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的敌人》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最后的敌人》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1-03-30 03:44: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的敌人》经典观后感有感

  《最后的敌人》是一部由伊恩·B·麦克唐纳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马克思·比斯雷 / 罗伯特·卡莱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敌人》观后感(一):我们要人权,我们要民主,我们要自由

  诚实点说冲着缺爷看的。。。

  看到最后,缺爷成功演艺出那种作为最低层公民凭一己之力与多方势力、政府抗衡的无力和迷茫

  原来奋斗到最后,依然是以卵击石!

  缺爷最后反驳那个“前女友”部长的一句很好,当政府不好的时候怎么办?这可能就是自己最后再见到她了,事情完结,这女人也不会再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了!

  《最后的敌人》观后感(二):浪费资源

  没有好的剧本就不要拍吧

  浪费了一群好演员

  剧情混乱

  到最后原来继父也不是继父

  还搞那么多干毛啊 麻烦不麻烦 傻逼不傻逼!!!!!

  @木哈哈

  “继父”否定之后不是补充了 他一次出去工作很久了 “养女”很恨他当他死了

  删减的片段里 BC卖血后走了被人抢了又回来了 发现那个啥没ID的人聚集的地方变得一个人都没有。。。。。唉 真乱

  还有 刚开始时政府的人依赖BC去找线索 到处都是摄像头 他们不会自个儿找么 想杀谁都轻而易举啦 干嘛那么大费周章啊 唉

  那个假继父去黑人家偷资料做毛啊 骗取信任好拿BC哥哥的血做研究么 嚓 要搞得那么复杂啊

  《最后的敌人》观后感(三):阴谋论和伦理三角恋

  第一集还蛮吸引人的,虽然进展超快。BC这个数学家的计算机data mining实务也挺强的啊。后面弄了下三角。BC的BG气场还是可以的。

  其实干啥都ID,满街camera的真是越来越成为事实。今日说法里很多有效的办案手段就是看录像得来的。google,facebook也都在收集用户的各种信息,分析用户喜好和倾向。现在的RFID开始在手机里大量应用。手机本身就可以作为tracking device。以后会不会直接用生物ID,都不能说不可能。

  升斗小民被观察以下无所谓,要真有大规模的coverup 阴谋论,还真不好说。现在云计算,什么都在网上,一旦被hack,如何脱困,真不好说。看来现金很重要啊。

  《最后的敌人》观后感(四):无与伦比的忧郁

  其实Benedict没那帅也没那么好,但是他的小缺点就像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一部分

  兄弟情节总是比较有趣,而且又恶俗

  看到后来Michael的无奈和Stephen的畏缩

  都是在围绕这两个男人转

  似乎Yasim的感情都可以不当回事儿,她能做的最多就是跑出去,但终究还要回来,终究还是听任其他人的安排

  最后那一幕是最触目惊心的

  tephen坐在他从小长大的房间里面朝窗子的一张书桌前

  手握一支笔

  对着一张白纸

  落寞的背影

  永远处于监控之下

  虽然他之前是个潜心搞学术的人,不过问其他任何事情

  连衣服都是买三套同样的轮换穿以保持自己生活在某一节奏上不受干扰

  这就像一个人一开始把自己囚禁于某处

  虽然从来不会想起出去溜个弯儿散个步

  但这种可能性终究是令人能够安心呆在一个地方的

  倘若有一天突然看到自己无意间划定的无形范围有了有形的铁笼

  必然觉得不是滋味儿

  尤其是当自己发现了走出自己的小天地看到一片不同的景色之后

  怎么会甘于回到过去

  即便那个制造放置铁笼的regime是个good regime

  依然

  人 失去了选择的自由

  就失去了成为人的必要条件

  人可以生而不平等

  但人应当生而自由

  《最后的敌人》观后感(五):细思恐极

  谁说这片不好看我跟谁急,最起码不闷,还是个科幻片。如果拍的更好些是有可能先于《夏洛克》红的,可惜了。《夏洛克》绝对参考了这个并发扬光大:天才孤身卷入阴谋;电视采访里卷的神语速;无处不在的监控换成集中到221B;长风衣飘飘浅色单层换成黑色羊绒;喜欢在U盘上写字的嫂子换成玛丽。这些细节符号如果再提炼出来就是夏洛克了。失败在风格不明显,特点不突出。有点像法国的散漫。剧本还不错,女主形神都与本尼不搭,打异国风情哪怕用《傲骨贤妻》里的印度美女也还好。本尼的角色都很相似,兄弟之间扯不清的关系:《夏洛克》;兄弟之间扯不清的关系+兄弟与另一人的妻子之间扯不清的关系:《不可分割》、《第三者》。看完之后,细思恐极。如果把英国换成美国,把疫苗换成病毒,把阿富汗换成中国,加上一再提到本尼躲在世外桃源的中国,这分明说的就是非典啊,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不让此剧红起来的。针对某个人种的疫苗对这个人种是致命的,阿富汗人打了一定会死,白种人即使打了也不一定会死,娜塔莉死了,哥哥没死,看各人体质了。政府内部也有很多派别,有受不了内心折磨自杀的乔治,有暗中监视+最后收拾残局的假继父。一些情节不是很明白,猜测因为疫苗还在试验阶段,要观察哥哥的身体反应,所以让假继父跟着他们,需要生物学家们研究疫苗,研究完了就被灭口。一度怀疑嫂子是大BOSS,因为三人中就她ID没问题。开放式结局,嫂子会不会也被灭口?难说。本尼是因为有前女友罩着。

  《最后的敌人》观后感(六):最后的敌人是谁。。。

  怎么说呢。。。冲着BC看的这部剧。。。所以最开始没有什么动机。。

  接下来,在我看了4集以后,我要掀桌了。这个故事的背景,我极其喜欢。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一个这种背景下的小说。这种id验证,身份确认的。本来可以成为一部很成功的电视剧,最后却生生的让我萌生了吐槽的念头呢。其实几位主演我觉得都挺好的,演技没的说,剧情按理说也很棒,但是拖沓啊,最怕的就是这个。作为标签上写着悬疑惊悚的最大的敌人就是拖沓的剧情还有逻辑。像有人已经说到混乱的数据什么的。这个我倒不十分在乎,因为其实我应该是个好观众,如果能发奖的话,我应该是三好观众,不需多给力,只要够刺激。但是呢,本来可以作为一个电影讲完的故事,活生生拖了5集。。让我怎么不着急不上火。。

  好啦。。我要吐的其实就是节奏太慢。。。

  还有女主。。。我不相信这样的一个女人就让stephen一见钟情??擦。。。一见钟情是推动了剧情,但就算没有这一段,其实也无所谓啊,编剧你不会用点别的招数来制造兄弟矛盾么??非要女人么???

  好吧。。。我不是为了大英腐国所以才来的。。。。(谁信啊)

  好吧。。下面说点好的。。首先,那个。。。我会说我忘记名字了么。。。。像是双面间谍呢???最后展开的暗杀??不算是吧??我觉得那个人才是最后的大boss啊。。。。

  然后呢~~~最重要的~~~~我是后妈啊~~~~~后妈~~~~~~

  我会告诉你我。。。。。我看的很high么。。。。。。

  捂脸。。。。我的节操在哪里。。。。。

  《最后的敌人》观后感(七):讲解一下疫苗的问题

  我觉得一共有一万两千支疫苗,但是其中一万零一千的疫苗是只具有ID识别作用的,Z系列的那一千只疫苗是有种族区分的致死疫苗,但是Z系列又同时具有ID识别功能,Z系列是被那几个生物学家改造原有疫苗的产物。

  疫苗厂的女职业讲的是真话,致死率确实很低,因为(1)如果测试的是ID识别系列,则这一批疫苗只会产生纯粹的乙肝疫苗反应;(2)如果说测试的是Z系列,则其致死作用只对阿拉伯人有效,而测试的时候肯定大部分人是白种人,死亡原因依旧是乙肝疫苗反应。两种结果都会导致致死率低,但是当疫苗拿到灾民那里的时候,Z系列针对阿拉伯人致死的作用就显现出来,所以才会有极高的致死率。

  至于在地铁站那几个阿拉伯人被识别出来,就是因为Z系列的疫苗同时具有ID识别功能,不过可能因为技术的不完善,还处于实验阶段,所以不是人人都给识别出来了,只有最后那个阿拉伯人被识别了。

  而Stephen一开始只是察觉了ID识别作用,在破解密码的时候才想到,其实所有疫苗都有ID识别功能,所有的疫苗都是“标志实验”;但是其中了一千只疫苗,即Z系列疫苗,被生物学家改造了,加入了新的功能,即种族区分,使得Z系列可以通过种族基因的不同而成为具有针对性的生化武器。

  给四星的原因是剧情还不错,不过BC和嫂子的xxoo就很无谓了,虽然确实推动了剧情,但是总是有点牵强,整体剧情稍微有点拖沓,不过结局非常精彩,值得加分,这里可以得到三颗星,多给一颗是因为Benedict Cumberbatch,我承认是因为他来看这部片子的。还有一点不满就是下次找个漂亮的女主角,如果是这个女主角的话,实在想不出来有什么理由可以让兄弟阋墙的。

  《最后的敌人》观后感(八):无尽黑暗

  无尽的黑暗!很有《黑镜》的感觉!反思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逐步蚕食掉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自由!

  看第1集时,认为编导对于故事悬念的铺展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的Stephen不善交际、有强迫症,是个数学天才,让我联想起另一个Stephen——Stephen Hawking,但Ezard是不是中东姓氏?他本来与政治、阴谋、暗杀毫不沾边,但命运却将他拉入这个无底的漩涡。

  我的理解,女主Yasim爱哥哥Michael,Michael却很博爱,Yasim从他身上只能获得部分的爱;但弟弟Stephen不同,他把自己全部的心都送给了Yasim,Yasim很快就融化在他的柔情蜜意之中。

  偷跑出来的Stephen被特工“抓”回政府大楼,前女友部长大人提出了一个无法拒绝的offer,她希望Stephen立刻远离他本就该远离的这场漩涡,回到中国继续潜心研究,这恐怕也是她最后能为“ex”做的事了,如果Stephen再继续捣乱,她也已仁至义尽!然而,Stephen注定已不是原来那个只希望躲在自己小天地里与世隔绝的科学天才,他放弃了最后一次能获得自由的机会。

  神秘的能人David Russell精神折磨疑似首相的George,George在自己最喜爱的画作面前饮弹自尽,但反派首相办公室却似乎无动于衷!是因为George几次表露无法再承受这巨大的压力而不再能做一个合适的傀儡吗?整部剧最匪夷所思的就是George的真实身份。

  第5集,David身份终于大白。等待Michael的只有David,只有被毁灭!

  而更黑暗的是Stephen的结局!他对警察说“I haven’t broken any law, I know who I am, and I don’t need to prove that to anyone”,然而当他被扫描时,很快“Stephen Ezard, UNAS”。Stephen没有被毁灭的原因是前女友说服了“他们”还有利用价值,并给他强行注射了“ID”,使他变成这种植入“ID”的实际使用者,他便不再是“他们”的敌人!终极黑暗的是“UNAS”——无组织危险分子,不能进入某些地方,不能使用某些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不能离开国境,一举一动都会被监视!Stephen永远不能出去,Yasim永远进不来,Stephen只能终日在幻海中求存!没有了爱情,更失去了自由,只剩下一具行尸走肉!

  这部剧虽然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有些生硬,但总体观感还是相当震撼的。最后一个镜头触目惊心,天才数学家被残忍的扼杀,只留下无数监控屏幕表达他的存在!如果我们再“顺其自然”,再不反抗,那么,Stephen的今天可能就是你我的明天!某些所谓的科技由极少数人掌握和利用,普通的你我其实一直都扮演着被奴役的角色!

  《最后的敌人》观后感(九):当监控到达一种极致

  首先想说,这部片的制作经费堪忧,导致剪辑、布景、道具都有些缺陷。剧情也有些沉闷,特别是刚看完美剧《Homeland国土安全》第二、三季再跳过来的看(巧合的是,在《国土安全》里演CIA局长的演员在这部片里也饰演一位特工人员),制作等级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阴谋论,被政府谋杀、假死、被监视等等,就是这部片的主题。叫做T. I. A的天眼系统,在这部片里能监视所有有身份证的人,而英国也变成了一个到处要刷身份证的地方。不是科幻片,只是运用合理的想象去设想一个这样的未来,也算是探讨了一下监控到达极致的情况。连身份证都不用带在身上了,直接在身体表皮注射一个微型身份证。而在这之前英政府还尝试过把跟踪器注射到人身体里边的实验项目,同时,他们也尝试出能在基因上区分并攻击某一种族人类的种族灭绝生物武器。这种东西太危险,于是被英政府悄悄地销毁证据了。

  片子里一层一层地都是阴谋。到了最后,再聪明的主角也没逃过被软禁并被监视的命运。他和大嫂的爱情反而成了这片子里唯一纯粹的不做作的东西。看到最后是部好片子,不失为对社会发展探讨的有力假想。

  剧情设计中,那个英政府高层的家——很前卫,我喜欢。他收藏的画在剧中说是一位女画家用自己的血画成的,每一张画她都用自己的血,她是自杀的,自此她的画价格飙涨。在她的画展中(有点像是常规展)这位高层最后在画面前吞枪自尽,他的血也溅到了画上。这些细节跟剧情关系不是很大,只是这个设计有效烘托出压抑的氛围。这种实际带着人类的血,画面却很温馨怡人的画作,不正跟TIA天眼系统属性吻合吗?

  我挺喜欢剧中一句话,说people have the rights to disappear,人们有选择消失的权利——为什么每个人必须提供身份证信息呢?只要这个人没作奸犯科,TA有权利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也可以用现金啊。想想现在的中国,支付宝和微信这些移动支付迅速占据人们的生活,像我,就很喜欢用移动支付。然而,人们应该也有用现金的权利,他们可以选择用现金而不被纳入监视系统。

  :男主角跟他大嫂莫名其妙的爱情,呃,搞得男主角学抽血那几分钟——大嫂自告奋勇当白老鼠,怎么可以把抽血也弄得那么浪漫呢?!有时候真受不了他们。

  :从背影看出的演技。Benedict总是演天才,这次又是一个差点拿诺贝尔奖的年轻天才。然而剧中人物无疑是那种智商高情商低的人,一根筋,不然也不会为了找大嫂的下落答应跟政府合作为TIA系统合法化做代言人。有个镜头是他到小旅馆去找失踪的大嫂,那个背影很单薄,躲躲闪闪地,明显是憨厚的不善于社交的小伙子——想想后来他演Sherlock的背影——这一切都是他演出来的呀!2008年的作品,能看出来比2005年To the Ends of the Earth时候的演技进步了,但仍有待提高。不明白为什么到了2010年Sherlock第一季时他的演技进步那么多!

  《最后的敌人》观后感(十):正直善良的好公民啊,你是大英帝国政府最后的敌人

  忽略开头十分钟就让Stephen和Yasim滚到床上去以及后来一堆诡异的三角感情戏(虽然说确实是推动了情节发展),全剧悬疑感制造还是很成功的,三大主角表现也算及格,Russel每次出场都让人神经紧绷,Yasim没有花瓶,Benedict Cumberbatch演高功能低社交轻微强迫症数学家发挥良好,而结尾更是大大挽回了中间两集拖拉和奇怪感情戏扣掉的分数,总的来说,故事想交代的主题还是挺清楚的,就是中间稍显啰嗦而且漏洞多多。

  其实只看第一和第五集就好XD

  要推荐的话,三颗星吧- -两颗给剧情和主题,一颗是主角- -(承认吧你就是看BC来的= = )

  我梳理了一下筒子们反映比较混乱的阴谋主线:

  两项人体试验,其一是种族特异化的生物武器(如,培养某种高致病性病毒,使其对阿拉伯人种有效,而对白人无效),其二是植入人体的唯一身份标识(ID),当你的实体而非其他身份证明工具就是你的标记的时候,仿造身份证、指纹通通失效,国家能够以极高的精度和效率监控、锁定并分析、预测个人的一切。

  导致难民死亡的是第一种病毒,一开始Stephen他们觉察到的却是第二种试验的存在,于是他们假设第二种试验的植入物(Z批号疫苗)有衍生品质问题导致难民死亡,后来Michael的康复和密码破解测试才令Stephen意识到,Z批号疫苗实际上是非致死性的身份植入实验,只有一千支,同期的一万零一千支疫苗则只属于第一个致死性生物武器实验,两者混合施打于同一批阿拉伯裔难民,而Nadir和Michael则因为身体力行劝喻小朋友打疫苗而分别中招。

  这里可能有两种假设,第一,疫苗是部分独立的,即Z批号疫苗没有种族特异致死病毒,只不过Nadir比较倒霉,

  打的是Z批号外的部分所以领了便当,而Michael则幸运地打了Z批号而幸存,他的症状是普通乙肝疫苗的副作用。这样比较可以解释有童鞋表示和Michael对话的药厂职员提供数据和实际观察不符,依据以上实验设计,也有可能是这个职员只注意到一千支Z批号的接种结果,所以致死率是正常的百分之几,而Michael观察到的却是全部一万两千支在阿拉伯人身上的接种情况,所以致死率超过九成。另一种假设是,混合后的疫苗实际上两种效用,种族致死性对阿拉伯人是显性,对以色列人和白人隐性,而身份标识ID则对所有人显性(但是因为疫苗还不太成功,有时表达不出来,这就是在火车站最后一个难民没能通过金属检测但他的同伴却安全了的原因),于是阿拉伯裔的Nadir就领便当了,但是Michael没有,这样其实是更经济合理的实验设计,只不过没法解释药厂职员观察的致死率和实际不符的情况。(当然,虽然大家一致觉得药厂职员说了实话,但她看到的也可能是假数据,不过不管怎么,全剧的数据混乱已经到一个境界,不管怎样都自洽不能了XD

  最后Stephen的遭遇很精彩,他以为自己还是自由的,其实在某个街头被殴打的时候已经感染了标记,所以无需任何瞳孔和指纹扫描也能被识别,而且归档为UNAS。

  不过是另外一种异端灭绝,只是这次筛选的标准不是种族与出身,而是信念与动机。(一小撮,意图危害国家安全分子)

  想想,尽管我们的实际政治生活里很少有英国式的辩论,政令的出台也很少有市民自由选择的色彩,但随着政治改革的发生,逐渐的,也许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我们需要更多的对公共生活作出自己的决策。当有一天政府告诉你,为了对抗未知的敌人,我们需要加装监控设备,这设备能确保我们识别所有的坏人,善良的政府会确保品行良好的公民不会有任何行动自由限制,而且整合你的各种个人信息,从此你不需要带钥匙和钱包出门,进入建筑只要扫描一下,付钱也只需要扫描一下,多方便,你觉得okay吗?

  听上去挺像各种反恐和国家安全法案的。

  自由和安全不可兼得,绝对的信息公开换取绝对的安全,如何?

  还是说,我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品行良好,但无需主动证明,我拥有沉默的权利?

  正直善良的好公民啊,你是大英帝国政府最不想与之为敌的人。

  授权之前,think it twice。

  *“the last enemy we want” 有相关语,如果光看前半段,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政客通过高明的游说与操纵,让公民投票通过这一反噬自身的监视系统,即公民自己成为自己最后的敌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