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青衣读后感摘抄
《樱桃青衣》是一本由张怡微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页数:201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樱桃青衣》读后感(一):真实生活里的酸楚与温存
20171105
刚读完第一篇 蕉鹿记 怡微一向的沉练 而又在里面仿佛看到她自己所经历过的家庭 但是这样市井人群里的家庭生活 仿佛是怡微擅长且一直书写的话题 非常能戳到人 但也希望有新的风格~
20171122凌晨
读完全本想抱抱怡微 又感动 又心酸 衰亡 不幸福的婚姻/离婚 失父等元素贯穿始终 叫人心中生出诸多酸楚
《樱桃青衣》读后感(二):平庸是福
图书馆里随手拿的书,读完了,心里堵得慌。被刀轻轻割过似的。因为锋利,初时不觉,慢慢洇出血来,作痛。
张怡微笔下是市井琐屑中的悲凉,总让想起张爱玲,或者萧红。不动声色的承受世间的苦,那些苦,寻常的很。但是剥夺了生活中的热气,彻骨寒。篇篇都是生死,处处残缺。反复提及父亲的早逝,母亲建立新生活的疏离。她是那个乖乖的孩子,知道撒娇没有人疼,体谅了所有人的难。或者并非体谅,而是被动接受。不接受,也没有选择。她让你看清袍子上的每个跳蚤,她像《杀手不太冷》里那个孤苦的小姑娘,让你恨不能,隔着文字去抱一抱。
李娟,张怡微,还有萧红,张爱玲,还有很多女作家……都有一些共同点:早慧敏感,原生家庭的残缺,让她们耿耿于怀终生的遗憾。不知道是不是这些成就了她们的文字。如果这是写出好文章必备的条件。哦,我亲爱的女儿,宁可你,作文保持及格的状态。愿可以幸福得平庸吧。
《樱桃青衣》读后感(三):如蕉鹿一梦,樱桃青衣
1
大概是今年2月的时候,得知怡微的新书《樱桃青衣》将在下半年面市。后来4月的一次活动与怡微见面,又提到《樱桃青衣》,于是更加确定了即将在夏日见到这本新的短篇集,之后又陆陆续续看到怡微分享的新书进展,终于,八月的第一天,《樱桃青衣》切切实实拿在手里。米黄的封面描了一只鹿头,想必是映照第一篇小说《蕉鹿记》的意象。书封摸起来且有一种纸纤如同嵌丝的手感,很喜欢。
《樱桃青衣》收录了九篇小说,一篇后记。小说分别是《蕉鹿记》、《度桥》、《过房》、《双双燕》、《哀眠》、《故人》、《你心里有花开》、《爱情的完成》,以及《樱桃青衣》。
《樱桃青衣》读后感(四):《樱桃青衣》张怡微
当初买下这本书仅是因为“樱桃青衣”这个名字非常讨我欢喜,文学功底并没有那么深厚的我是并不知道这名字背后的隐喻的。
到手之后,薄薄的那么一本,居然还是花了四五天才读完,原本没报什么期待,到头来还是给我了一点小惊喜。
整本集子通篇下来九个故事,但我老实讲来,有印象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没有,最后的《樱桃青衣》要不是刚看完可能也会没有印象了,倒是还记得一个男人35岁跳了楼,倒也不是说故事不好,可能只是不适合我。
张怡微的语言我还是比较喜欢的,给人一种江南烟雨的感觉,一种朦胧的,飘忽的美,还有一点小忧伤。
至于我提到的小惊喜,反倒是来自集子之后的后记。后记里提到“一种极其友好的邀请,事关经验的邀请,与写作的发生密切相关的礼仪与契约”,我收到了邀请,虽未能赴约,倒也没有太大的遗憾。她还说,“樱桃青衣”是听心里的时间说话,蕉叶覆鹿是创造的本质。因为它确确实实产生了快乐,也确确实实是场短梦。
快乐都是假的。
LH
2018.4.16
《樱桃青衣》读后感(五):樱桃青衣
这次阅读过程中蹦出的观感是“对情绪好敏感“,短篇里有很多能抓住我的点。 像是姆妈对儿子普通又特别能‘点’人物性格的絮叨,训练他生活技能,教他择菜洗衣服清洁马桶,整理家务,儿子拣得死去活来,她在一边幸灾乐祸刷股票笑嘻嘻劝他,以后可得长脑子,大冬天不要买这种菜,去了黄叶要择头,择了头要去泥沙,冲了泥沙也不能用热水。 “往后你一个人傻不溜秋天寒地冻买了难择的菜,越择越冷,越冷越想我,是不是……”,我总觉得妈妈身上是有这样的习惯的,习惯在某些方面被依赖,依赖代表需要,需要可能又掩耳盗铃式的意味着重要。 跟他提及父亲重点似乎却是酸指那个错过的大房子,一再表明疼儿子的苦心,但只要他使出无声的代表“谢谢”的抱抱她就能谅解。 是一种故作委屈的小气又很容易原谅自愿付出无回报的矛盾。 但后来想想,其实作家都对生活有很强的敏感性吧,只不过各人注意点不同,而她的注意点刚好能打动我。 这本书有很多是用男性视角去作叙述的,这倒是让我有点惊喜,因为之前在她的书里很少见到。像是《因为梦见你离开》就全是女性视角。但也写得很好,像“女人都这样,明明不认识都能互相为敌。”这样的句子,让我觉得很有趣。有种是跳脱习惯的思维模式去看待自己,或者说自己所在的群体的趣味。 书的封面刻着“A Family Story. from Shanghai ”,这本书就是在叙述上海人的故事。他们是“侬来 侬去”,说着“好
《樱桃青衣》读后感(六):喜欢这本书最后一个小故事
最后一个故事《樱桃青衣》,也是整本书的命名,是我最喜爱的。说到为什么喜爱,大概是因为这篇故事提及的人和事都给我一种现实感吧。
故事中的“我”的母亲再嫁,“我”看见了继父有关他们生活的朋友圈,也见证了他们一家的其乐融融。还有那个与“我”交情很深的男性朋友,我们互相关心爱护,甚至超越了朋友的界限,虽然最后没能在一起……
“我”是孤独的,但我在读的时候又感受到了“我”在孤独中还有一种对生活无所谓的从容与不在意。于是“我”虽然经历了母亲再嫁,台湾遭遇地震,好朋友的隐瞒这些看起来并不如意的事情,仍能以一种平淡的口吻去叙述故事,并没有表现出大起大落的心情。在这过程中我浮躁的心似乎也随着“我”的叙述而变得平静下来。
当然这个故事也不乏温情的瞬间,比如年夜饭,“我”和母亲他们一家子吃。
一直都很喜欢读这些温情但又有些孤独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读着读着会让人的心宁静,从而能与故事里主人公感同身受,体验一把他们的人生。
如果说《樱桃青衣》这个故事带给我的是内心的宁静,那么前面的一个个小故事便让我读了之后心里有些郁结烦闷。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那些故事或者说时代离我是有一定距离了,读起来疏离又陌生,让人难过。不过我知道,那些故事却又真真切切存在的,是现实的。之前听别人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用在这里挺合适的:不可能用圆满的结局去冲淡现实的力量。我们都想要大团圆的结局,但学会面对与适应那并不圆满的现实,可能才是我们需要做的吧。
《樱桃青衣》读后感(七):细民,男女,一座桥
知道张怡微这个名字,还是从她近些年来践行的一个叫“家族试验”的写作计划开始。作为经历独生一代的“85后”,张怡微笔下的人物关系总是被独生子女的生活经验、伦理经验所充斥盘踞。从长篇小说《细民盛宴》到这本新近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樱桃青衣》,她描绘了一个个失独、丧偶、过房、离异等形形色色的故事,比如《蕉鹿记》中各自陪父母前去相亲的年轻男女,《过房》里那个为了家里人开心才住院的中老年大叔,《哀眠》中因夹进一个男子而渐渐疏离、各怀心事的闺蜜……这些带着一股子烟火气的市井细民、饮食男女、老老少少的命运,因缘际会牵连、缠绕在一起,共同演绎着一出出琐碎生活与世情的悲喜剧,更多的是“无可奈何”,却又显得顺理成章。
张怡微就像一个冷眼旁观的讲故事的人,诸如“有一些白头到老不过是同归于尽”,“人与人的缘分总是长长短短,像削铅笔;越是适切,消耗越是大”这样冷静的句子,总是冷不丁儿地冒出来。她不避讳,也不点破、不指责,更不拯救。数个故事读来,令人有时毛骨悚然,有时唏嘘惋惜,有时会心一笑,更多的时候,却发不出一句评论来。恍惚间,有点儿像是她后记里提到的那首诗,“一座桥,围绕它说话的,仅仅是黑暗”。
从2004年拿到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至今算来,写了十来年的张怡微已过而立之年,她的作品也不再是以“青春文学”的标签就能一言蔽之的。即使有些评论家将她的小说称为“海派世情书”“言情小说”,她也不抗拒。有评论家曾说,张怡微写世情小说是很有勇气的,因为中国小说最根本的东西就来源于世俗精神和世俗小说。
然而,在张怡微这本《樱桃青衣》里,她似乎并没有明确地“提出什么问题”或“想象其它什么可能性”,更多的时候只是在叙述与呈现生活的不同断面。在最后一个故事里(与书同名的小说),当读到“我”体谅起隐瞒自己已婚,还有位病患太太的男友,原谅再婚的母亲,接受父亲已经离世二十载的现实,并开始与过往和解时,我仿佛体会到张怡微努力在探索的一种“有同情的理解”。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则是“事非经过不知难”。而这并非易事。世俗的伦理道德太强大,舆论往往能把人淹没。很多事,若非自己设身处地,亲历过一遭实不可抵达。虽然世事难免总似黄粱度梦,樱桃青衣,蕉叶覆鹿,但求对世间这些挣扎营生的人人事事,怀有一丝拙朴的同情与理解、慈悲与关怀吧。
原载于《晶报·深港书评》 2017年08月19日 B03 版
《樱桃青衣》读后感(八):而世间的无解与谅解,似乎都残存在那静默的黑暗里了。
六月份的时候,我在“自怡微言”里第一次读到有关《度桥》的“幕后花絮”,记得当时最扎心的一句便是“好端端一个人……为什么喜欢爱豆?”而直到暑假将尽,我从家中返回学校拿到快递后,才第一次看到了《度桥》的全貌,也开始略微懂得一点那种“围绕一座桥说话”的黑暗。
在《度桥》里面,年近不惑的“我”活得平庸又“尴尬”,幼时丧父,和喜欢絮絮叨叨交代琐碎事务的母亲也没有太多话好说,结了婚但形如单身,有工作但看似无业。从事表情研究但屡屡被母亲担心生计问题,和发小阿平一起打游戏买手办沉迷二次元的少年时代也一逝不返,取而代之的是默契的无言。他因打游戏结识了外形酷似手办的妻子七七,对七七形貌的喜爱也很大程度上投射着他在二次元世界里的审美偏好,两人有过一小段甜蜜的曾经,但新婚之夜七七疯癫的隐疾却昭示着这场婚姻的名存实亡,结了婚的阿平也无法与他同舟共济。他搏斗但也斗不过宿命,退一步寻求写真书的寄托却只能感到一种“负疚”,后来他不再打开和凝望那些女孩子们的写真书,也不再死死勾挂在另一个次元里寻求慰藉和疗愈,或许是因为他意识到这种勾挂已经不再有效,生活的滞重与缓慢的质变正让这种失效成为一种漫长的折磨。
这很像是一种幻灭,辛苦经营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被复刻到现实,进而又被苦恼无解的现实生活牵连着走向崩毁,而文中“我”对于表情的研究心得又恰好映照着他的生活,无论是层出不穷的表情还是另一个次元里的初音未来,都是一种源源不断的消耗,一种对于“过剩的爱与欲望、心酸与同情”的消耗,这种动情看似节制,而在无需付出现实代价的符码次元里,也会显得十分放肆。依赖符号从而变成了无力的缠斗,一种消极的“度桥”,好像稀释了“尴尬”,走出了下一步,但其实并没有,没有真人,也没有桥。
而这些“不需要依赖真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在文中的母亲口中却是“好端端的”,隔空看起来像一个确凿的事实,但我们都知道它不是。而细究起来,也说不出“不好端端的”地方具体是什么,符码世界里的深耕细作、自给自足确实曾产生过乐趣,而被成家立业生子的所谓标准成年生活所放弃也不算是一种彻底的残酷。可是无论怎样努力“度桥”,文中的“我”依然会被嵌在这种突然降临的命运缝隙里,能做的也不过是一边吃着“全家新出的草莓冰淇淋”,一边围观着另一些无法度桥的生命。
《樱桃青衣》读后感(九):搬运回忆
张怡微《樱桃青衣》
2017.11.30
哎呀这可真是货真价实的2017年最后一本书了,从很久之前就在看,中间时间太长干脆这几天重新看了一遍。第一次看的印象其实算不上好,因为她两本散文集的缘故,我对她好感度很高,但是这本短篇小说集和我想的很不一样。散文集是惆怅的、无可奈何的温柔,短篇小说大概就是无奈的、有点膈应人的虚空。我觉得空虚两个字是不妥帖的,因为哪怕主角们经历了“世事波上舟”的颠簸流离,似乎也没有特别明显的“无事可做”的感觉。
现在的改观多少有点感谢网上大佬们的读后感,我觉得他们才算真的读懂了作者想塑造的氛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读下去的……现在想起来,也不知道是当初朦朦胧胧的波澜感好还是现在明明白白的通透感更好。很长一段时间我看书都希望能看懂作者想说什么,而这本短篇小说,作者并没有试图讲什么大道理,都是一些零碎的生活片断,是一种无论生活如何、无论遇到的人如何,明天总会到来的体会。或许对于作者来说,那种突如其来的摩擦、逐渐疏远的感情、无所安放的寄托等等,才是作者想描述的。仔细想想很多情节都还挺戏剧化……大概是阅历不够,对我来说达不到不必言说的美妙感。但也不能说我不理解这些拿起与放下,或许壳子不一样,本质却没有变过。
我一直觉得晚上南京公交车很魔幻,大概是第一次晚上坐公交印象太深了。这是一种和现实的割离感,车外是人声鼎沸的大街和暖色调的路灯,车内却是疲惫又无话可说的路人、只能显示出轮廓的蓝光,好像车外的一切都与他无关。然而下车的一瞬间看上去又融入外面那个喧嚣的夜晚,车内所表现的沉默是假的,疲惫是假的。
车厢真是一个神奇的开关。
圣诞节那天回宿舍的路上,我在公交车上听旁边的女孩子跟电话里的人抱怨了一路。主任莫名其妙地在办公室大发脾气、同组的同事嫉妒自己被带得多、自己被要求顶前辈一天班………没有听清很多内容,也的确不是特地说给我听的,黑暗里我们肩并肩,好像在精神上也贴在一起,分享了一些生活的碎片,好像我们是很亲密的朋友。人生的不堪与不满在这里说出来也没关系,因为是黑暗的车厢。某个程度来说………我有点理解网络上的一些亲密与肆无忌惮了。而我们的缘分也就只有这顺带的一程,下车像是平静分手,路人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标签。沉默地听一个陌生人的抱怨,我才慢慢意识到,原来我们都是一样的。现实带给我的、令人痛苦的波折、无法改变的矛盾、自我放弃一样的羞愧逃避、或许大多数的你我他都有。然后我们也都走了下去。
车厢里的归属感,莫名其妙地让我安心,莫名其妙的给了我走下去的勇气。
世事波上舟。我真喜欢这句话。
回归正题!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可以推荐的。或许它描述的情绪太隐晦,朋友间的渐行渐远,床头夫妻自以为是的懂得和隐瞒,流落在外的漂泊感………还有一些可以说是很奇妙的人际关系。或许不是很轻松的阅读体验,但是很有趣。见识一下其他人的戏剧人生………也蛮有意思的啦。
因为用起了豆瓣,所以把以前写的东西搬运了一下。三年后看这篇“评论”,仍然能勾起情感上的共鸣。可能是17年写的最令自己满意的记录啦
2020.12.19
《樱桃青衣》读后感(十):直道相思了無益
如果不是張怡微發了太平廣記那一篇櫻桃青衣的書頁給我看,可能我到現在都以為她特地去讀了李商隱詩。
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北宋初期為彰顯國力而編纂的大型類書,收錄晚唐五代以前的一切典藉、文章、傳奇。櫻桃青衣可能是晚唐的故事,這類黃粱一夢並不罕見。晚唐的李商隱有好幾首櫻桃詩,諸如「嘲櫻桃」、「深樹見一顆櫻桃尚在」、「百果嘲櫻桃」之類,可能與此有關(也可能沒有)。這些詩共同的特點是:都不知道它們具體表達的是什麼,跟他那一系列無題一樣,都成了謎。
一個可能的線索是櫻桃宴。新科進士放榜,也正是櫻桃成熟時,便以之饗諸才俊。櫻桃在一定的意義上是官場前途的代名詞。如果用這層意思去看太平廣記那則故事,也就正好能夠說明為什麼那姑娘吃的是櫻桃而不是香蕉。
雖然故事說這事情發生在天寶初年,但誰都知道謊報年份是文人慣技,它也很有可能是中晚唐、搞不好還跟溫庭筠、李商隱同一個年代的產物(很久沒寫論文了,隨便假設一下,也是可以被原諒的吧),那麼李商隱有很高的概率是寫詩講這一則故事;又或者真的以櫻桃影射自己在功名路上的不順;又或者是借物諷刺了誰。總之不一定要寫真實發生在他身上的事。
以文為戲、援事入詩,在晚唐兩宋相當常見,李商隱也有幾首詩寫的是三國故事,不是詠史,而是寫戲,展現的是文學在真心實意的抒情傳統下還有另外一種面貌,假擬代言、曲訴情衷。
那以上這些跟她的小說有什麼關係呢?
說實在的,沒有。
如果叫我就小說論小說,真的不知道要寫什麼。我並不是好的小說讀者,也好幾次跟張怡微說她散文比小說好,然後被她毆打。這麼多年過去,她已成老練的小說家,稍稍變換情節、「假擬代言」一下,變出好幾則故事,對她而言不是難事,這是帶筆投胎的人才有的任性。
某回聊天我跟她說,直男看她的小說會睡著,她聽完反而很高興,顯然很清楚自己的受眾是什麼群體。對直男而言,這些故事都太相似了,他們沒有辦法分辨這些個日常生活裡雞零狗碎的瑣事到底有什麼區別,當然也就無從看出她在這些故事裡一貫的主題。
當你知道那顆櫻桃的來歷,也許這個名字所帶來的一切意象都會隨之消散。
就像迷離懵懂的愛戀情愫一旦開花結果,落地的就會是相處日常的瑣碎與無聊。曾經存在的某種愉悅感沒有了,但是一切都沒有改變,沒有徵兆沒有理由,少女就成了大媽,還是女人,卻也不再是女人。
但日子依舊要過下去,這就是悵然。
張怡微所有的小說都有這種悵然,寫的都是後半段,愛戀的,或是家族的。人生過處惟存悔,爽的當下你是不會想寫東西的,就算寫出來也不好看,全都是炫耀;但後悔就有很多話可以說了,一切成定局,細數往事,身迷其中,帶著幾分落寞,又滿足於自憐。
家族故事尤其容易出現在她的題材裡,人與人之間存在無數尷尬,張怡微則特別擅長描寫這些尷尬。雖然小說純屬虛構,但不可能脫離現實,由此也大可旁敲側擊出一些培養她這方面敏銳感知的成長背景。我曾經分析過她的文章,想從構句中學習一些技巧,後來我放棄,你不可能跟她一樣用上海人的視角過生活,也就寫不出她那樣的句子。
我一直覺得她具有某種程度的弔詭,明明身體虛弱,隔三差五的生病,卻又懷揣旺盛的創作能量,寫作時六親不認。
所以她勤奮的寫著衰老。深刻體會衰老的人才寫得出夕陽無限好的惆悵,就算陽光洒進落地窗,看到的也會是滿天的微粒。
不過她還是喜歡陽光,喜歡人與人在經歷尷尬之後表現的友善,沒什麼道理可言的情義,盲目中卻有著相濡以沫生死與共的氣魄。有些時候都讓人懷疑,這麼長時間的悵然,被辜負的是不是曾經期待的一點點溫暖。竟然也是被辜負的那點期待,支持小說家寫著依然尷尬卻有微光的故事。
李商隱著名的錦瑟詩,有人說他寫的是大官家中青衣,哪個大官還真忘了。玉溪詩謎依舊,故事可能是假的,但因為有詩,女人留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