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100字

2021-03-26 03:32: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100字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是一本由[美]肯尼思·戈德史密斯(Kenneth Goldsmith)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一):互联网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善于交际吗???

  其实这本书放在10年前可能给我的共鸣会更多,但是现在中国已经迈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做为主流,会让更优秀的人更优秀,更颓废的人更颓废。10年前QQ上我们会找陌生人聊天,而现在找陌生人聊天只有一个目的,约炮。现在手机连上网络人们做的更多事是手游,微博,刷朋友圈点赞,拍照(基本上是大头贴和美食)。只有一小部分人还在坚持着论坛类的网站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学习。所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多想表达的是互联网有很多好处,不要黑化互联网!现代人可能更加需要的是一本指引自己如何走出互联网,让互联网成为自己的奴隶,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二):当你得知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正相反时

  超级有意思的一本书!没想到狗年第一天就读到这么好的书,感觉会是非常棒的一年。

  不得不说媒体时时刻刻的信息轰炸和人类懒得思考的惰性结合,真的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果。在阅读本书前,我正计划“逐渐脱离网络回归现实生活”,读这书的初衷也是希望看到作者吐槽互联网对现实生活的负面影响,没想到……

  这个世界真的有很多“大道理”,如果你能遵守它们、按它们说的做,你会发现生活立刻清晰、简单很多。这本书让我再次具体的理解了“存在即合理”这个道理。

  媒体总说互联网的各种负面影响,于是我也慢慢觉得互联网不好。但事实上,如果一样东西真的不好,社会、政府是不好让它存在的——想想粉丝只是看不顺一些人和物就吵吵着封杀这个封杀那个,还时不适的封杀成功,而互联网一直在发展壮大,就知道互联网的存在绝对的利大于弊。

  说白了,互联网就是个工具,因为太好用了,就像一把刀太锋利,手笨的人很容易伤到自己。但工具使用者看到一个好工具的本能仍应该是开心(其实大家上网时就是开心啊)并尽可能的发挥这个工具的优点,降低甚至避免缺点,而不是不使用这个工具。

  我不知道媒体总宣传互联网负面影响的理由是什么,但身为一个社会人、职场人,我们可以不去研究背后的原因,但要自觉抵制、拒绝这种影响,否则他人使用并精进了工具,自己自然会失去竞争优势而错失商机。

  不讨论过于功利的话题。这本书对互联网规则的介绍让我反思很多,例如版权、做事的方法和隐私——大面积否定已知的混乱,真是种新奇的体验。或许,我们真的已经站在或者非常接近再次变革的起点。

  书的最后有点子清单。这书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数据支持。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三):2星|《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艺术家古怪、好玩的眼光中的互联网

  一个艺术家严重的互联网,有些古怪,比较好玩,但是全书思路太发散,没什么中心思想。

  总体评价2星,不值得看。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作者的风格:

  1:我们读的和写的东西,比过去30多年里还要多,只是读写的方式与过去不同了:我们是在略读、剖析、一扫而过、标记、转发、群发着语言,这些方式现在还未被认可为文学,但是随着一大批作者开始使用来自网络的原材料构建起他们的作品,这种新的读写内容成为文学的一部分是迟早的事。序言4

  2:我发现,那些说我们注意力不再集中的人,往往也是最担心电子设备成瘾的人,这实在是很讽刺。序言5

  3:后来,赌注继续升级——他们开始玩“数据决斗”,即让两个人走到教室的前面,互相交换电脑,背对背站着,走10步,转过身面朝着对方,一起数到3,各自删掉对方电脑里的一个文件,然后清空回收站。P7

  4:但是现在,因为我们手里都拿着手机,她也不觉得我是个威胁。僵尸不会害怕其他的僵尸,她知道我是她的同类。P48

  5:我们能否将浏览网页看作另一种自动写作呢?当我们在网站之间来回查看的时候,我们的行程被一字不差地写进了浏览历史记录里。P51

  6:全神贯注在当下,恰恰是你在加载一个网页时所做的事。网页并不存在,它们是在你点击鼠标的瞬间即时生成的。它们会显现片刻,然后在窗口被关掉的一瞬分散掉,直到再次被访问时才重新出现。P59

  7:相机是一种贪婪的设备,它在不停地获取图像,就像动物不停地吞噬猎物所以它闻起来有一股血腥味,而且善于捕获猎物。P115

  8:这一流派最知名的作品就是克里斯蒂安·马克雷在2010年拍摄的《时钟》(The Clock),这部片长24个小时的电影拍摄了一座时钟在一天中所流逝的每一分钟。P108

  9:还有一些艺术家则在街景车开到自己社区附近时进行表演。本·金斯利和罗宾·休伊特表演了一场17世纪的骑士决斗,他们甚至雇了仪仗队,让人们穿上巨大的公鸡服,就为了在谷歌正式发布的地图信息里加入这些稀奇古怪的景象。P124

  10:参观者们不是虔诚地站在毕加索的大作前膜拜大师名作,而是背朝作品,拿着手机不停地自拍,然后上传到社交媒体。我注意到很多参观者看他们照相设备的时间要比看艺术品的时间还长。P136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四):戒掉互联网,你就赢了?

  我们之前总是担心红酒不够,喝红酒甚至不需要杯子。如今,我们恰恰是杯子比红酒多得多。

  在WiFi的包围中,在嗡嗡电流声的教室中,我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敲击着手机,在时而松散又时而紧密的社交网络中翻来翻去。

  “我们一边行走,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一边书写。”

  互联网是否让我们变得不善交际、沉默寡言?

  不,我们似乎在社交媒体上和谁都能谈得来,表情包松弛有度。

  互联网让我们变得肤浅而愚蠢?浏览,而非阅读?

  不,电子阅读依旧可以让我们生存地更美好、更充实。

  互联网是否让我们不再专注?碎片化让我们一刻也不得安宁?

  不,我们的眼睛一刻也离不开自己的电子设备,我没来没有见过比这更集中精力、聚精会神的状态了。

  2015年,肯尼思·戈德斯密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开设了名为“在网上浪费时间”(Wasting Time on the Internet)的课程进行文学创作,反响极为强烈。后来,他从传播学、计算机、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写下了《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这本书。而我们真能彻底断网,逃离社交网络吗?

  我们在社交网络上不断地扩大着个人社交的边界,在现实中的一切关系都通过它们映射在网络上。在互联网1.0时代,甚至还有这一些令人感动和纯真的东西,曾经是很多人逃避现实的避风港。然而对今天来说,互联网比现实而更加现实,许多人纷纷关闭朋友圈,现实反而成了避风港。

  现实与网络既融合又对立,现实的镜像呈现在网络上。电子时代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而我们却成了 “电子僵尸”,就像梦游者一样,既不在场,也不缺席。

  我们不停地穿梭在网络与现实之间,肯尼思·戈德斯密斯还将之成为超现实主义,“没有什么东西能像社交媒体这样让人如饥似渴地追捧,我们不断刷新资讯,就想僵尸渴望吃到鲜肉。”

  社交媒体也同样强调时效性,我们不断地上传、遗忘,被囤积下来的信息压得喘不过来气。简短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图片,今天的好友动态就是最好的、最新的内容,谁也不会专门地去翻看他日的动态。

  或许,当校园网断网、手机毫无信号时,在这个秋风瑟瑟的日子里,或许可以多看几页书,多和周围的人说几句话,多观察下身边的世界。但当网络恢复时,我们又将手机紧紧地攥在手中,无意地打开聊天软件,点开新闻资讯,成为大数据中的一员。

  互联网弥漫在空气里,我们逃不掉,也无法离去。当我再次漫无目的地拿起手机的时候,我想接下来我一定应该做些什么。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五):其实这不是《如何在网上虚度人生》的指南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出现的原因很简单,我那愚蠢的室友看到我最近摆在床头的书《如何在网上虚度人生》,竟然在都没怎么看几页这书的情况下,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推荐了此书,感觉他完全是在胡说八道,信口雌黄,我要气死了。为了维护这本书的地位,我决定怼他。

  首先,这本书的名字就是《如何在网上虚度人生》,从英文名WASTING TIME ON THE INTERNET就可以看出。封面上那个被一横划掉的“不”字无他,就是为了以《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的名字混淆视听,方便过审。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并不是方法论,根本就不是方法论!这本书完全是作者的世界观,作者以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去思考互联网媒介对人、对生活以及社会的影响。所以这本书的结构很散,关联性微乎其微,发散性则很强。如果你追求的是关联逻辑,那么这本书一定不是你的菜。

  我一直以来都秉持一个观点,在当今时代,对数字媒介能够深刻理解并阐述出来的人,一定是个艺术家,或者说,至少是懂艺术或对艺术有着敏锐感知力的人。其实过去也一样,本雅明、桑塔格们也是对艺术敏感的,譬如桑塔格在《论摄影》里一开篇就把柏拉图的洞穴和摄影艺术来做类比。我上大二那会知道的安迪·沃霍尔,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拍的那些先锋电影,譬如从早到晚的纽约帝国大厦,一个男人吃蘑菇的整个过程。那时候的人大多会觉得有毛病吧。二当个人化的网络直播移动直播开始兴起,我才意识到这不就是安迪·沃霍尔的那些电影么?媒介工具和载体发生了变化,但里面的内核并无二致,他老人家真的是提前50年看到了未来。所以当初在新华书店翻开这本书,作者肯尼思·戈德史密斯概念艺术家的身份让我颇有好感,我隐约觉得这会是一本好书。事实的确如此,这本书里面引用了大量艺术家的事迹作为对比和参照,读起来一点都不乏味无聊,很有趣。

  如果说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代表了“互联网媒介成为了人浅薄异化的罪魁祸首”这样的传统观点,《如何在网上虚度人生》却给出了很多大相径庭的结论,譬如“上网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些结论是否站得住脚虽然还未置可否,但另外一种声音的出现,本身就是件好事,人是复杂的,互联网也是复杂的,那为什么互联网对人施加的影响却是单一的“坏”呢?这本书其实打开了思考的通路和水闸门,你对互联网的认知,一定会整体迈入新的台阶。

  除此之外,我那愚蠢的室友没有读这本书,因此他就完全不知道,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其实是相当高的。毕竟这本书是非虚构写作类,不像小说有生动的情节,所以读者要能耐着性子沉下气去体会。另外,这本书对媒介、互联网等相关知识的储备要求很高。毕竟这本书脱胎于作者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时的课程,即使《如何在网上虚度人生》不是教材,读起来也并不轻松。而且中国的互联网世界还是个彻彻底底独立的小王国,而作者写的也全是美国本土化的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因此我极力推荐这个网站作为知识背景补充(http://www.qdaily.com/special_columns/4.html)。

  最后,这本书是少有的,我能拆封,还能一直有兴趣读下去的书(感觉我买的书这辈子都要读不完了……)。我真的很喜欢他,如果你对计算设备、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感兴趣的话,这本书绝对绝对值得一读。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六):刷手机、看视频、点赞,真是在浪费时间吗?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把它当成洪水猛兽的言论也相伴而生。我们这代人,几乎是在网络上长大的。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社会上有太多的人大声疾呼、警告我们:沉迷网络毁掉孩子一生啦,知识碎片化啦,人们丧失了沟通能力啦,人们不再写作、不再读书啦……有的家长送自己孩子去戒网瘾,也有人想彻底断网,跑到深山老林里返璞归真。仿佛我们每天上网浏览、玩手机、玩平板都是背负着“原罪”似的。如今,我们吃喝玩乐、工作休闲都做到了万物互联、手机电脑24小时不离身,也许是时候换个角度认识上网这件事了。短期之内我们是过不上不插电的生活了,基本上,你能戒网的时间,就跟你坚持吃柚子减肥的时间差不多——没几天。上网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已无法改变,怎么能说是虚度了人生呢?本书就是对这些社会偏见的一次华丽的反击,也是对二十多年来互联网生活一次有力的总结和预言。

  作者是美国概念艺术家肯尼思·戈德史密斯(kennth Goldsmith),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师、一名诗人,更是一位资深网络编辑,他就社会上这些“上网毁一生,手机毁三代”的言论嗤之以鼻。他做了一次大胆的社会实验,2016年在大学里开设了一门课程“如何在网上浪费时间”,是的,就是这个名字。消息在社交网站上一发布,学生几乎炸开了锅,纷纷抢着选课,并表示“我能在这个领域读博了”,“我肯定能得满分”。消息在互联网上被疯狂转发,引起了欧美主流媒体轰动,《纽约客》《时代》《大西洋月刊》《华盛顿邮报》、CNN、《每日电讯报》纷纷热评。当然也有人批评他“误人子弟”,毕竟他后来还差点在墨西哥众筹打印了整个互联网……

  其实,他是想借此证明,哪怕是漫无目的浏览网页、看小猫视频、转发和点赞,也不是白白浪费时间,而是一种激发创造力的行为,而且能加强我们的社交能力。课堂上,他请大家分享平时上网都在做些什么,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哪些上网的点子是更有创意,更有互动性的,这样就既能学到东西,又能治好社交恐惧症。有些人的点子还挺爆笑,比如用全部电脑一起播放斯威夫特的MV和嘻哈音乐,最后整个教室的人都一起摇摆起来,彻底玩魔怔了。一学期下来,老师和学生们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了,也纷纷学到了如何更高效、更有趣地利用网络和电子设备,最后竟然集体发明了——“在网上‘浪费’时间的101种方法”,妈妈再不用担心我聚会时的“尬聊”了。

  作者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评选的“桂冠诗人”,本书的文笔和文学知识面很不错。关键是,他用现代艺术和文学视角,脑洞了整个互联网中的现象——我们真能彻底断网,逃离社交网络吗? 手机把都市人变成一群消费主义的电子僵尸,是福是祸? 浏览记录,就是我们将来的回忆录吗?文件归档是一种新兴民间艺术?并且早已被博尔赫斯预言?早在1930年代,约瑟夫·康奈尔就当上了宅人、极客(Geek),还发明了手机桌面的雏形?40年前,安迪·沃霍尔就在做硬盘归档了?“我拍,故我在。”每天不拍照、修图、发朋友圈,我还是我吗? 微博、推特上140字的短平快写作,竟然是文豪海明威早已玩剩下的?这种写作,能否在未来引发文学革命?被压缩的图片、音乐,是不是我们损失的宝贵财产?还有很多积极正面看待网络的

  多说一句,这封面真是太魔性了,耳中仿佛传来老系统砰砰砰—的系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七):30岁前年薪百万的年轻人是如何使用互联网的

  点开本文,你会发现本文和其他“标题党”、“鸡汤文”无异。仅仅凭借“年薪百万”这四字春药就迅速GET到你的注意力。但是,请放心,本文和其他文章不同的是,本文为你提供了一种看待互联网的新视角。 这星期,我带着本《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去了上海、深圳两地出差。每当我把书放在桌上的时候,小伙伴总是笑我在机场买了一本厕所书。但是,这并不是一本厕所书啊。冤枉如我,只得为此书撰文并为自己证明。 So,严肃点来说,这本书是啥?这本书是一本从传播学、艺术学、社会学角度重新阐释互联网,以个体互联网行为放大到群体,并将客观现实放大为想象的小册子。麦克卢汉、约翰伯格、杜尚、安迪沃霍尔、都市漫游者这些名词穿插其中,这本书怎么会是一本合格的通俗易懂的厕所书呢? 作为一名传播学学渣,让我们首先从传播学的角度与作者对话吧。 记得大学时,曾孤独的度过《传播学理论》,然后把信息螺旋、“媒介即信息”等理解的七零八落。那时动不动喜欢引用《娱乐至死》,却不知道娱乐至死的时代还早得很。那时知道有个叫麦克卢汉的老头,把人类最早通过语言传递信息——报纸出现——广播电视出现说的特有道理。却没想到后来有了互联网,这些传播理论上没讲过的事儿却在日新月异的发生着。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的作者肯尼斯·戈德史密斯(以下简称肯老头儿)以一己之力师徒从传播学、艺术视角和社会学分析本就了不起。在传播学角度而言,肯老头儿充分肯定了互联网作为沟通媒介的作用。 每一种媒介的出生,是丰富了我们,而不是褫夺了我们。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群冷漠?不存在的。我们虽然没有和身边人沟通,但我们在同时和更多的人展开沟通,并将互联网上的一切带到线下与身边人分享。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碎片化,信息获取与解析变得更cheap?不存在的。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成千上万的信息得以存在。想那时韦编三绝、学富五车,在现在简直不可置信。互联网的特质之一就在于低成本分享,因为互联网,我们获得了更多信息。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那么,今时今日,扮演着媒介的互联网就是我们的信息。“谁创造信息,谁消费信息,谁传播信息,抑或简单来说,谁控制信息,这些问题已成为几个世纪的争议领域”。所谓互联网眼球经济也好,注意力经济也好,仔细想来,不过也是媒介和信息问题。用这个角度再来看推流,feed变现,看抖音和快手,似乎更有趣些。 身为一个艺术爱好者,前一阵才看了《现代艺术150年》,把看不懂不愿理解的现代艺术从头到尾爱了一遍。本书里,肯老头儿格外有趣,提供了一种用艺术视角看互联网的思路。这简直让我觉得互联网太迷人了。 喜欢劳森伯格的《字母组合》?没关系,在互联网里你也可以拥有一件这么有趣的作品。看看你手机的APP列表,每一页都是专属于你的波普艺术。喜欢蒙德里安的作品?没问题,打开你的ins,这一个个小表格难道不是你发挥自己创意的天地吗?欧克,你是一个行为艺术家,那么,做一场充分搅动朋友圈的事儿吧!发一个朋友圈,写上“寻找下一个无聊人”,然后等着你朋友的回应,千奇百怪。 19世纪有一个词叫都市漫游者。这个词起源于法语“Flaneur”,特指19世纪巴黎存在的一些有钱有闲啥也不干每天溜达的上流闲人。这个词后来被超现实主义发展下去。他们会漫无目的将书籍、梦话剪辑,创造出一种奇异的美。那么,今时今日,在互联网漫游的我们,不正是这样一个群体,从莫名其妙的地方收集闲言碎语发布在自己社交媒体上。你的微博,朋友圈,不就是这样的一幅剪辑作品。我们每个人都是互联网时代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说到社会学,我完全是个门外汉了。但是正因为互联网,我们接触到了更多。看到了别人,这是一种社会学。后人看到了这个时代,这也是一种社会学。着实有趣。 看了这些,你还想知道年薪百万的年轻人如何使用互联网吗?跟着肯老头一起在互联网浪费时间不是更有趣?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八):让我们一起“沉迷”网络吧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Wasting time on the internet》,严格上来说中名字存在一定的误导性。没有阅读前,以为这本书会给出一些实质性的建议,毕竟我是个深度中毒的网瘾少女,想通过本书自我反思下,顺便看看有没有方法改进自己的生活。然而此书不是在讲述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而是针在互联网2.0下人类生活方式的研究报告。比起如何做(即方法论),更偏向于在做什么(调查报告)。

  作者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推出一门叫《在网上浪费时间》的课程,引起美国媒体的轰动。当然了,如果换成是我选了这门课,应该也会觉得太棒了,这是我的长项啊~ 作者例举了上课期间想出的一些点子,即在网上“浪费”时间的101种方法。比如在网上找到你最害怕的内容,把它发给你的一位朋友。找出一段有趣的小视频,并让它被病毒式的转发等等。

  为避免读者因为书名就买了此书,我先列下本书的目录: 1. 社交网络是逃不开的生活方式 2. 手机让我们变成电子僵尸 3. 浏览记录是我们新的回忆录 4. 文归归档是新的民间艺术 5. 手机内存是我的私人储藏室 6. 我拍,故我在 7. 压缩格式是我们丢失的财产 8. 140字是文学创作的新动力 尾声:未来比我们想象的更美好

  电视代替广播的年代,有很多人批判坐在沙发上虚度人生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代替电视的年代,又有很多人开始批判坐在电脑前或是拿着手机虚度人生的生活方式。不幸的是,就算批评声不绝于声,也不能阻挡科技的发展。承认吧,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也不能说不好。毕竟现在我们想要听歌,打开某个网站不仅能找到喜欢歌手的全部歌曲,还能找到一群和我们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抑或是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由别人整理出来的“歌单”。如果问我愿不愿意回到磁带、CD、网上Flash、下载Mp3的年代,我会say No! 又或者说想要做一道菜,只需要打开App,不但能找到想要的菜谱,还能分享自己的成果。

  何况我从事的行业也是跟互联网有关。

  但同时,我又很焦虑。我一边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一边又经常反省自己是不是太离不开网络了。有点变得不像正常的人类(类比爸妈)。这也是我为什么要买此书的重要原因。书中对不断拍照上传社交网站是这么描述的:{ 在Instagram上,你分享的照片越多,就越沉醉和使用这种工具,这就跟鸦片就样让人上瘾。最后演变成你为相机服务,为制造相机的产业服务。数码产品没有成本,不需要花钱,这就促使人们不停地拍照。这些没什么用的照片,被上传到云里储存起来。你自己拍的埃菲尔铁塔和其他保存在Flickr的埃菲儿铁塔的照片没有什么区别,但你还是愿意自己来拍。}

  除此之外,我对于照片、文章等归类都会焦虑。很多时候可能都不会再拿出来看文章,我都希望好好保存下来。对于生活照片,有时候甚至不相信电脑的硬盘,总觉得它要是坏掉了,我的回忆也就没有了。

  曾经有人说过,现在的很多人其实都有松鼠症,即爱囤积资料。比如在豆瓣网上看到喜欢的就按喜欢。微博上会按收藏按钮。但没有人真正的花时间去消化掉这些资料。当然书中对于归档现象,也作了一些解释,为了避免过剩带来的混乱,我们产生了归档的冲动。即便是在数字时代之前,收藏家也不可能真把自己收藏的文化产品全部消费掉。

  我为什么把这本书比作是毕业论文,因为此书对上网的人做了很深度的研究,而非给出一些实质性建议。不过总的来说,作者是持积极态度的。我对于网上“冲浪”,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我开始使用不同的App,管理我的生活。具体来说: 1. 豆瓣:读书笔记、自我管理等。(有22篇书评啦) 2. 蚂蜂窝:游记。(已经有5篇游记,收集了12021个赞) 3. 下厨房:分享我的作品。(已经有130个作品啦) 4. Check Box:每日Todo List。(2017年8月开始使用) 5. 小红书:每月护肤品空瓶记。(2017年11月开始)

  基本上就这些吧。

  当然还有,我还会用“得到”App来听一些付费音频,如吴军的《硅谷来信》,用百词斩来打发每晚地铁回程时间。

  其实哪有什么不在网上虚度人生的锦囊妙计。哪怕是没有互联网,我们照样可以坐在电视机前吃着爆米花打发时间。没有大数据的时代,收集癖的比例也不小。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因为互联网而变的更加糟糕了。

  加油吧,“愚蠢”的人类。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九):读完这两篇文章,这本书就不用看了(读后感)

  我很不喜欢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是的,那个“不”字上头货真价实地画了一根删除线。这是一本从书名开始就体现出浓浓炒作色彩的书。原书仅仅是关于当代人沉迷网络的一些理论探讨,并没有涉及到“如何上网”的方法论层面。于是乎,一本当代文化评论,就这样被包装成了互联网宅男宅女鸡汤书。在京东商城,这本书被介绍为:“一本生动的互联网励志书、一本新概念高级上网方法论、一本脑洞大开的网络生活预言”——我差点就信了。

  我很讨厌对书进行过度的包装(或称营销)。甚至当我见过原版封面之后,我对中文版封面的看法也大为转变——人家封面上画一只猫,是为了体现人们在网上看萌猫视频打发时间,暗合全书要探讨的主题。而中文版封面虽然新颖有趣,视觉震撼力到位,但它传达的是什么信息呢?空当接龙胜利动画?还是 Windows XP 死机?

  不过,从内容来说,还算是一本能引发人们思考的好书。

  还是说说全书主题吧。作者作为一名诗人和当代艺术家,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引发了传统人士对互联网的担忧和攻击。但作者却认为,我们在网上耗费的时间,不仅没有产生专家们所称的不良效应,而且还颇有好处。

  例如,专家称,互联网使人们失去了与人们交往的能力。但是,谁规定社交只能在线下进行?有了互联网,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天南地北的朋友们联系,这极大扩展了人们的社交能力。同时,线下社交的没落,也没有什么好惋惜的。谁又规定了人们只能和身边的人交往呢?

  我想起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听过爱白网的一个讲座。星星博士说,他不赞同异地恋。本地的恋爱对象那么多,为什么一定要找个异地的呢?我对此深以为然。但后来,我自己不也是从11年底开始直到现在,和历任对象几乎都是处于异地之中?我的朋友们散居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我对此习以为常,为什么谈恋爱就必须在同一个城市呢?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谈恋爱,只要能保持经常的见面、建立充分的情感联系就行,平时的日常交往放在网上也未尝不可。

  又例如,专家称,互联网使人们不再阅读。但是,谁规定只有读书看报才算阅读?只有深度阅读才算阅读?有了互联网,我们每天处理海量的信息,这当然也是一种阅读。虽然在电脑上点来点去、这看看那看看,似乎不太专心,但在信息社会里,这种对信息进行快速判断、筛选、提取、归纳的能力,恰恰是一个人所必备的基础技能。而且,到了该阅读的时候,我们照样可以阅读,只不过媒介不一定是纸质书而已。

  这一点我深有同感。虽然我必须承认,近几年来我没怎么好好看书,但这并不影响我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这确实是得益于广泛的互联网阅读,特别是阅读关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当然,如果只输入,不思考、不输出,那么在网上闲逛确实会使思维退化。

  不过,关于阅读,本书作者并没有提到的一点是:碎片化的阅读和写作,会使人们逐渐失去对语言的把玩能力。我们说的话总是翻来覆去使用那些常见的形容词,写的文章总是由一些逻辑简单甚至近似于无的短段落组成,因为快节奏的互联网阅读/写作让我们没有时间在遣词造句上精雕细琢。这似乎是一个全世界的通病,但别人也差,并不是我们做得差的理由。

  作者在书中还从艺术的角度做了很多其他的评论,我没看太懂,就不多说了。

  附几个参考链接,读完以后,就可以不用读这本书了。

  作者访谈:https://www.nytimes.com/2016/08/07/education/edlife/kenneth-goldsmith-on-wasting-time-on-the-internet.html

  序言摘录: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01149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读后感(十):戒掉互联网,你的生活就变好了?

  文/刘畅

  小时候,我看电视一超过3个小时,父母便开始数落:“眼珠子都不转一下,别人跟你说话你也听不见!”

  后来,家里有了电脑,另一幅画面又出现了。父母在客厅里看电视,而我在书房里“网上冲浪”。父母还是会面露不快,觉得我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没有和大家“坐在一起”,一边看电视一边进行交流。

  直到现在,当我在kindle上读着《局外人》时,老爸在一刻不停地刷新网易新闻App,母亲大人则在婴儿成长记录软件上看我二姨一岁的外孙咯咯咯笑个不停的视频。她会时不时切换到股票页面关注一下行情,然后再回到婴儿软件,不厌其烦地把那个10秒的视频翻来覆去地看。

  “叮铃叮!”

  她把这个视频转发给了我爸。

  而我爸,一个大男子主义非常严重的、平日里几乎从不大笑的50岁男人,发了一个开心的“熊本熊”表情作为回应。

  互联网让我们变蠢了吗?

  曾经一度有人质疑,有了谷歌、百度以后,人们会不会不再去努力将知识刻进脑子里,过度依赖太过唾手可得的信息。现在,这种论调几乎消失了,因为人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将我们从繁杂的信息中解放了出来。

  我会记住一个剧情曲折的电影,但并不需要去费心把它的名字背下来,因为只要动两下手指,我就可以找到它。我的记忆力因此衰弱了吗?并不见得。我依然可以完整地背出几首十四行诗,不是因为需要,只是因为喜欢。记得的自然会记得,遗忘了的还可以在几分钟内搜索到,还能更棒一点吗?

  互联网让我们不再阅读了吗?

  许多人仍然将互联网视作洪水猛兽,理由是它的碎片化特征让人们“不再阅读和思考深刻的话题,也不再创造出精彩绝伦的文学和艺术。”

  第一个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就在今天,我读了两篇超过七千字的长篇报道。一篇是“丁香医生”针对榆林产妇事件所撰写的关于无痛分娩的文章,另一篇则深度追踪报道了七八月份备受关注的北京老人房产被骗的事件。这两篇文章,任何一篇都可以成为一期《三联生活周刊》或《人物》的封面故事,我甚至可以想象出自己看到具有冲击力的杂志摄影封面时忍不住买下来蹲在马桶上阅读的样子,那种不由自主的冲动,与我在手机上看见标题就会忍不住点进去如出一辙。

  而我没有点进去读的文章也很多,比如《两千年前,秦朝为何要统一中国》和《为国足落选惋惜,爽完还值得回味》。并不是因为这两篇文章不如前面提到的那两篇写得好,只是我对历史和足球实在提不起兴趣。可以想象,如果它们出现在传统杂志中,我一定会念及自己花出去的钱,无论如何也得扫上两眼。可是现在,我可以把时间和钱省下来,阅读一份专属于我的“电子杂志”。

  除了这两篇文章,我还读了一些最新的段子。我并不羞愧与承认自己爱读段子的事实,毕竟,在没有手机的日子里,每个月拿到《读者》的时候,我一样会直接翻到紧挨着彩页的《漫画与笑话》。这些段子也会被编入我的专属“电子杂志”,而图片和文字也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动图和短视频让这份“电子杂志”像是从哈利波特电影里飞出来的一样。

  互联网让我们失去了创造力吗?

  没错,长期在互联网上游手好闲四处乱窜的我,也许永远也写不出《红楼梦》《战争与和平》或是《李尔王》,那么,难道离开了互联网,我就会拥有曹雪芹、托尔斯泰或莎士比亚一样的才华?

  当我们谈及创作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幻想,如果没有让我们分心的互联网,我们就会集中注意力,然后创作出垂名青史的作品。事实上呢?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大师也是凤毛麟角。而今天,正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怀才不遇”这个成语早已成了一个伪命题。

  我们不妨换个视角看“创作”这件事。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标准有很多,但字数必然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近百万字的《堂·吉诃德》与海明威那篇仅六个字的微小说给人的感觉全然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都能引发心灵的颤动:

  售:婴儿鞋,全新。

  这种简练却直击心灵的文字创作,放在现在,简直是互联网时代的宠儿。还记得那场铺天盖地的网易云音乐地铁营销吗?几十条精选的网友评论里,总有一条会让你在地铁里陷入深思,或是悄悄抹掉一滴没忍住的眼泪。

  你以为互联网的力量仅仅在于让你哭吗?不不不,它还会让你笑,而这种笑可能与以往的任何一种笑都不太一样,其背后的功臣便是互联网的产物——表情包。

  最近的“怒撕香港愤青”事件,再一次体现了表情包的奇妙能力。值得玩味的是,在上一次的“FB表情包大战”中,表情包还只存在于互联网上;而这一次,人们将表情包打印在A4纸上,贴在了墙上,这一表达多层情绪的“新语言”终于以实体的形式出现在现实世界里。

  原本紧张敏感的气氛瞬间被互联网所特有的幽默感化解掉。我有一个朋友感慨道:“表情包这东西,真是让人想生气都生气不起来。”

  我们真有必要戒网瘾吗?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存在的,因为互联网早已经成了第二个“空气”。你也许认为自己可以凭借意志力少上网,多读书,但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罢了。就算你关掉了朋友圈,卸载了微博,不再听下载的音乐,把旅行照片洗出来放进相册,只有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时候才拿来分享,很不幸,你还是逃不出网络的“魔掌”。只要你带着一个连着网的手机上街,或是开着一辆装有GPS系统的汽车出行,你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数据的书写者,你的步伐将被记录下来,成为大数据算法的基础。

  正如美国概念艺术家、桂冠诗人肯尼思·戈德史密斯所说,我们短期内是不可能过上没有互联网的生活了,戒网就跟坚持吃柚子减肥一样不靠谱,而我们所能做的,便是找到更好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认真地“虚度人生”。

  (本文大部分观点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美国概念艺术家、诗人肯尼思·戈德史密斯(Kenneth Goldsmith)新书《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2017年9月出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