,对长期趋势的判断恰恰不能作为决定短期经济政策的依据。即使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判断是正确的,我们也无法从中推出当下经济增速应该比上年下降几个百分点。”
当我们在以严肃的方式讨论中国经济时,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经济波动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框架。前者对应于生产函数和各类投入的生产要素,后者则对应于四部门需求。这时候,长期、短期分析框架的区分似乎显而易见。然而事实上没有这么容易。在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经济学家普遍认为8%是中国潜在增长率水平。在此背景下的讨论中,短期经济增速目标的确定也很容易受到长期分析语境的影响。
1998年那场讨论之后的十多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在10%以上。“假如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们就根据上述推断来确定当时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确定经济增速目标),降低经济增速的目标,今天的中国经济如何能够成为体量超过90万亿人民币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谁又能保证,这次中国经济学家没有再次普遍低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上面的介绍,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该书当中的两个核心观点,或者说是作者作为过来人的两个重要心得:其一,长期因素不能用来解释短期经济表现,长期分析不能替代短期分析。其二,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意向性目标,不应该建立在对“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推算的基础之上。关于这些内容,书中还进行了更加细致和建设性的阐述。
不过笔者认为需要补充的是,潜在增速的估算虽然在方法论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有其意义。就像是一台不太好用的空气质量检测仪,虽然不能告诉我们空气质量精确的状态,但是它仍然能够告诉我们条件变化之后空气质量发生了恶化还是改善。类似地,潜在增速测算的更重要意义可能不在于潜在增速本身的估算,而在于对扭曲政策、对改革开放等政策长期效应的评估。
除了上述两个观点之外,作者的另外四点心得也值得品读:其三,通货膨胀并非“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其四,与其说是“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后遗症,更应该说是“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退出过快后遗症。其五,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过大。其六,宏观经济调控和结构改革并不相互排斥,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问题。
对于这四点,可能有的读者并不以为然。例如,“通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仍然是大量经济学人的信条。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十多年前的作者当时也是这样想的。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并不容易,在理论信条无法通过实践检验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改变。宏观经济研究要做到宏观分析的逻辑和框架具有一以贯之的一致性,这不仅仅和学术能力有关,更需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余老师在《太阳之下无新事》的代序中直言,对于青年学者,一方面需要系统地掌握作为一个自洽概念体系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另一方面又应能批判地对待传统宏观经济学中的概念、逻辑、理论和方法。只有不断发现实践同理论之间的矛盾,并不断修正对理论的认识乃至对理论本身加以修正,才能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
《太阳之下无新事》梳理了90年代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进,以及作者亲历其间的观察和反思,有助于青年学者们了解过去近30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关讨论的演进。浦山先生的导师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开篇中强调过,经济分析的方法包括历史、统计和理论。如果重新学习经济学,而且在这三门学科中只许任选一种,熊彼特觉得就应该选择经济史。读史可以鉴以往而知未来、在过去的变化中参悟不变。希望这本书的问世,能像余老师期待的那样可以帮助后来的青年学者们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