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的读后感大全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是一本由朱春先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读后感(一):抓住即将流逝的记忆
战争是恐怖的、血腥的,只要有战争就一定有牺牲。对于出生在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他们没有选择,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愿意付出一切。他们用血汗为我们的未来留下更多美好的东西,那些战争中的英雄是值得尊敬的,然而在和平年代,他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从前总是猜测,到底这些老兵会不会像电影中那样,对战争已经上瘾了,又或是获得了和平之后立刻适应生活。这本《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所采访的都是一些年事已高,对战争依然有着清晰记忆的老兵。通过他们的眼睛,带领我们再一次回到战争年代,这种震撼虽然过了近百年,却依然有力量。
别看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年近百岁的老人依然能够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对于那些名字、事件和时间等,大都能准确道述出。到底是什么能够让一个人对一段记忆如此深刻,我想只有战争当时的那种残酷了。在他们面前死去的敌人和战友简直太多了,常人是很难承受得住的,而他们没有办法,虽然内心在强忍着不适感,依然要打胜一场仗。
这些抗战老兵虽然有些人身体上存在一些疾病,但是他们的思维依然敏锐,这应该就是战争给他们带来的锻炼。如今看来可能外表和普通老者一样,也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但是从他们的言语之中就能够感受出那种力量。看这些老兵讲述历史,就好像我爷爷给我讲他年轻时候的事一样,我喜欢这种状态,而不是看一些官方的严肃的历史书。
历史存在着无数细节,我们不可能对于所有细节都一一把握,在这些亲身经历战场的人身上更多的是了解到这些细节。不光是对于这些故事的讲述,还有他们内心的看法,这些看法更加能够深入我的内心。每个老兵所讲述的主要历史事件都不同,他们选择的大都是对他们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打太多场仗,哪怕是再怎么强也抵不住暗处飞来的一刻子弹。他们都受过伤,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死亡的无所畏惧,如今回忆的时候又十分稳重。
这些故事如果没有本书的作者精心的收集,可能在几年时候就永远失传了,它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是一种幸运。历史是残酷的,未来永远都将是美好的,这些奠基人更加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读后感(二):记忆的证明
“事实上,记忆是一直存在的,它并不会以为人在主观上想要淡忘,就真的消失。”
上面这段话,是朱春先所著的《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中一位老兵所说的话,老人的话简单且显示,记忆是不会磨灭的,尤其是那些让人难以忘却的曾经。国家危难的曾经,是经历那一苦难时的人民永远无法淡忘的,尤其是那些为了民族大义、国家存亡努力抗争过的人更加无法忘怀的,那是他们永远无法忘却的伤与痛、血与泪,是我们这些生于和平年代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的。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是作者走遍全国,与老兵沟通、交流整理出来的史料,虽然这些老兵年事已高,但是对于很多事情都记忆清晰,就像刻在他们的脑子里一样,是啊,有些事情会在心里生根、发芽,永远不会忘记。
通过老兵的讲述和作者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出每一场仗的惨烈,痛苦的哀号、遍地的鲜血、漫天的硝烟,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影视剧能完全还原战争过程中或者战后现场的惨烈情景,这是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想象的场景。
在阅读过程中,我随着作者的文字脑海中会浮现相应的场景,惨烈的场面、炮弹的轰炸、战友之间的呼喊,如果没有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何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论哪一个党派、哪一个团体,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了,我们就应该承认他们的伟大!
现如今,我们远离了战火与硝烟,但是历史却不能忘记,那些伤痛、那些耻辱,世世代代都不应该忘记,这不意味着要永记仇恨,而是为了激励我们更加强大,只有成为强者,才能不被别人觊觎我们手中的一切。
老兵们渐渐地“凋落”了,但他们的精神不衰、容颜不败,他们的过往将会永远地、深深地镌刻在中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页。他们的回忆是历史最好的证明,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读后感(三):留住英雄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是春先同志将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采访到的幸存抗战老兵事迹汇聚而成的新书。同题的相关报道,在《法制周报》陆续刊登。这是作者以结集出版的形式,对30 位抗战老兵英勇杀敌,保家卫国英雄壮举的一次重现。
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很多人为国家、为民族付出了生命。经历过战争而又活下来的人,可谓是那个特殊时代的活字典,很多珍贵的抗战记忆,就存在于他们的脑海里。从2009 年起,《法制周报》从“八百壮士”杨养正开始,启动了对生活在全国各地的健在抗战老兵的寻访,这个工作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春先同志以一己之力,采访到了30 多位老兵,除极个别老兵因年事已高,记忆模糊,史料难以核对之外,多数受访者的抗战事迹,都最终见诸报端了。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之旅。
从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宣布投降到今天,已经过去72 年,即使当年以十多岁的学生身份参军的老兵,如今也接近90 岁。多数老兵早已超过九十高龄,其中不少已过百岁。据初步统计,作者采访的相关老兵,年龄最小的89 岁,最大的99 岁。8 年过去后,杨养正、张可宗、周普生、钟子立、陈禹文等多位老兵已经相继辞世。随着时光的流逝,健在的老兵将越来越少,“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系列活动,无疑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抢救之旅。
这是一次向历史致敬的爱心之旅。
作为时任法制周报社的负责人,我有幸在第一时间读到了书中各位抗战老兵的英雄事迹。每每捧读之下,无不感动在怀,点滴细节,书中随处可见。尽管历经岁月沧桑,这些老兵在忆及当年的杀敌豪情时,无不激昂慷慨。他们在有生之年,把自己亲身经历、亲自见证的国家记忆,一一讲述出来,既是对历史的一种责任,也是对民族的一种责任。作者克服各种困难,尤其是语言沟通的困难,远足大江南北,遍访偏远山寨,无疑是一次向历史致敬的爱心之旅。
留住英雄,留住他们的家国情怀;激励后人,更加地热爱我们的祖国,建设更辉煌的未来,也许就是本书出版的最大意义所在吧。
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法制周报社原社长
谷 良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读后感(四):英雄不会被遗忘,老兵精神长存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读后感(五):责编手记:《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展现不可再得的口述历史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于2017年9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的作者朱春先是一名资深媒体人,先后在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等所属媒体工作。新闻作品曾获“全国法制好新闻”奖、湖南新闻奖等。从2009年开始,朱春先走访了湖南各地以及山西、重庆、云南等地的三十多位抗战老兵,完成了“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系列报道。《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是这个系列报道的整理和汇编。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这本书中的大部分老兵如今已经逝世,对于大多数书中的老兵来说,本书中的采访是他们一生中唯一一次采访。抗战胜利已经72年了,参与过这场战争的人们正在离我们而去,渐渐地,作为个体的士兵都会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就在本书即将出版时,书中的其中一位老兵吴淞,在为战友诵经二十年后,也于2017年8月1日与世长辞。八年前,作者是怀着“抢救”的心情开始走访这些老兵的,并完成了多篇相关报道。我们认为,这样一部可以反映抗日战争细节和这一代前辈爱国情操的书稿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口述史料,具有极高的出版价值。这群老兵在战争中的付出、他们战后的生活、他们对民族和家国的赤诚情感都值得让更多人看到。
迄今为止,世界很多国家都还在通过不同的形式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将士,关于这段历史的出版物还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变得更少。人们都希望年轻人可以记得这段历史,记得法西斯对人类的伤害,从而避免悲剧的再次上演。《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也是这样一本书,其朴实无华的文字真实而残忍地向读者展现了那场战争的细节。那场战争并不太遥远,但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其具体的样貌已经模糊。老兵们的述说可以使新世纪的年轻人更加了解民族的历史。老兵们把青春燃烧在了那段历史中,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一生中最绚烂的日子也随着那场战争结束了。但为了这片土地没有硝烟的未来,他们无悔。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的作者走访的老兵大部分都是普通士兵,这既表达了那一代人对家国的情感,也反映了我国人民很多珍贵的品质。老兵们对于家国的美好未来的期许,不愿沦为亡国奴的坚定信念都从字里行间中溢出。老兵们不顾个人的得失和安危,在战争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品质常能令人动容。因此,无论从对家国情感表达的层面来说,还是从对老兵精神品质的描述的层面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读后感(六):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读后感(七):老兵不死
翻开《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他们是归隐田园的老农,是拄拐街巷的退休职工,是普通的耄耋老人。他们不是一代名将,也没有被捧为抗日英雄。他们只是身负国仇家恨的普通士兵或者基层军官,是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讲述者。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抗战老兵。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时刻,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拿起武器,投身抗日战场,直面死亡。《木兰诗》有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从老兵们朴素的叙述里,战争的残酷历历在目,负伤、饥饿、长途跋涉是家常便饭,他们还清晰地记得战斗过的地址、牺牲战友的名字。他们的作战故事涉及中国抗日战争几乎所有片段,包括皇姑屯事件、卢沟桥事变、西安事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滇西会战、滇缅抗战,等等。他们是历史的幸运儿,以胜利者的身份迎来了最后的凯旋。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那场决定民族命运的战争结束后,选择脱下军装,回归普通人的身份,大半个世纪里像无数中国人一样,为生计奔忙、为子女操心、为社会奉献着点滴光和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面临着被社会遗忘的境遇,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
社会人士和民间组织的帮助让他们的境遇有所改善,但还远远不够。抗战老兵的光环下,满是生活的艰辛和疲惫。文中的老兵多数为九十多岁,也有百岁老人。在本书采访、编辑和出版的8 年过程中,其中超过一半老兵已经陆续辞世,离开了他们用生命捍卫过的国家和民族。老兵不死,不死的是一腔报国的热血,不死的是舍生取义的精神。我想,老兵们离开时是欣慰的,他们可以自豪地看到,这个国家正在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华民族正在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迎来伟大复兴的勃勃生机。
本书作者历经5年时间,克服沟通不便、路途遥远等困难,追赶历史的脚步,前往山西、重庆、云南以及湖南采访了数十名健在的抗战老兵,并精心选择了30 位老兵的故事编辑成书,为抢救抗战老兵口述史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多次引发了社会关注。希望《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的编辑出版,能够为关爱老兵增添一份新的力量,为社会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反思,为民族精神带来一缕新的传承。
是为序。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
赖明勇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读后感(八):铭记历史
从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宣布投降,到今天已72 年。这些年来,有关抗战题材的书籍已经出得不少了,有的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还被搬上了银幕。
春先同志的新作《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付梓之际,将书稿送到我的办公室,嘱我为其作序。同类题材的书稿,我看过不少,也为其中的几本写过序,但细看之下还是发现了这本书稿的独特价值,愿意谈几点。
春先同志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从2009 年开始关注健在的抗战老兵,并着手抢救老兵口述史的工作。他写的第一个老兵是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的八百壮士之一,当时的唯一健在者杨养正。但是在他写完这个报道后不久老先生便去世了,他所做的近8000 字报道,如今已成为杨养正留给后人最完整,也最准确的口述史,为学者研究四行仓库保卫战提供了不可多得,也不可再得的珍贵史料。
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湖南是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场,湖南人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分给湖南的壮丁指标为1 816 420 人,实际征壮丁数为1 570 172 人,仅次于四川、河南两省,居全国第三,而实际参战、参军人数远超这个数字,总计达到210 万人。抗战期间,全省共伤亡262 万余人,其中,92 万余人系中弹而亡。
春先同志的这本书稿中提到的抗战老兵,超过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湖南各地乡村,平均年龄近百岁。他们的抗战经历,可以看作是湖南人民参加抗战的一个缩影。从战事来看,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如解放后做过武冈县副县长的百岁老人李守义,曾担任张学良将军的侍卫官,经历过皇姑屯事件,在与日军激战的小蚌埠血战中被炸伤右手掌;宁乡人周普生参加过宜昌会战,他的同乡钟子立参加过滇西会战;涟源人贺国才参加过昆仑关战役,从阵地上抢回殉职的师长;邵阳人王飞黄参加过远征军,曾经历雪峰山会战……此外,武汉空军会战、第一到第四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上高会战、南津关战役,等等,在书中都有惨烈的细节呈现。
和其他抗战书籍不同的是,本书是作者深入全国各地,走访边远山村,与年近百岁的老兵们面对面采访、挖掘、记录、整理出来的抗战史料。很多老兵虽年事已高,但对所在部队的番号、长官姓名,所涉战事的时间、地点以及战争的细节,记得非常清楚。如抽壮丁时代兄从军的宁乡人陈楚军在腾冲巷战中,差点被装死的日军暗算;湘潭人卢庆贻在衡阳沦陷后被日本押送途中,与战友合力剿杀押送的鬼子兵,最终逃脱;长沙人易庆明在南津关战役时,亲眼看到受伤的伪军被日本兵用汽油当场烧死;衡阳祁东人谭昆山的班长郭占魁为炸掉敌人碉堡,趁敌人换弹夹的时候,将手榴弹塞进炮眼,最后肠子都被炸出来了……这些抗战故事中的细节,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想象不出来的,这些理应成为中国抗战史中的重要部分而被人们记住!这本书的特殊价值正在于此。作者用5 年时间,行程数万公里,跨越多个省(市、区),采访了50 多位当时健在的老兵。除去由于年事已高无法陈述清楚的部分老
兵外,先后有30 位老兵的抗战故事以长篇通讯的形式在《法制周报》上陆续刊登出来,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之所以说这是一次可贵的抢救行动,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在的老兵越来越少了,即使健在,也有一部分老兵因为健康问题,已经无法清楚讲述当年的事迹。存在他们脑海中的抗战故事,正在一天一天地减少,直至消失。从书中可以看到,从作者完成采访到本书出版期间,已经有超过一半的老兵辞世。本书中的采访是很多老兵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接受的采访,成为他们的子孙后代最珍贵的家史,被永远珍藏起来。
再过两三年,人们也许很难再看到这方面的报道,而抗战老兵口述史的记录工作,也将走到终点。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成为抢救抗战老兵口述史最后阶段的一个催化剂,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共同为留住这段特殊的民族记忆做出贡献。
是为序。
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刘 晓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读后感(九):那些战胜了战争的人,时间和记忆里,终该有你们存躯之地!
几乎每一个男孩的心里都会有一个军人梦。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他们满腔的热血、汹涌的激情、躁动的青春无处安放,所以在网络上,在校园里,在社会上几乎处处可见年轻人对战争的渴望,对暴力的追寻。
刷微博,逛微信的时候,经常会看一些年轻人会在帖子下爆出“武力攻打哪里”,“武力收回哪里”一类的过激言论,每次看到这样的言论之时,除了觉得扎心,也会对这些人有种可怜。同时也隐隐有种感慨,人类对于疼痛的健忘之快,实在是触目惊心。
按照十年一代人的划分,对于中国这个过上和平日子半个多世纪国家来讲,已经有五六代人生活在国家羽翼保护之下的和平之世,安逸的生活已经使太多人忘记了战争之残酷,血腥。
战争是个魔鬼,它会最大限度的释放人性中的恶的部分,在战争面前,无论是敌人,还是我们自己,都是失败者。我们损失了千千万万同胞的生命,以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日本侵略者失去的,是生而为人所最起码的人性沦丧,以及永久需要背负在民族心理中的道德的枷锁。
在这一点上,日本这个国家没有德国勇敢,他不像德国那样愿意背负上历史的重担,承担自己犯过的错,他不承认侵略的罪行。在这种时候,我们更加不能忘记,那沉痛的历史,带给我们的伤害。
记得看完《血战钢锯岭》的时候,傻傻的坐在影院里,心里除了震撼还有庆幸,为自己生在和平年代而庆幸。还有最近上映的《敦刻尔克》,导演诺兰全程没有让一个敌人在镜头前露出哪怕半张脸,有的只是无名的角落里射出的一颗颗子弹,还有军人额头上那一个个弹孔,以及子弹穿凿之后,在脑后爆出的巨大窟窿。刺激着和平时代下生活的人们纤细的神经。
也许文字的本身不像画面那样锐利,但是《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就像是一把锉刀,它一点点的把许多人已经结痂的民族伤疤揭开,再一次的体会那种切肤的疼。
翻开本书的第一章,在一个个年迈的回忆之口娓娓道来时,却分明感觉到那一场场血淋淋的画面,铺在眼前,如山般沉重。
那个乱世之秋,东北父老仰为靠山的张大帅的专列被炸了,不知道是哪里埋藏的炸药,哪里射来的子弹成为收割自己生命的死神镰刀,甚至连张学良的警卫官都被打成一个血人。不知道现在的键盘英雄们回到那个时代,是否还能嚣张得起来。
而这样可怕的战争,就是这一个个老兵,在无数次的血战之后,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战争,因为他们而胜利,可他们不是一个个意象化的符号,不是抗战神剧里手撕鬼子的英雄,不是打不死,拖不跨的钢铁之躯,他们会受伤,会流血,在他们很多人的身上,都残留着战争的痕迹——那些残躯,那些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疤。在时间的摧残下,变得一点点干瘪,而最残酷的是,这些在战场上存活下来的百战精兵,终会因时间的蚕食,一点点老去,时间之残酷,超过战争,而更加残酷的是,忘记这段历史,忘记他们为战争付出的一切。
当看到最后一章,廖志频先生为老兵做画像的时候,眼眶不自觉的红了,看着画上一个个老去的面庞,不再是英姿飒爽,不再是战火纷飞,而是一个个垂垂老朽之躯,面对和平的珍惜与眷恋。突然莫名的感到一丝悲凉,也有了一丝明悟。
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为什么要如此盛大——只因为,到了80年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没有抗战老兵能够来到天安门现场了。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读后感(十):抗战老兵,民族之魂——读《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有感
2017年1月初,教育部发函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对此许多人一头雾水,为啥要把“8年”抗战改成“14年”抗战?就这个问题而言,我觉得党史研究室曹子洋专家的解读最为翔实准确(专家观点详见:党史专家:“8年抗战”和“14年抗战”两个提法并行不悖 )。基于此,结合我学习历史的经历,我觉得此举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进一步)明确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特别是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抗战)作用的意味儿。
今年是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和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当此之时,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具有还原抗日战争全过程、明确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重要意义。对于仍旧健在的国民党抗战老兵来说,也可谓是件大好事。说来也巧,我刚刚读了一本书——《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百感交集。
这本书肇始于2009年作者在法制周报社工作时启动的“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报道,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2014年。五年间,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跨越多个省市区,采访了数十位当时健在的抗战老兵,除部分老兵年事已高,记忆模糊外,作者将其中30余位老兵的抗战故事整理成一篇篇的长篇通讯在《法制周报》上发表出来,英雄们的故事见诸报端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此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将其结集出版,真的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老兵的故事,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对他们的历史功绩我们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对已经驾鹤西去的老兵我们应该缅怀、哀悼,对仍然健在的老兵我们更应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这些为中华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老兵们至少能够安度晚年。
抗日战争是民族之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由国(主要是国民党爱国官兵)共两党及其军民携手取得的。但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和其他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漫长时期内,抗战老兵(主要是国民党抗战老兵,其中一部分后来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得不到承认,甚至不时遭受冲击与摧残,年老体迈,贫病交加,(一度)生活极为艰难。
抗战老兵,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民族之魂。他们“拿起枪,保家乡”。他们踊跃参军,当仁不让,身先士卒,勇于杀敌,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免于亡国灭种,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贡献。他们理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不瞒您说,我是伴着鼻涕和眼泪读完这本书的。老兵的故事真的很真实,很感人,很具有教育启发意义。为证明我并非信口雌黄,我在此截取书中部分片段,以飨读者。
这时,李守义又发现一个小队的日军从淮河堤岸迂回过来,……正当李守义挥枪指挥士兵开火时,突然一颗子弹射来,打中了李守义的右手掌,顿时血流如注。李守义仍然坚持指挥,不料左脚踝又中一弹,掀掉了一块肉,成了一个血人。
张可宗说,“赵登禹师长带头扛着大刀砍向敌人,……我自己背着一柄大刀、提着两支手枪在后保护团长。当时,日军人数上虽然不占优势,但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二十九军士气如虹,鏖战至夜里10时,消灭鬼子500多人。终于打退了敌人。”……“战至下午4时左右,赵登禹身上已经多处中弹,倒在了地上。……‘回去告诉我母亲,儿子尽忠不能尽孝了。’”与此同时,正在指挥作战的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也被机枪击中头部,当场殉国。……73年过去了,留在张可宗小腹处被流弹击中的伤口仍清晰可见。张可宗说,这个伤口就是他在保护师团长的时候,被日军的流弹击中的。
为了拿掉敌人的坦克,他从一个战士手中接过一挺轻机枪,对准坦克猛力扫射。……一块弹片正好射入杨养正的左眼。……“他总是说,没打跑日本人,我们就不结婚。”
得知妹妹被饿死的消息,段水旺坚定地认为,如果不是日本鬼子要追杀他们全家……妹妹绝对没有那样悲惨的结局。……1942年初春,年仅15岁的段水旺成了一名光荣的八路军小战士。
“这个人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个指挥员,我是亲眼看到他殉国的,当时现场的惨烈场面比电影镜头还要悲壮。”吴淞老人说。
就在他集中注意力发射子弹的时候,一颗敌弹穿透了周普生的腹部。
在打游击战时,钟子立的左手中指被砍伤,至今不能伸直。
打到第二天早晨,谭昆山清理战场时发现,带出来的50个敢死队员,只剩下19人,有31人阵亡。
王飞黄说:“在日军伏击戴安澜将军前,我所在的尖刀连刚刚经过那里。”……“我先走过去了,后来就听说戴师长遭到了伏击。”
…………
据本书作者获得的文史资料和人民日报所载李舫《苟利国家生死以》一文,毛泽东在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于缅甸殉国的次年,慷慨题写吊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
虽然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至少在本书出版之时,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从民间到政府,对于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关注与日俱增”。正如抗战史专家王锦思所说:“从胡锦涛在提及抗日将领时同时念到国共两党将领的名字,到邀请国共两党老兵一起揭幕,大陆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史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大陆正在以一种更加开放的胸怀接受过去的历史。”
时光匆匆,岁月易逝,“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警示我们善待老兵不仅需要拿出诚意,更要使优抚政策落地,及时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认可与支持,让流血负伤的老英雄们不再流泪,让老英雄们不留遗憾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本书出版的重大意义与本书的阅读价值,我在文中已有阐述。不过,在行文即将结束之时,我想借用原法制周报社社长谷良先生序三中的最后一小段文字再次强调一下:“留住英雄,留住他们的家国情怀;激励后人,更加地热爱我们的祖国,建设更辉煌的未来,也许就是本书出版的最大意义所在吧。”
(小贴士:作为史学和文化人类学专业出身的人,我深知口述史并非百分之百可信。但我觉得即便以后史学、历史人类学等方面的学者经过严谨科学、深入细致地研究后真的找出了些许老英雄们在口述中出现的各种因记忆偏差而导致的无心之失,也不能否认本书的阅读价值,也不能否定本书对于抗战史研究、历史人类学、“写文化”和民族志等学术领域的研究具有几乎不可取代的特殊参考价值。故此,对于口述史可能存在的问题,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