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大桥
白山人口中的“白山大桥”,如果没加进去其他词语,通常指的是连接白山老街的老大桥。老大桥其实并不算“老”,建成也才40多年。因为当时的白山区被这东北西南走向、宽过百米的白石天河一分为二,圩区的南闸、北闸、新河、黄道、长丰、古圩、新渡7个公社,与岗区的白山、金沈、同春、戴桥4个公社,来往全靠渡船。不方便之外,安全也难保障,白山大桥开建之前,就发生过重大船翻溺亡事件。所以,白山人盼望有座大桥的心情非常迫切,也由来已久。
其实白山很早前就动过建大桥的念头。民国31年春,驻扎在白山的国民党第八挺进队就曾以建白山桥为名,向民众征集建桥款7000余元。这个数字可不小,按当时的购买力,可购大米20万斤。但钱出了,桥始终没影子,一直到1948年白山解放,国民党政府仓皇逃走,桥基都没选好。而随后的新政府建立,百废待兴,无力顾及,白山人只好暂时歇了建桥的心思。
再动建桥心思是1976年。虽然改革开放还未开始,但白山人已经等不及了。在多次呼吁后,省计委正式批准以国家补助、群众献工的方式建桥。破土动工是这年的12月,因为我刚进入白山中学读初一,所以我印象深刻,隔三差五的,放学后从下街绕道下拐回家,就为了一睹盛况。那可真是“盛况”啊!为省钱,能用人工就用人工。挖桥基要筑挡水坝,可河底是软泥,不仅要挖得很深,还要随时防备软泥塌方。我还清楚记得,那年也发生了流行性疾病,板蓝根缺货,学校找另外的替代品——发动我们去挖芦苇根回来熬水喝——而河中长满芦苇的小洲正是主桥墩的所在,因而我们得以近距离的观看。“白山人民干劲高”绝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热情!据统计,20个月的施工,完成土方近20万立方米,块石砌体近2万立方,混凝土3200立方!所费,省地县共投资83万元外,白山区集资和献料投工折款是50万元!
大桥是1978年8月建成的,10月20日剪彩通车,交付使用。那一天,白山街敲锣打鼓,热闹非常!
这是一座讲究实用的桥,它不仅巧妙地利用了河心洲,还合理地组合了小南河入口处的大河嘴提灌站设施,让过河的大桥垂直分岔,一支西向串起古圩、长丰,直通新渡;一支北向连通南闸、北闸、新河、黄道,折往三河。一座桥,让白山成了交通枢纽,白山不仅是多了一条通往县城的干道,更主要的是白山从此与合肥拉近了距离!要知道,之前往合肥只有水路,行程需一天!
白山大桥成了白山的地标,也成了白山最自豪的风景。
白山有第二座大桥是2014年的事。高速发展的合肥揽巢湖入城,巢湖成了合肥重点打造的名片。环巢湖旅游观光大道也成了环巢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基础工程,白山自然也有幸成了环湖十二镇之一。在白山镇的北面,白山天河入湖口处,建一座大桥就成了必要。
这座大桥就不再只是一个为了实用的桥了。被纳入整个巢湖旅游景区规划的环巢湖五桥,规格自是不同凡响。桥型方案设计遵循“美德之心”理念,结构形式与巢湖旅游景区的特点相结合,讲究人文环境与结构特点的融合,适度艺术地展示桥梁的造型之美,实现一桥一景、亦桥亦景。当初为了凝聚智慧,也为了扩大影响,合肥市还搞了个很正规的有奖征名活动。我也非常正式地写了篇《环巢湖五座大桥命名我见》寄过去。
我的想法是,作为一条“美德之心”项链上的五颗钻石,由西向东命名为义诚桥、雍雁桥、飞鹭桥、白鹭桥、兆和桥为好。作为白石天河大桥,我给的是“飞鹭桥”:既因该桥与白石天河桥所在的同大、白山圩区每到春、夏、秋季节,田里处处可见“漠漠水田飞白鹭”的诗意画境;也可谐音“肥庐”,交代跨肥西、庐江界的地理位置;还可以“飞鹭”“肥庐”与桥塔上部如同张开的双臂迎接四方游客的到来相应,寓意大合肥招揽贤才、共建合肥的博大胸怀。征名结果后来无声无息,但我一直不能忘怀。
只是我们现在称呼它时,多用“白石天河大桥”,而不是“白山大桥”。因为在白山人心中,“白山大桥”已成了专指,哪怕后来的更大、更漂亮,也无法代替。
不过,“土法上马”的石拱桥“白山大桥”,在迅猛增加的滚滚车流中越来越不堪重负,过早地“衰老”了。建成不到20年时间,就被冲撞得成了危桥,两边桥头设起了限制墩。还在承受着南来北往,但已听得到它的“气喘吁吁”。发展起来的白山镇迫切需要一座新桥。
得益于“引江济巢”工程的需要,在它的西边不到一公里处,一座新的大桥正在兴建,不久前刚刚合龙!穿越圩区的长长引桥,气势恢宏,极可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但它会叫“白山大桥”吗?大概率不会,因为老桥还在。即使将来因为需要,拆除老桥,我觉得新桥也不会叫“白山大桥”,因为提到这个名字,人们下意识地以为是指老桥。老桥会在白山人心中珍藏很长一段时间。
听说还有一座新的跨越白石天河大桥已在规划中,它是连接盛桥到三河的省道重点桥梁,在老桥下游约一公里处。听说还伴行着一条从兆河通往白石天河并继续往北的“引江济淮”运河。一座小镇,居然有三、四座跨河大桥,且水路综合交错,既是交通枢纽,又有“水乡”的密布水网,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呢?想想都值得期待!
有形的桥沟通了人们的来往,心中的“桥”则牵住了游子的乡情。白山大桥,你已内化成了一座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