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朱江洪自传》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朱江洪自传》读后感精选

2021-03-29 02:16: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朱江洪自传》读后感精选

  《朱江洪自传》是一本由朱江洪著作,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页数:3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江洪自传》读后感(一):流水低调

  真正细化的东西传记里都很难谈到的了。所以就随便看看吧。 比如写董小姐,不超过百字。

  反倒董的自传中对他描述挺多,国企上面很多挈制,只讲到一丁点,其实很多的,至少董就得罪了很多人,然后朱在上面顶了不少压力,书中基本上都没写到。 理由很简单,一碗水端平,老练但不聒噪吧。相对应的,书的史料价值就低多了。

  当然相应的讲到了很多生意理念,集中在质量管理,产业链延伸,供应链管理利益分配,等等

  《朱江洪自传》读后感(二):人比书有水平

  一天看完,几点感受:

  一是朱江洪与董明珠确有不和,全书(除最后一章)只有五处一笔带过董明珠,且多次明示暗示为自己的低调正名;

  二是与董明珠的《棋行天下》相比干货太少、水分太多,一本好的传记、企业发展史,应更多地体现人物(利益团体)之间的交往、矛盾与冲突,以及如何在困难中抉择最终达成目标;

  三是在本书极少看见他对行业发展的理解,对竞争对手的研判,对上级下属的描写,各类鸡汤理论占了80%的篇幅;

  四是依然能看出朱是一位正直的领导,虽然此书未能真正体现水平,但不影响他是一位好企业家。

  本想打两星,因其人再加一星吧。

  《朱江洪自传》读后感(三):重点推荐十三十四十五章

  三位贵人

  第一位 农行珠海第二营业部的张主任 给了冠雄最开始的20万贷款。

  第二位 泰国的古先生,第一个个冠雄空调分体模具订单的人,并帮格力在巴西拿下了40米管线的空调订单。

  第三位 应该是群像吧,因投资人的要求,朱江洪的任职直接被写在了格力的股改方案里面。

  关于格力的自产件

  因为格力95年的时候,因为电容器的问题,进行了大面积的维修,当时赔了几百万,所以也要求核心零部件资产。后来,凌达在集团是被管理层掏空,要卖给东方资产的时候,格力拿了过来,专门做压缩机。再后来朱执掌集团的时候,把集团的资产盘活,把集团的电容器、电线厂全部转成更高技术要求的产品自供,形成了核心零部件自供的情况。

  《朱江洪自传》读后感(四):没错,是“自传”

  应了书名,比较自传。 本来想看看格力是如何从一家小企业做大做强的,但发现书里对于一些市场经营的回顾还是单一。通篇下来,能读出缕缕“无我无格”的暗示,也不知道是不是忍受不了董小姐把自己和格力捆绑的行为,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同类型的书还有一本《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结合两本希望能读到一个丰满的格力成长故事,进而对自己选择潜在次新长牛也有帮助。

  《朱江洪自传》读后感(五):觉得很棒!比国外很多商业传记都写得好,公司最佳管理运营实践的教科书!

  还没完全看完。

  觉得很棒!比国外很多商业传记都写得好。

  更符合中国国情,里面分享和观点和最佳实践(比如跨国企业很喜欢说最佳实践,外企的最佳实践不一定适合local的公司,这本书说的保证适合),实操性很强!

  很多商业传记,情节波澜壮阔,但里面没有提到实际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本书,像一个操作手册

  为什么要,怎么做,分几步,结果评估都说的清清楚楚,也很科学。

  如果你开一个公司,这本书就是一个管理和运营的教科书,管理,企业文化打造,创新等等,照着做完全没问题。所以特别实用。

  如果做股票投资,也可以读。

  因为我最开始就是抱着,格力这么成为空调行业霸主的疑问阅读的。

  当然我最后还没完全找到答案。

  《朱江洪自传》读后感(六):朴实无华的格力,朴实无华的朱江洪

  几年前去格力参观,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事:一是格力朴实无华的企业文化,格力的工厂并不炫目,技术、设备、管理都很先进,外表看上去却非常平实,用最简单的方式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二是格力的展示大厅里找不到一个朱江洪的名字,少数几张有他的照片,文字也是用职务做替代,或许这也是朱江洪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整本书的风格和格力的风格完全一致,平实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以及一些欲言又止的含蓄。尽管董大姐如日中天,但格力真正的缔造者是朱江洪,无论是从历史的渊源,朱江洪从一开始就是格力电器的一把手和决策者,一直到2012年才从董事长的职位上卸任,还是个人对公司的影响,格力朴实的企业文化,格力对技术和质量的重视,都带了朱江洪鲜明的个人特点,同时,2012年后格力逐渐被美的超越,也体现了没有朱江洪的格力,缺乏定海神针和稳定的战略方向。在这本书中,既能感受到老一辈企业家的那种精神,也能够细细品味格力在这24年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代表企业的每一步,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朱江洪自传》读后感(七):读完以后对格力的认识加深了

  在读这本之前读了曹德旺的《心若菩提》,不得不说,还是曹会写,也更精彩和真诚。

  朱的这本自传出发点更多的是怼董明珠。所以有时候情绪面可以看出来一些辩解批评的味道。

  这本书有一部分内容有些大而空,但涉及经营层面,依然有不少干货值得学习。

  1、创始人的风格决定公司的战略重点。格力是研发起家,朱作为创始人,他注重研发的个性决定了格力的经营重点和方向,也成就了格力。

  2、对“同质化”的不认同。朱认为没有任何行业是完全同质化的,说同质化只是没有深入看到不同公司、产品的差异。这段深受启发,我在股票研究中,也会将一些行业归入同质化当中,找不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则认为,这就是没看清、没研究清楚。比如,都是空调,也有外观、性能、技术、安全、材料、可靠性、管理层的规章制度等差异。以后要努力识别一家公司差异于别家的特质。

  3、梳理了格力销售模式。核心是与渠道共赢。96年面临渠道高库存,朱首开返利2%政策,救活经销商,从此经销商死忠。97年在武汉成立首家股份制销售公司。04年国美事件促使格力自建渠道。很真切具体的感受到“格力模式”的诞生演变过程。

  4、提到了国企的行事困难。

  《朱江洪自传》读后感(八):格力的教父

  这本书优缺点鲜明,但优点足以覆盖缺点,所以还是给5星。

  优点如下:

  1:对于早期格力的历史、合并重组、提升质量等有比较详细的讲述。

  2:对于格力的“不讲空话、多干实事”,忠诚友善勤奋进取的企业文化有非常深入的阐述说明。

  3:精炼扼要的提出了格力成长过程中的几次重大转折点,包括冠雄和海利合并后停产整顿、1994年降低销售提成平衡销售和技术研发从而走上研发驱动、1996年开创返利补贴政策打败春兰空调、促成压缩机控制器电机厂电容厂的收购从而使得格力掌握了核心元器件、建立格力自营店与国美苏宁对抗、成功研制直流低频变频空调等。企业的发展是非线性的,往往拐点和转折点非常重要。

  4:书里全面阐述了朱江洪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杰出代表的个人魅力和公司治理理念,注重品质、以身作则,其中很多理念如对于产品质量的疯狂式追求、对于供应商经销商的长期可持续合作,这都是非常先进的理念,非常靠近日本和美国一些全球著名企业如Nike等。

  5:这并不是鸡汤,而是那一代企业家真正的精神面貌,吃苦耐劳,从底层做起、勇于奉献和担当,而且有家国情怀。朱江洪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广阔,令人钦佩。同时,朱江洪也是一个有创新意识、由联想意识、不断学习进步的企业家,非常难能可贵。

  缺点如下:

  1:主要缺点是对于格力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描述并不清晰,简略带过,令人读完对于格力历史并没有形成很深入的理解。

  2:对于格力未来的判断、对于董明珠并没有太多笔墨,这个多少有点令人失望。我们想要看到这位格力教父对于格力、对于中国空调行业的深入理解和讲述,以及对于董明珠带领下格力的前景分析,但我们没有看到。可能由于这些内容也过于敏感了把,所以没有出版。

  董明珠和朱江洪还是区别挺大的。朱江洪内敛、低调、沉稳、注重产品质量、有工匠精神,在格力是定海神针和教父级别人物,没有朱江洪就没有董明珠,因为董明珠是朱江洪从安徽的一个小销售员一路提拔到格力的掌门人级别。直观来讲,被朱江洪如此赏识并委以重任,应该是可以令人放心。但同时董明珠高调、霸气外露、直爽,与朱江洪完全性格相反,同时企业战略方面,董明珠近年来持续要进行新能源车,搞多元化,这一点应该是与朱江洪的哲学理念相背离。

  未来董明珠掌门下的格力电器到底会如何发展,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其实朱江洪+董明珠的组合应该是最好的,可惜朱总年事已高,已经退休。

  也祝愿朱总这么优秀的企业家能够安享晚年,同时写出更多精彩的书籍,但应该不大可能,朱总太低调了。

  《朱江洪自传》读后感(九):空调龙头的诞生

  第一遍读朱江洪自传感觉缺少传奇性,内容也单一,这跟格力的主营业务专注单一有关系。再读一遍才体会到朱江洪对这个行业的深刻洞察,内容虽然集中在空调行业,但此书依然布局清晰,案例丰富,道出了空调行业的本质。 朱江洪在早期就注重产品品质,这尤其难能可贵。因为90年代初是卖方市场,产品不愁销路,格力成立筛选器件厂专门控制供应商质量等行为增加了成本,被很多同行耻笑。(第七章 精品战略 ) 空调产品与其他家电有很大的不同,安装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非常大,用现在的话讲是一个线下非常重的行业,经销商的管理就非常重要。空调行业本身有很强的周期性,现在房地产销售是空调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初期,天气是重要波动因素。1996年气温较低,空调销量很差,格力很多经销商出现了困难,朱江洪开启了返利模式,给经销商返提货额的2%作为补贴,稳定了经销商队伍。 97年武汉市场的经销商互相杀价,导致价格混乱,零售商受损。董明珠调查后建议经销商以股份制形式成立省级销售公司,统一批发,统一价格,统一渠道,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所得利润按股份分红。统一后又出现了对下级经销商的压迫,压缩了下级经销商的盈利空间,朱江洪又亲自介入,不让销售公司做别的品牌,同时要求返利。 格力自建渠道的模式也是为了控制质量。空调与其说是产品,倒不如说是设备或者半成品,需要专业人员安装和调试,在这方面,专卖店有突出的优势。(第八章,格力模式) 销售对产品质量很重要,但技术创新依然是最重要的,行业初期销售更容易,产品质量被轻视,但朱江洪认识到如果没有产品研发投入企业难以有未来,为了平衡销售和研发的关系,1994年决定大幅调低销售人员的提成比例,引起了销售队伍的离职风波,但他坚持了下来。好的产品还是有人买的。 公司主营业务规划,朱江洪说在格力的二十年面临不少诱惑,有建议搞汽车的,有建议搞太阳能的,有建议搞笔记本的,但他都没干,他说之所以一股劲扎在空调行业上,因为他觉得至今还没有一种新技术,新产品来取代空调,要解决闷热难忍的问题非靠空调不可,只要把空调做好,就一定能出人头地。投资就要找这样的行业,找行业里搭好架子的龙头企业。 在最后一章,朱江洪把格力发展的六个重要节点列出: 一是在冠雄和海利合并后,为了使产品质量上台阶,在供货紧张的情况下,决定停产整顿,为格力电器日后的质量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二是1994年了摸了一下销售人员的老虎屁股,降低了他们的销售提成,促成了公司走科技创新的道路,为格力科技救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1996年对商家的返利补贴,使得当年反败为胜,一举超越春兰,成为空调行业的新霸主。 四是极力促成压缩机厂、控制器厂、电机厂、电容厂的收购兼并,使格力空调的核心元器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企业的核心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与国美和苏宁的博弈,下决心自己建立自营店,成为行业所赞誉的格力销售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是在某些同行大规模上交流变频空调,嘲笑格力落后的时候,忍住诱惑,顶住压力,几经努力,成功研制出直流低频变频空调,这种新的变频空调在市场上一炮而红,后来居上,一举奠定了变频空调的霸业。

  《朱江洪自传》读后感(十):国企弊病--读《朱江洪自传》

  前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先生的自传,个人感觉,其成书还是过于仓促。朱江洪先生为人低调,不喜抛头露面,“被迫”出书的缘由,大概是针对有媒体吹嘘“没有董明珠,就没有今天的格力”类似言论,不可忍所进行的一番反击。该书关于经营理念、人生经历等内容寥寥,书内容本身只值三颗星,但朱先生其人可打五颗星。个人斗胆妄评其为人处事风格,谓“胆大心细脸皮厚,勤奋扎实不张扬”。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同时代另一位企业家及其自传,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先生及其著述《心若菩提》。两位老先生分别为1945年、1946年生人,也差不多同时代做事业,都是极成功的企业家。不同之处,一个委身国企,一个为自家打拼,虽都功成名就,但对比起来不免唏嘘。做实业从来不是容易事,曹德旺先生的福耀玻璃和其《心若菩提》相比更显淡定从容,而朱江洪先生的格力生涯及其自传却透露出诸多无奈。其书专设一章“国企啊,国企”,对国企体制作了小心翼翼的控诉,颇有共鸣之处,简单记述一二。

  国企难,难在一个“国”字,国企老总与民企老板最大的区别是,国企老总是任命的,只要红头文件任命,谁都可以做,谁也敢去做,不做则被视为不服从组织安排。特别有些已经在市场上打出名堂的国企,很多人并不知道企业走过的艰辛历程,只知道现在的辉煌,因而很多人会盯着这个位置,就算万一搞砸了,也不用跳楼,换个位置照样过得有滋有味。俗话说:“荒地没人耕,熟地有人争”,这些人认为:上级任命你行,为什么我就不行。在这些人眼里,有权则有势,有权则有利,而把应当负的责任抛在脑后,更不去想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担子就越重,因而压力也就越大。

  而民企的老总则不同,他想要当好老板,出人头地,首先要有本钱、有能力、有魄力,敢于冒险,善于开拓进取。他不像有些国企那样大手大脚,他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肉,因此他必须精打细算,认真决策,避免失误,否则搞砸了就得倾家荡产。

  做过国企的都知道,有些事你不积极想办法去做或硬着头皮去做,企业就上不去,只能“等死”。但做了,弄不好就会“找死”。

  不少人问我:“你后悔过吗?如果当初跳出国企,说不定如今成为大老板呢!”的确,当初确实有一些外资企业(包括台湾企业)、民营企业多次找我,要我帮他们办一个空调企业,给资金,给股权,给高待遇,但我并没有领情。

  相较于民企,国企领导人除了承担经济风险,还要承担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2003年格力曝出“父子之争”,朱先生被媒体描述成褚时健式的人物,被指侵吞国有资产。尽管后来诉诸法律后被澄清,但朱先生说“刻骨铭心,一辈子也无法忘怀。”

  为同时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企的条条框框,朱江洪先生有时采取了非常规手段。但这些措施险些将自己送进监狱。格力初期,因擅自设置给经销商的“销售奖励”政策,其中一笔疑似用作他途的400元账单成为重型炸弹,尽管最后被澄清,但朱江洪先生说“因为这件事我被足足查了两年,也被整了两年”。

  改革开放以来,珠海国资委趁特区设立之势头,成立了大大小小数量繁多的国有企业,现今除格力外,尚存的都是交通、燃气、港口等垄断性国企,竞争性行业国企基本被市场消灭殆尽。

  格力集团成立之初,也是各种业务板块应有尽有,鼎盛时旗下各种企业六、七十家,涵括机械、电子、家电、纺织、手表、贸易、建筑、运输、金融投资等行业,直折腾得集团债台高筑,一度被迫要向外资甩卖格力电器,偿还债务,彼时身为格力电器董事长的朱江洪上书省国资委,据理力争,才使格力电器得以保全。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得以保全、甚而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格力电器,大概只能算是幸存者偏差。假如朱江洪先生1988年未选择从广西回到珠海,珠海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恐怕早已消逝在商海洪流中,更甭提格力电器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