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把活着欢喜过了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24 00:56: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的读后感大全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读后感(一):槐园梦忆

  印象最深的是槐园梦忆一文,洋洋洒洒近90页纸,从与夫人初识的件件小事,写到结婚生子颠沛辗转的近五十年时光,就连初会时的衣着都记得清清楚楚,执子之手,走到了偕老的阶段。直至妻子意外离世后的痛彻心扉,令人跟着哭,跟着笑,跟着温暖。

  读完后百度了一下其生平,知道了其夫人离世后半年,其便对台湾名伶追求猛烈,红光满面的陷入热恋并结婚的事实,犹如兜头一盆冷水,顿觉索然苍凉了。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读后感(二):梁实秋 散文

  17年初开始读梁先生的 雅舍小品 无意间的赏读 却使我发现了新世界新大陆 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学泰斗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方的文学思想 文化内涵 更是将平生感悟与书本内容杂糅在一起 以深入浅出的通俗易懂且带有幽默式的方式表达出来 书中散文谈了男人 女人 老人 孩童 在青岛的所见 在台湾的所闻 以及中西方生活方式的对比 无不发人深思 其中蕴含为人处世的哲学 唯有好读书爱读书之人方可领悟 值此梁先生逝世30周年之际 寥寥数语 谨为缅怀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读后感(三):欢喜着把一生都过了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将生活的小事娓娓道来,文章诙谐幽默、文笔生动有趣,处处可感受到作者平和宁静的心态。叙述的事情都很小,比如养狗、送行、冰糖葫芦、散步、喝茶、接待客人、放风筝,从小处知人心。

最喜欢文章中的三句话: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幸遇三杯酒美,况逢一朵花新”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曼妙的风向竟是内容的淡定与从容“”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读后感(四):生活的欢喜

  一直很喜欢梁秋实先生的作品,这次《我把活着欢喜过了》一上市就忍不住买来拜读,全书依旧延续他一贯的风格,从小事着手,用犀利的语言将那些人或者事,清晰透彻言语又透着几分的幽默,读下来十分畅快。全书共分为六个大部分,或追忆故人,或介绍美食,亦或只是轻谈生活中的种种琐事,看似漫不经心的讲述,字里行间却又都是满满的人生哲理,就算“懒”或者“馋”这些司空见惯的词汇都可以妙笔生花,生动有趣,读来更是回味无穷。

  很多人都记得杨绛先生笔下的钱钟书帮自己猫打架的故事吧,在梁先生的这部作品里有恼人的狗、苦闷的鸟、庸福的猪,对于这些最寻常的小动物的刻画也十分的出彩,读来轻松有趣的。梁先生的书,画面感特别强,虽只有寥寥几笔,一切却已跃然纸上,尤其最后一部分对食物的描绘更是诱人,几句话读下来,已经是直咽口水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生中的喜怒哀乐,梁秋实先生笔下看似轻描淡写,却又显得更加的深刻,当我们都渴望自己的人生更加波澜壮阔、精彩纷呈时,更要懂得修炼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读后感(五):油腻腻的中年人

  离我25岁生日已经过去了五天。我现在也是可以说二十年前,十年前怎样怎样,满嘴“想当年”的人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长大了之后变着法儿避免变成油腻腻的中年人。发量少,买了某品牌duangduang生发液;有了细纹,几千元一小瓶的保养品也不心疼;胖了,坚持上健身房;殊不知,避免变成油腻腻的中年人的这个念头,已经让我更加接近中年人。

  母胎单身。这个25岁生日过后,再也不期待爱情。我怕遇见一个有阳光味道的男生附在我耳边问我,我们为什么没有早点遇见,你18岁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滚你丫的青春。

  我就愿意一个人坐一个小时的公交去公园晒太阳,再浪费一个小时的时间回家。

  我可以大中午在coffee shop点一杯美式,发呆到下午三四点。

  我看那些旧电影,粗糙的画质甚至黑白的画面。

  我会在那些也不过十多岁的小孩叫我阿姨的时候,狠狠地瞪一眼,并且拒绝购买他们推销的报纸、冰棍等等等等。

  真可怕,人生过了三分之一。(对的,我只要活到75就很满足。)真庆幸,我已经25岁。能怎么样呢,接受它吧。就像接受自己眼角的细纹一样。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读后感(六):江山代有才人出

  一直都好喜欢梁实秋的文章,他是位幽默风趣的作家。他的幽默是内敛自然的。随着梁先生的文章,一起走进他的文学世界吧!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这本书便是聚集了梁实秋此生作为一名中国文学泰斗的全部生活智慧,精心辑录44篇散文,从喝茶散步,到读书写字,有时天时地理,有时世俗人情,没有生之无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露出活着的欢喜和平实,以及一种温暖的情味。 梁先生作为一位文学泰斗的对生活的领悟,以及因为生活的艰辛与时间的流逝渐渐浮出的智慧与练达。这些智慧与练达在梁实秋的新书《我把活着欢喜过了》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在文中提到,要热爱闲暇,而现在当代的我们闲暇就是做一个低头族。他说:“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

  二是心绪的平和,总能找到生活的可取之处。他说:“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当像一泓流水那样活泼流动,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要使心绪平和当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表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只要有良好的心态,你才能每天保持饱满的心情。心态好,运气就好。精神打起来,好运自然来。记住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一旦失去他,就跳出去,要学会调整心态, 有良好的心态工作就会有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读后感(七):朴实细腻的生活观察者

  我们曾如此的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平和有力,逻辑清晰。作者讲述清华求学、思念母亲、思念已故夫人季淑等等,通过从和他们相处的细节,生动刻画出了每一个人的个性。尤其梁先生在国外求学三年,与季淑通信从未间断,即使是很漫长的邮寄等待,也没有中断这份感情。

  在那个年代,作者的家境较为优渥。这一点从小时候寄居北京已把北京当家,到母亲旧家庭有专门的保姆做饭,母亲只是等做好端过去给祖父母可以略窥一二。再加上父亲为其资助恋爱经费,建议作者把诗集装订成册等等,都显示出了作者的先天环境就已经超出了当时的许多常人。

  文人的才华,背后往往有一个不需要为物质发愁的家庭做支撑,才能肆意输出。否则面对每天的柴米油盐,又有谁能持续清高的活着,品味世俗清欢?作者能把自己的经历很坦诚的写出来供世人翻阅,这一点值得敬佩。

  看到梁先生从美国回来后就轻而易举去了东南大学、暨南大学等名校任教,觉得那个年代的成功好简单,中国大多数人家都是农民子弟,竞争没那么激烈,生活压力也不大。作者在青岛很容易就租到上下两层各四个房间的大House,生活质量简直不能更棒。这要放在今天,完全不可想象。

  这是一本内心独白,关于生活中各类人物在梁先生心中记忆的独白,一个优秀的文人观察世界后所撰写出来的精华。读起来心境平和,值得一看,学习的同时鞭策自己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读后感(八):欢喜生活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梁先生从年轻到老年的一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想法,年轻时冲动,中年时寂寞,老年时淡定,一生一直在体会不同的环境的心境。 看了这本书,我只能说梁先生的心境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拥有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心境,也是因为他经历过动荡的年代,而我们却只是温室里的花朵,他的风趣,他的幽默,也自有一般风味,和现在的庸俗的段子比,就是云泥之别,这般人物,却只愿呆在自己的小屋中。 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沉溺在自己的感受中,一呆就是一天。想象不到身为著名文学家,诗人,是怎样度过每一天,正如他的一句话“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刹间的妙语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这种生活是身在都市我们所向往的。 所以,梁先生的聪明不是我们能学会的,正如他的才学也不是我们能学会的。 所以他写了《我把活着欢喜过了》,记录着他的小生活。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读后感(九):读好书,缅怀梁先生

  从初中起就很喜欢梁实秋的文章,在他们那个时代,梁实秋、林语堂、老舍三人都被认为是文风幽默的作家。有别于其他两位,梁实秋先生的幽默是内敛的、自然的,平和中正,温柔蕴藉,恰恰符合“幽默”的本意。要说梁先生的学问,说学贯中西我看也不过分,“雅舍”系列别开生面,开辟了白话文散文的一条新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他的立场大约算中立范畴,支持改革但反对过火的激进,做了很多文学批评的工作,也掐过架,被鲁迅骂惨了;英文方面,耗时数十年(当然了中间他也偷懒过不少次)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编过远东英汉大词典,两方面都成就极高。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他的散文。 从高中开始跑图书馆,把能找到的梁先生的散文都读了个遍,直到今天最喜欢的散文作家依然是他。他的散文我觉得篇篇可读,每一篇都独具特色,文辞精炼,冲淡平和,并不刻意炫耀他的学识,用典永远用的很含蓄,画面感极强,写人写事,寥寥几笔就能抓住要点,偶尔的讽刺精准却也极有分寸。他的笔调世故却不油滑,稳健却不死板,那种独特的感觉是任何人都模仿不来的。

  每天吃饭时看几章梁实秋的《雅舍谈吃》,真是汇聚天下之美食啊!梁实秋这些美食散文,都是娓娓道来,像是与你同坐一桌共品美食,然后探讨着这些美食哪里的最好吃,应该怎样做。我喜欢吃美食,也特别喜欢做美食,研究美食。对于这本书总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能早些看这书,之前在金华买的火腿就不会丢弃在冰箱中白白浪费掉,现在想来,真的是罪过。 一直觉得做饭算是家学,子女对于厨艺的造诣多是传承自父母,还好在这方面,我家家学还算渊源……我想若是我离开家乡多年,我一定会想念家乡的人事物,想念亲人,想念儿时的就味道。写亲人只怕乡愁更甚,长号不自禁,人事物每下一笔写尽凄凉惨淡,不免落寞难过。只好将乡愁灌进食物里,自饮自酌,酸甜交错,写时聊聊,掩卷下泪。

  推荐这本收录梁先生散文精华的好书,循着梁先生笔触,一同进入他的文学世界吧。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读后感(十):清华男生

  朋友送我一本书叫《我把活着欢喜过了》,他说我一定会喜欢的,我甚至没看作者就开始读了,然后我认识了一个清华男生——梁实秋。

  为什么要说清华男生,梁实秋不是中国文学泰斗吗,不是大翻译家吗?看过这本书,在我心里,他不是!

  早期的清华和现在一样,能去那里学习的人第一目标明确肯吃苦、第二凤毛麟角。在我看来,这里也是他学贯中西,积累宝贵知识财富的摇篮,如果没有在清华那几年的学习作基础,想必中国文坛上要少一位大家了。

  他的生活并不平顺,那个不太平的年代似乎颠沛流离是常态,他的生活也并不是一直锦衣玉食,似乎总是有些苦难和磕绊阻挠着这个书卷气浓郁的知识分子教教书,译译稿。可是即便如此,他和妻子也能把生活过得津津有味,恩爱有加。没错,那个年代书马太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也许是时光放缓了脚步,一封书信寄来的爱需要品味太久才能尽兴,所以爱都格外真切和悠长。

  这个清华男生格外认真,我能想象他和妻子把房子按上透明玻璃,只为一个庭前花下手不释卷时,另一个看见他就能赏心悦目,这个清华男生不太浪漫,我也能理解两个人在一起一片枫林,一角亭,残垣断壁也是风景,这个清华男生眼中的男人、女人、风筝、茶都像他想做的学问,本来是一张白纸,经他笔之后都点画成仙般的立体折叠并且五彩缤纷的,这个清华男生总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器宇轩昂,古今中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他不需要你去猜测和忖度,他也不神秘和高不可攀,他更没有什么诀窍,就是认认真真做学问,肯坚持。他也许感情充沛却不善于表达,可是始终善良宽容,他也许不善于推杯换盏但是却很礼貌有教养。他爱和朋友聚会、开玩笑,也爱静静读书。

  总之,我从这个清华男生这里学到的,不是什么语言的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最简单的事,经过他的生活态度过滤之后,我想我不会再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去发现、去改变、去触摸大自然,生活确实会欢喜过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