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26 02:31: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读后感大全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是一本由[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一):城市即人

  一方面,城市孕育人,同时,也承载人;她塑造着人的独有的城市性的秉性,而这些人的秉性又反过来汇聚成为城市的精神表征。另一方面,城市本身就是人格化的存在,正如帕慕克语:“我慢慢懂得,我爱伊斯坦布尔,在于她的废墟,她的呼愁,在于她曾经拥有而又失去的荣耀。”伊斯坦布尔承载着这由人汇聚而成的情绪氛围,这也是泛人格化的城市写照。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二):忧郁的伊斯坦布尔

  奥尔罕以极丰富的细节和忧伤的情绪记录下伊斯坦布尔的存在和变化。这座曾被福楼拜赞誉为会盛极一时的城市,战争过后,留下一地贫穷落魄。扭曲的西化,衰颓的木屋,城市的变化迫使人们在迷失中努力生存。从小生活在伊斯坦布尔的奥尔罕对这座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幽幽愁绪,既是对过去的缅怀,又是对未来的惆怅。这是“呼愁”,一种不是某个孤独之人的忧伤,而是数百万人共有的阴暗情绪。由于土耳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种"呼愁"也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体现。 20世纪以前的伊斯坦布尔,多出自西方游记作家之笔,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学灵感通过他们的文字表达,让多年后的本地人从中找到城市的过去。这大概就是文学艺术存在的意义,那些被身边人忽略的过往被遗忘的细节,借由别人的字画得以再现,过程多么奇妙。 土耳其富人和文学家在经历过战争之后崇尚西化,但当真正的西方人稍微针对一下伊斯坦布尔时,他们又觉得屈辱而暗自悲伤,这种深埋在心的民族自卑感是每个经历过辉煌而且又走向衰败的国家所特有的敏感脆弱。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三):伊斯坦布尔 忧伤的喜悦

  •我喜欢由秋入冬的傍晚时分,光秃秃的树干在北风中颤抖,身穿黑大衣和夹克的人们穿过天色渐暗的街道赶回家去。我喜欢那排山倒海的忧伤,当我看着旧公寓楼房的墙壁以及斑驳失修的木宅废墟黑暗的外表——我只在伊斯坦布尔见过这种地质这种阴影——当我看见黑白人群匆匆走在冬日街道时,我内心深处便有一种甘苦与共之感。

  •观看黑白影像的城市,即投过晦暗的历史观看它:古香古色的外貌,对世界来说不再重要。即使伟大的奥斯曼建筑也带着某种简单的朴素,表明帝国终结的忧伤,痛苦地面对欧洲逐渐消失的目光,面对不治之症般必须忍受的老式的贫穷。认命的态度滋养了伊斯特布尔内饰的灵魂。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四):呼愁

  拼贴画何为呼愁伊斯坦布尔的呼愁是什么?

  是阿訇们每日的祷告,是城市对于往日辉煌的怀念,还是市民对于未来的迷茫与困惑。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五):读后小感

  我看了一眼后面的上架分类。是文学。但是说实在的,这书很杂。 有自传部分,有对伊斯坦布尔的过去的部分,有关于西方和东方文化碰撞的思考,很多很多。想必正是因为这个,所以才没有办法给这本书划分一个彻底的界限吧。 身为一个处于东西方交界处的古老城市,伊斯坦布尔承载了很多。有苏丹后宫的香料气息,也有轮船黑烟让人窒息的气息。当然,这可能是因为黒渣溅到了脸上的缘故(帕慕克先生在书中也提到了这个事情)。这本书里的伊斯坦布尔,多少都有些忧伤。刚刚丧失了帝国的光辉,又被先进西方接踵而至的人不断拜访,还没有缓一缓就要开始被赶着走路。这种情况下,忧愁多少也是存在的吧。就算是不能在明面上表现出来,那也会压在心里,由灵魂向外渗透出一种独属于这个神奇的地方的忧愁。

  帕慕克先生在书中放了很多照片。但是迫于时代的原因,全部都是黑白的。黑白的照片本身就有一种愁绪的色彩,配上这本书更是合适。照片里面,凡是涉及到街景的,多少都显示出来一种忧愁的混乱。有东方的妇女,也有西方的建筑。电车的轨道在地上杂乱着,还有房子的布置格局,和泥泞窄小的道路。 也许正是因为丧失了自己的原因?也许吧。这一点我也在我所存的国家有所发现。突然之间到来的让人不知所措。跟不上的素质有些时候让人无奈与恶心憎恶,但是失去的荣光又让人们团结在了一起,一起忧伤。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六):一座城市的记忆

  读这本书的第一页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语言能力超强的人,文笔哀美。能把对一座城市的深情抒写的如此篇章,很是佩服。以前读过一点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的社科书,但是仍然无法体会作者对于自己的故乡从跨欧亚非大陆的超级帝国变为欧美列强所嘲笑的破落的东方,到处充满废墟这之间的落差。这让伊斯坦布尔人带有独特的“呼愁”,这点也已经深入到了作者的灵魂深处,并贯穿全文的线索。呼愁代表着城市的主要格调,而同时,作者也是充满忧愁的人,配以博斯普鲁斯海峡上游轮的黑烟,整个城市犹如一幅黑白画,而整个作品犹如一部挽歌。呼愁,这是一个土耳其词汇,表示昔日的容光早已远去,所以他们从出生之前就把挫败和贫困作为光荣的历史起点而继承下来,因此他们选择骄傲而乐观地接受生命中的辛酸和失落。是一种"无人能够或愿意逃离的同一种悲伤,最终拯救我们灵魂并赋予深度的某种疼痛。"在共和国建立后,崇尚欧洲成了社会的主要风尚,作者作为破落的中产阶级,虽无信仰,但也没有悲天悯人或者对西化的极度推崇,而是坦然接受这呼愁,对废墟和城市独一性表现出浓浓的愁绪和深深的热爱。字里行间感受到文人具备某些相同特质,厌恶口是心非,厌恶圆滑,做了社会生存需要做的事后,独自关进小角落自我厌恶。我喜欢文中这段话:我之所以嫌恶自己,是因为周遭的一切 诉说着如此的荒废与丑陋。于是我知道,没有任何快乐、爱或成功等待着我。我注定过着漫长、无聊、平庸无奇的生活 —— 尽管忍受着这种生活,大片时间却已在我眼前慢慢死去。整本书都穿插了大量的摄影作品,展现了当时这座城市的风貌,配以文字,就是这种充满呼愁的城市。文中还有一段是作者的父亲说的话很喜欢:真正的快乐与意义存在于我们永远找不到,或许也不想找到的地方,但是 ,追求本身的重要性却不亚于目标。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七):“呼愁”之城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何沛桦译。

  看了两个星期才看完,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即是自传,又有点散文。之前还读过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加西亚的一本自传《活着为了讲述》,总体感觉那本书更加引人入胜,书中穿插着很多互相联系的故事,也采用了一些遥相呼应的写作手法。

  这本书读起来没有小说那么酣畅淋漓,像一杯淡茶,必须细细品味才能尝出一些味道。作者对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倾注了很多感情,爱恨交织。前面的章节主要描述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更多的是衰败的历史,一蹶不振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虽然一味地吐槽和不屑,但字里行间能读出作者对伊斯坦布尔的爱意。后半部分主要以作者自身为主,讲述了作者在伊斯坦布尔发生的事情,决定他性格和命运的一些事情,包括他的黑玫瑰初恋,他和哥哥的关系,他父母之间的关系,他的大学专业,他学画画爱上画画的过程,她妈妈和爸爸分别对他的影响。这些都发生在土耳其的政治文化和城市背景下,也深受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影响。

  书里面的插图也很有"呼愁"感,都是些黑白照片和绘画,主要是城市景象和人物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与文字相结合,更能直接的展现作者想表达的意境,让读者更深刻的了解伊斯坦布尔和作者。

  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的首都,也是曾经强大无比的奥斯曼帝国的中心(欧洲崛起之前,奥斯曼帝国是世界的中心),也是古代新罗马的首都(以前叫君士坦丁堡),这是一座让人神往的城市。第一次从世界史上看到君士坦丁堡这个名字,就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百度后知道他现在的名字更加好听,叫伊斯坦布尔。所以特意从图书馆找有关于伊斯坦布尔的书看,没想到第一本被我挖掘到的就是诺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查了对他本人以及作品的介绍,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切都是机缘巧合,都是从读书中获得的乐趣。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八):一度觉得作者还是写小说比较好

  相对于奥尔罕的小说来说,这本回忆录或者说散文集显得稍微有些逊色。标题是伊斯坦布尔,所以我抱着主要内容是一个人关于城市的记忆来看的,但是这样的部分大概只有三分之一,而且是以作者相关的贵族生活圈为主的,当然你可以说写东西很难离开作者个人的生活,但是如果多一点对城市变迁历史的客观描述会更好。

  另外一个问题是超过三分之二的内容其实是作者自己的回忆录,父母,哥哥,初恋,朋友,小学,中学,大学,等等,我并不排斥一个作家写自己的生活,但是我想看到更细腻的东西,少一点“忧伤“”呼愁“这样的大词。这两个词我觉得起码在书里面超过了一百次,但是好像总是作者在陷入自身情绪的时候出现,又特别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读者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写的好的地方,关于童年,以及和哥哥的打架的部分,挺有意思的。因为我小的时候有和一个弟弟打架的经历,而且我们感情特别好,作者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他总结了那种打架的精髓——孩子间的一种智力和体力的搏斗、挑战、胜利或者屈辱。他描述某次被哥哥痛打后的心情:”躺在地毯上哭,像个孩子想象参加自己的葬礼,之后我就睡着了。哥哥心地善良的程度并不亚于我,他在书桌前用功一阵子之后,开始为我感到难过。他叫醒我,叫我换衣服睡觉,但他回去做功课时,我仍未更衣上床,而是沉溺于阴暗的自怜中无法自拔。”这一段很喜欢,很细腻的写了孩子特有的情绪,如果能多一点这样的细节,可能会让这本书更有魅力。

  这本书还有一个好的地方是有大量的图片,关于伊斯坦布尔的,因为作者本身除了是作家以外大学学的是建筑,并且一度努力成为画家,他的构图让他的照片很有魅力,虽然全部都是黑白照片,但是光影和对建筑结构的捕捉特别的成熟。看了很多他的图以后,我在别的地方看摄影师照片偶然看到一张图片觉得是土耳其,结果果然是。

  另,这本书提到了作者还写过一本叫《纯真博物馆》的书,有机会可以找来看看,再决定,是不是奥尔罕还是写小说比较好。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九):帕慕克的指引

  昨天终于把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完。出行前,旅途中断断续续读了几章,主要还是在回来后当做睡前读物读完。书的内容其实很个人化,回忆作者4岁到20岁期间在伊斯坦布尔的成长,以及很重要的和这座庞大城市的互动和惺惺相惜。既然是个人化的,就有很多细节无法引起作为经验有限的读者的我的即刻共鸣,一直读到最后,才明白,这个敏感的男孩是如何受这座城市的滋养和启发,然后,很幸运,他在还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找到了他的”守护神“(这个提法出自《恩宠与勇气》这本书。类似于志业、个人的命运、”内心的神“)——成为一个作家。

  整本书的色调是雾蒙蒙的蓝色,充满乡愁别绪(被翻译为”呼愁”。虽然很雅,但这个古典诗词化的表达似乎无法在当今的汉语语境中复活)。还没有读过帕慕克的其它著作,不知道伊斯坦布尔和生活其中的人们是如何被他具象化,同时又具有抽象化的意义的。

  但即便有从疫情这里缴获的时间,还是得放弃继续阅读伊斯坦布尔的念头。伊斯坦布尔恐怕离我的“守护神”有点远。转个弯吧,沿着这个思路趁热打铁,回上海。

  一直以来,要说我有多么喜爱上海,或者如何从一个不喜欢变成爱上海的人。那无疑是台面上的话。或许有一部分的上海确实是真心认同的,但要说全心全意地、发自内心地为上海骄傲,受其启发,与之共鸣,好像从来没有过。我的眼睛一直不由自主地往外看。看北方,看西方。用社会阶层来解释或许有道理,但现在越来越知道更深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回上海这个一直在承托着我的地方,如同死海那般具有浮力,却也无法容纳生命,我得到的生命力滋养似乎一直跟这个城市无关。几乎没有怎么读过上海作家写的文学作品,也就谈不上喜欢。对这个城市的挖掘和在这片土地上结出的耀目之果,我一直缺少拥抱的兴趣(工作的时候除外)。

  在成长中所有亲戚、朋友、师长,也没有一个曾经激起我的“拙火”(这个提法也来自《恩宠与勇气》),直到遇到来自北京的赵阿姨,直到遇到擅长教授西方哲学的于老师,直到得知我阿娘在退休后自学佛法而识字。

  昨天突然很想读读有代表性的上海文学,下载了《长恨歌》,继而觉察到自己的某种狭隘。现在,我很期待在王安忆的引导下重新感觉和体味上海。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读后感(十):没抵达的存在

  关于帕慕克与伊斯坦布尔,始于两三年前保存在苹果6手机的记事本里的一段文字,那时我已养成每年旅行的生活习惯。之后陆续读完了《我的名字叫做红》与《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很长时间内再也没有其他小说能让我读得如此痴迷。捧着这本《伊斯坦布尔》,像很多人一样,我期待它像一簇绿色的火焰照亮夜晚的花园,但事实上,它只是一本回忆录----关于一个作家和他的城市,平淡而写实。

  罗马、拜占庭、奥斯曼,伊斯坦布尔的光荣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博斯普鲁斯海岸上的居民在千百个夜晚被雾号从睡梦中唤醒。

  那是我记忆中的帕慕克公寓,楼上祖母的房间里,地毯上散落的玩具和墙上镶在相框中的家庭成员的照片,和哥哥打架,逃课,母亲与父亲的争吵,我奔向城市中另一个"我"的分身。

  我拿起画笔,描绘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每一条过往船支:手摇橹船、摩托艇、冒着黑烟的渡轮、希腊货轮、苏联战舰,波光粼粼的海面,远处是清真寺和尖塔的轮廓。

  我不确定将来做什么,但如果有人问起,我便说我要待在伊斯坦布尔读建筑。这是我与家人达成的共识。我不曾有过离开城市的想法,不是因为热爱我住的地方,而是由于不肯抛弃使我懒于尝试新鲜事物的房子和那些习惯。当时我开始发现自己是那种可以永远穿同一套衣服、吃同一种食物、一百年也不会厌烦的那种人,只要能在个人的想象世界中筑梦狂想,便已足够。

  我爱上了一个女孩,喜欢注视她的眼睛,我们在贫穷后街的废墟里被忧伤吞噬。

  父亲告诉我,一个人最好按自己的想法过日子,钱绝对不是目标,但快乐若取决于它,则可把钱当做达成目的的手段。他说,人生其实很短暂,如果知道自己一生想做什么,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事实上,一辈子写作、画画的人,能够享受更深刻、更丰富的人生。

  失恋后,我无心在建筑学院继续接受刻板的教育,母亲不停地恳求我"做个正常、普通的人,就像其他人一样",画画没办法谋生,这可不是巴黎,如果不想成为建筑师或找其他谋生方式,你将成为那些神经兮兮的土耳其穷画家之一,只能看有钱有势者的脸色过活。----"好东西不会出自这种地方"

  我不想当画家,我要成为作家。

  ----此书,献给我的父亲冈杜兹·帕慕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