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之大学读后感精选
《笑之大学》是一本由[日]三谷幸喜 / [日]松野大介著作,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为编剧,非诚幸运的收到电影君惠寄的这本《笑之大学》。 粗略的读罢这本带着油墨芳香的奇书,就感到这是一部所有剧作者案头必备的教科书!从翻开第一页开始,两篇不同角度的前言,并非简短的话语,始终没能离开我的视野。全书立足电影人的视野,综合大量案例,专业化地诠释了喜剧电影的创作技巧、思维艺术和所呈现出的多彩世界。读罢这本书,感到她是指导作者善于运用精湛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足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典型事件组构成的、供制片方镶嵌在银屏上的视觉盛宴。特别是对编剧创作过程中独辟蹊径地道出了一些开启编剧脑洞的新提法。 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三谷幸喜——这位日本乃至世界级当代喜剧大师所独有的魅力! 在此,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译者林煌——一个二手书店的店员,能够在创业路上不忘发挥翻译特长,为众多影视编导等从业人员倾情奉献的辛苦付出! 相信读到这本书的每一个影视编导都会用不懈奋斗的精神和与收获,回报作(译)者的倾情奉献。 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的感谢后浪电影学院,是你们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诸如西德·菲尔德的电影编剧圣经在内的我所读到的30多本相关理论书籍;更感谢电影君通过快递赠我的、去年12月份第一次印刷的这本新书《笑之大学》,感谢平台源源不断的提供用来欣赏、学习、拉片和点评的国内、国际大片、新片、经典片…… 此外,《笑之大学》的封腰内,还有一段并非醒目,但很是励人的文字。我想:这,至少是对每一位编剧的一个鞭策之语,不知大家发现没有?
《笑之大学》读后感(二):三谷幸喜谈创作:一个无趣的人如何打造日本顶流喜剧
《笑之大学》读后感(三):绝望跪地时,幸好有他的作品在
说起日本乃至世界级的当代喜剧大师,三谷幸喜可能是影迷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名字。“幸喜”是其父效仿他出生时位列大关、后来晋级横纲的大相扑力士—大鹏幸喜而起。这位相扑手创下过传奇的连胜纪录,被认为是日本的国民英雄,为社会带来希望、勇气和梦想的象征。
三谷也仿佛宿命般走上喜剧创作之路,从舞台剧出发,玩转电视剧和电影,凭借天赋、热情和技艺,执笔/执导了众多打破常规、机敏睿智、令人捧腹又温情脉脉的喜剧杰作,成为在日本家喻户晓的一代国民喜剧巨匠,在中国也人气颇高、拥趸甚众。
如此成功的三谷喜剧,搞笑的秘诀是什么?他有哪些编剧法则和风格偏好?多年来是怎么保持旺盛创作力的?
不爱回顾过去的三谷在《笑之大学》这本书中首度揭开自己喜剧的帷幕,把严肃的目光投向幕后,挨部细数苦乐交织的创作历程,相信读者会从中发现这位宝藏创作人诸多不为人知的惊喜。
◎
创作生涯全回顾,天才般地将喜剧融入推理、职场、大河剧等各类型
从儿时独自玩的人偶游戏,到大学时代组建剧团,三谷幸喜内心一直潜藏着渴望:要打造符合自己想象的世界。学生时期的他很偶然地加入“放送作家”的事务所,兼职为综艺节目写台本,没想到由此开启了编剧生涯,一步步从搞笑短剧、电视剧集再到电影剧本,稳扎稳打地走出自己的编剧路。
回顾三谷幸喜历来的作品,从医疗剧、法庭剧、推理剧再到大河剧、人偶剧,从浪漫爱情、科幻奇幻、家庭伦理再到职人困境、多线群戏……类型之多,让人惊讶。早期的历练使得三谷幸喜接到不同的剧集类型,总能够游刃有余地迎战。但无论哪种类型,“最后还是会回归喜剧”。
这样一位竭力为他人制造笑料的“平成喜剧之王”,现实中却是个常年半永久西装亮相、人前表现拘谨的“社恐宅男”,一边推脱说自己不具备领袖气质、当剧团团长都勉为其难,一边还要亲自执导筒,指挥众人作战。
在如此矛盾的心情下还能坚持下来,不是因为想做某种派头极大的职业导演,而是纯粹一心留恋“影迷编剧”的身份,想将自己想做的东西实现出来。
◎
在娱乐圈“搞事业”,凭实力一路避坑,收获豪华演员班底,终成喜剧之王
写了那么多职人剧,三谷幸喜在影视圈的摸爬滚打多年的经历也宛若一出出热血职人剧:临危受命、爆肝赶稿都是编剧日常;面对工作人员胡乱删改剧本,三谷幸喜也会气到有亲自拍片示范节奏把握的冲动……一次次被逼到绝境,又一次次绝地反击,终于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三谷幸喜与木村拓哉、唐泽寿明、深津绘里、天海佑希等顶级明星频有合作,参与的作品动辄就是交相辉映的“群星晚会”。作为“明星收割机”的他号召力由此可见一斑。
好人缘来自好作品。三谷幸喜认定作品与演员互相成就,凭尊重和才华揽人心:在《古畑任三郎》中尝试“对号入座式写作”,以田村正和为原型,塑造时髦有品位的侦探形象。
与《了不起的亡灵》女主角深津绘里有表演趣味上的共同语言,从不NG的她在三谷作品中尽显喜剧天分;《新选组!》起用很少有机会演大河剧的新人——堺雅人、小田切让、藤原龙也……要知道“他们10年后会成为引领时代的演员哦!”
◎
迷影彩蛋连环抛,考古三谷欢乐多,揭秘一位“geek”型影人的奇趣脑洞
#
喜欢好莱坞电影和美式情景喜剧,向伍迪·艾伦“隔空喊话”;喜欢历史,想写天才身边的普通人,在书里翻翻找找来寻获灵感:
我现在正在关注巴赫。我不是很了解古典乐,不过在写《90分钟》这部舞台剧时,我用了巴赫的曲子,所以第一次对巴赫进行了一番调查。巴赫最后死于医疗事故,有种说法是他患了耳病,医生的不当治疗导致了他的死亡。查阅了一番后发现, 有“古典乐之母”称号的亨德尔也是相似的死因。又仔细研究了一番,发现两人的医生就是同一个人。这位医生就这样谋杀了世界上两位如此重要的音乐家(笑)。这不是什么有名的故事吧。 在书里发现这段时,我不禁觉得“哇!这人好有意思”。为什么谁都没有注意到这位医生呢?找到这个人时,我的心情大概就是这样。我还没有深入调查过,多做一些研究,肯定能更了解这个人。如果这位医生也喜欢音乐的话,那可就太有意思了。如果他碰巧喜欢的就是巴赫,那他该有多苦恼啊。后来又碰上亨德尔的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喜欢以“形式之美和理科思维”来创作剧本,愿意做技术型编剧;喜欢用长镜头乃至一镜到底,充分发挥舞台剧出身的优势:
理科就喜欢“有标准答案的东西”。不是从零开始凭空想象,而是去寻找那个已经存在于某处的答案。神已经完整写下了“幽灵出庭”的故事,我所做的只是尽量地去接近这个故事。我之前一直是做舞台剧的,所以我能想到的最方便的拍摄手法就是长镜头。我很乐意思考“如果用一镜到底(one cut) 来拍这场戏,演员该如何移动,摄影机又该如何移动”,我很擅长这个。而在“怎么分镜”这件事上比我擅长的人要多少有多 少。扬长避短嘛,我想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拍电影,我的杀手锏正是长镜头。#
喜欢“无能之人重新振作起来”的故事、“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挑战”的设定、“冒牌货反过来压真家伙一头”的情节;喜欢制片方强人所难的离谱要求,障碍越大越来劲,“因为有限制才能创作”;喜欢挑战新类型、新想法,凡事只要有趣都想试试看,至今仍在等待“直播剧”的邀约。
我很喜欢听到一些离谱的要求。一点障碍都没有可不行。“某某主演喉咙痛,说不了话,下一集里请不要让他说台词了”,听到这种要求,我会带着愉快的心情往下写。 我很钦佩伊丹十三先生。有一次在他的组里写剧本的时候,他说过:“虽然一眼看上去风筝是因为有线才飞不远的,但如果没有那根线,风筝根本飞不起来。”这既是电影理论,也是人生的道理啊!深刻影响过三谷的美国导演比利·怀尔德曾说过:“想拍好喜剧,你必须严肃。”三谷这位完美主义工作狂正是以严肃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创作,他作品中那些犹如拼图般拼合完美的群戏,人物之间火花四射、笑料喷涌的互动和命运勾连,更像是他对活泼轻松又饱含真情的内心乌托邦的呈现。
在他笔下的浮世众生中没有彻底的反派,人人都是生活的主角,平凡的日常中多有奇迹,故事也总能喜剧收尾。正如很多影迷所言:“绝望之时,有三谷幸喜的作品在”。
新年伊始,让我们进入“笑之大学”,跟随三谷一起领略喜剧的艺术,也即希望的艺术吧!
《笑之大学》读后感(四):日本明星大咖争先出演,他的剧本有什么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