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读后感100字

2021-03-27 04:43: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读后感100字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是一本由[英]约翰•鲍尔比著作,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读后感(一):分离不是分开,而是独当一面

  越是黏人的孩子,越在内心深处相信分离是会重复上演的。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读后感(二):分离---幼儿独立人格培养

  孩子是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往往是家庭凝聚的核心,有了孩子,家庭才会从两人世界升华出来,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变的尤为至关重要,这也是我阅读这本书的初衷。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读后感(三):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依恋三部曲(第二卷):分离》读后感

  约翰·鲍尔比在1950年,提出了一条原则:我们认为,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的是,婴儿和幼儿能够经历一段温暖的、亲密的、稳定而持续的母婴关系(或者是与恒定不变的母亲替代者经历这种关系),并且在这段关系中,彼此都能够得到满足和享受。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读后感(四):自立性与依赖他人

  自立性与依赖他人。

  个体自立性的一个基本成分是在情境需要时,能够依赖、信任他人,并且知道自己去依赖谁是合适的。

  一个健康自立的人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转换自己的角色:在一个时间点,他/她可以为他人提供安全的港湾;在另一个时间点,他/她可以欣然地依赖自己的某位同伴,从而获取一定的安全感。

  L女士是一位新手妈妈,宝宝刚刚出生后,L开心和兴奋的同时,也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不适应,宝宝夜里隔两个小时就会醒,需要喂奶,L已经很久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因为是第一次当妈妈,没有经验,有时候宝宝一哭,就手忙脚乱,不知道宝宝是又饿了拉了还是哪里不舒服,恨不得自己也跟着掉眼泪。

  尽管焦虑,L还是越来越能读懂宝宝,越来越能猜到,哪种哭声是宝宝在说饿了,哪种哭声是宝宝想要妈妈抱了,然后很快的安抚好宝宝,并且也开始能享受于跟宝宝的游戏和互动。

  对于L来说,她在照顾宝宝时,是一个妈妈,她全神贯注的关注着宝宝,在他需要的时候为他提供安全和保护;而当老公和妈妈出现时,她也很自然地会向他们求助,寻求老公的支持,妈妈的帮助。

  因此,在同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自立性:即独立的承担责任,并且为另一个人提供依赖和保护,也可以看到依赖性:即在需要时依赖和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这两者是不矛盾的。

  一个健康自立的个体,也是一个懂得如何求助的个体,并且信任:如果自己向某个人求助,是可以得到支持的。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读后感(五):分离的能力从何而来?

  没有和母亲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就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无法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世界充满不信任,投射到自己身上,就是最基础的、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

  失去和母亲的连接后,基础安全感几乎立刻跌到冰点。当那些尘封的记忆都沉淀到潜意识最底层的时候,我们不会记得自己当时是怎么焦虑不安的,我们只是知道自己就是个焦虑不安的人,并用一生去演绎这份焦虑不安的自我预言,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知觉得到还是知觉不到。

  如果一切发展顺利,非我的母亲被顺利整合进“我”,婴儿会再次变得完整。这个合二为一、再次自成一体的婴儿,开始遇到了人生另一个重要的发现。他发现:原来,母亲并不是全部的非我,在母亲之外,还有另一种更大的非我。

  总之,我=母亲,宇宙=我/母亲+非我。他对这个新的非我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这时他还不懂得恐惧,恐惧是后天激活并培养的),开始不断尝试接触非我世界,并把自己的内在世界加到所幻想的非我世界上,试探其是否安全,如果安全,就再次内化。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他开始尝试从母亲身边爬开或蹒跚地走开,暂时离开母亲去探索未知的非我世界,然后在累了或哭了之后,他们会回来,再次回到她的怀抱——我——里面来,回到自己的基地和根源中来。他需要并可以忍受和母亲的暂时分离,其他所有的分离能力,都从这次分离而来。

  母亲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古希腊神话中的安泰,是海神波塞冬和大地母神盖亚之子,他从来都不会受伤和疲惫,他的身体一接触到大地就能瞬间满血。后来赫拉克勒斯把他举在空中杀死了。母亲从来都是人力量的源泉。女孩抑郁了、生病了,就和母亲同睡几个晚上,基本上就缓过来了。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读后感(六):你的孩子“怕生”吗?

  曾经有一位我的同事听说我是学心理学的,而且是儿童方向的,她就问我“我们家孩子吃手怎么办?”我听完之后草率的就回答了挺好的,因为用嘴巴探知外部世界就是正常的发展阶段。但是同事说她孩子已经4岁了,每次都啃得手指发白...我当时是有些担心的,但是,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现在想到早在1920年,花生和雷纳就报告了11个月大的小阿尔伯特已经对小白鼠产生了条件化的恐惧,但是,只要小阿尔伯特含着他的大拇指,小白鼠就可能不会引发他的恐惧反应。

  我们给了儿童太多成人的期待,我们认为一个健康的、正常的儿童,当他离开母亲时,他不应该大吵大闹,如果他那么做了,要么表明他之前被母亲宠坏了,要目标明他可能正在经受某种病理性的焦虑。

  而焦虑是对害怕失去重要客体的反应,所以分离产生的是焦虑还是恐惧,我感觉更多的是恐惧。劳克林(Laughlin,19556)提出一个新的术语“soteria”,是“恐怖症”的反义词,意思是一个人通过自己“心爱物体”的安抚而降低了紧张感,这个物体可能是玩具、小饰品或者是护身符。我突然想到我同事的孩子,担心那个孩子是经历了什么让ta把手指变成了护身符。

  孩子最早接触的陌生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一个和母亲很熟悉、但是和孩子不熟悉的亲戚或者朋友来访。不同于完全的陌生人,亲戚和朋友不会自动保持在安全距离之外,她们会热情的靠近母亲和婴儿,母亲也会回应她们。在类似的情况下,一部分婴儿会表现的非常害怕。安德森所发现的重点在于,婴儿所害怕的是陌生感和靠近的结合。

  由分离和丧失引起的特殊形式的焦虑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会导致更深、更广的痛苦。所以当孩子害怕陌生人(即便这个人是你的好朋友、亲戚)的时候,一定要抱紧自己的孩子,给予ta最大的安慰和保护。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读后感(七):分离的伤痛

  分离是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家人的分离,朋友的分离,爱人的分离。然而对于儿童来说,分离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例如我们经常会观察到,小朋友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会非常不愿离开父母,有些会大哭不止拒绝去,有些即使去了在幼儿园里情绪也非常低落。这就是典型的分离。

  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的依恋三部曲的第二卷《分离》,正是论述了对于儿童来说,分离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关于人类以及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实验数据,证明了分离对于人类恐惧的形成,和造成的依恋模式的原因。婴儿在大约六个月之后,开始对母亲形象或者是直接养育者产生了依恋。而分离则意味着,母亲形象在某段时间内的缺失;但是还有另一种情况,母亲也许物理上存在,但是在情感上是缺失的。

  中国现在大概有6000万留守儿童,他们基本上呆在农村,而父母亲进城务工,一年回家看望他们一次,每次持续几天。他们大部分由爷爷奶奶或是其他亲戚照顾抚养,除了在物理上的缺失和物理相和父母分离之外,在情感上也是缺失的。有时候忍不住遐想,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我们的国家会有一大群因为分离的伤痛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人吗?

  而另外一类情感缺失,表现为尽管是母亲在身边,但是对孩子的需求和愿望毫无反应,这种原因可能是因为母亲的抑郁、拒绝或者其他原因,这点对于孩子来讲,并不比母亲不在场好到哪儿去。相信很多人可能都记得,小时候听父母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啦。这种管教策略,可能会直接比直接忽视更具有危害性。

  实验证明了原生家庭对于个人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父母关系良好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相对而言长大后人格会比较健康;而那些有问题的孩子,家庭生活烦乱,问题则比较大。书中还提及了家庭链式反应,即需要考虑祖父母辈的心理情况,以便于解开父子/母子之间的问题。

  第二卷要比第一卷相比有较少深奥的理论,而实验偏多,对于非心理学专业人员来说更简单易懂,很多父母可以从中学到养育孩子的方法。但是方法并不是最重要的,温尼科特说过: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怎么做更重要。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读后感(八):依恋三部曲第二卷•分离——为孩子营造安全的家庭环境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分离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分离是英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著述的,他是母爱剥夺实验和依恋理论的创始人。他系统地研究了母爱剥夺对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理论。并花了三十多年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三本最经典的关于依恋理论的著作。

  本书认为人类悲伤的原型是因为与母亲的分离,书中详细引用了很多研究者的观察结果:母亲在场与不在场时孩子的表现。对于三岁之前的幼儿来说,母亲的暂时离开都会引起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而母亲在回到孩子身边时孩子也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孩子可以很与母亲又建立亲密关系而有的孩子则会拒绝与母亲亲近,但是母亲再次离开时孩子则会表现出对母亲的留恋。

  书中还陈述了另一观点,人类的恐惧和焦虑都源于与深爱的个体的分离,对于孩子来说那就是与母亲的分离了。而当面临恐惧情景时孩子们发现依恋对象就在身边会一定程度上减轻孩子的恐惧。

  书中给出了两种依恋型焦虑的原因:一是父母经常将威胁要放弃孩子作为训练或惩罚孩子的手段,二是孩子认为父母吵架会产生风险,导致父母分开。而第一种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分离是一个令人痛苦且恐惧的经历,所以父母威胁要遗弃孩子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此外,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说明焦虑性依恋与儿童时期的“恐怖症”以及广场恐惧症有很大的相关,而安全的依恋的个体往往会成长为更自立自强的人。

  本书相比于第一卷《依恋》增加了更多观察案例,读起来更加易懂。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父母一定要负责地养育,既然生了孩子就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不要让孩子因为长期或经常性的分离而引起人格障碍,只有给孩子提供安全的家庭环境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现在社会中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忙于工作,经常性与孩子分离这样虽然在物质上为孩子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但孩子的内心是焦虑的是恐惧的,物质并不能抵上心灵的慰藉;另外,我们常常看到家长或其他成人逗孩子,“你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你是捡来了,你爸妈总有一天会抛弃你的”,成人则从孩子恐惧的表情中获得愉悦感和控制感,殊不知这样的对话已经对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孩子可能因为这样的话时刻处在要与父母分离的恐惧中。因此,我觉得这本书不应该只是研究依恋和分离的学者阅读,还应该是全体家长、准家长或养育着的必读书目。希望未来的家庭中不再让孩子体验到分离的痛苦和恐惧,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健康地成长。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读后感(九):爱、温暖、朝向世界的勇气都来自于童年的安全基地

  一个人所有的爱、温暖、朝向世界的勇气都来自于童年的安全基地。但是,“安全基地不是一个地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而是一种联合创造的心理的状态,是一种两人之间的、婴儿与母亲间的心理的状态”(薇薇安.格林)。安全基地的建立最初的联结就是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童年的心理图景,更是一个人人格成长、心智化发展的雏形和基底,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人格底色。对人类而言,约翰鲍尔比的贡献是巨大的。

  基于大量的、深入的、强有力的观察的结果,约翰鲍尔比团队在《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中描述了他们称之为抗议、绝望和分离的一系列镜像,所有孩子在面临分离时表现出的痛苦和悲伤丝毫不亚于成年人的成熟的情感表达。而之前或者说直至今日,这些强烈的创伤性的情感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常常被惯常地理解为,“时间长点就好了”,“总会过去的”,“小孩子就是这么长大的”等等。作者不无悲愤地谈到,“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这么通情达理,那么生活将变得多么容易啊!”

  事实是分外残酷的。谁也不能清楚地说明,分离带来的创伤是什么时候从暂时性的变为永久性的。在这一点上,母亲的“在场”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这个“在场”不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情感的在位。在场指的是“随时准备好可以到达”,不在场是指“难以到达”。“对于一个幼儿或者成人来说,他是处于一种安全状态、焦虑状态还是抑郁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的首要依恋对象是否是可接近的、可到达的和有反应的。”一个可触及的、温暖的母亲的意义对于孩子来说,是大过一切的需求。

  应对分离的时候,孩子的反应序列是:强烈的抗议——绝望——疏离。不哭不闹的乖孩子并不是乖了,而是从心底里绝望了。而这三个阶段都与精神分析的核心议题密切相关,抗议与分离焦虑有关,绝望与忧伤、哀悼有关,疏离与防御有关。在此之前,对于分离焦虑、哀悼和防御这些议题的思考都是碎片化的,弗洛伊德在其晚期具有颠覆性的作品中,才如此断言:“思念自己所爱的人或者自己所渴望的人是理解焦虑的关键。”这个思念的、渴望的人对于孩子来说,都指向一个人——母亲。

  “当一个婴儿没有处在饥饿、寒冷或疼痛中时,最有效的哭泣终止剂,依次是声音、非营养性吮吸和晃动。而最有可能摇晃他并与他说话的人,是母亲。”

  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我想我们不得不认同温尼科特的观点,通过足够好的母亲的养育,一个人形成了真正的成熟与独立,建立了对美好世界的信念。或者,这个人身边有等同于母亲的人的存在。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读后感(十):这本书帮我了解到孩子的入园焦虑问题

  01

  大宝快三岁,正好今年上幼儿园。刚开始的一个星期,他有严重的入园焦虑。头两天不愿意和同学玩,就缠着幼儿园的保安阿姨,因为那个保安阿姨是我们一个小区的,他认识。后来才开始慢慢接受老师,愿意呆在教室。

  晚上睡前吵着不去上幼儿园,早上起床的第一句话也是不愿意上幼儿园。送到学校更是哭得厉害。

  这让我很焦虑,因为他之前一直表现出对幼儿园非常有兴趣,而且我自以为给了他足够安全感,即使我生二宝把他放在爷爷家,或者平时我出去都没表现出焦虑或不安。

  我也问周围朋友、同事他们的小孩有没有入园焦虑,他们都说这个很正常,是一个过程,习惯了就好。他们的孩子也一样,有的说自己孩子哭了一个星期,有的哭了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

  这让我很疑惑,虽然看过很多育儿方面的书,也了解母亲应该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但是孩子和母亲总会有分离的,虽然会难过,但这就是成长。那什么时候分离才是合适的呢?

  02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三部曲2:分离》正好解决我的一部分疑惑。这本书是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二卷。主要研究了孩子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分离的种种情况对其造成的影响。

  鲍尔比指出:“在生命的头三年里个体如果经历了长期的分离或者反复出现的分离,那么分离将会永远存在于他的生活中。”

  孩子3岁以前会非常抗拒和父母分离,不管分离的时间长短,所以那些3岁以前去幼儿园的孩子会非常抗拒,焦虑,并且不容易安抚。而3岁之后的孩子接受分离则会相对容易,也能较快被安抚和复原。

  孩子上幼儿园第一次离开父母,陌生的人、陌生的地方、陌生的活动都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害怕,会产生分离焦虑。他们会表现出抗拒,哭闹不安。

  我们觉得这是每个上幼儿园孩子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虽然“与一个重要的依恋对象不情愿地分离会让个体感到痛苦,这也是个体成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对孩子来说非常痛苦,经过分离的孩子,更加缺乏安全感,会更加黏着母亲,在性格和行为上会表现出退行、攻击性、破坏性等行为。

  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支持是,在孩子去幼儿园之前给孩子做足思想准备,带他去幼儿园熟悉环境,熟悉他的老师,让他慢慢去接受,减少分离所带来的影响;尽可能推迟孩子入园时间,可以等他们大一点,最好3岁后再开始幼儿园生活。

  亲子之间的分离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离的时间长短、分离期间是否有稳定的替代照顾者以及母亲的态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如果孩子入园后有焦虑的情况,有一些反常的行为,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耐心,理解包容他,而不是武断地指责他们。“一个在心理上时常、不断提出要求的孩子应该被更好、更宽容地对待,而不是要通过惩罚和严格要求的方式才能处理。”

  西尔斯也说过:当孩子黏人或者渴望关注的时候,如果母亲越急躁、越爱责骂孩子、越不耐烦,孩子越有可能表现得“依赖人”。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及时回应孩子,尽量不要情绪化,并且不要以威胁的方式管教孩子,千万不要吓唬孩子说如果他不听话就会抛弃他。这对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非常重要。“一个稳定的家庭,会让他慢慢疗愈。如果没有,则孩子会收到很大伤害。”

  03

  读鲍尔比“依恋三部曲”第二卷《分离》收获更多,和生活更贴近,也更容易懂,里面有很多研究例子,比单纯的看理论容易得多。

  但是看这本书很容易对号入座,是不是自己某些行为对宝宝造成了伤害,很容易陷入自责。其实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如果意识到问题,之后就尽量避免再犯同样错误。孩子需要的就是父母全心全意的爱和足够安全感。这对孩子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如果他没准备好,就耐心一点,给他足够的时间,创造环境,帮助他,千万不要把他硬推出去。

  共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