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于构图问题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关于构图问题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30 00:43: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于构图问题的读后感大全

  《关于构图问题》是一本由潘天寿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构图问题》精选点评:

  ●用于简练,配图精良。绘画门外汉看起来表述没压力,基本能get。只是,看完了似乎只记得虚实、远近,其余细节大致不记得了。毕竟自己纸上谈兵,没什么深刻体会,倒也不奇怪了。

  ●有些观念稍显过时,不过作为国画普及读本还是干货很多的。

  ●起承转合,结合实例讲的很清楚

  ●说的好像中国画比西洋画高深很多似的。。还是蒋勋的话客观些,中国美术恰好较早过了它的高峰,在近现代进入了较沉滞的阶段。 //起承转结;虚实疏密;没了

  ●最喜欢这种含金量高,又一目了然的毒物

  ●不同时代的画的同样的东西也因为观点思想不同有着不同的内涵。笔法就相当于定律,字帖就是习题。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掌握了笔法这个定律以后,再去临摹字帖,就等于把字帖解题了。当我知道原来笔法是这样运用之后,下一次我就可以按照这种笔法熟练地进行书写了

  ●摄影 电影摄影 的构图和看似和国画不同,但是中间的“气”和“神”是相通的,但是能不能开悟看个人

  ●继往开来

  ●《潘天寿:关于构图问题》 美学是一以贯之的,文学,书法,绘画都是一样的道理,起承转合,各部分互相联系,一个方向,一个势,统一和谐是体,即本质和基础。也就是绘画说的龙脉,文章说的文理。再这个基础上再谈用,即开合变化:虚实,高下,浓淡,转接,大小。 画的所谓各部分联系,其实在人物,就是眼神互相勾连,动作互相呼应,在花草,就是花草的长势和燕子飞行的姿态,或者说风的方向是一致的。

  ●触目横斜千万朵 赏心只有两三枝

  《关于构图问题》读后感(一):看完潘先生这本构图小书之后的小小总结和分享!

  第一遍一口气读完潘先生的构图小书,首先是感叹专业的国画艺术从业人士微妙精致的审美观念!比如在对比几组非常类似的小构图的过程中,在潘先生讲的很明白的情况下我能够理解到其中的妙处;但是在个别构图的对比过程中我也有很蒙的时候。比如,加与不加此处的补景、植物伸展方向有没有“贯气”、题款细微差别的讲究……这样子的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我不难看出来,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潘先生对国画写生以及创作构图的理解是相当成熟细致了:一些十分微妙的差别,都要尽力做到完美和考究。这一点让我十分佩服,我也很向往能有这样的创作状态和艺术造诣。

  归根结底,我认为造成自己不能完全理解其意的原因,主要是我还没有走出一条足够深入足够漫长、像潘先生那样远而真诚的艺术探索之路。对于刚刚踏入国画领地的我们来说,没有相关的笔墨经验和尝试,没有达到别人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高度,看不懂作品或是理解不到其中的思想内涵,也是正常的。

  不过这毫不不影响我从这本小小书里挖到好东西!

  比如在处理画面上的点悟:老子曾说过“知白守黑”,用在国画中可以理解为,清楚了空白的意义才能处理好黑处的内容。我的理解是,一个完整而精彩的画面,是由留白和塑造两种因素共同凝结作用形成的。

  还有对日常欣赏和临摹的指点:一般来说,山水画中对虚实讲求更多,花鸟画对疏密讲求更多。以后在赏析过程中我也可以做到有方向性地观察和学习了。

  还有,书中提到令我最感兴趣的一点,概括如下:我们中国人画画,非常地讲究虚实,比西方深入许多。比如潘先生举了中国戏剧的例子,舞台上省略了背景和道具甚至语言,核心人物的表演才更加突出,其形象和精神才更加深入人心。我觉得这样的艺术观念很妙啊!白色的“虚”衬托画物的“实”,与西方的面面俱到、细致入微、恪守眼前客观图像的行为相比起来,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和格局就大了太多。“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不仅仅是绘画了,在任何一种艺术再现或是表现的过程中,要做到提炼出精华,概括出最有说服力的那一笔,不被眼前的繁乱纷扰迷惑了意志,才是最最核心的动作,也是任何一项艺术活动的灵魂。

  《关于构图问题》读后感(二):《关于读书问题》读书笔记

  

《关于构图问题》 读书笔记

一、总论:

1、 抓形象。画素材时要注意对象的组织规律、气势与深情。抓形象就是为创作做准备。如花鸟自然生动的姿态,乱石的活泼与天真自然的气势。

2、 收集素材时,注意诗的境界。

3、 选材和配料要与环境习性有密切的关联。

4、 应用材料时要注意研究部剧,不画完全客观的,只画部分(有重点,有取舍,不要落写实的写生套子)。

5、 画画不能偏于一面,对各家各派都要欣赏,看得东西如果太狭窄,范围小了就容易落常套,变不出东西来。初步创作时,也要作多方面的尝试。

二、开合

1、绘画上的开合与做文章的起结一样。起结为开始与结尾。画画得好不好,最重要在于起结问题处理得好不好。图例:P8起。

2、起结与势(龙脉)。一个大布局须有一个大趋势,其中虽有几个小起结,其布置的地位方向,或与大趋势有参差,然必须服从于大趋势之下,才不感到杂乱和对冲。图例:P22起。

三、虚实与疏密

1、虚:画幅上的空白;实:画幅上的画材。中国画讲究“知白守黑”,深知白处才能处理好黑处。摆实就是布虚,布虚就是摆实。

2、虚实与疏密有相似处,但不能混淆。

虚实:有画与无画的问题,凡有画处为实,无画处为虚。

疏密:画材与画材的排比问题(距离远近)

无虚不易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

实中求虚,比较容易(如山间的瀑布)。虚中求实,意思是求其空灵,而不是空无一物。例如,房子、云雾是实的画材,不着色,同样有白的感觉,即为实中有虚。也可用题款帮助布实。

3、西洋画以明暗突出画材,中国画以空白和线条突出画材,不求明暗变化,力求浓淡变化,不注意光线从哪里来,只凭主次画浓淡。

4、中国画不根据光线画浓淡,而是根据眼睛能量看东西,注意点画得浓些,次注意点画得淡些,全以眼睛为衡量的尺度。

5、中国画所谓无画处有空白,这符合人的眼睛看东西的限度,实际上画中的空白,并不是没有东西,而是眼睛不注意看的东西,故称为空白。

6、画材始于三数以上,如花卉之初画兰叶始于三瓣,画山水之初画树石始于三干、三块,否则无排比,即无疏密。

排疏密必须以三点为基础,只要有三点的排比,才能有气势,有疏密,有高低,才能符合艺术的构图规律。

疏密问题,除了远近的距离,还有交叉问题,不交叉容易散,交叉了就密,平行线没有交叉点的实最呆板的线,作画时,最要注意线与线不要平行,线与画边不要平行。

7、题款、印章作画材用,布置时要看整个构图,不能随便布置。

8、布局上不等边的三角形最好,带来远近变化。

9、布局是通过笔墨技巧表现出来的。

  《关于构图问题》读后感(三):全以眼睛为衡量的尺度

  很小很小一本,但读完这个再看国画布局,感觉就不一样了。起承转合,虚实疏密。说来简单的八个字,融入画面来看并不简单。起,要有气势,不能太散,也不能缩到一点,起甚至能在画外。虚实,“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是以视觉的能量来画画。不求明暗,但使浓淡,全以眼睛为衡量的尺度。眼神集中在哪里,就画哪里。包括透视也是,任凭感觉变通,怎么舒服怎么来。

一、画是思想意识的反映

  1、搜集素材。重点在对象的组织规律,及气势与神情。注意:

  ①去山野看自然动势的东西。在山野乡村,才能看到不同于花房里的花鸟自然生动的姿态,并配以环境中疏篱乱石的活泼与自然天真的气势。

  ②懂得欣赏诗的境界,如“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对诗没有欣赏能力的人,画不出诗意,如郎世宁。

  ③深入地体验生活,了解不同的花鸟的环境与习性。鸡有鸡的生活习惯,而非鹅与鸭的生活习惯,狗有狗的生活习惯,而非猫和猪的生活习惯。故画鸡不能立得太高,鹰不能站得太低,画麻雀不宜立在老松树上,荷花不能与松树配在一起,可配柳树和芦草,否则就会不协调。以山水来讲,有时画大片重重叠叠的山不好看,那就不画全景,可画部分。花卉也同样,李晴江画梅花有“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的诗句,就是说画梅花可删去不必要的,选出两三枝入画的画本就是了。山水中往往把东边的树和西边的石合并成一幅画稿,每每如此实写生为出色,这也是选材的办法。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

  2、应用材料。要很好地研究布局。古人有古人各不相同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石谿、八大等等。石谿的布局多茂密,题的款总是长款,八大布局很疏简,题的穷款多,以八大的花鸟而论,往往画材极少,空白很多,不但空而不空,而且觉得高远空阔,茫无边际,独树一帜,不落凡近。石谿多茂密厚重空处无多,稍有空处也常题以长款,然而却觉得密而不密,他下笔时画不尽,我们看时也感到看不尽,而没有多余之处。八大的穷款,石谿的长款,都与他们的构图相配合。

  3、扩大学识。画画的人,不能局限于画画的一面,对诗文、书法、画理、画史等等方面的学识必须很好研究。学识要博,见闻要广。画画不能偏于一面,对各家各派都要欣赏,画大写意的也能画点双钩重彩,搞雄健的也要搞点清逸秀丽的东西,当然也不要平均对待,看的东西不能太狭窄,范围小了就容易落常套,变不出东西来。

二、开合

  “开”即开放,“合”即合拢。绘画上的开合与做文章起结一样,大致由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组成。

  1、山水画。其起承转合关系为:①起;②承;③转;④结。画中的树、塔和房子是辅助的材料,是注意点,但不是承,也不是结。而远山极为重要,因它是结。如果一幅山水画,只有承而无转,就要感到直率,图中之③是一只反向之船,作转折之势,就打破直率了。结是收尾,犹如文章的结尾,不一定太长,既要有拖势,又要有摇曳之态才对,那么,自然对整个的布局能起重大作用。

  2、花鸟画。起结有东西,中间也不空虚,是比较好的。一个大布局,须有一个大趋势,其中虽有几个小起结,其布置的地位方向,或与大趋势稍有参差,然必须服从于大趋势之下,才不感到杂乱和对冲。

  3、折枝花卉。布局与其他有所不同,每一小段也可成为独立的局面,用题款来分隔。这是中国布局的特殊创造,世界各国是没有的。类似《韩熙载夜宴图》用屏风一隔,使每段画材有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

  4、透视。中国画的透视不求太准确,它是跳出法则,不受束缚的办法,实际上透视的基本画理还是懂的。中国人活用透视,有时任凭感觉变通,使画中层次很多,看起来很舒服。

三、虚实与疏密

  在中国画中,“虚”就是画幅上空白,“实”即是画幅上的画材。

  1、明豁。自然界中最明亮的色彩为白色,略去背景,以白来衬托画材,而画材自然十分突出了。然而空白处究竟是什么呢?可以由看画的人随意去联想,使人产生更多联想的趣味。老子说:“知白守黑。”就是说黑从白现,深知白处才能处理好黑处。

  2、虚实与疏密有区别。两者不是两回事,却也不全是一回事。一般说来,山水画中对虚实讲得多些,花卉中对疏密讲得多些。

  3、虚实,以视而不见作根据。即有画与无画的问题。西洋的绘画根据自然存在的规律表现于画面上,所以总是布实的。然而中国画却根据眼睛视觉的能量来画画的,因为眼睛看东西,必须听脑子的命令,脑子命令看某物,就注意某物,脑子命令看某物的某点,就注意某点,其他就不注意了。《论语》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只画鱼儿不画水,此中亦自有波涛。”

  4、疏密,线与线的排列交叉。即画材与画材的排比问题。花卉中的疏密主要是线与线的组织,成块的东西较少。不交叉就散,是不行的;不交叉而平行,更不胜。疏密交叉的处理,既要不呆板又要有变化,因为眼睛看东西和耳朵听东西一样,要有节奏又要有变化才是好听的。画材始于三数以上。如花卉之初画兰叶始于三瓣。画山水之初画树石始于三干、三块,否则无排比,即无疏密也。

  5、不求明暗,但使浓淡,全以眼睛为衡量的尺度。西洋画以明暗突出其画材;中国画以空白和线条突出画材,不求明暗变化,有时只不过在重要的地方画得浓一些,次要的地方画淡一些而已,力求浓淡变化。所以不注意光线从那里来,只凭主次画浓淡,这也是根据我们眼睛看东西的能量来表现。

  6、虚中求实。以虚为空白,其实并不是没有东西,主要在于求其空灵,然空不是空而无物。如山水画中密林太密,可插画房子、云雾,它虽是实的画材,但不着色,同样有白的感觉,即为实中有虚。又或留空白画瀑布,又或以白色之路来破实,求空灵的变化。

  7、不等边三角形构图。圆形比较灵动而无角,四方形虽有角最呆板,最好是三角形有角而且灵动。其中,不等边优于等边三角形,因为角有大小,角与角距离有远近,虽然同样是三点,情味更有变化。黄宾虹先生说:“齐而不齐三角觚。”

  《关于构图问题》读后感(四):学不到的好处

  好多年以前,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提了一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深山藏古寺’这诗该怎么画?”

  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们踊跃举手,其中一位态度最积极,于是争取到了第一个回答:

  “我说我说,要画一个老和尚在挑水!”

  话音未落,周围一片嘲弄声,仿佛这是最好笑的事。所以,第一个发言的孩子遭到全班同学的嘲笑,在一片讪笑中,她自己也笑了。那个时候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嗟叹,现在想来,用“嗟叹”来形容并不为过。

  那个被嘲笑的人,就是我。我会这样回答,不是因为聪明或是画画的灵性,而是因为我早就看过宋代画院招考的故事,在这其中,特别喜欢这个“深山藏古寺”的典故。在课上一听,就高兴地举手了。当然,这堂课后来的反转要有意思得多。等到老师揭晓答案的时候,全班同学都被亲切地批评了:

  “我在别的学校讲课的时候,还有不少同学能答得出来,可见他们是真看过。怎么在你们班上课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同学稍微说到点子上了。”

  “但那也不对。既然是藏古寺,当然是隐而不见,你们说要看到树丛里露出来的塔尖还是寺庙的门,怎么能是藏?如果一个和尚不分时间就跑来挑水,那怎么行?僧人日常修行,都有早课或是晚学,所以,‘深山藏古寺’最好的画法,应该是清晨的时候,看到老和尚在溪边挑水。”

  对于那时的孩子们来说,在美术课上听老师讲述画作蕴含的深意,其实质是从小就开始培养审美观,培养对书画的欣赏能力,要对优秀作品评判标准有所了解。只可惜那时的我们,并不理解审美观和美术常识对于鉴赏力的养成有多重要。那时的我也不理解,不知道这些藏在记忆深处的常识有什么用。

  呐,究竟有什么用?老师在课上的一番话听得我似懂非懂:

  “要是有审美观和鉴赏力,你看一样东西,喜欢东西,都能和别人不一样,你能看出别人看不到,看不明白的东西。”

  就是在那次课上,我头一次听到了“口传心授”这话对于绘画的意义:

  “过去人绘画,都讲究口传心授。什么是心授?就是要你自己悟!要是不懂,怎么说都没用。稍有不明,点拨一下就明白了,就是口传。”

  跟着又说:

  “你们学校,课真的开得很全,快要中考了,为开全美术课,竟然从校外聘请老师教你们学国画。要不是你们某老师几次来我家跟我讲,我还不想来,我来,就是想看看你们学校学生究竟是什么水平。”

  现在回到老问题上来,审美和鉴赏力对不做画家的一般人来说,究竟有什么用?

  就是让上过国画课的我,在后来的数十年里,看到了别人看不明白的东西,注意到了别人不曾关注的东西。看到的,想到的,都与别人不一样。尽管常被取笑,却乐此不疲。时常为之高兴,为之期待,为之遗憾,又为之难过,有了与别不同的体验。如今再看这本《关于构图问题》,对于口传心授的描述,深以为然。确切说来,这是一本过来之人的经验之谈。因为有了热情与希望,就将时间与经验凝结成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期望稍有不明者,能经过点拨,悟出构图之道,于是有了一通绝妙的评价。最妙的是,板书都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的,虽简单,却见真意,绝不因陋就简。书中所附部分图例详见下图:

板书拼图

  教国画时,用粉笔板书,这是平常事,图例越简单,说明越清楚。就好比我,就是因为粉笔板书,头一回明白了什么叫做“万山跑死马”。

  呐,要怎么样才能用粉笔画出“万山跑死马”?

  那就,先用粉笔画出一圈山路,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圈山道,然后再几笔,再一圈,再三几圈,于是数笔之下,盘山路的轮廓近在眼前,要是一匹马顺着山道转圈圈,还不得跑死?虽然山不高,但人会晕,马也会累。

  呐,要怎么样才能用粉笔描摹《白鹰图》构图的妙处?

  那就用粉笔,先画头部,再画趾和尾部,这方面仅是大略勾勒形状,但左下角的木杆才是重点,须加重笔力,涂上两笔才行。然后,再两笔画出盘绕的绳子,在鹰眼处重重点一下,猛禽有了眼睛,突然神气多了。因此在比照构图时,木杆才是起,鹰的头部为结,身形应为侧身,这样才不会造成头重脚轻的问题。

  白鹰图板书详见下图:

白鹰是不是很萌

  于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图和妙处都清楚了。如果不怕麻烦,还有用粉笔板书,说明疏密虚实的另一图例,同样有趣。板书详见下图:

草图 草图是也

  只一副简单的草图,即说明虚与实的意义所在。诚如所言,“虚”是空白处,“实”则是指画幅上的画材。如自然界中最明亮的白色要是做了背景,那无论怎样的画材都很突出了。

  嗯,说了这么多悟啊画的,板书真不少,这书有没有好玩的说法?也有,譬如下例:

  以下引用

如牡丹和猫蝶同画,以猫蝶谐音耄耋,叫做“耄耋富贵”(年八十至九十称耄,年八十称耋。耄耋富贵即长命富贵的意思)。画牡丹与玉兰合画谓之“玉堂富贵”;画水仙与牡丹合画谓之“富贵神仙”;画牡丹和菖蒲谓之“贵寿无极”等等

  引用完

  简单列示就是:

  ◆牡丹和猫蝶同画,意为“耄耋富贵”(长命富贵);

  ◆牡丹与玉兰合画,意为“玉堂富贵”;

  ◆水仙与牡丹合画,意为“富贵神仙”;

  ◆牡丹与菖蒲合画,意为“贵寿无极”。

  啊呀,这个解释倒是有趣,以后看年画不怕无聊了。虽是举例,却听得人兴趣盎然,其实,旧时代的寓意虽被扬弃,但比起如今的趋向,倒是趣味十足。

  在本篇最后,想要建议感兴趣的读者,在阅读时,专门摘录所附粉笔板书以及书中引用的文言文著述,并用白话文加以解释,记录下来,逐一对照板书图例,一定能够有所收获。当然,前提是,学国画得先自修文言文,如不能读懂前人画评,是一大损失,会失却不少为学画为构图而读书的乐趣。但最重要的是,书中所述,都是辛苦修习得来,这就意味着再熟记本书所述,如不加以反复练习比对,竭力领悟其中的妙处,则看也无用。说到底,这是一本解释“学不到的好处”由来的小册子。

  什么是学不到的好处?

  若是一样的题,众人都写,可是就有大方之家写得好,却让人说不出好在哪里,想学,却又不知从何处下手,于是怏怏而归。于是,老残听的那句:“黑妞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倒真是切题。书画大家都是如此,一出手即道尽学艺甘苦叹,让人心生好感,却又无从解说,不由得叹息艺高人胆大。

扫码关注林下之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