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读后感锦集
《乌鸦》是一本由(美) 埃德加·爱伦·坡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448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7-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鸦》读后感(一):黑暗是我最深的恐惧
放下《厄舍府的倒塌》,准备睡觉的时候,脑子里面所有可怕到让人不能呼吸的东西都出现了,纯粹的黑色是对未知的恐惧,想到在北京的晚上,一条没有倒影的水沟或者是河,黑到能吞下所有他在意或不在意的生灵和死者。小时候在家里的一本杂志上看到《红死魔的面具》的节选,没有结局。之后的几个月,只要想到“猩红”两个字眼前就浮现出皮肤苍白脸上布满猩红色血迹的尸体,一具又一具,堆叠在城堡的阴暗角落里,未死之人挣扎着,却躲不过身边的人毫无预兆的倒下,鲜血溅到自己脸上,绝望疯狂。舞会上,音乐和笑声伴着暗红色的酒滑入喉咙,却只有死亡和永久的沉寂伴着染病的身体滑倒在地。一双双脚,在黑暗里,踩着血,被沾污的美丽鞋子紧挨着猩红色斑块蔓延的脸。而当我终于鼓起勇气看到结局,不过是红死魔铁面无私地降临在怪异舞会的午夜和一视同仁的死亡。就像终于打开灯,贞子没有躲在最黑的柜子里,枕头边反光的也不是玛丽肖的木偶诡异转动的眼睛,所有的未知的恐惧都退散了。
《乌鸦》读后感(二):乌鸦说,此人不再来
乌鸦说,此人不再来 有意识地想去接触爱伦坡作品的想法,产生于看《论波德莱尔》时,波德莱尔称其为异父异母的兄弟这一片段。在悠远的记忆里,也有听闻过爱伦坡的名字。 他写的推理小说我不怎么感冒,因为我本身对这类不感兴趣,但他的恐怖小说写的是真的好,尤其是其中几篇:《红死病的假面具》《陷坑与钟摆》《厄舍府的坍塌》《丽姬娅》。最爱的是第一篇,舞台效果拉满,爱伦坡用肆意铺张的色彩和夸张的想象上演了一出绝妙无比的戏剧。第二篇,绝望中蕴含着希望,反转来临的一刻仿佛心灵也得到了救赎,读完也心有余悸。第三篇,晚上读的,真的有被吓到。第四篇,也许它表面上恐怖小说,但我仍认为它充满了希望色彩,丽姬娅即是意志,我的意志虽被挫败,但她仍能回到我的身边。读《森格姆鲍勃》和《气球骗局》时爆笑。不愧是你,假新闻带师,虽然从此被剥夺新闻界从业资格。
还有他写的诗《乌鸦》。能感受到波德莱尔的诗中有他的影子。 推理,恐怖,科幻小说家,以将死之人的口吻,多用象征手法的爱伦坡,读他的文我总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明明是恐怖小说,可你总能找到合理的依据。
总的而言,对于理解力的门槛比较低,都可以读。但是想要体会到他的魔力,恐怕还是要再费些功夫。
《乌鸦》读后感(三):黑猫与乌鸦
爱伦坡这个人就不用多说了,他是十九世纪美国诗人,也是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三十六岁那年,他发表了诗歌“乌鸦”,一时声名鹊起。这就是本书书名的由来:这本书不仅收入了爱伦坡的25篇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还有他的代表诗歌《乌鸦》。
当然,他不只是诗人,还是侦探小说的鼻祖、科幻小说的先驱和恐怖小说大师。他一生写了七十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涵盖恐怖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
单说推理小说,爱伦坡曾经写过的《莫尔格街谋杀案》、《玛丽·罗杰疑案》、《你就是凶手》、《被窃之信》和《金甲虫》五个短篇,为后世的侦探小说确立了典范,如今几乎所有推理小说都没有逃脱这五篇小说的模式。这五篇推理小说直接影响了柯南·道尔,因而才有了大名鼎鼎的《福尔摩斯》。
当然,不只有《福尔摩斯》,金庸也是他的众多粉丝之一。阅读爱伦坡,可以轻易的在其中找到金庸小说里许多情节的源头,比如《天龙八部》里给无崖子给妻子雕刻玉像的情节,让段誉为其倾心,就改自短篇小说《椭圆形的画像》,甚至是《连城诀》里万震山将死人砌于墙中,则来自《黑猫》。
最后聊聊这本《乌鸦》的版本。它大概是我买过的爱伦坡小说集最喜欢的版本了,在爱伦坡的小说之外,增加了爱尔兰艺术家哈利·克拉克极具暗黑气质的插图,和小说相得益彰。这本书是三十二开本,平装,加了一个腰封式的外封,易于阅读,也可以用来收藏。最主要的,用纸非常好。译者曹明伦先生,一直是爱伦坡小说的经典译者。最近越来越喜欢果麦出的书了。
《乌鸦》读后感(四):令我意犹未尽的却不是乌鸦。
1、乌鸦 【美】 埃德加·爱伦·坡
第一次听到爱伦坡这个名字还是因为雷蒙德钱德勒,因为《漫长的告别》是埃德加·爱伦·坡奖1955年的获奖作品。后来就一直想要拔草,也是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从封皮到装帧都很喜欢。作为一名诗人、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和恐怖小说大师,这本《乌鸦》真是囊括了所有不同类型的作品。所以想要针对几个印象深刻的聊一下。话说《乌鸦》是他的成名作,但是对这首诗感觉一般,所以就不过多赘述了。
《莫格街凶杀案》是开篇的第一个故事。从未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真的是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尾。通过现场的描写,侧面体现凶手的残忍程度之高。对于细节的描述和案情的推测,条理清晰无法辩驳,能看明白就很愉悦了。(
《乌鸦》读后感(五):一点感想
断断续续,总算看完了。
确实坡的小说可以分为死亡恐怖、推理、科幻、幽默讽刺四种,这么多中《红死病的假面具》和《人群中的人》是我非常喜欢的,《眼镜》的故事是非常有趣的。最富盛名的的《乌鸦》在其创作谈的应和下,显现出独特的魅力。不得不说,这种作家的坦率让人心生好感,像自掀老底的魔术师。我尤为喜欢这个创作谈。仿佛思路的解剖,也暗示出他的创作观念“我更喜欢从一开始就考虑一种效果”,创造出打动读者的气氛。在这些故事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匠心。细腻而漫长的铺陈,微妙的心理活动,在《厄舍府的倒塌》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在他的创作谈中,从意图出发,思路清晰的一步步复盘诗歌的诞生,以美为基调,以悲哀为表现形式“任何美一旦达到极致,都会使敏感的灵魂怆然涕下。所以在诗的所有情调中,悲郁是最合适的情调。”。还有对“永不复焉”(nevermore)的使用介绍,尝试突破仅仅由重复带来的美感,对其使用的寓意作出了变化。最终表现出的形式以问答进行。
《金甲虫》的奥秘在于对密码学的解密,《你就是凶手》亮点在最后的手法上吧,不然真没什么意思。《黑猫》《泄密的心》重在最后那种近乎于癫狂,又带有得意的“凶手心情”。爱伦坡确实喜欢“把人砌在墙壁里”哈哈哈哈。《被窃之信》则是对推理原则的一番利用...
再说《人群中的人》,“不幸起因在于不能承受孤独。”这一篇在整个选集中都透露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可以算是我很喜欢的一篇。《红死病的假面具》则是我认为气氛烘托与场景呈现最好的一篇。光怪陆离的房间、钟声、奢靡的晚宴、蔓延开的恐惧...再说《丽姬娅》《爱莱奥诺拉》应和了创作谈中“美女之死无疑是天下最富诗意的主题。”的理念。
以及
搭配相关音乐效果更加。
《乌鸦》读后感(六):《乌鸦》(爱伦·坡)
爱伦·坡的作品,大学时候在图书馆偶然读过一些,大体上总是有些沉郁阴霾,带着死亡的气息。这本中所选篇目比较杂,有推理类的,也有讽刺类的,还有描写死亡心理类的,不得不说作者是一名鬼才,因为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许多后世作品的影子,脑洞相当大。
推理类的篇目里,印象最深的是《莫格街凶杀案》和《金甲虫》,尤其是后者。前者在前半篇幅中营造出诡谲气息,后半篇幅解密的真相令人始料未及,后者关于寻找宝藏的一系列推理非常精彩,尤其是字符推理部分,虽然并不是非常复杂的悬疑情节,但推理过程严谨有条理,依然让人看得很过瘾。
《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和《黑猫》,看过很多悬疑里都有过为了隐藏而把尸体砌进墙里的情节,虽然不知道爱伦坡是不是最早想出这个手法的人,但确实是我看过的作品里最早提到的。第一次看到这种手法的时候简直毛骨悚然,无论看多少次还是有些背后发凉。
《红死病的假面具》《瓶中手稿》《莫斯肯漩涡沉浮记》《陷坑与钟摆》,全部是充斥着死亡气息的篇目。看了瓶中手稿之后还专门去查了一下关于幽灵船的传说,顺带了解了“飞翔的荷兰人号”,暴风雨、阴暗的环境加上死亡永远让人心有余悸。《陷坑与钟摆》则是给人窒息般的紧张感,能体会到钟摆降下时主人公的恐惧与躁狂。
《塔尔博士和费瑟尔教授的疗法》,世界奇妙物语中有一集就是讲的类似故事。精神病院的医生才是真正的精神病者,直到最后才发现这个诡异的事实。可见爱伦坡的小说对后世的影响力。记得好几年前有人在微博上安利世奇时截图了这个故事,转发量很高,很多人大呼神转折,实际上都是作者玩过的手法了。
《厄舍府之倒塌》,荒凉的宅子,刚死去的亲人,雨夜的诡异声响,气氛让人想起《猴爪》,大概后者在描写老太太许愿让儿子回来的部分也多多少少有借鉴前者的成分在其中,确实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心理紧张感,直到最后仍然被这幢阴森的宅子所困扰。
《乌鸦》读后感(七):爱伦坡——侦探推理小说的源头。
用了将近四天的时间看完了爱伦.坡的《乌鸦》,作为一名狂热的推理小说迷,对于这位世界侦探小说鼻祖仰慕已久。初中三年我曾读过阿瑟.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江户川乱步等许多推理大家的作品,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总体现出一种渊源,而这渊源的核心就是埃德加.爱伦.坡。被称为日本推理小说之父的江户川乱步自己的笔名就是埃德加.爱伦.坡的日译。他开创了“侦探小说”这一词,在他之前,英语之中还没有这个说法。 爱伦.坡生前以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著世,但其一生困苦,饱受精神压抑和疾病的折磨。我认为穷苦的经历这是他创作的源泉,也因为穷苦开始思考“死亡”“恐惧”“混乱”“毁灭”这些词汇的根源。他的文学创作历程就是对于这些问题探究的过程。经过一百多年的争论,关于爱伦.坡小说的分类已经尘埃落定。大致分为四类:死亡恐怖小说,推理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 其中死亡恐怖小说是其对于“死亡”“恐惧”等人生奥秘的探究,他想找到这些情感的根源。在侦探推理小说方面他是先驱,是开宗大师,福尔摩斯之父柯南道尔曾说:“一名侦探小说家只能沿着这条不宽的主道而行,所以他时时都会发现前方有爱伦.坡的脚印。如果他偶尔能设法偏离主道,独辟蹊径,那他就可以感到心满意足了。” 我想,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后来的侦探推理小说才会有,本格,变格,社会派等众多派别吧。后来的推理小说家都在挑战这位鼻祖,让推理文学这棵大树更加繁茂与璀璨。爱伦.坡也不会想到推理文学在西方经过柯南道尔与阿加莎的两次黄金时代之后会一下子转入日本这个东方岛国,并开始其百花齐放的历史。 而在科学幻想小说中爱伦.坡的想象力和超越时代的思维表现得一览无遗。他的《气球骗局》比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早问世三十年。虽然爱伦.坡的科幻小说著作很少,但对西方科幻小说影响深远。 最后的幽默讽刺小说在爱伦.坡的创作生涯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他当时以文学评论家和诗人著世,作为评论者,对于社会与人性的洞察尤为敏锐。他的许多观点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他是超越时代的作家。 爱伦.坡在其短短四十年的人生中创作了七十篇小说和众多诗歌,推崇者遍布全世界,其中还有被法国诗人兰波称为“诗人之王”的波德莱尔。但这些荣誉并没有为他带来现世的安稳,四十岁那年在巴尔的摩的一个投票站外被人发现处于半昏迷谵妄状态,三天后与世长辞,结束了他穷困痛苦的一生。 爱伦.坡作为人性的挖掘者,一生都在探究人性的恶意。这让我忍不住将其与美国另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欧.亨利做比较。如果爱伦.坡探究人性的恶意与恐惧,那么欧.亨利就是挖掘人性中的善意与幸福。这两件事都是大乘的事,他们将善恶彰显于世人眼前。看吧!这就是你们内心深处的自己,一念为天使,一念为魔鬼。他的一生就如他在诗文《乌鸦》中写到的一样“唯此而已,别无他般”。他死之前或许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不朽,他也许会想“我的作品和我的人生一样,也就是这样了。”
《乌鸦》读后感(八):恐怖与死亡是永恒的主题
《莫格街凶杀案》
这一篇章中出现了一位分析能力与想象能力双全的年轻绅士,也就是迪潘侦探。感觉有股gaygay的气息,我欣赏、崇拜、佩服迪潘,和他一起在静僻的角落租了一栋房子,离群索居。我们一起阅读、书写、交谈,在夜间漫步。迪潘能够分析出我正在想的东西。
《法庭公报》中的描写,喜欢这样子的形式去介绍案件。一个一个的人物出场,刊登每一个人物的笔录,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物的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说法,找到矛盾、可疑的地方。
“侧目看星星,这时候能够欣赏到星星的璀璨,一种我们正眼看它时会相应变暗的璀璨。一种过于持久、过于专注、过于直接的凝视,甚至有可能使金星也从夜空黯然消逝。”
出现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凶手,而真正的凶手是一只猩猩,然而在看这本书之前不小心看到了一跳短评出现了“猩猩”两个字。猩猩的插图太符合爱伦坡的恐怖、哥特风格了。由密集的黑色线条绘成,科伦坡笔下的世界不是彩色,是黑色的。
《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和《黑猫》都出现了把人砌入墙里面,这无疑是一种恐怖的死亡方式。并且都是第一人称,“我”做了什么,“我”是如何想的,更有代入感。
《红死病的假面具》
爱伦坡似乎受到他的妻子影响很大,他的妻子因为肺结核,咳血而死,一定给他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这里的红色病似乎也是指的肺结核。
最精彩的地方便是宫殿套房中的七个颜色的窗,封闭的回廊,窗,高而窄。由东到西是碧如蓝到紫如青莲、绿色、橘色、白色、紫罗兰色,直至最后一个是被黑丝绒包裹的房间有着猩红色窗子。看到一个解析,从东到西也以为和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东边是生命的初始,西边是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死亡。七个颜色代表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七个颜色是指着轮回,而最后亲王疯了一般的跑过了七扇窗子,倒在了黑色的房间。白驹过隙,由生到死,转瞬即逝。
“黑暗,腐朽的红死病开始了对一切漫漫无期的统治”。结尾多少反映了爱伦坡对与肺结核、黑色病、霍乱那些无药可以的绝症的恐惧,对于瘟疫的绝望。瘟疫与疾病永远都是人类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瓶中手稿》
你一定会记住的就是一座险峻的浪山陡峭边缘漂浮着一艘巨轮,比船身还高一百倍的浪峰。这个故事的讲的是幽灵船,“飞翔的荷兰人、漂泊的荷兰人,也就是无法靠岸只能在海上漂泊的船。
每个故事都有独到的地方,对于当时来说绝对是恐怖的,从未感受的一种风格,只可惜那么多年后,所见过的各种作品都受到了爱伦坡作品的影响,已经看了太多的模仿和借用。不能说审美疲劳,但至少也削弱了新鲜感。
《黑猫》这一篇非常精彩
“我”人格中的黑暗面全部都曝露无疑,“我”的喜怒无常、暴躁不安、投射到一只猫身上,它是恐怖的魔鬼压在我的心上。这个故事出现了杀妻的情节。不知道是否和他妻子的死亡有关系,希区柯克又是否受此影响?最后警察来调查我的妻子死亡事件,“我”虚张声势,骄傲自满。我向警察展示藏着我妻子尸体的那一面墙。
最精彩又惊悚的一幕出现了,可怕的声音,犹如来自地狱的的声音,是魔鬼的共振。尖叫、悲鸣、响亮。墙被拆了,“腐烂凝着血块的尸体赫然直立在眼前,尸体头上坐着那个有一张血盆大口和一只囧囧独眼的可怕畜生。”
插画也是一绝。
《乌鸦》读后感(九):直面死亡,永不得脱
爱伦•坡是哥特小说和诗歌的伟大作者,哥特元素在其作品中无处不在。哥特式中世纪典型艺术风格,代表着恐怖、颓废、上帝、神秘、死亡等,黑猫、蝙蝠、乌鸦、十字架、鲜血等成为哥特式作品中最经常出现的意向,作品往往通过描绘内心的邪恶与恐怖的环境来表达绝望、孤独等主题。不难看出,爱伦•坡的各类小说和诗歌中深受哥特式影响,《乌鸦》这本书就是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集,他铸造了哥特式小说的伟大成就。
爱伦•坡对哥特式风格的入迷与他的经历关系密切。他早年丧子,中年丧妻,健康状况也不好,内心一直都倍感孤寂凄凉。对妻儿的思念,给他的脑海中带来种种幻想,直面死亡的经历让爱伦•坡对美好事物的死亡和凋零有着强烈的迷恋,这种迷恋不但让他经常以死亡为主题创作小说,更是开创性地引入诗歌,成为哥特式诗歌的开创者。
《乌鸦》这本书的众多死亡恐怖小说中,爱伦•坡都用他的才华为他的文字给予哥特式装修,使之呈现出哀伤、神秘、死亡。《乌鸦》的小说中,读者经常能够看到毛骨悚然的场景,感受到诡谲恐怖的气氛,听到凄厉的悲鸣或呜咽的私语,见到神经质的男主角。在那种复古、破旧、神秘、封闭的哥特式建筑周围,是无法撕破的黑夜,狂风肆虐,屋里确实厚重的幔帐随着风声飘扬,昏弱的灯光闪烁不定,随时将息;房门嘎吱作响,随着风咣当;忧郁的深沉的男主在屋里,与幽灵作伴,与魔鬼起舞,内心一阵阵波澜。即便在这个屋子里曾经有过欢声笑语,在《红死病的假面具》中,普罗斯佩罗亲王的城堡夜夜都有欢宴舞会;在《瓶中手稿》中我从海难中逃脱并躲在一艘奇异的船上,夜夜观察一群水手的生活;在《黑猫》中我曾经特别热爱、亲自喂养黑猫普路托,还是与深爱的妻子的共同爱好和话题;在《椭圆形画像》中画家深深迷恋他的妻子,并想替自己的新娘画画;在《陷坑与摆钟》里我躲过了宗教法庭意欲置我于死地的黑暗中的深坑,却又要面对最终将要割破我胸膛的锋利的钟摆;《丽姬娅》中我与丽姬娅相濡以沫;但是,所有的快乐都是虚妄,只有死亡是永恒的唯一。在一次假面舞会中,红死病侵袭了普洛佩斯洛城堡,城堡中的男女无一幸免;我躲过了海难并逃脱到一艘奇怪的船上,每天都能看见一群奇怪的水手,但是最终却仍是和他们一起重新下沉到海底;我亲自绞死我的爱猫,但夜夜都受到它灵魂的纠缠,在黑猫的报复下我杀死我的妻子,并被警察抓走;画家终于为他的妻子画了一幅最完美、最生动、最逼真的画像,却攫取了他的新娘的生命;我面对那一次又一次逼近我的锋利的钢刀,却无法动弹,谁能救我?丽姬娅最终也没死神带走谁又是我的下一个丽姬娅?
爱伦•坡的《乌鸦》中反复出现黑暗、死亡,也许是长年累月的悲恸沉重打击了爱伦•坡的身体和精神,让他在午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而午夜正是幽灵与魔鬼放肆的时候,是恐怖与神秘的时候,爱伦•坡面对着物是人非的家庭,虽然房屋摆设依旧,但人已诀别,在这个时候,各种幻想与幻象都向爱伦•坡袭来,小说里面那深沉忧郁又神经质的男主何尝不是爱伦•坡自身的写照?那各种香消玉殒的女主何尝不是他对他爱妻的思念。只是,爱伦•坡你是多么傻啊?你企图以文字来忘却伤痛,却不知这只能是徒劳,你越写,你越被寂寞与悲痛侵蚀;你越写,越被思念和哀悼束缚。这些文字为你铸成了一条循环往回的道路,让你永生永世在思念亡妻的道路上不得轮回,走不出这个怪圈。正如书名“乌鸦”,它的名字就叫“永远不再”,永远不再有一个如此爱着的人,永远不再和他一起生活,永远不再和他白头偕老,永远不再出现在他面前……
爱伦•坡不愧是哥特式小说的丰碑,恐怖故事和幻想小说的缔造者,他还有一个身份,侦探小说之父,是美国小说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乌鸦》读后感(十):失控的孤独——读“人群中的人”
故事从拉布吕耶尔的一句“不幸起因于不能承受孤独”开始,整篇便离不开“孤独”。孤独是什么?某种程度上,孤独是一种自由,你完全独享自己的情绪,因为孤独,你不用受限于人群中情感的跌宕起伏。但同时因为享有孤独,你被人群抛弃,孤立于世界边缘。适当的孤独,能让你感受到生命的自由与独立,但当孤独变成自我的狂欢,甚至开始失控时,你便被孤独所囚禁。当失控的孤独不能再被承受,人们便会疯了似的寻求解脱。就如同文中老人一样,他是罪孽深重的天才,他不甘寂寞,他变成了人群中的人,他走了整整一天也没走出大街的骚动与喧嚷。这或许就是引言中提到的“不幸”。
在读这个故事时,让我一开始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花了一半的篇幅来讲大街上各式各样的人,从他们的身段、衣着、气质、步态、外表以及面部表情等等,由外到内看到他们的心境,甚至是看到被划分的这一人群的特质,以及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困境。文章后半部分作为故事的重点,却与前半部分在篇幅上是同样的地位。而后我才意识到,故事的重点并不在老人身上,而是在人群身上。爱伦坡真正在写的是人群的精神困境。老人试图融入人群,但人群中的人又与老人有什么不同呢?都是被孤独胁迫,淹没在人群中的沙子。
而后,在上完毛尖老师讲解《马耳他之鹰》的课之后,便更能理解这种写法其实是一种侦探视角。城市是一片荒原,乍一看毫无生气,而侦探式的视角将城市拉回到人性的维度。这也许就是早期城市文学都用类似“侦探“的视角切入的原因,侦探为侦破犯罪案件,目光游行在城市中,而现代犯罪是在一个失控的时代中产生的,任何人都可以拿出一把枪。城市成为了一片黑色丛林,侦探的目光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逐一排查,看穿人们的心事,城市才得以恢复秩序。这里的秩序同时存在于人的意识层面和城市的宏观场面。视角回归到人性,一切才得以给出合理的解释。
而在这篇中,爱伦坡同样也采用了“侦探视角”,“我”像侦探一样思维敏捷,冷眼旁观世界却有着巨大的热情与欲望。“我”将人群划分,饶有兴趣的观察他们,有时也会陷入沉思。比如在辨认赌徒时,每一个细节都被标上了怀疑的标签,因为他们可能自诩为靠机智为生的绅士---这正是侦探视角的特点之一:怀疑。同时每个细节也被看得清清楚楚,似乎在侦探眼底下,人是透明的,试图看到世界错综复杂的“网”背后的线索。这其中有一段:他们衣着各异,有铤而走险的用套筒骗赌法行赌的赌徒穿的衣服,天鹅绒马甲,时髦的围巾,镀金链条,精致的纽扣,在审慎而朴实的牧师看来,一切都很可疑。侦探确实如同审慎朴实的牧师,能很清楚的看到服饰背后的疑点。夜深了,“我”对人群的兴趣愈加浓郁起来,人群的总的特性有了改变。也正是因为这一视角的运用,“我”才能看到这种改变,人性的画卷就此慢慢铺展开来。
即便是如此高明的“侦探视角”,在碰到老人时也陷入了困境。“他有一种绝无仅有的奇特表情,我从未见过类似的表情。”这种迷惑不解反而激发了“我”跟随这个老人的欲望,我感到刺激、惊讶和着迷。这个老人内心的确记载了无比疯狂的历史,因为他是人群中的人,日复一日,从未放弃对自己的这种定义。不分白天夜晚,他唯一的目的就是找到人群,融入其中,不停的走。他感受不到人群的孤独,在不停逃离孤独的过程中,他早已忘记孤独是什么感觉,他能感受到的只有融入人群的狂热与舒适,与独自行走的躁狂。他完完全全被人群囚禁,为了舒适,永远也走不出街道的喧嚣。在我看来,对老人的描写是为了更加深入人群。拥挤其实会加剧孤独,人来人往,有的只是身体上的接触,内心的疏远便在这种疏密的对比中一下子显现出来。老人的行为完全背离了这个观点,而聚集的人群同样也有此般的狂热,想要借人群逃离孤独,认为人群是对自己的最好庇护,孰不知人群只是在将你淹没。
在这里,人群对于他们是庇护,也是潮流,卷携着个体涌入城市的每一个街道,又将他们淹没。不断寻觅人群,也愈发绝望于自己对失控的孤独的无可奈何。人群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你的孤独与格格不入,也照出了城市吞食个体的血盆大口。即便城市是如何的血腥黑暗,人们还是在不断前行,为了寻得舒适人们融入人群就成为了唯一的方法,因为永远也无法逃离城市,逃离被禁锢的生活,而人群却能营造出一种逃离的假象。人群作为城市的衍生物,在性质上也同于城市,假象终归是假象,人群同样在吞噬个体,吞噬掉他们对抗孤独的能力,消磨掉他们仅剩不多的自由与独立。所以,人群在这个维度上可以代表城市。
最后我想谈谈关于“我”和故事的背景。“我”就如同爱伦坡本人一样,试图更多的了解老人,试图看到这个时代的症结。他的确看到了,预言出了“繁华一梦”背后隐藏的焦虑无依,“上帝死了”之后人们的迷茫。当时的背景是:大机器时代到来了,机械化高度介入人们的生活,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不可避免的开始异化,如拜伦等英雄时代的精神寄托不复存在,继而出现的是孤独彷徨的精神荒原。故事通过老人,将这种孤独变得失控,不过是另一种人文关怀的极致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