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经典读后感有感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是一本由(美)苏珊·桑塔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布面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精选点评:
●桑塔格永远是我的思维启蒙老师。不赘述。
●《反对阐释》、《论风格》、《坎普的札记》、《新感受力》实在是好,中间关于剧场的内容因为不太熟悉跳着粗略翻过了。
●振聋发聩,开启(我的)新模式
●[笔记] 这里所说的阐释,是指一种阐明某种阐释符码、某些“规则”的有意的心理行为。在艺术领域,阐释指的是从作品整体中抽取一系列的因素。阐释的工作实际成了转换的工作,好像在说: 你没看见X其实是A?Y其实是B?Z其实是C? 那么怎样才能使批评或诠释服务于艺术作品,而非僭取其位置? 首先,更多关注艺术中的形式。这样可以消除因为对内容的过度强调而引发的"阐释的自大"。 其次,需要一套为形式配备的描述性(而非规范性)词汇。 另外,需要恢复我们的感觉。 "我们的任务不是在艺术作品中去发现最大量的内容,也不是从已经清楚明了的作品中榨取更多的内容。我们的任务是削弱内容,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作品本身。" ***"批评的功能应该是显示它如何是这样,甚至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显示它意味着什么。"
●對于公眾与藝術的探討 流行文化的剖析 闡釋的尤其精妙 書評及影評亦是如此 桑塔格的知識結構和思想體系是流動的 有機的 行文才得以如此緊密條理 其中有關公共現象的本體梳理也很值得學習
●虽然我导瞧不上她,可是我还是
●每次读桑塔格的这种评论性文集都会对她的洞察力所折服,她对某些文化现象的看法真的是太到位太透彻了,还有被她巨大的阅读量和观影量所折服,严肃的不严肃的她都会读会看,她真的是个对一切都感兴趣的人,这也是他说之所以想要成为作家的原因,能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真的很羡慕她这种每天把看书看电影作为职业一部分的人啊,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篇,其中有几篇觉得在其他地方有读过
●天才级的女人,关于艺术理论先锋性的论调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适用,耗时数月读完,折服于其建造的庞大而缜密的理论体系,智慧的头脑擅长运用清晰的逻辑及准确的论证方式,桑塔格用远超同时代艺术家的洞察力证明了在21世纪她依然被我们所需要。
●没有一定基础,读的有些吃力。
●具有一定阅读门槛的一本,一些部分没有提前感受过桑塔格评论的原作所以很难登入她的经验轨道。电影、事件剧、坎普几篇因为能和现成经验产生联结所以比较有启发。后记里的苏珊桑塔格很可爱。另外里面提到的米歇尔莱里斯的《男子气概》貌似还没有中文版?看作者分析被勾起强烈好奇……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一):陌生化的当代艺术扩散变体
在今天这个处处强调技术和效率的时代,强调一朵花的复杂精妙或许并不亚于黎曼猜想,显然不合时宜。而在我看来,桑塔格所做的,正是尽文字所能,去破除长久以来由现代社会反复灌输给我们的一些天经地义的傻瓜式公理,重新定义现代教育背景下“不甚重要的”、难以被语言体系囊括的,本应该属于人类的丰饶感受力。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二):我用叛逆的姿态来表达对社会的爱
我爱桑塔格,看了这本书我才醒悟也许我并不是为了自己的遭遇反性侵,不是为了维护女性,而是反对“一种阐释”,反对一种单一的绝对的不自由的价值观评判,所以虽然桑塔格不属于任何一个女权运动,但我爱她胜过任何一个女权主义者包括波伏娃。其实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我是“反对阐释主义者”哈哈哈哈哈哈 我喜欢的东西都是如此相通,爱法国新浪潮阿涅斯瓦尔达的活力四射关心底层人物,爱看简短有力的札记日记而非长篇小说,爱加缪荒诞虚无背后的“爱”,爱福柯用独特的口吻去怀疑剖析整个社会。我收回前几天对自己自私的评价,恰恰相反,我有极大的包容力,而且我才是被主流社会所抛弃的人。我多想讲述我的孤独,无奈,叹息,但没有人会听,所以我就采用喊口号、咒骂他人与自己的自私、貌似反抗社会背离社会、叛逆的姿态、反智没有头脑简单化情绪化的表现种种极端偏激的方式来表达自我,我只是想要一个更有爱的世界,我不是想反抗社会,而是想要它越来越好!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三):《反对阐释》|反对的不是阐释
1.why 作者并不反对阐释,反对两种阐释:①过度阐释,对内容及意义的过度重视,剥离了形式的拆解分析,对于理解艺术本身是偏离的。②唯一阐释,对于艺术本该有多元化的理解,大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多元化才是最好的阐释。 2.what全书是基于一个理念的文学批评、杂文集,包含文学作品、电影的新视角解读。 3.how苏珊·桑塔格的可贵在于对艺术的预见性和先锋性,桑塔格认为阐释行为大体上是反动和僵化的,以及阐释还是智力对世界的报复,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或许创作者本人的意图才是最紧要的,过度解读反而会增加障碍。 4.howgood个人理解,在作者的反对阐释基础上,应该还需要补充一点,反对直觉阐释,我理解这是一种感性认知的人为升级过程,哲学上来说应该包含哲学上的否定之否,量质转换这些变化。 毕加索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像照相机一般的精确作画,到后期为了突破艺术的形式束缚,才开始创新进入抽象绘画领域。可以说从现实主义飞跃进入了形式主义。伟大的艺术家都在进行突破自我的创作,但前提是基础要扎实。 我们现在反对阐释,提倡感性的认识艺术,并不是在缺乏理论知识的粗糙感知,而是在理性思考基础上,对艺术用化约主义的方式进行解构,逐个深入了解,最后回归到感性的整体认识。这其实和一开始的感性认识已经截然不同了,这包含着否定之否,是从低级到高级感性认知质的飞跃。 打个比方,你第一次在课本上接触马哲很震惊,但是当你了解了马哲同时代的其他思想,你可能会批判他,但再往后,当你更详细了解了哲学史,了解马是如何从黑格尔延伸过来已经后面更深的内涵与外延后,了解更多更深刻,你又可能重新接受,这和你第1次的盲目接受已经不太一样了。它包含着否定之否,是低级接受到高级接受质的飞跃。 所以虽然唯一阐释是片面的,过度阐释是忽略整体而进入了”意义”的黑洞,但肤浅的直觉阐释同样是不可取的,这让我们对深层的美毫无感觉,而退回动物本能。我并不提倡这种完全没有理论根基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层面上只能是动物直觉而已,只有当你从理性的层面上突破,在回归感性时,你可以获得对艺术真正的理解和整体的掌握。我想拒绝阐释最终应该谈的也应该是这个意思,或者他的隐含前提包含了大家的艺术修养。 “为取代艺术阐释学,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这说的可不就是动物本能不是吗?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四):《反对阐释》:谈论就是出卖
《疾病的隐喻》是桑塔格后期作品,那时的她逐渐从年轻气盛的状态中走出来,不幸患上了乳腺癌,医生认为她的寿命将尽,可桑塔格并不放弃,一方面与癌症作斗争,一方面对她在患病中的经历作知识分子的思考。
而《反对阐释》与《疾病的隐喻》风格有很大不同,这些写于1961年到1965年的文章还带着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意气昂扬地审视世界的态度,桑塔格三十年后为这本书写的后记中不无坦诚地表达了她初到纽约希望在学院派学者之外走出一条更具个人化的写作道路并因此积累起名气时的心情。很难想象,一位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作家,在20世纪60年代这样风起云涌、名家辈出的时代,能够自如地调用丰富的知识积累来传递她颇具洞见性的思想。她从那时候起就不愿意被主流标签束缚,一直到三十年后,直言自己并不热衷那种把某个人的生活、某个人所属的时代的生活统统塞进十年里的普遍惯例。她一直在讲述“新”的东西,某种程度上以反主流的方式,像安·兰德或波伏娃一样的时代女性,我始终青睐反主流的作家或思想家,尽管他们反抗的姿态可能是幼稚的,但反抗的精神却没有成熟幼稚之分。这也是《反对阐释》传递给我的最重要的东西,在后桑塔格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种精神,一种古老感受力的恢复,一种对阐释的反抗。
桑塔格是这样的作家,我第一次读《反对阐释》,完全没有走入她的精神世界,但是我仍然为她字里行间思考的激情所感染,她坦言她喜欢格言式的写作,他们与伟大的文学传统神秘地联系起来,任凭灵感的火花张扬在笔下。 说实话,整本书我唯一完整流畅读完感觉心满意足的是后记,前面的所有文章无疑始终在思想的高地上诞生,他们不直接涉及桑塔格的生活,桑塔格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将她的阅读、观看和思考的东西说出来。她所提及的作家、哲学家、电影大师和音乐家,大部分关于艺术的人物及其作品,是我尚未涉及的领域,有些(譬如卡夫卡、劳伦斯)只是因为他们的鼎鼎大名而略知一二,我并不觉得自己可以理解桑塔格在文本理解之上所做的工作,所以我理智地放弃了深入探究,转而仔细阅读我已经相对熟悉的文本。 虽然书中大部分文章都写在五年之内,而且排列也没有严格按照作者写作的顺序,但是我依然从阅读中体会到一种时间流逝的感觉。第一篇《反对阐释》通过表达自己对艺术与艺术阐释的认识,将古典时代之后的艺术批评家几乎一扫而光,而到最后一篇《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则回归到颇为平静的叙述,表达了对新时代艺术某种乐观主义的期望,她的批判总是带着檄文的气势,而其肯定与期待却又像一位过尽千帆的老人。 个人最喜欢的是《反对阐释》《对灾难的想象》以及《关于“坎普”的札记》三篇文章,《反对阐释》虽然是针对艺术而作,但是我却从里面看到了我们所在的学术的问题,事实上他们是一致的,没有脱离艺术的学术,也没有脱离学术的艺术。我们现在的文化走入了以丧失活力与感受力为代价而智力过度膨胀的古老困境,阐释则是智力对艺术的报复,随着某种宗教虔诚的退却和智性主义的汹涌,人们驯服艺术作品,将艺术消减为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能够使我们紧张不安的真正的艺术则被埋葬,在我看来,不管是现在艺术,还是现代艺术阐释,很大程度上都变成了庸人献给天才的恭维之辞。 她对某些作家的认识是我此前从未想过的,她评价加缪,作为一个当代人而不得不贩卖疯子们的主题:自杀、冷漠、罪咎、绝对的恐怖,但是带着一种如此理智、适度、自如、和蔼而不失冷静的气质。还有她对阐释卡夫卡的批评家的精准打击,将他们的阐释行为一一列举:社会寓言式的阐释发现了卡夫卡对现代官僚体制的层层阻挠、疯狂及其最终沦为极权国家;心理分析寓言式的阐释发现卡夫卡对父亲的恐惧、他的阉割焦虑、他对自己性无能的感觉以及对梦的沉湎的种种绝望;宗教寓言式的阐述认为《城堡》、《审判》都有天国与上帝的隐喻。这些阐释者像吸血鬼一样从天才作家的作品中目的暧昧地吸取血液,或许是满足自身名利的追求,或许是在现代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媚俗。 这些阐释可能并不只是庸人献给天才的恭维之辞,而是理解事物的现代方式。也就是说,现代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将天才庸俗化的阐释。于是天才不再以某种古老的方式出现,他们只能从庸俗者之间出现,阐释的天才将诞生于这一时代。 我在阅读的时候一直挥之不去的念头就是哲学与哲学史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命题,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我甚至觉得用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来反对这种关系恰如其分,21世纪的哲学或许将从对哲学史的阐释中诞生,希望21世纪的哲学家们能够从哲学史中诞生。这是一种不恰当的联想,它完全出自我个人,而与桑塔格无关,它只是我的感受,尽管这种感受可能受到现在的哲学家们的鄙夷。这种没有知性逻辑的感受,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他们成为一种潜意识的东西,阻止我去做一个优秀的阐释者,这类似于“坎普”在感受与表达之间巨大的张力。 还有许多东西能够从这本六十年前的书中读出,他们颇为混乱地在我脑子里,原谅我没办法将之表述出来,而且已经说了很多废话了。
.我在读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时总觉得熟悉,后来仔细想想原来我早就在一些中国知识分子的书里看过类似思考了,从这个角度看,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一直在复刻桑塔格,他们的思考深度并没有超过桑塔格曾讨论的范围,这无疑是一种正常但又令人惋惜的现象。希望能够有中国知识分子能够认清自己在文化史上的位置,不要一味模仿欧美知识分子,回到古老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发现我们真正能够对世界产生影响的资源,不要像现在这样被意识形态控制得过于严密,思想本不应该被意识形态操控。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五):反对阐释和论风格
我在风格和风格化之间的区分或许类似于意志与任性之间的区分。
古典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英雄文化,是贵族式的、暴力的,其核心神话是杀死父亲并与母亲乱伦的俄狄浦斯的故事。古典文化的后继者是基督教文化,它是民主的、利他的,是基于耶稣的神话,耶稣与父亲调和,给他的处女母亲带来荣光,并拯救他的新娘,即教堂。每种文化的到来都由鸟与女人的结合来象征,而鸟是神灵的体现。古典文化到来的先兆是丽达与天将的性的结合,而基督教文化的到来则是鸽千与处子的非性的结合。古典文明的中心是悲剧,而基督教文明的中心是喜剧。丽达与天鹅的后裔厄洛斯和阿瑞斯分别代表情爱与战争;而圣母之子是神圣的爱,是和平之子。叶芝说,在基督教文明的周期救赎后,我们将会重新回到古典文明的英雄与暴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