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犯经典读后感100字
《冒犯经典》是一本由魏小河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冒犯经典》读后感(一):也许更适合在网络平台的文字
不知怎么的?我对于出版书抱有一种执念,也就是说如果把它归类为文学的话,我更希望有「文学」的意味,不然的话,也就是用来浪费纸的书籍。
怎么说呢?我觉得其实这些书评写得更像是大学中文高级版的书评,有些不同的是,这些带带上了更多的感性及随性,很适合看看公众号,浏览一下,看过之后就忘了。
一开始关注这个作家,也是因为当时不止读书被封号了,然后搜索到觉得挺有意思的。毕竟一开始能够坚持读书,并且去写下来的人真的不多了。想想自己看完每一本书都不一定能够拿上去记录下来,凭着作者这个毅力也是让人相当的佩服。
只是会注意到这作者,更多的是他对文学的执着,以及对于世界产生的一些疑惑与抗争吧,很好的是,他找到了自己应该走的道路。个文青能够在商业和生存以及文艺中找到相对平衡的点,也是不容易。
《冒犯经典》读后感(二):也许更适合在网络平台的文字
不知怎么的?我对于出版书抱有一种执念,也就是说如果把它归类为文学的话,我更希望有「文学」的意味,不然的话,也就是用来浪费纸的书籍。
怎么说呢?我觉得其实这些书评写得更像是大学中文高级版的书评,有些不同的是,这些带带上了更多的感性及随性,很适合看看公众号,浏览一下,看过之后就忘了。
一开始关注这个作家,也是因为当时不止读书被封号了,然后搜索到觉得挺有意思的。毕竟一开始能够坚持读书,并且去写下来的人真的不多了。想想自己看完每一本书都不一定能够拿上去记录下来,凭着作者这个毅力也是让人相当的佩服。
只是会注意到这作者,更多的是他对文学的执着,以及对于世界产生的一些疑惑与抗争吧,很好的是,他找到了自己应该走的道路。个文青能够在商业和生存以及文艺中找到相对平衡的点,也是不容易。
《冒犯经典》读后感(三):单纯喜欢这本书
上周五下班,闲着没事,就去万圣逛了逛。书店在我家后面,步行不过5分钟,每当有空,会去看看,有什么新书,见到喜欢,就会买下来。
在新书展台,看到这本《冒犯经典》,书名很吸引我,站在那翻看。精装,设计得特别精美,拿在手上特别喜欢。翻开内页,发现都是书评,恰好,我又特别爱看书,站在那看了几篇。
其中一篇叫《张公子的文才与自由》,一看原来是写张佳玮,我特别喜欢张公子的文字,是他的忠实粉丝,他的书家里都有。两位作者很相似,语调清淡,文字精美,让我感觉特别喜欢,二话没说,立即收入囊中。
周末两天,一个人在家,晒着温暖的太阳,坐在靠窗的沙发上,看完了这本书。特别喜欢谈小说的几篇,其中有好几本,我都读过,所以有共鸣。最后一辑取名为“冒犯经典”,其实是致敬,一开始我被骗了,希望后来的读者们,不要重蹈覆辙。
作者谈到很多小说家,托尔斯泰、福楼拜、盖茨比、纳博科夫、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这几位除了托尔斯泰,我都不认识。中学课本里,有篇他的文字,我印象深刻。
作者带着我重温了小说剧情,并跟随他的脚步,潜入小说密林,这几本虽没实际读过,但象征性读到了。会去找来读,感谢作者,推荐这么多好书。
整本书像阅读指南,给我们这些不怎么读书的人指出了阅读的方向。因此,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一口气看完,看完后,特别伤感,就是不知道,何时能再读到之类的书。
我想,魏小河肯定是位心思细腻、浪漫温情的男子,才能写出这般寡淡有趣的文字。
《冒犯经典》读后感(四):与书谈一谈
我在写书评的时候才发觉除了书本介绍,都根本不认识这个作者,买书也是装帧的功劳,所以赶紧去查了查这个作者。无果。
但我觉得这更有利于我去理解这个人,用阅读他的文字的方式去了解他。
这本书是他关于阅读书评的合集,有第一次读的,有多次阅读体会的刷新,也在整体上按照作品类型分为了四个章节。散文,小说,杂谈以及知名作品。
如果不是稍微查了查,我脑海里的魏小河是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但是百度告诉我,他是90后。我吃惊的是他在我脑海里居然留下了,深沉,爱思考,也与生活妥协的样子。他有着文人自有的深沉与桀骜,也有着普通人的踌躇与不安。
整本书囊括了40本内容大不相同的书,通过书评的方式,我在一本书里见到了他们。给我体验很鲜活,我是第一次阅读书评类书籍,觉得很好很新鲜。我喜欢这种不费脑子就能畅游世界的感觉,虽然很局限。
当然,给我感触最直接的并不是这些书本身,而是魏小河作为一个读者,向其他人娓娓道来的这些书的故事,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阅读体会,称不上范本,因为没有任何人的解读可以说是范本。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读者交流,也许等我看过这些书本,再回来看他的书评,反而会把书扔掉,再叨叨这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但现在的我没有,不过希望以后的我也不会有,不是完全赞同,而是珍惜每一个能够说出的看法和解读。更何况,他的文笔是我喜欢的样子。
我是一个立场很容易偏离的人,尤其是在我不完全了解的领域。就好比,在我看来这本书是值得的,是因为他能写出我写不出的东西,看过我完全不曾了解过的书籍。他的生活比我的要精彩许多,我为他和他的文字和经历折服。但这又不是真的钦佩,我完全不存在自我本身的认知和评价,我没有办法用上帝之眼和他平等交流。这在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是错误的,是我的不充分。
但这并不是我不去阅读的理由,我不排斥自己的无知。我从不用无知武装自己,无知不能帮我闯荡江湖,当然我觉得了解万事万物也不能,因为我每时每刻都在被刷新。这个世界太快了,我的上一秒十有八九会被下一秒的世界更改,我的三观,我的爱好,我的人生。都一样。但我还是要说,无知不好,无知着去阅读,就仿佛我是作者手里的傀儡,我只能看到他让我看的世界,只能做出他让我做的动作,只能配合他嘴里的故事。可我是我,我要勇敢的,从傀儡里走出,脱掉这些让我负重的傀儡服,抽离精神,与书谈一谈。
与书谈一谈,这一点,魏小河做的很好。
《冒犯经典》读后感(五):不止读书,读书不止
给一本书评集写一篇书评,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而最奇怪的是,就是我在写。。。我喜欢读书,也零零散散写了二百多篇不入流的书评,我觉得书评这种东西不同于读书笔记,笔记是让我们为了记住书的内容,而书评是为了让我们记住书给我们带来的感悟,还有思维上的发散点,分享给其他爱看书的人。所以看书容易,写好书评难,我也一直在努力往好的方面发展。而小河在我看来,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书评人,首先是他热爱阅读,其次是他的文笔非常好,他的书评读来有种梁文道谈书的错觉,非常舒服。
说来我也算是小河的老读者了,之前一直在看他公众号“不止读书”的推文,他的荐书文章(对,还不懂啥叫书评的我)写得很对我的胃口,所以有空就去看几篇,后来我开始看书写评之后,就很少靠手机来消耗时间了,只有小河的文我依旧时不时去看,看看他推荐什么书,还有他的感悟。后来小河开始出书,已经三本书评集了,我手里头这一本《冒犯经典》就是他最新出的,前两本我虽然都没有买,但是文章大都看过。小河看的书很多很杂,几乎什么书都有,在他结集的这本书里,前两部分章节邂逅散文、坠入小说就分别集中的收集了他对于散文书和小说书的书评,从《当历史可以观看》到《传奇在路上》,从《大地上的事情》到《认识几个字》,小河谈书到谈作者,谈自己的感悟到书中的人物,谈游记和写作,谈人生和成长,这些都是一个优秀的读者所需要的领悟力,小河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从书里走向现实的世界。
冒犯经典这个标题,其实我觉得还是多少有些“噱头”的味道的。因为他其实并不是说真的在冒犯经典,给经典作品挑刺、“找茬”。你看最后一章以此为题,收录了他对于经典名著的书评,他在评论每一部经典时都没有将其置于高位来仰视,而是像对待其他书一样,用平常心去阅读,用自己的视角来评论,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态度。经典,本就不该被视为高高在上、令人望而生畏的东西,而是应该像平常书一样,人人读,人人都爱读,这才是它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所以小河谈了《百年孤独》、《包法利夫人》、《洛丽塔》。。。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和我们谈他所看到的那个书中世界。
阅读对于我们而已是输入行为,输入很容易,但是写书评是输出行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十分优秀的完成输入到输出的,小河做到了,所以我敬佩他。很多时候我在写书评都在想,该怎么写?要怎么写才能表达出我的意思?惭愧,我的文章一直都写得很烂,但是我依旧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因为我看见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自己的兴趣而读、而写,就让我们一起不止读书,读书不止吧。
《冒犯经典》读后感(六):最佳读者
在豆瓣看到很多人提到“多抓鱼”这个平台,于是也想体验一把,找了几本不再需要的书卖出,又买入了一单。关于买什么书,当时也没有什么概念,找了几本都是缺货状态,想到关注“不止读书”公众号时间不短了,也没有详细看过,可能源自于我对于手机阅读缺乏耐心。索性把魏小河近期出版的几本书全部购入,仔细研究一下“不止读书”的妙处何在。
“不止读书”公众号运营的相当成功,魏小河在利用公众号这一平台,书写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数万普通读者分享读书心得,或者叫做书评。购入的四本书也多为其平台作品的精选集合,书评三辑,《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读在大好时光》、《冒犯经典》,以及一本文集《失眠书》。总体读下来感觉,魏小河的行文最大的两个特点便是坦诚与私人化。其实,读书一直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读完一本的书收获或者感想,也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体验。分享读书体验,或者推荐书籍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
大学之时,乐于沉湎与图书馆,经常去漫无目的的搜寻书籍。遇到喜欢的欣喜,遇到无感也毫无顾忌,还了就是。记得某一次读到米奇 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初始未有特别的感觉,读到最后昭示那份母爱之时,眼泪不自觉留下来。一方面来自于惊喜,另一方便来自于感动。恰逢同学让推荐一本小说,我赶紧把这本推荐给她,她看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当时想来,总有些许失望,觉得这份阅读的欣喜感,无人分享,着实孤独。现在读的多了,慢慢觉得,个体差异,对于一本书的阅读体验也不尽相同,要承认并接受这种不同。相信魏小河在读书与荐书的过程中,肯定也收到很多赞同与质疑。
最初对于为什么书写,总是描述为喷薄而出的表达欲望。日后,慢慢觉察这其中掩藏着渴望被阅读,却又羞于言说的孤独感。对于作者而言,肯定不存在无人阅读的窘境,但是作者会希望出现怎样的读者呢?是默默读罢放回书架,还是写出自己的体会;是出现不认同的声音,还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深刻剖析。或许,我所提出的选项本身就是无法选择的,因为这些都是共存的。
作者那多的新书《19年间谋杀小叙》收到了许多评论,那多老师的妻子在微博中写到,“根据我不算太少的经验,作家们大多十分在意读者的评论。那多老师自从出了新书,每天都在看读者评论,看到好的评论就念给我听听,再去翻翻自己的新书,满意地叹口气。今天他在豆瓣上收到一个两星的评论:‘生硬’,被气坏了,兀自低低骂:‘白痴,白痴!’”看罢在脑海中构建这一场景,觉得十分有趣。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于书籍的评论,声音微弱,自己写的乐呵,不写时间久了,当时的思维的火花就熄灭了。当然也是期盼被阅读,被评论。“不止读书”作为一个读书圈的大IP,所写出的每一篇书评,相信被阅读量都是十分惊人的。它的书写者魏小河并不是一个批评家,虽然他很坦诚,会有节制的写出自己的感想,喜欢或者不喜欢之处,但是并不犀利。魏小河把自己的姿态放的极低,不会去引经据典的炫技,而是平实的叙说,拉近与阅读者之间的距离,像是在唠家常。所以读起来,并不困难,也不生涩。可能对于我而言,有些过于不生涩,反而觉得有些缺少嚼劲。想说具有浓浓的公众号书写气息,想来这些文章本来就来自于公众号,我本人对此也并没有排斥之心。
魏小河是努力的,他是不是作者所期待的最佳读者呢?很喜欢他对自己的介绍:“一条未知终点的河。”我们都只是在路上。
《冒犯经典》读后感(七):《冒犯经典》读书笔记
《冒犯经典》读书笔记 邱锐 读完了魏小河的《冒犯经典》,又一部书话。感受大体与他的上一部《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一致。写得好,没讲透。写得好是他的文笔风流、文章结构、精巧比喻、遣词造句都不错。没讲透是他的思想内涵还不深,他没能帮你指出你读不到的层次,想不到的观点。 书共四章:邂逅散文、坠入小说、追问世界、冒犯经典。魏小河谈书、谈作者、谈个人经验。从《寻找家园》到《旅行与读书》,从《认得几个字》到《看不见的城市》。一个个熟悉的书名并唤醒,它们正蜷缩在书架的一角,此刻才被主人忆起。你试图再多回忆点什么,却发现留下的都是些吉光片羽。 回到这本书,个人觉得最好的一部分是小河对于散文的评论,特别是他借题发挥所带来的那些关于阅读体验、情绪的句子很是迷人。“下午躺在床上读一本书,读着读着,天就暗了下来。这样一个下午,没有发生什么,到处都在发生什么。一些晦暗的情绪四下滋生,它们因书中的内容被勾引出来,盘旋在空中。书页翻动,前一种情绪被后一种情绪覆盖,像一片雪覆盖另一片雪,你逐渐分不清这一片雪和那一片雪的区别,它们融为一体,构成了这个下午。” “有人说,多读经典。这话不错,我也愿意听,但在这之外,我也喜欢看看这个时代里的文字,因为我活在此时此刻,我要和它发生关系。李霄峰是这个时代的人,他捕捉到了很多稍纵即逝的微妙感受,捕捉到了我们共同的青春。” “我曾回答过这个问题:散文真正的好处,是在它抓住时间,那些放在记忆里会被吹散熄灭的故事、情绪,被文字定格下来,从时间的河流中提取保存,脱离控制,对自己是一种满足和交代,对他人,更是一处别样的风景。人与人,生活与生活,相同又不同,散文提供了这些微妙的差别,并且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 “如今旅游业繁盛,可是好看的游记却十分少见。相比于游记,人们似乎更需要攻略。哪里好玩,哪里便宜,怎样坐车,怎样换钱,这些行程中的问题和技巧受人关注,而关于审美的,关于文学的那一部分,要么消失了,要么被淹没在了汪洋大海般的经验分享中,不被看到和重视。旅行在很多人那里,逐渐成为证实别人经验的行为。” “可浸入,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文字营造一种感觉,让你身临其境,与作者一起沉浸在那个时刻,那个当下。这当然得力于作者高超的场景营造功夫,出色的细节描写,生动的对话,以及拿捏得恰到好处的叙述节奏。”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一本也许读了两遍仍然摸不着头脑的书。书中的文字好像雨天地面上的水洼反射出来的倒影,这里充满琐屑和混乱,夸张和荒诞,同时也斑斓而恢宏。” “《心是孤独的猎手》把这一状况写得淋漓尽致,这正是卡森·麦卡勒斯的天才之处。体会到人生孤独的境地并不困难,困难在于用文字构筑故事,塑造人物,并让读者可以感同身受,走进人物的内心,再返身回到自己。” “我喜欢这本小说,正是因为它表达出了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哑然时刻,那些我们想说却不说的话,那些挣扎和沉默。当然,这是一本现代小说。故事中的人物对生活不满,这正是一种现代病,一种当个人理想舒展开之后,却得不到回馈的尴尬和沮丧。我们大多数人,不都曾在这度过和度不过之间徘徊过吗!” 书话读再多,也不过是别人消化过的东西,要精华还得自己去啃。
《冒犯经典》读后感(八):我喜欢书生书的繁殖。
本文首发于蜗牛读书领读人:张夜
大概是去年的时候,由于阅读的爱好,得知了魏小河的“不止阅读”。
那么在这个快速节奏的现代时代,我们需要阅读吗?这个答案我是不确定的。但是我之所以阅读,只是单纯的一个欢喜。那么看什么书,也是一个十分纠结的问题。以前还在学业时期的时候,我看得最多的是郭敬明的青春小说。然而,郭敬明不知不觉的也成了一种被嘲弄的话梗。大概是在17年左右吧,那时候我在厂里打工,我看见一位同事手里捧着一本书,是郭敬明的夏至末至。那个同事,和我一样,并无什么可以说出口的学历,是个高中尚未毕业就出来被社会尽情地蹂躏和践踏。但是他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位本科毕业的维修工程师,过来修理机器的时候,来一句,哟,还看郭敬明的书呢。
再之后他就把那本书给烧了,没有看完就烧了。大概是在我辞职的时候,我曾请他一起去吃烧烤,在上海夜市里的随处可见的烧烤摊。那时候我想起那本书,夏至末至。我问他,看完了吗?他说没,我说好吧。他说,怎么了。我说,你为什么烧了。他说,现在看郭敬明的书,好像有点奇怪。于是我就说起了,我看郭敬明的书的时候。
那本《夏至末至》,我看哭了,流泪了。在学校午睡的时候,在宿舍自己的床位上看红了双眼。
他一下子惊住,我继续说道,看书这件事,本来是爱好而已,再不济也就是打发时间吧。我不知道说看郭敬明就被人嘲弄,但我的确看了,也看红了眼睛。文字本来就是这样的。
后来,我拿出了一本笔记本,那是我经常看书写的感受。我走的时候,我把这本书给他了。
17年过年的时候,他告诉我,他也辞职了,在一家公司学习做UI设计师,我说,你学过吗?他说看书学习的,虽然水平很烂,但还是学学吧。再不济看看书了解一下啊。
我那时候不知道说什么,我觉得挺好的。后来他问我最近还看书吗?我一下子蒙住,说了一句,不怎么看的。他说,嗯,很忙吧大概。
最后,我又重新拿起本子继续看,每天睡前一小时的阅读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有时候,他经常给我推荐一些小说,以及分享给我的一些阅读感受。
有时候我就会突然觉得,这样也挺不错的。
而我的女朋友,也经常看一些图片,经常买一些类似摄影相册的书和漫画。当然,她身边的人,也觉得看这种书是不务正业的。但我觉得,只要看书,无论什么书,都是可以的。阅读本来就是一种打发时间的娱乐,高档还是低俗,重要吗?
写书评,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可以写的。包括我自己也经常写,有没有意义,这种想法,本身就觉得有点可笑。青春期的时候,我经常装一些文艺,写一些别人看不懂的句子,偶尔有时候,是从一首歌的歌词抄下来或者转化。这样有意思吗?我也不知道,只是那时候单纯的想写,或许这是一种作怪吧。
那写书评,也是一样的吧。
这本书,冒犯经典,名字看似大气,但实则内容我挺喜欢的。书评也相当于是一种对书的推广,好在哪里,烂在哪里,都是个人意识的解读。虽然偶尔会看到一些争议,但我挺喜欢看见这样的争议。(曾在一个读者群,看见两位读者为一本书开始说脏话了。然而,我内心还是愉快地拿起板凳看戏。)
我希望这样的书,可以随处可见,我们生活不仅仅需要书评,还需要书评的集合而来的书册。一本书引来的一本书,会让我觉得,书这个东西,活力十足,不会消失殆尽,更让我觉得神奇。
我挺喜欢看这样的书,不管它的内容,就觉得书生书的繁殖,会让我觉得生活有点美好而有寄望。
《冒犯经典》读后感(九):阅读的意义
《冒犯经典》图、文/文小妖
《冒犯经典》是魏小河的第三部书评集,翻动书页的那一瞬间,心里惊呼,原来时光竟然过得那么快,从关注魏小河的公众号“不止读书”开始,到他的第一本书评集《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再到第二本书评集《读在大好时光》,不知不觉在他的每篇书评伴随下,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读书岁月。
写了那么多年的书评,换作很多人,大概会写疲了。可魏小河却在书评的海洋中越写越勇,越写也越顺,笔力、思想在阅读、总结与思考中不断地提升。读书于他而言不仅自己能受用,还能影响并带动一众人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小河写下的每篇书评里谈及的每本书不一定都会读到,但是,每次闹书荒的时候,只要翻阅小河的公众号或者书评集,往往都会有新的收获。他的书评也并非篇篇精品,但是总有几篇总会击中内心,让人找到一种知己般的共鸣,这也是我为何喜欢他的公众号和书评的原因之一吧。
《冒犯经典》一书分为四个部分:邂逅散文、坠入小说、追问世界和冒犯经典。较之上一本《读在大好时光》(感觉有几本书有帮出版社推销书之嫌),我个人更喜欢这本书评集里介绍的书,因为更个人化,更因为谈及到了我喜欢的几部世界经典作品。
这些年来,电子读物、网络、手机阅读,快餐文化的兴起和实用主义的盛行,使得经典阅读备受冲击,经典阅读量与阅读兴趣大幅度下降,人们几乎都不愿去读经典、古典作品,甚至有人觉得读经典无用,因为不实用。可是,他们往往忽略了经典作品虽微言,但义大,里面所蕴含着许多大智慧,有益于我们自身。同时,阅读经典可以教会我们理解与阐释,评价与欣赏,辩论与同意,共鸣与反思,言谈与书写,当然还有思想上的丰盈与愉悦。
冒犯经典前段时间,小河在公众号上开始倡导大家开始一起阅读经典,没想到他真的付诸实际行动,并小露成效。《冒犯经典》中的第四章“冒犯经典”就是最好的印证。在我看来,这部分虽称为“冒犯经典”,但更是魏小河对经典作品(作家)的致敬。他谈及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盖茨比、亨伯特·亨伯特等“著名”的故事主人公带着一颗包容而理解的心,他竭力放空自己的思想,将自己分身成作者和故事主人公,全情融进他们的世界,去感受文字所带来的各种情愫,这些融合和理解,使得他对这些经典作品、故事主人公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共情心。他写下的书评,逐字逐句都是用心所得,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亦没有佶屈聱牙的文字,任何人都可以去读,也能读得进去(懂)。很多时候,我觉得魏小河更像一个书海中的摆渡人,以书为舟,引来许多有读书意愿的人,将他们引入阅读的大门,至于怎么修行,就看读者各自的兴趣、悟性与恒心了。
读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带人读书亦是如此。我想魏小河能一直坚持不懈为每本书写下书评,并集结成册,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所致,另一方面则是想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将更多的人带进阅读的世界里,他的书评集亦是阅读的意义的最好证明!
《冒犯经典》读后感(十):这是一本读完了就会忘得一干二净的书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小32开,两百多页,这样的开本和重量,适合一只手拿着而不觉得累,靠着椅背,很是舒服。
这是一本关于书评的集子,作者魏小河,他的文字是我十分喜欢的那种。
魏小河的公众号叫“不止读书”,很是有名,是我认为目前专注于书评做得最好的一个公众号,没有之一。现在去搜这个公众号,会发现已经关闭,因为某些原因。所幸,他并未因此终结,新的公众号“魏小河流域”,继续着原先的优雅。
优雅,说的是文字。魏小河的书评,看上去又不太像是书评,却让人读得舒服。
起先我也觉得奇怪,如此并不十分严谨的评论,为什么会吸引到我?几经琢磨,发现小河是用散文的写法来讲述一本书,语句贴近生活,也不像许多公众号或平台文一样满是框架套路。抑或是把套路隐藏得极深,但至少让人觉得随性而不端着,字句由感而起,由心而生。
这本《冒犯经典》是魏小河的第三本书评集,之前的两本《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和《读在大好时光》,也都是一样的装帧,也都一样喜欢。
要说到不足,倒是这最近一本的封面设计是有些雷人,让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来呈现。相比之下,我最为喜欢的还是《读在大好时光》的封面,白底蓝字,干净而纯粹,正如书中的内容一般。
这本《冒犯经典》分为四个章节:邂逅散文、坠入小说、追问世界、冒犯经典,分别代表了四类文学的评论。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本独立的书评,彼此间毫无关联,所以你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而不用担心衔接不上。
书名虽是《冒犯经典》,但只在第四个章节才讲述的是经典著作。这也正是魏小河读书的特点。看过他的公众号的会发现,魏小河推荐的书大多比较小众,许多书在这之前是听也没听说过。而那些名列于各种榜单之上的书,反倒是较少提及。或许是因为太有名的书,读的人多了,说的人多了,宛如反复咀嚼的口香糖一般,少了味道。
书评不囿于形式。特别有意思的一篇书评,是在“坠入小说”一章中。题目名为“一个爱哭的男人”,讲的是埃特加·凯雷特的《美好的七年》,小河设置了一场与作者火车上对话的场景,两人围绕着小说、围绕着作者,聊了一火车。动情之处,潸然泪下。
“他不说话的时候看起来很严肃,说起话来则滔滔不绝,有时候他说得太大声,旁边的乘客会朝我们投来责备的目光,有时候他又在抽泣,是的,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当着我的面哭起来,这真叫人不知道怎么办,不过他说的故事,确实很适合哭,我也哭了,我在递给他餐巾纸的时候低下头把眼泪擦掉,希望没有人看见。”
如果你在豆瓣上搜这本书,会发现评论区喜恶参半。我觉得,读这样的书,不能有太强的功利心。这里的功利心,指的是非要悟到或者得到些什么。
这从来都不是一本让人习得什么的书,但正是这样的一本书,才会让你去细细地品。品,说的是享受读书时的那个当下,宁静地在文字中徜徉的当下,那些细腻的文字甚至会让你不由得小声低吟,而心生愉悦。
正如魏小河在说道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时,这样描述道:
“一本书看完了却好像没有看过,这样的经验大家常常都有,遗忘也是记忆的一部分,这没有办法。可是一本书你刚刚看完,就忘得一干二净,又该怎么说呢?”
这就是一本你读完了就忘得一干二净的书,但却值得你去体验。如若非要说收获,我想,应是品读时的心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