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龙脊》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龙脊》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2021-03-27 03:28: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龙脊》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龙脊》是一部由陈晓卿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脊》影评(一):感谢以前的自己

  这跟我的经历太相似了,同样是瑶族,也来自山村,小学四年级便考到县里民族学校上学,从此开始了十几年的寄宿学习生活。我比片中的孩子大概小个八九岁,条件也相对比他们要好一些,但在村里上学的时候每个年级也会有一两个辍学儿童,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也会颁发来自香港等各地爱心人士的助学金。由于大家的经历相似,特别能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很容易就可以共情他们的感受,知道他们生活的不易。不禁思绪万千,回首自己过去这十几年一路走来也实在不易!

  《龙脊》影评(二):我就是这个县城的人,我来说一下现状吧

  真的想不到在那个年代就有人来关注我们县城的“龙脊”了。

  因为我们现在都知道龙脊很出名,龙脊梯田,多次上过央视的宣传画面,在春晚也出现过。

  每年夏季开始直到金秋十月,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值得一提的说,很多时候外国游客占了4成。

  从2000年开始,龙脊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大力开发,已经成为了龙胜县的一张最有名的名片。

  在2010年以后,县里又给龙脊几个村寨修了链接的公路,现在交通出行已经很方便了。

  自从兴起了旅游业,这里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旖祺不种田会真的饿死人,现在不种田,只会影响游客数量了。

  真的感觉旅游业,带动了整个龙脊的经济发展,现在这个村,我敢说已经成为我们县城所有村寨里,最富裕的一个了。

  真心羡慕这个村的村民,也祝福他们苦尽甘来!

  《龙脊》影评(三):时光的一粒尘埃

  《龙脊》一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山歌。山歌不仅说明季节和农事,推动了故事发展,还寄托了世代相传的希望。

  “一年希望一天,一日希望早晨。有事莫推明朝,今日就想就行。明日恐怕下雨,又推后日天晴。后天又有别事,事事却是不行。夏天又怕暑热,冬天又怕出门。如何发达成人?”

  这一段感觉意境上很像北朝的诗,语言写实朴野,不修饰不造作,直抒胸臆。由爷爷吟诵出来,别有一番古韵。虽然民歌的展示有些安排的痕迹,却又与情节铺陈相互照应,可以打动我。

  与此民歌相照应的是意蕴悠长的空镜头。当山歌唱响“四月插秧”,镜头就转向漫山遍野的梯田,爷爷带着两个男孩在田里插秧。“八月收获”则是对应颗粒饱满的待收小麦。片子里最后一次唱山歌是潘继恩考上了县里的民俗班,母亲的歌声有对他未来的期盼。相照应的是晴朗的好天气,父亲扛着远行的行李,母亲和亲人们为继恩送行……歌声和画面浑然一体,寄托了家人的期望,让观众不由得感慨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孩子,是多么不易。

  影片还收录了大量的同期声,包括当地方言的对话、鸟鸣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它们有着再现真实的力量,增加了现场感。

  此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树”的意象。影片中多次出现了一棵在稻田里屹立的孤独的树。从荷锄而归到乌云压顶、电闪雷鸣,再到阳光普照。这棵树似乎是潘能高和世世代代的潘能高们不负希望、倔强生长的真实写照。

  《龙脊》影评(四):龙脊,活着

  龙脊上的人们,就好像片中反复出现的大树一般,倔强地在这片土地上和天空下活着

  本片以生活在广西龙脊上的一位名叫潘能高的小男孩的求学之路展开,并由着镜头的深入,延展出在龙脊上生活的不同人的形形色色。

  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好像那围绕着他们的“龙脊”一般,消瘦却有力。

  片中不乏动人的画面表达,比如潘能高在晚自习上点起的小小火苗,在如同野兽的黑暗之中倔强地立着,又或者,背景隐没在黑暗之中,只有侧面拍摄的喝药的姐姐和爷爷那拿着碗的手,还有和着那唱诵着歌谣缓慢出现在画面中的龙脊梯田。

  以及那棵,长在山坡上的树。

  这树似乎是不愿放弃希望的潘能高,似乎是隔绝于外界的龙脊,也似乎是在这篇土地上坚强活着的龙脊孩子们。

  让人感叹,比起那些城市中借以追求自由来逃避求学的孩子们,这里的孩子们也许更懂学习的珍贵。

  趴在门口听课的孩子们,靠在柱子上羡慕地看着曾经的同班同学学习的女孩,为了挣得学费走了许多里山路的潘能高。。。。

  再苦,再难,也不愿意放弃一点希望。

  片中最打动我的几个段落是女孩们对着曾经的小学唱着关于爹妈不送女儿上学的歌谣,还有一个是上一个镜头拍着潘能高的弟弟在玩耍,下一个镜头就拍到比他大不了多少的潘能高为了自己的学费而奔波。

  他们都是孩子,却要背负起改变命运的沉重担子。更让人心疼的是,也许有更多的孩子连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没有。

  美丽而诗意的龙脊之下,是冷酷而残忍的现实。

  龙脊的居民,就在这样既是保护伞,又是牢笼的环境下,努力地活着,活着。

  《龙脊》影评(五):小寨的少年时代

  很多人喜欢少年时代,导演拍了12年,众人惊为神作。然而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陈晓卿这部拍摄于二十多年前的纪录片,其实他只是用镜头讲述了小寨这个地方很多个孩子的少年时代。

  1994年小寨村很多人家还不能负担得起每学期15元的学费,因此故事的主角们已经算是小寨幸运的孩子。妹不知,爹娘不送妹读书,爹娘不送妹读课,没有文章没有名。

  先把坑挖下,慢慢填吧。

  潘继恩

  他是小寨的第一个大学生,也应该是最轰轰烈烈离开小寨的一个孩子。

  他去了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越南语系,毕业后做起了北漂。

  其实这和每一个山里出来寻梦打拼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然而镜头记录下了十几年来的时光荏苒。

  潘继恩说他想回去,但是他又不能,他还要给老家的孩子留一个奔头。

  潘能高

  能高去了广东工作。

  潘军权

  我不知道潘军权的故事在此处可以怎样理解,是知识改变命运么?我想这也只是我恶意的揣度。

  一老一少因为用鱼竿行窃而被捕,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一个不会吸引人注意的社会版新闻,然而小时候调皮捣蛋的他最终锒铛入狱,没有过多的评述。

  九岁那年的潘军权是班长,会考第一名,总分197.5,会和潘继恩一起坐在山坡上背诵课文,到底是命运开得什么玩笑让一切阴差阳错呢。

  是从他没有考上高中开始么?

  潘军丽

  黄翠凤

  村里的代课老师,从毕业起来到小寨,那时的她,假期还要去县里参加函授班的学习。1997年结婚离开小寨。

  她的丈夫是因为龙脊的纪录片和她结识,并通过通信而相恋。

  然而十二年过去了,她仍是代课老师。

  ——————坑

  《龙脊》影评(六):“过不了多久,就是龙脊收获的季节了。”

  这是一部打动人心的纪录片。导演用他的镜头去真实的记录,不加任何修饰的画面纯真质朴,没有丝毫摆拍的痕迹。导演只利用那些最天然不受污染的光线和歌声去填补故事,真切而自然。

  影片中光线的运用十分巧妙。影片开始不久时讲到了两个失学的小女孩,她们两个唱着“爸妈为什么不送妹去上学” 的歌,肩并肩的站在窗前。没有通电的小村庄,屋内是一片纯粹的黑暗,只有来自窗外的那些明亮的自然光,像是希望,打在她们稚嫩的脸上。语文课上潘文安到讲台上去带应大家读汉语拼音,他逆光站立,手执木棍点着黑板,阳光反光,黑色的黑板反而是一片光明,只留下他一个大人般教授知识的剪影的身影。因为小寨村实在是过于落后,村子里没有通电,所以孩子们的家里平日大多是黑漆漆的。在影片的最后发放希望工程助学卡之后,潘能高的家里却亮起了电灯,即照亮的屋内,也照亮了这个家的希望,也象征着,小寨村孩子们渐渐光明起来的明天。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的背景音乐。有时是清脆自然的鸟叫声,表现出孩子们生活环境的纯真自然,不受污染和打扰。有时是一阵清亮的山歌,唱出了月份,唱出了村人们对于今天的感怀和对于明天的期待,最后那句“盼我贵子早日成龙”也唱出了这部纪录片的主题。

  影片的镜头也并不华丽,十分质朴。从开始,到结尾,影片中不断穿插着全景、远景拍摄的龙脊大山,不断强调,不断向我们展示这这个与世隔绝破败穷困的小村庄。影片还两次特写拍摄孩子们在玩耍时、扫卫生时的光脚,从细节表现了这里的穷困。

  影片还有一个令人心疼的特别之处,就是它的字幕。介绍每个孩子的身份时,字幕由三部分组成。姓名,几年级,是否失学。最后大部分孩子都已经在新学期报上了名,潘井妹委委屈屈的站在打扫卫生的大家的一边,镜头渐渐拉近,我们看到她小小的身体旁边的字幕上有让人心疼的两个字,失学。

  影片的最后,旁白说到,“过不了多久,就是龙脊收获的季节了。”是啊,孩子们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继续读书上学,龙脊迟早有一天会收获,会成为真正的“龙脊”。

  《龙脊》影评(七):时间证明伟大,寻找自己的价值

  刚刚结束自己的毕业旅行,坐在返程的高铁上,百无聊赖,回想着自己的旅途,着实没有什么意思,吃吃喝喝,走马观花。唯一让我心潮澎湃的,当是我大清早跑去看日出的画面。五点起床,岛上小路纵横交错,虽然只有十分钟不到的路程,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天色已亮,我一路狂奔,生怕错过。路上偶有行人,耳边鸟生婉婉。登顶时,太阳已经越出,但我依旧满心欢跃,看着太阳一点点升起,俯瞰城市与沙滩的美景。此时仍有游人稀稀落落的从下往上登。狂奔,石板路,鸟叫声,日出,沙滩。一组组画面在我脑中不断回放。我爱奔跑中的自己。随手拿起一本杂志,翻阅到桂林一名军旅摄影师李亚石,若是从前我可能不会留意,但今时不同。我查阅了一下这位摄影师,他很了不起,穿梭于桂林各个角落,毕生都在致力于桂林的拍摄。尤其是龙脊,他甚至通过摄影,为贫穷的龙脊筹到捐助,此纪录片拍摄也有李先生的帮助。我因此缘故,看完了《龙脊》这部纪录片。

李亚石先生作品

  纪录片是1994年拍摄,画质不算非常清晰,但完全不影响观众去感受龙脊的美丽以及孩子们的纯真。《龙脊》一共四集,大概以四人为线索进行叙述,时间跨度是1994-2006。前三集分别讲述了三个孩子小学,初中……最后一集讲了代教老师。三个孩子的人生之路一点点发生变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读得书不同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历不同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北京的潘纪恩。他说这里和他想象的不一样,他其实不喜欢北京,但是也要坚持,因为他要带给村里其他孩子希望,不能让他们觉得,走出来最后还是一样要回去。他希望自己可以在这里积累经验,然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做点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他说,在北京少了他一人什么变化也没有,但他是家乡第一个出来的大学生,所以他要做点什么。突然想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但是要安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努力探寻自己的梦,然后勇敢的大步向前,最后坚守内心最真实的东西。加油吧,少年。

  《龙脊》影评(八):从一件小事回顾一个大的时代

  影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拍摄1994龙脊地区的受教育情况,另一部分则是后续12年的部分拍摄对象的成长经历,在《见证》栏目中分上中下三部播出。

  和《远在北京的家》一样,陈导采用小群像反映大环境的方式。首先把镜头聚焦在这个落后、贫瘠,甚至没有通电、没有公路的村落。在这里,15元的学费是不少家庭的负担,不仅是女孩子读书的机会少,男孩子也被家里催着赶紧回家干活。每个拍摄对象出场的时候都有字幕标注着姓名、年级(或失学),当教室里上课的时候,失学的同学会倚在门口张望。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工程项目应运而生。

  我是看着希望工程广告长大的一代,直到看这部影片之前,我都没能了解这个项目为中国带来哪些变化。在龙脊,失学的孩子凭借项目款,至少保证了小学文化,而成绩更好的学生也有机会选择获取更高的学历。在全国教育捐款的热潮中,从小就有志向且成绩优异的潘纪恩成为捐助对象,甚至成为村子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这让村子里的很多家长对上学读书这件事有所改观,在潘纪恩经历的鼓动下,孩子们有了榜样,家长们有了希望,这意味着良性循环的开启。

  1994年,这个村子没有电,日落后的学习时光都是蜡烛陪伴。这部25年前的纪录片,有一个场景,黑暗中只有一点烛光,在画面中,除了烛光,什么都看不见,可是有这一点烛光,观众就知道,这是有故事在进行的,也知道,这是有希望的。除了烛光,平整低矮的稻田里有一棵孤独而茁壮的树,它多次出现在画面中,像是这个村庄里少有的读书人,他们出自这片土地,这片随时需要自己劳作耕种的土地,也从这片贫瘠的土地中努力汲取养分,成为一棵枝叶繁茂的树。

  25年前的影片,镜头不稳,字幕不全,但是每一个镜头都干净利落,为叙事而工作。同期声让观众能够清楚地听见这片土地的声音,那是自然的,也是远离文明的,清脆的鸟叫,甚至牛在夏日用尾巴驱赶蚊虫而抽打身躯的声音,是今天的人少有的听觉体验,25年后再沉浸到这种听觉体验中,感受到的不仅是淳朴的气息,随之而来的是对国家政策的思考。我们一直以来都把上学这件事想得太理所当然,再回顾这样的历史,太更能理解国家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

  在《见证》中播出的部分,主题已经不再只是教育问题。拍摄对象从小群像变成了三个关系紧密的人,过去他们是村子里最要好的伙伴,三个孩子都曾是小村里的好学生,在同样的背景下,在同样的时代中,三个人有了不同的选择,导演用跳转剪辑把三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展现出来。这种跟随式的长期拍摄是纪录片中并不少见的拍摄模式,更有助于全面的体现拍摄对象,也更能表现社会的多方面。

  但是对于我而言,1994年的原片更有意义,主题明确,不仅完成了纪录片记录历史的使命,镜头语言也简洁明了,声音使用非常精准有力,尤其是山歌的使用,不论是旋律还是歌词,单薄的人声却带有强烈的冲击力,后续的影像在此基础上没有太多创新和升级。

  《龙脊》影评(九):龙脊和龙脊

  龙脊,位于中国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盛各级自治县境内。这里的山脉高高隆起,绵延百里,人们把它的中段称为龙脊。这个山区应该如它的名字一样,是支撑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支架,但在这片没被城市喧闹污染的净土上,很多人连支撑孩子们学费的能力都难以承受……

  片中主要以几个孩子的上学故事作为发展的线索,按时间顺序自然从容的叙述着,生怕打破了这个寨子的宁静。导演运用同期声、直接宣导式和直接电影式相结合的方式,将真实的生活画面记录了下来,无论是一声犬吠还是一只鸡在打鸣,都使我们更加真切的了解了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增强了感染力,也丰富了画面信息。其中,孩子们在朗诵《悯农》这首诗时,镜头切换到潘能高爷爷在田地里劳动的画面加上稚嫩而有力的声音的延续,提示着我们这里山区的孩子们更加能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也用行动重视着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石梅珍失学和小伙伴们跳皮筋时,光脚的特写让我记忆深刻。稚嫩的小脚生生撞击着地板的坚硬,是现实对于一个本应该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学校的教育的孩子的打击,但太多的不公平对于这么一个孩子来说,已经麻木或是无奈了,以至于她能平静的趴在窗口,唱出“妹不知,爹娘不送妹读课”这样的歌来。她只能这样淡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或是,她其实不愿如此却无力反抗。在潘能高家得到救助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聊天的场景中,房间几乎是黑暗的,我们只能从声音里听出他们内心的喜悦,还有对潘能高的夸奖和鼓励,最后对于那盏灯的特写是恰到好处的,灯光虽然微弱,却溢满了整个房间,点亮了孩子们求学的希望,也是小寨村老人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导演陈晓卿运用特写镜头和同期声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他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中,食物的特写和在菜品制作过程中发出的自然音响,使观众们更能感受菜品的真实,达到了对这屏幕也能流出口水的效果。《龙脊》和《舌尖上的中国》特写运用不同之处在于,《龙脊》的特写更能表达一种潜在的寓意,是一种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升华。

  整部影片看完,我们会很明显的发现,从头到尾没有抒情音乐的出现,而是用当地方言唱的山歌作为一个时间段结束又开始另一个时间段的分水岭。同一个女人的声音唱了不同的四首山歌,歌词的内容则分别是,庄稼插秧、庄稼遭受暴雨的侵袭、庄稼长高和庄稼成熟。而庄稼的这一系列生长过程对应的其实就是小寨村的孩子们学习成长的经历。从潘能高入学读书,到石梅珍体弱多病不能上学,到潘能高和潘军权考试成绩理想,最后庄稼成熟了,学校有了新的教学楼,潘继恩到外面读了书,石梅珍也背上了久违的书包,潘能高和潘能凤姐弟俩也同时得到了救助。导演通过时间顺序,把小寨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比做了生长的水稻,唱山歌时,镜头一直在种满庄稼的山脊上做移镜头,最后解说词说道收获季节时,镜头自下而上的对准了一颗成熟的水稻,这样的空镜头其实能更好寓意着,在这片广阔的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生活会如同他们辛勤劳作的粮食一样,越来越坚韧和饱满。

  龙脊,位于中国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盛各级自治县境内。这里的山脉高高隆起,绵延百里,人们把它的中段称为龙脊。这里有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心怀着求学的梦想,他们渴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祖国的 龙脊 。

  《龙脊》影评(十):《龙脊》

  摘选自:《纪录片研究》聂欣如 著

  我国纪录片《龙脊》的诗意不是那种几乎不顾及叙事和意义的纯粹的诗意,而是兼顾叙事的散文诗。从影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这部纪录片没有刻意地去罗织生活中的戏剧性,正如导演所说:"我们开始的片比非常大,很自然主义,拍得很多,人物线索也多。 后来发现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非常大的危险,开头诱惑我们的东西太多,如三月三,男女恋爱,对歌约会,葬礼,婚礼,但后来觉得这些把我们的题目给岔开了。这部影片将目光集中在山村孩子就学的问题上,看似随意地将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罗列,并通过五段民歌将影片分成了五个自然段,同时还象征性地使用了禾苗成长直至成熟的过程:

  这部影片始终关注着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他们的学习。 纪录片的编导紧紧地抓住了“读书”这个中心,凡是和读书相关的,片子的描绘不惜笔墨,不厌其烦:上课前孩子们的劳作、上课时老师鼓励孩子们的方法、下课后的争执打架; 考试、放牛时背诵课文、插秧时爷爷模仿老师夸奖孙子、失学孩子对学校的眷恋、为了学费去淘金等。而那些与学习无直接关系的事物,都被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省略: 片中可以算是一个主要人物的小学生潘能高,有许多表现他在家里生活的镜头,却几乎没有介绍他的母亲,尽管片中的五段民歌有四段都是这位母亲唱的;小学也是 片中一个重要的场景,观众随着镜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入这所小学,所看到的却只 有一个老师,这个学校显然不止一个老师;片子结尾,潘能高和他的姐姐都得到了 “希望工程”的捐助,从逻辑上观众可以判断,他们家的生活一定是非常困难的,但片中从来也没有对他们家的贫困作过任何刻意的描绘……纪录片的编导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减少信息的含量,使片子能够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从而唤起观众的共鸣。观众在纪录片中所看到的,是编导经过精心选择加工后的真实。相对单纯的信息抹去了小山村中各种各样可以让人感到的烦恼、喜悦、悲伤、愤怒、怜悯,只留下了一束追光,照亮了那些最动人的场面。

  有时候,这更像一个舞台,强光亮起的时候,我们看见了台上那个舞蹈者的瞬间,灯光闪烁,舞蹈者一个个不同的静止的舞姿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散文式纪录片给观众看到的就是那一个个被艺术化了真实的片段。它给人的不仅仅是一段记录下来的真实,同时还有节奏、韵律和美感。影片的编导非常清楚这样一种结构所需要的是什么,他自述道:"我要表达的意念的东西都是经过设计的,是有节制的,不是那种拼命要告诉你什么东西的感觉。而在需要有感情流露的地方,加上一点表达意念的东西,肯定就能使之出彩。好多的段落都是无意义地拍摄,拍摄完后才发现这个段落的意义。完全是靠一种大的感觉。"

  作为纪录片来说,同样的主题当然也可以是另外一种拍摄和剪辑的方法,但是其他方法所构成的纪录片便不再是诗意的了。

纪录片的两极

  如果我们把纪录片中两个互为矛盾的因素:节奏韵律和信息,设置为一个坐标的两个端点的话,便会发现诗意的存在与否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当纪录片中以信息表现为主的时候,是我们一般所谓的纪录片;当影片中将节奏和韵律的表现强调到极致的时候,此时的影片已不再是提供信息或叙事的作品,而是接近MTV的艺术作品。

  在这两个端点之间,相对来说提供信息越少的作品,越靠近艺术,也就越具有诗意。信息量的增加无疑会压抑节奏和韵律的表现,从而使诗意减少,这时我们看到的是具有散文化特点的纪录片,如前面提到的我国纪录片《龙脊》。当信息的提供完全压抑了节奏和韵律的表现时,便是一般所谓的纪录片了。当然,不可能有 完全 的压抑,这只是对于“量”的大小相对的说法。

  摘选自:《纪录片研究》聂欣如 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