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寂静的深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摘抄

2021-03-25 02:31: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摘抄

  《寂静的深度》是一本由[美] 马克·斯特兰德著作,全本书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一):低饱和度的短篇故事之旅

  Hopper使用颜色的习惯恰恰切中近几年大家的低饱和度喜好。我尝试先不去看画评人的语言,只面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那是你独有的一份体验,很难得,你想找人分享一下,却又怕别人没有耐心听。

  这本小册子的纸是真不错,让我想多买点书了。尽管搬家的时候会很难受,但是只要有安闲的时候坐下来,它就能陪你。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二):这个世界怎么了?

  1、独自一人看这本书感觉就像独自一人看一部惶遽、幽暗的片子。

  2、人物、建筑、物什——画中的一切似乎都成了化石。

  3、光和影交汇于黑洞,不知通往何处。

  4、时间是母题,但时间似乎凝固了。那么,时间究竟为何物?意义是什么?

  5、世界荒谬吗?如何对抗荒谬呢?对抗本身荒谬吗?

  6、“他的光是纪念性的,而不是庆典性的”。嗯,这话说的漂亮。

  7、翻译得很到位,看得出用心,个别词语很考究。

  8、人被外力胁迫,微不足道,都是背景和参照物,无法对抗的外力面前,人渺小而脆弱。

  9、总是在对抗。人与人对抗,事物与时间对抗,人与时间对抗。

  10、无论画什么、怎么画,霍珀的画仍旧孤独压抑。《Rooms by the Sea》可能是最明亮的一幅,仍然有种沉闷和无望感。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三):寂静的深度,说好的深度咩?

  三星,一星给画作,一星给印刷,一星给前言。

  文字部分大篇幅为对每幅画作画面内容的描述,以及少部分作者个人对画作的解读。本希望书如其名——“寂静的深度”,能有更多基于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介入关于表现与感知更加深入的探讨,是我想多了哈哈。

  全篇最妙的文字出在前言,“将观众抛置于一个有情绪和感觉所主导的虚像空间”,”它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不知道,也不关心我在某一时刻的经行”,“行旅”,“一种促令我们行走,一种迫使我们停下——产生了一种张力,贯穿于霍珀的作品中”,有让第一次接触霍珀的我更好一点地理解画作。

  如果要用一些语汇表达这些画的特点:沉郁、静谧、暗淡、从不缺席的光线、不时出现在建筑周边倍感阴森的树丛,以及永远看起来不开心或者关系不咋地的画中人们。霍珀的画挺像照片的,不求完全收纳并凸显某个主体物,更像是某一真实空间某一片刻的记录。画作本身表现时间性,但又不是“凝固的瞬间”,总感觉画中所见在我注目前已然发生,我看完走了它仍然兀自进行着似的。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四):《新京报》2018年中艺术书榜

  意念中城市的一角,停摆悬置的时间,受困于某种思绪的人,由几何结构和叙事策略共同搭建起来的隐秘孤独的空间,以描绘寂静的美国当代风景著称的画家爱德华·霍珀,被评论家和画作的观看者反复评说。人们大多倾向于将其解读为20世纪前半叶美国生活的变化给人们带去的焦虑,然而在诗人马克·斯特兰德看来,这样的解读实在勉强。于是他选取了三十幅霍珀的画作,从叙事、几何结构、情绪和时空表达等多个角度加以解读,目的除了澄清自身对于霍珀的思考,还有纠正先前评论家造成的误解。

  《寂静的深度》是一本薄薄的小书,既没有惯常讲解艺术的书籍和课程那样深奥,也不会因为简洁而忽略画作传达的细微感受。“霍珀的绘画超越了现实的表相,将观者抛置于一个由情绪和感受所主导的虚像空间。我对这个空间的解读即为本书之主题。”斯特兰德以诗人的视角,冷静而精准地拨开层层形式的外壳,露出霍珀的艺术内核,这一过程让人感动,惊喜。斯特兰德在结尾处写道:“霍珀的房间变成欲望的悲伤港口。”画家和诗人的心意在此相通,身为读者的我们也成为目睹这场神交的幸运儿,因他道出了我们业已领会而未能言说的秘密而激动万分。

  ——《新京报》2018年,年中书赏-艺术类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五):有点抑郁的人或许容易被霍珀的画击中

  我本是完全不懂画的,偶尔看画,除了西方宗教画里极具美感的裸体、中国山水画里的幽远意境让我有感觉外,其余画都兴趣不大。就在今年的前不久,因为看了陈丹青的《局部》,突然对看画有了兴趣。于是找来一堆相关的书和纪录片看。其中之一便是这本《寂静的深度:霍珀画谈》。 在此之前,偶然几次,在不同的读物上,看到了霍珀的单幅画,有种被击中但又难以名状的感觉。这也是后来买了这本《霍珀画谈》的原因吧。 书中文字不怎么吸引我,甚至有些看不下去。书中收录的30幅画倒是不错(除了个别跨页排版影响欣赏外)。看完这些画后,我大致知道了它们为何给我“被击中”的感觉了。首先是霍珀运用大量规整的几何形状构图,给观者以一种大方简洁的体验,这符合我的审美。其次是画中出现很多显眼的光照,或太阳光透过门窗照射进室内,或灯光将房屋街道照得亮堂堂,呈现出一种明静的感觉。这让我这个阳光痴迷者心动不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画中人物总给人一种寂寥、有故事的感觉,使得整幅画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愁。更甚的是,很多画中,除了光照外,还有一些幽暗甚至阴森恐怖的部分,例如屋旁的树林,例如隔楼栋里的黑暗房间,例如光照形成的阴影。当明静的光照和寂寞的人物以及幽暗阴森出现在同一个画面,对一个热爱阳光、性格里有忧郁面甚至抑郁倾向的人来说,不“被击中”都是很难的。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六):解读霍珀的画

  “他的画作描绘了一个与我们的现实微微有些差异的世界。然而,仅以人们对20世纪前半叶美国生活变化的满意与焦虑来解释大多数观者于画前的这种强烈反应,也有些勉强。霍珀的绘画并非社会学文献,亦非不快的,抑或其他同样模糊的用以建构美国心理学的情感寓言。在我看来,霍珀的绘画超越了现实的表相.将观者抛置于一个由情绪和感觉所主导的虚像空间。我对这个空间的解读即为本书之主题。”

《阳光里的人》

  如:《阳光里的人》,让我莫名地感到一种虚空感,因他们穿着整齐没有给人一种放松和发呆的感觉;远处的自然景色又没使他们陶醉,他们坐在那里望着远处的山景,貌似等待,等待什么?他们又不像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眼前这幅画面给我一种说不出来的虚无感觉。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七):安抚光的人

霍珀的画很安静,像是瞬间把运动的事物压制住了,把游离于其中的犹疑,慌张,不知所措,无所思的片刻抽离,放大,安置于几何的严谨中,用光的形式。

光在他的画中整整齐齐,有棱有角。忘记了遵守自然的法则,冷静克制的笔法处理过的光,抚平了凌乱和毛躁,和画中的一切,一起,寂静下来。

孤独,孤独比我们想象得更为孤独。

画作和名字分开的纸张里,我刻意不去看画作的名字,自己在脑海为它命名,标记它在我心里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我不得不放慢欣赏画作的脚步,享受它带给我心灵的震撼。我总是用我先入为主的经验主义,用晚于它一个世纪的眼光去审视它的寂静。他批判的,和我猜测的完全不同,在肤浅地批评工业和人际的疏离背后,隐藏着画家的刻意,他们的消失点汇于一处,一处不可知的柏拉图的姗姗来迟。

霍珀的命名简洁明了,但若真的由我来猜,多少还是有难度。他有时候是以画作的主体命名,女人,街道,铁轨;有事是以视角命名,画中的门是楼梯间视角,座椅和人物,是电影院和车厢视角;有事又有些琢磨不透,男人,裸露的女人和书,以哲学命名,女人,裸露的男人,以女人命名。多看了几副,好像若隐若现有了点联结,多少也能猜出个大概。

这画真安静啊,街道,清晨,黄昏,男人和女人,空洞的眼神,光。他总是嫌读柏拉图太晚。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八):书札

  Hopper

  霍珀的画作都是关于短暂、孤绝片刻的描绘。他暗示了此后与此前所有可能发生的基调。是基调而非内容,是暗示而非描述。它总是饱含暗示。他们越是戏剧化、舞台化,就越发迫使我们对此前所发生的构建一个叙述。……霍珀绘画不是纷繁万象中的空白。它们是从个人生命中那些被“事件”所掩盖——显然还不是像一个人生前死后那样彻底——的空白中一点点地收集的。未知的暗影悬于其上,使我们为之所构建的任何叙述似乎都有些感情用事,不得要领。

  霍珀的绘画里总有无数的等待。霍珀的人物总是无所事事。他们像那类被剧情所抛弃的角色,泥陷于自己等待的空间里,只能守候着自己,何去何从不知,未来亦不可知。

  Hopper从来不涉及光在大气中的表现方式。……(光)似乎是依附在墙以及其他客体上,几乎好像这光到时从它们哪里发出的,从那种个深思熟虑、仔细调制的色调中发出。……他的光,尤其是那些室内光,尽管并无任何流动性,却依然能让人信服。这个莫奈的光完全相反,后者缤纷凌乱,热烈四射,准备吞噬掉一切。

  霍珀对光相对于客体是如此固执,其中一个原因,按画家自己的说法,他是在草稿与记忆中作画的。而我们对客体及其结构的记忆要比对空气或者光的记忆牢固得多,就像我们对内部的记忆总要比对外部的记忆精确得多。

  在霍珀的画作里,我们凝望着最最熟悉的场景,然而所感却如此遥遥,乃至不可知。人们深望这方空间,却又仿佛身在别处,迷失于画作未能揭示而唯由我们猜度的隐秘中。仿佛我们无非一场不可命名事件的目击者。我们分明感到那隐匿的,真切存在却尚不曾被昭示的在场。为隐秘赋形,给它们一方空间,在哪里,它们被目击而不受干扰。霍珀的房间变成欲望的悲伤港口。我们想知道其中更多的发生,然而,我们当然无法如愿。伴随我们观看的寂静感似乎开始滋生,令人不安。我们受其所压,如受孤独。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九):短评-寂静的深度

  内容还缺少些 多在直接对画作的猜策而没有与时代 艺术环境 诞生过程的整天分析 但对人的启发挺到位。 谈谈我眼中对霍珀的看法(加上书的启发) 暗示性的叙述 画面构成的角度独特 路的延续性(很多画面都有路,或者窗) 无限性贯穿其中 同时是具有疑问的 同样不用路 则是使用人的目光 看向画面中不可知的领域 看向书 沉思 有一种自成一体的领域和完整 与开放性的纬度

  人物在其中不是必须的 根据画面的叙述关系有关 达成静物的叙述 (突破性的地方)通过光线的运用 体现时间的一瞬 凝固的存在感 几何化的空间展现描述对象 (除了在人物和必要的地方很少用曲线)事物还有一种均衡的力场 描述等待 描述孤独 描述寂静 其中的旷野 城市 乡村 家庭表达的多是一个意思 不与共的交流 最喜欢霍珀的地方还是在于光线的运用 光线已然不是明确的发光实体(如太阳)而是时间空间 存在物的显像 变为了物体本有的属性 光印证物 物印证光 凝固于一个瞬间。达成寂静的纬度,虚像叙事的空间。

  《寂静的深度》读后感(十):我喜欢的可能就是你讨人厌的那点东西

  像Hopper这种知名度的画家,对他的批评有时就像是对自我审美的否定。虽然Hopper的画无疑是美的,但我依然对它有种不详的冷静态度。

  我第一次见的hopper画作是某个杂志上印刷的《阳光里的女人》。这幅画冷酷孤寂深沉,有点像电影里某个定格的瞬间。但就像他所有的画作一样,这幅画有着巨大的空洞感,让人觉得很落寞。谈不上喜欢,但却很在意,从此这幅画的形象萦绕在脑海再也不能消散离去。

  看斯特兰德的画评有点像跟着一个懂点艺术的朋友一起去看霍珀的展览。他在旁边不停地说,点到为止,有点意思也有点无聊,每次点评都透着极其克制的情感和高度的理性,即便有感性的领悟亦是通过层层分析展现出来的。斯特兰德用几何式的语言解释霍珀几何式的图画,“梯形”,“光线”,“延伸”,“场外”,“缺席”,然后是“让人不安的孤独”。然而斯特兰德遗忘了一种重要的元素即是“色彩”。就像斯特兰德的语言,霍珀的色彩用的内敛又克制。因为没有看过原作,我假定书中的印刷色是极度失真的,在明暗饱和上都似乎降低了很多度,这对观感无疑是致命的。翻看网上的图片虽然饱和上不再那么让人极度压抑并感到局促不安,但依然不算能明快到让人坦然接受。它们依然有些生涩僵硬,像是在调色盘里不能相互融合的色彩,呈现出一种如同构图上一般的紧张感。这些危险的要素统一结合让观者有种走绳索,在一切分崩离析的前一刻被永久凝固的感觉。

  但艺术就像爱情,谁也说不清,有时候我们喜欢人并非因为美艳绝伦的容颜,而且还很有可能为某个人脸上不完美的雀斑而着迷不已,如果少了那点缺陷反倒觉得平庸无奇。这也许就是霍珀迷人的秘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