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前史(插图第8版)》读后感精选
《世界史前史(插图第8版)》是一本由[美] 布赖恩·费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史前史(插图第8版)》精选点评:
●全书很关键的一点:多重线性文化进化理论,从最初人类起源开始到后期史前文明出现的分析都贯穿这样的一种解析理论。(没看完,看了几十页觉得自己磨下去看完也等于没看,我阅读能力太差…就匆匆翻阅,大致了解,归为资料书一类吧,我累了…
●9分
●讲的还是挺通俗易懂的。只是听说有新版了。
●比较好的入门梳理教材,但是B.P.时间单位用的太混乱了
●拉一波评分
●按需。
●翻译一如意料之中的差,个别段落尚有逻辑错误。难道原文也如此?譬如第98页(走出热带非洲),说到现代人9.5万年前就定居到近东地区,突然就“那么......”说到多巴火山的喷发,让读者茫然。类似问题还有很多。
●跨越250万年的生命演化全景记录
●史前 标题
●其实感觉书名如果翻译成《全球史前史》更为契合。 文风通俗,是了解世界考古的一本好著作。将250万人类发展史浓缩一本书,挺有难度。而且人类走出非洲后在各地生根,每一种文明的特色也被作者描述的很详细,适合入门。
《世界史前史(插图第8版)》读后感(一):书评和观感
觉得这书整体只能说“还行”。插图中的地图有点糙,用着不舒服。行文很像是美国的畅销书,典型的美国人的碎嘴子文风,尤其是前半部分。但毕竟是普及读物,还不错。
下面是读书时想到的
1 讨厌美国人的社会学,简直伪科学。
2 也许考古学意图描绘的一切,都已在我们的本能之中。我们读到考古学家拼凑出的情景,再认那情景,我们的一部分本能复苏。
3 这些过去的故事说明,人能够拥有满足生存需求之外的“空闲”是关键的因素。但文明的主要行为,就是把所有人都“空闲”再次填满。
4 人类的进化之路似乎是被困境推动的。所以什么才是天堂?那些没有被逼下树的猴子才是天堂,那些不用进化的才是天堂,活着的确是要先受罪。
5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有足够的理由,更想了解过去普通人大多数人的生活。但留下记录的大多数都是高贵的人。普通人生活的整体状况在慢慢地改善,物质进步万岁!
《世界史前史(插图第8版)》读后感(二):《世界史前史》的读后感悟
据说哲学有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类似的问题还有诸如人类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地球的起源以及宇宙的起源等等,也可以称之为科学的终极问题。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应该说在达尔文时代就已经基本解决了,只是在某些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疑问,《世界史前史》这本书在这方面为读者做了认真梳理。
按照适者生存理论,首先是环境发生改变,冰期活动加剧,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加快,这就导致物种演化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大约600万年前,古猿与黑猩猩开始分开进化。进化是没有方向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低级进化到高级(古人的四肢力量以及野外生存能力比现代人强太多了),而是适应环境的存活下来了,不适应的淘汰了,所以演化一词更贴切一些。中间大概经过了南方古猿、能人、匠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过渡类型,直到大约20万年前在非洲进化出智人。最终只有智人存活下来,其他类型的古人类都灭绝了(包括我们历史课本里面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在大约6、7万年前由于环境再次发生了剧烈变化,很大可能是东南亚火山剧烈喷发导致全球气温下降以及非洲遭受严重干旱,全球人口仅剩数千人,其中一些人(很可能不超过100人)不得不再次走出非洲,由于当时处于寒冷的大冰期,冰盖从北极一直延伸至欧洲中部,海平面比现在低近100米,所以他们可以沿着海岸线轻松的抵达西亚、南亚、东南亚、澳大利亚、东亚、西伯利亚、美洲。由于后期海平面上升,这些遗迹都被埋藏在水下了,所以很难考证。至于迁徙线路也有沿着西亚北上至欧亚大草原然后向东西两侧扩散的。
这本《世界史前史》是美国大学考古学领域的教科书,属于入门级的,行文比较简单、谨慎,分析提炼不足,结构也较为分散(据说翻译水平也一般),写作风格嘛照《枪炮、病菌与钢铁》是差多了,所以作为一本科普、考古类图书,推荐指数四颗星吧。
《世界史前史(插图第8版)》读后感(三):过往时光的余晖
先说失望,说的是插图本,插图呢?
所谓历史,基本就是现有证据和物品的推测,作为一本教科书,这本书完美的解决了提纲携领泼水似的知识普及,倒是把我很多的零碎知识串了起来,当然也避免不了教科书的普遍缺点,就是哪个知识点都不深入,而且作为美国的教科书,明显在美洲文明上着墨更多。
各个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就目前的发现来看,都展现出了不约而同的相似性,这是人类物种层面的行为趋同还是文化交流和发展导致还不得而知,不过总归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上下这么多年,从繁花盛开的八千多年前开始,出现了多少文明,消亡了多少文化,我们不得而知,更别说在塌了又起的中华大地上曾经有过怎么样的奇妙诡谲的建筑,音乐,如果不是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我们是不是永远不会知道有这么一个超越想象力的文化?
这本书的内容在工业革命之前戛然而止,是太浪漫的选择了。从那之后,整个世界开始向着统一的面貌急速演化,到现在为止,凡现代文明辐射之地,都被同一种阳光照射,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各类人群的浅显区别下,再也没有从生活方式到行为表达的不同,现在是同一种文明,人类文明。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喜欢旅游,喜欢感受异域风土,只是在接受古老时间的余晖,随着表针的转动,全球一面是越来越明显了。
当然,这就又到了社会学的问题,那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真想知道在现在行走的这片土地之下,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精彩,那些埋藏在封土下的器物,肯定有着人类还未曾发现的光彩。
《世界史前史(插图第8版)》读后感(四):《人类史前史》核心内容
古新世 5000-3600万年前
渐新世 3600-2400万年前
中新世 2400万年前 全球降温中(自3500万年前),非洲出现猿类
1300 -1000万年前 全球气温大幅下降,高温度地区出现大冰原,大型空地出现在非洲 灵长类动物从树上下来,移动性增强、食谱扩大,出现在地面建设居所的需求。
1000-500万年前 非洲大猩猩、黑猩猩、人科分化,两足行走特征出现。
上新世(第三纪)500-200万年前 北方大陆出现大冰原(约320万年前),南方古猿在东非、南非进化为多枝,肉类进入食谱,两足行走强化。
更新世(第四纪)250万年前 冰河作用加剧,气候频繁变动至今。最早的刮削器出现(260万年前)。
200万年前 能人在热带非洲出现,能够制造工具,饮食中肉类增加、脑容量扩大。社会组织出现,呈现初级母系的狩猎采集游团形式(像黑猩猩),促进大脑进化,有限语言出现,社会智能显著进步。
180-60万年前 大冰期来临,大陆块上升,温度和气候变动进一步扩大。非洲匠人(特征更原始,前190万年前)和直立人(亚洲和非洲)出现,属于真正人类。直立人毛发消退、完全站立(夏娃时代ref易中天),身体限于发展至现代形态;男女合作替代了竞争,工具普遍出现,会狩猎。
100万年前 随着直立人扩散至温带地区(如周口店北京人),他们学会了用火!!进一步促进脑容量增大(ref燧人氏)。
78万年前 温差继续扩大,每9年进入一个极寒期(最近的一个15000年前开始消退)。
60-13万年前 古智人进化出现代人,40万年前人类脑容量继续增大,进化出增强型古智人(包括20-3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
20-15万年前 现代智人在18万年前进化出语言,并在10万年前走出非洲。
7.5万年前 东南亚多巴火山爆发,全球气温大降并发生严重干旱,现代智人仅剩几千人。
5万年前 现代智人重新进入欧亚大陆。
4.5万年前 智人从非洲和西亚向外传播,发展出石器、木器、骨器制作技术,狩猎大型动物和海洋生物,并出现了最早的艺术和宗教。
4万年前 现代智人来到东亚、澳大利亚。
2.5万年前 现代智人来到西伯利亚(分别从西部、南部)
1.5万年前 现代智人来到美洲并形成明确的聚落。气候变暖,巨大冰原开始消退,海平面大幅上升(至低于现代海平面90米,13000年前白令陆桥被淹没,欧洲被森林覆盖,波罗的海和北海出现,东南亚形成群岛,撒哈拉变为浅水湖和大草原,ref大洪水),进入后冰期时代。世界人口1000万。
全新世 公元前10000年 气候变暖,禾谷植物传播到高原地区,并在河谷地区成为人类主食。食物多样地区,人类开始定居成为聚落;随着人口数量达到峰值,必须协作分工以高效利用资源,复杂的狩猎采集社会出现。农牧业生产是从临时性、替代性生产方式逐步过渡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随着定居和生产剩余出现,氏族和对偶婚也出现了,父系氏族逐步替代了母系氏族。为了贮存食物,陶器出现。犁、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出现。人类社群之间的原材料贸易出现,更大范围内的分工和相互依赖也增加,社会进而更加复杂。
公元前10000年 亚洲西部出现小麦、大麦的栽培种植,公元前9000年两河流域和扎格罗斯山出现山羊、绵羊的蓄养。两河和安纳托利亚出现长途贸易;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了种植水稻。
公元前7000年 埃及开始种植大麦、小麦,直到公元前3000年和牧牛一起传播到撒哈拉以南。
公元前6500年 黄河流域出现了黍(黄米)种植。
公元前5500年 欧洲中部多瑙河流域建立起了聚落,之后1000年开始养殖绵羊、种植谷物并制作陶器。
公元前5000年 美索美洲出现食物生产机制,包括玉米、豆类、南瓜、甘薯等;公元前3000年安第斯山和秘鲁沿海有农民定居,种植土豆、树薯,但前1000年玉米才城为主要食物。
公元前1000年 热带非洲出现食物生产机制。
文明史阶段
前6500-5800年 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农民,有大量小型社区,和大型中心城镇逐步出现。贸易网扩张。
前5000年 尼罗河中下游出现大量农耕社会。
前3500年 埃及三个前王朝王国统治了尼罗河,并于前3100年逐步融合成一个文化整体,统一是古埃及文明制度得以立足的关键和基础。
前3100年 第一批国家型组织社会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出现。特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专业分工、跨地域长途贸易(分工和互相依赖)、城市、文字、技术发展、标志性建筑、宗教或统治思想。出现的重要条件:食物盈余、多样化的农耕经济(确保可交换和避免饥荒)、灌溉农业(需要大型协作,产生食物盈余)。精英和统治阶层的需求,通常带动大众需求上升,奢侈品变为必需品。跨区贸易和战争也帮助巩固了酋长的优势地位(可以垄断贸易,可以优先分配资源,对外保障安全),并促成了阶级跨区联合,而且横向的分工和依赖更依赖各个节点的良好组织。
前3100-2334年 苏美尔文明(两河交汇处)。数十个城邦国家展开政治和经济竞争。苏美尔至今已经是孤立的语言,无法和其他语言联系起来。楔形文字为苏美尔人所创,被其他民族改造并沿用到公元前后。同期(前3000年-2575年),埃及处于古风时期,第一个统一的王国建立,高度集权、法老神圣,并出现大量伟大建筑(阶梯金字塔),都城在尼罗河下游。同期(前3200-2600年),印度河沿岸哈拉帕文明繁荣,和俾路支地区共同贸易发展。
前2575-2134年 埃及古王国时期,国王进入太阳象征神话。修建大金字塔,完全国家化。同期,两河到印度的海运兴起。同期,中国进入皇帝时期(部落联盟)。
前2334-1650年 阿卡德人(苏美尔以北)建立王朝,说闪米特语,前2112年被乌尔城国王政府,前1900年又被闪米特语统治者取代,即巴比伦人。1792年汉谟拉比将其发展到极盛,曾将一些小王国整合。同期(前2134年起),埃及进入中王国时期,集权专制较弱,上游底比斯的法老统一国家,前17世纪被喜克索斯人(亚洲游牧民族)占领下埃及。哈拉帕文明发展到巅峰。中国在前2200年进入夏朝。
前1900年 米诺斯文明在爱琴海,米诺斯人是杰出的航海家和中间商;前1650年,圣托里尼被火山爆发毁灭;前1400年米诺斯文明衰落。
前1650-1220年 安纳托利亚的赫梯人,幼发拉底河以的米坦尼,和南方的埃及人控制着较大疆域。大约同期(前1530-1975年),埃及进入新王国时期,战胜喜克索斯人并控制了叙利亚,以底比斯为首都,修建了太阳神庙、埋葬在帝王谷(图坦卡蒙、拉美西斯都属于此阶段)。海上贸易发达,迈锡尼文明兴起,主导东地中海的贸易,于1200年衰落于干旱和北方民族入侵。同期,哈拉帕文明衰落,恒河流域繁荣;中国处于商朝(国家联盟),青铜器和甲骨文出现。铁的提炼出现在黑海南部。
前1200-800年 海上民族入侵、持续干旱和地震,导致大国纷纷衰败,出现政治真空300年。之后古希腊(多利安人)、以色列人、腓尼基人、巴比伦人(两河下游,第二帝国?)、亚述人(两河上游,尼布甲尼撒)分别兴起。前1070年后,埃及开始虚弱,前800年后南部收到南方努比亚的统治,北方被亚述(前663年入侵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统治。婆罗门教在印度占据统治地位,中国处于西周时期。美索美洲出现大型聚落、小型王国。
《世界史前史(插图第8版)》读后感(五):作为冷门的话题和作为常识的科学素养——“世界史前史”书评
我始终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现代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素质之一,而这种思维在考古学和历史学中的体现非常明显,所以一本像这样系统地介绍历史和考古学的书还是蛮不错的——这是站在一个教托福和SAT的学渣视角看到的东西
本书封面镇楼,封面图案上Las Caux的岩画可以说是世界史前史很好的代言了我大概是昨天上午打开这本书,然后昨天晚上大概就看完了,并非不认真地浏览,而是对这本书里讲的很多东西颇为熟悉和亲切,就一口气读完,如我所说,我目前是一个在教托福和SAT的学渣,如果考过这些考试的诸位想必应该清楚,针对考古学和古代文明的话题在出题材料中的比重了。
这本书大体上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但很赞的一点在于,开头的第一章并非是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或者年代,而是一个类似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导论。这是很值得花心思去研读的一些内容。我听一些朋友说,历史书看不下去,大概是因为人名地名太多的缘故。那么我的回答是,不要尝试去记那些人名和地名,而是试着把作者叙述的逻辑给看出来——当然作者如果在一开始就告诉了读者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这真是再好不过。包括这本书,还有我之前看到过的Vertebrate Paleontology(脊椎动物古生物学,链接是这个——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984746/),都会在书的前面用整整一个章节讲到研究的方法和对象。在我看来,想要严肃地讨论一些事情,这样章节的设定非常理所当然,也是作者基本学术素养的体现。
我说过,托福和SAT这种出国留学考试中,关于“人类史前史”的内容出现的非常多,随便截几个图吧(来自不同的APP所以风格不同,不过那些话题都是一样的)。
某篇托福听力材料的配图,从旧石器时代的一个象牙雕塑讲到了考古学非常常见的几种测定年代的方法,埋藏地层,碳-14和样式比对,当然,每种测年法都有其固有的缺陷某篇托福阅读材料,欧洲的洞穴岩画简介另一篇托福阅读,讲到农业和冶铁术在非洲的传播,当然一开始就确立了“世界文明起源于近东”的单中心起源说一篇托福听力,讲到了埃及圣书字的破译,这需要对语言学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有些基本的常识性概念,当然,商博良作为埃及学的先驱肯定是被提到的另一篇托福阅读,中美洲墨西哥的特奥蒂瓦坎,对北美原住民建立的文明的考察是“世界史前史”的重要组成就举这么多例子解释下吧,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当然,我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出题人那么偏爱这些学科和话题呢?
我的回答一般是这样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现代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素质之一,而这种思维在考古学中的体现非常明显,那么作为“考察批判性思维的阅读材料”,这样的世界史前史是非常合适的。当然,和它同等合适的也包括了古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这类的东西,这些同样也是出题人非常热爱的学科。
关于批判性思维我过去在整理自己的教案时曾经写过一个文章,当我在谈论“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我在谈些什么(链接是这个——https://www.douban.com/note/625654883/)。在这个文章里我试图用一张图概括下学术上需要的批判性思维:
我试图用一张直观的图讲述批判性思维的努力大概是这么回事儿,任何理论(Hypothesis,Theory,Model,等等等等)的提出都是基于对特定证据(Evidence)的解读(Interpretation)。从这个意义上讲,凭空提出的观点,哪怕恰巧是对的也不能被接受,一个没有证据的观点说什么都不能被科学接受。
然后学者要试着去基于理论提出预测(Prediction),来看新的证据是否符合这个预测。如果符合,这个理论就可以暂时被接受,否则理论是无法建立的——一个理论的建立要有两个互不相干的证据去支持,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所以批判性思维本质上是用证据去验证理论的思维体系。虽然有时候因为未知不得已会用到类比(Analogy),但我觉得这算是基本的科学素养,它几乎在任何领域都是最基本和靠谱的思维方法,甚至哪怕是进行球赛分析(比如巴萨怒跪罗马的第二场球),都要拿球员的跑动距离,热点图,传球方向和成功率这类的证据进行解释,从而看出问题不是么?
当然还是那句话,如果想通过阅读考察学生是否具备这个能力,考古学是最合适考的,因为它的证据不需要给出大量的图表,叙述就好。
考古学和史前历史涉及的研究内容算是冷门和陌生的么?也许是的。但我觉得它背后体现的科学素养,也就是批判性思维的思路,是一个正常公民该有的常识。如我经常说的,你可以不像一个学者那样去思考(你可以不知道许多具体的研究对象),但你起码要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一样去思考(具备这样的批判性思维)。当一个学者在跟你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你不会问出“这有什么用”或者“”这值多少钱”这种显然不像是受过教育的人提出的问题,而是按照科学的素养提问,这样就具备最起码的跟学者对话的能力了嘛。
现在想想,我自己其实懂得很不多(这是真的,很多时候自己的一些朋友告诉我一堆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时我都是一脸茫然。我并不能说出欧根亲王的详细生平,也不能好好地讲出女权运动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我之所以还不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文盲,大约就是我非常强调“研究和叙述思路”的重要性,这个思路有了,很多碎片化的知识都可以找到归宿。也正因为如此,我对朋友讲过,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一开始的时候并非需要瞎忙,而是通过一些证据的搜集建立起类似这样的架构。然当这个架构一开始可能根本不对,那就通过新的案例去修正。当有了这个架构之后,去验证,去修正它,这时候去接触更多的案例才更有意义——我非常讨厌刻苦,自己也经常说,如果刻苦有用,驴早就统治世界了嗯。
所以到后来我自己基于自己对古生物一点点毛皮都算不上的认知,试图做了一个更宏观的叙述思路(对下图的阐述在这篇文章里——https://www.douban.com/note/640091285/):
我试图以古生物为切入点总结出一个宏观的“学术思维地图”所以到后来我自己基于自己对古生物一点点毛皮都算不上的认知,试图做了一个更宏观的叙述思路(对下图的阐述在这篇文章里——https://www.douban.com/note/640091285/):
大概来看,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证据包括了观察(Observation),挖掘(Excavation),文献(Document),影像(Photos and Videos)。那么,研究世界史前史,证据当中的文献相对缺乏,可能就会非常依赖对挖掘的解释了吧。
提出的理论呢,可以是讲述时间线和发展的一个思路,可以是讲一个物种或者人类如何适应环境的(形式服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也可以是讲环境描述的(关于生态位的生态学)。在世界史前史研究中,过去的许多重点是放在时间顺序和演化序列的构建,现在有相当多的历史发展生态学被提了出来,这大概也是自然的事情。类似的研究思路在古生物研究中也有看到,构建物种进化树之外,重塑生态系统也是古生物学一个不可忽视的分支了。
这些是我给学生讲课时很核心的内容(自己关于学术部分的教案我是有总结的——https://www.douban.com/note/640091285/),我很开心这些东西在世界史前史这本书里都有体现。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会像跟世界上另一个我对话一般,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体验。
以一个和友邻的对话作为这篇文字的结尾吧。
某友邻:我现在的观点是。有些历史,因为某些原因,已经不可考,不可信了,形成了断代。没有研究的意义了。 二战可以,因为一直有人在研究,没有形成空白。真实可信才有意思。
我:怎么说呢,我是有些不同的看法。有些历史因为断代了所以填补这种空缺就很有意义啊。没有记载可以靠考古遗迹挖掘。当然这样的研究本身得到什么不重要(这话现在看来不对),怎么用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解释证据才是这些研究精彩的部分啊,你看美国那边对美洲原住民遗址的研究,一直都没断过。 至于二战嘛,我不否认研究的人多,但都是民间。处于某些显而易见的原因,二战不太可能是正经学术界的话题吧。
:我从去年开始在豆瓣上零零星星写下自己教书的思路,一开始只是留个备份,但后来,我希望写成一本给中学生看的百科全书(目前写到这里——https://www.douban.com/note/663032754/)。我看到了一些评论,的确,这东西对专家太浅显,对一无所知的人又会觉得过于深奥。不过我是觉得,我看到的中学通识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其实有一些很尴尬的鸿沟,那么,我试图做些努力去把这些鸿沟填补上吧,所以我那些东西还是会写下去的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