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影评精选

2021-03-30 23:52: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影评精选

  《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是一部由玛琳娜·泽诺维奇执导,罗曼·波兰斯基 / 佩德罗·阿莫多瓦 / 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影评(一):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

  本片是关于波兰期基诱奸案的一部传记性纪录电影。波兰斯基在洛杉矶时,被控与一名13岁的女孩发生性关系,事发后,波兰斯基被迫逃往欧洲,并在那里居住至今。影片访问了波兰斯基的辩护律师,当地的行政律师(他被描述为一名37岁的摩门教徒,唯一一个未跟未成年少女发生过性关系的地方检察官),并由此勾勒出一副迷人的艺术家肖像——他的生活比他的所有作品都来得离奇;而他的罪恶,相比于他的所反抗的那些东西,简直不值得一提。

  《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影评(二):Amused and Sacrificed

  看到罗曼斯基被瑞士警方逮捕的消息,想起不久前看的这部纪录片。

  不管在哪里,法律的公正性从来就是个疑问。法律从来就是1%的有权阶级控制剩下99%的大众的工具。别说中国的法制如何如何,美国的更烂。我一直认为判例法是很荒谬愚蠢的一种制度。1. 让不公正的判例得以保留并借鉴; 2. 让陈腐的过时的判例得以援引到新的情况中来; 3. 不少陪审团成员缺乏专业性; 4. 增加无谓的文书负担; 5. 审理效率极低。比如说两起强奸罪,一个发生在卧室,一个发生在客厅,我敢说到了一个老练的判例法律师手中,可以把两者的性质狡辩得截然不同。

  更何况,在罗曼波兰斯基一案中,显示出了媒体的可怕力量,它可以左右案情的发展。另外,每个人的目的不同,用心不同,真实与谎言错综复杂,你敢说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公平?

  真实就是:有娱乐需求的一方,就有被牺牲的一方。

  《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影评(三):废话少说,既往不咎

  这是为波饭服务的记录片,从我这个彻头彻尾的波饭来看,这尽管是记录片,导演的观点仍然是偏向于波兰斯基的,但双方律师的证词也表现出,美国当时的司法确有对小波不公,因为他是小波?因为他的电影阴暗?因为他桀骜不逊?因为他不是美国人?

  我相信人都有黑暗的一面,但我不认为这黑暗的一面就一定能危害其他人的利益。波兰斯基的电影一直都是从艺术涵面最能契合我心里想法的作品,而那种悲观绝望与聪慧,不是一个平凡的“好人”所能构思出来的。集中营,父母双亡,莎朗被残忍谋杀,这些阴暗的事实并非小波的错误,但当时的媒体却习惯性地将他推到罪恶的放浪的位子上。

  回来看波兰斯基年轻的时候,羞涩,睿智,语音含糊,我宁愿相信那场与13岁少女的不当性事,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一个脑子糊涂的错误,而不是罪大恶极的错误。不然纳博科夫对自己笔下的洛莉塔,托马斯·曼对自己笔下的意大利少年,又是什么样的错误呢?

  只能说,我们没有能力去面对这些伦理的盲点,而这一切流言蜚语,让现世最传奇的导演,只能生活在法国。

  《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影评(四):艺术家,抑或魔鬼?

  最近波兰斯基的案子闹得沸沸扬扬。大名鼎鼎的波兰斯基好像难逃牢狱之灾,一桩跨越三十一年的案子又一次浮出了水面。这让我想起了他多年前的一部电影《苦月亮》,影片中对情欲、人性的描写陷入了混乱,让人对导演波兰斯基本人的私生活难免浮想联翩。我想说,是不是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应该先成为魔鬼,抑或是成为艺术家之后离魔鬼也就不远了啊。

  波兰斯基早年情路坎坷,他的早期作品《罗斯玛丽的圣婴》触怒了当时的邪教组织而惹来了杀身之祸,他怀孕八个月的妻子莎朗被邪教教徒杀害,手段极为残忍,据说是剖腹而死,他由于正好外出而幸免于难。之后,他虽然跻身国际影坛,出手不凡,《水中刀》、《苔丝》、《唐人街》、《钢琴家》都成为了影迷的挚爱,可是早年生活的阴影是挥之不去的。三十一年前的案子已让他背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在他的《钢琴课》获奖后,他不敢去美国领奥斯卡奖,只能在异国,在鲜花掌声的彼岸,独饮那份成功后的孤独与无奈。我不想探讨案件背后的隐情,也不想为波兰斯基申冤。我只想说艺术家的灵魂是魔鬼的天性铸造的,疯狂,不顾一切,色情,见异思迁。那些在一个道德森严的社会隐而不见的规则,他们可以泰然蔑视,可以大胆逾越,可以嘲讽揶揄,甚至与之抗衡。他们的艺术也是在与各种看似维护社会安全的规则中焕发了生命力,那种勇往无前只会让文艺青年欢呼,大概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到了释放情感的渠道。回头看看我们热爱的伯格曼、帕索里尼、特吕弗、法斯宾德,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伯格曼的一生多次抛弃妻子,他的狡辩也很文艺,他说我的青春期要到六十岁才结束。特吕弗会爱上每个与他合作的女演员。帕索里尼、法斯宾德更是臭名昭著,一方面才华横溢,一方面同性恋、吸毒者的恶名纠结一生,死的都有些莫名其妙。

  这些魔鬼也只有在西方社会可以生存。我们这里为何千年难出这样的人才,我们缺少孕育魔鬼的土壤,我们也不会诞生所谓的艺术大家。我们隐忍、克制、冷静、理智、内敛,我们从小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我们高度的道德良知扼杀了创造力,我们的生活被无形的虚伪的框架禁锢的失去了想象力,我们的灵魂壁垒森严,任何生趣都赶尽杀绝了。哎,艺术家离我们很远,魔鬼的种子永远不会发芽。

  《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影评(五):致罗曼·波兰斯基的一封信

  七十六岁的罗曼·波兰斯基

  作为同是“鸡”字辈的范儿

  我想应该是鸡鸡的鸡

  不会是街上卖的那些

  野鸡、火鸡、烧鸡之流

  或许你自己就是怀疑中

  一根蠢蠢欲动的鸡巴

  在一个贼鸡巴拉酷的世界里

  对于十三岁的孩子来说

  你的鸡鸡曾经很大

  而今看上去是那么小

  鸡巴老了,所以还是

  叫鸡鸡更为合适一些

  不过它很快就燃完了

  在我开始点燃蜡烛的时候

  你就已经燃过千遍万遍了

  甚至当我还在襁褓里

  他们就说,睡娃儿的鸡鸡

  是越摸越硬。我不知道

  从鸡鸡变成鸡巴很不容易

  是不是变回鸡鸡更难一些

  现在你终于夹好鸡鸡去美国了

  荣耀和耻辱都等着你呢

  而你当初由于拒绝手淫

  逃离的那个集中营

  再次又回到了你的梦里

  不知道你还拍不拍电影

  从美国顺路再到中国

  相关新闻背景:

  据英国《泰晤士报》9月27日报道,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罗曼·波兰斯基因31年前涉嫌强奸一名美国13岁女孩,日前在瑞士被捕,可能会被引渡回美国受审。然而令人感到意外地是,当年的受害者竟要求取消对波兰斯基的指控。

  这名受害者名叫萨曼塔·盖默,现年45岁,已经结婚,并且育有3个孩子。萨曼塔在过去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不希望对警察和陪审团回顾自己的经历。她说:“我不想那样做,不想与任何人谈论,也不想告诉任何人。我只是被迫不断讲述这个故事。我对此感到愤怒,发生过的事情已经足够糟糕了,现在它还天天都在困扰我。”

  20世纪80年代,萨曼塔离开洛杉矶到了夏威夷,在那里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他们有3个孩子。可是,美国司法部不断追捕波兰斯基,将萨曼塔不断拖入到公众视线中,尽管她请求放弃这起诉讼。“我很久以前就恢复了,我不准备承受更多糟糕的感觉,也不希望这些事情进一步破坏我的生活,重新揭开我的伤疤。”

  2009年1月,萨曼塔在洛杉矶发表正式声明,宣布撤销对波兰斯基的指控,萨曼塔对洛杉矶检方泄露她以前的证词感到愤怒。她说:“它们可能是真的,但继续公布这些细节不仅对我造成了伤害,对我的丈夫、3个孩子和我的母亲,都造成了困扰。现在,是时候结束这一切了。我已经从波兰斯基给我儿童时期造成的伤害中恢复过来。波兰斯基之所以逃脱惩罚,那完全是司法体制无用的结果。”

  据悉,波兰斯基已经承认,自己曾于1977年3月在好友、影星杰克·尼科尔森的家里与萨曼塔发生过性关系。当时,波兰斯基正在为萨曼塔拍摄一本时尚杂志需要的裸体照片。在给萨曼塔服用香槟酒和药物后,波兰斯基给萨曼塔拍摄了许多裸体照。随后,在一个浴盆中,波兰斯基与萨曼塔发生了性关系。尽管当时萨曼塔极力抵抗,并且要求波兰斯基送她回家。

  萨曼塔在证词中说:“我们喝了一些香槟,然后拍摄了一组照片。但到快拍完时,我意识到他似乎还有其他目的,我知道自己不应该出现在那里。”2003年采访中,萨曼塔说,她曾努力抵抗波兰斯基将她抱上床。她说:“当时我们单独在一起,我不知道如果我吵闹会发生什么事。因此我只能在抵抗了一会儿后放弃了,我猜完事后我就能回家。”波兰斯基后来被控强奸和另外五项重罪,但随后他逃离了美国。直到日前入境瑞士参加苏黎世电影节的时候被捕,美国正与瑞士协商引渡他。

  《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影评(六):邪恶与天真在水上相遇

  邪恶与天真在水上相遇。波兰斯基代表邪恶,十三岁女孩代表天真,浴缸里有水,波兰斯基是在现实中导演了类似电影的一幕。

  鲁莽而热情,竭尽全力地投入工作,作品总是极具原创性,这一切都使得波兰斯基很有魅力。在他身边待一会,你就不能不被他所感染,所吸引。

  如果他不是邪教的一部分,不是魔鬼,怎么可能拍出魔鬼圣婴?妻子惨死,没准就是他干的。波兰斯基沉在悲痛中,媒体却还如此污蔑他,真是太过残忍!有谁知道他是怎样挺过来的。悲剧性的童年,母亲死于毒气室,父亲关在集中营,侥幸逃脱的他,始终无法抹去心底的那一片阴影。莎伦本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港湾,安抚着波兰斯基不安的心,所有看上去都那么美好,那么幸福,却偏偏戛然而止,连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都被夺走!这究竟是怎样的命运!

  律师与法官决定着波兰斯基的命运,这里借用波兰斯基电影里的场景:主人坐在躺椅上,命令波兰斯基所扮演的仆人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他想要逃跑,却做不到。

  现实中,波兰斯基何尝不是一个小丑,任人摆布,无能无力?

  偏巧法官里特邦德是个特别喜欢媒体,喜欢操纵他人的人。假释后的波兰斯基受朋友邀请参加德国啤酒节,却正好被记者拍到了他拥着女孩,寻欢作乐的照片。里特邦德认为这是波兰斯基对自己权威的挑衅,波兰斯基必须即刻返回美国,进入监狱,完成三个月的医疗观察。

  在那个到处都是重刑犯的环境中,波兰斯基当然很害怕,顶着强奸幼女的罪名,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他人攻击,甚至死亡。

  里特邦德必须要给媒体和公众一个交代,难道强奸犯只被判处42天的监禁,就可结案?

  那个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波兰斯基承认自己与少女发生关系,但并非强奸。但不论怎样,他确实给了女孩香槟和安眠酮。女孩说不,可是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女孩来说,她真的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吗?波兰斯基当然没有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或许对他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

  有哪个男人不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孩?况且,身为演员的母亲明知道波兰斯基的为人,知道娱乐圈的情形,为什么还允许女儿单独同他拍摄。

  七个大男人面对着一个少女的内裤,指挥着拿着剪刀的工作人员,必须使两块布料上都有污渍,天啊!那是怎样的画面。面对物证,我们必须理智公正,但这样的冷静,真的会对案情有帮助,对真相有帮助吗?

  没有真相,只有操纵!

  律师说他再也不想参与一场设计好的审判,只为达到里特邦德自己的目的。

  波兰斯基对自己的律师说再见了,之后就从加利福尼亚逃离,永远不再也不能踏足美国。钢琴家获奖,他也没有出现在典礼现场。他没有力气再纠缠下去,也似乎敏锐地察觉到,如果此刻不走,就再没有机会了。难道自己的余生,自己的才华,真的要葬送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之中?

  波兰斯基又组建了家庭,有了两个儿子,当年的少女也为人妻母,并公开原谅了波兰斯基。但是,美国的法律依然没有放过这位世界级的导演。

  被渴望与被通缉,欧洲与美国的不同理解。面对波兰斯基的行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媒体的追逐,丧妻的剧痛,悲惨的童年,法律的玩弄,这些,真不是一般心灵所能承受的摧折与苦难,波兰斯基挺过来了,各种血泪,只有他自己知晓。

  片中多处穿插波兰斯基的电影作品,这起案件何尝不是一个极好的故事,半真半假,现实与虚构无法剥离。或许,波兰斯基真的入戏太深,命运驱使,令他在现实中上演了一场真实的戏剧。

  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影评(七):世界电影大师竟然成为洛杉矶地区法官的牺牲品

  我只有一次近距离观摩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机会,那是2003年。2003年的最佳影片《芝加哥》可以进入奥斯卡史册,名列“最差最佳影片”之中。好在那年的最佳导演没有让我失望。当哈里森∙福特宣布波兰斯基获奖的时候,全场起立,欢声雷动。电影大师能靠最新作品《钢琴师》获得最佳导演奖项,大师自己固然高兴,其实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也有理由感到骄傲。《芝加哥》获奖多多少少让奥斯卡蒙上了灰尘,波兰斯基可以重新擦亮那座雕像。

  波兰斯基没有到柯达剧院领奖。他不仅不能到奥斯卡颁奖现场,他甚至不敢踏上美国国土。一旦进入美国,他将立即遭到逮捕。我知道波兰斯基1970年代曾经卷入一起性侵犯未成年人的案子,并在法院判决前逃离洛杉矶,回到出生地法国。我隐约记得一个笑话,说是自波兰斯基东窗事发以后,好莱坞立即形成一个新时尚:那些导演、演员们和女孩约会的时候,首先要求对方出示驾照,以防不测。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才有可能取得驾照。

  波兰斯基的好几部电影都已经成为经典,象Rosemary’s Baby和Chinatown。我看过他的所有主要作品,但一直没时间研究他的个人生活。2008年,女导演Marina Zenovich拍摄了一部纪录片Roman Polanski: Wanted and Desired(《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这部电影可以充分满足波兰斯基迷们深入学习电影史的需要。

  其实波兰斯基并不需要查看任何证件,他知道那个叫Samantha的小女孩的实际年龄。她刚13岁。当时法语版Vogue杂志邀请波兰斯基拍一组艺术照片,在取得Samantha妈妈同意的情况下,他将小女孩带到演员Jack Nicholson家里开始拍摄。在按摩浴缸里拍过几张以后,波兰斯基说光线太暗,没法继续工作。

  我很关注拍摄的细节。案发后,洛杉矶警察从波兰斯基那里收缴到摄影器材,主要包括尼康的机身和镜头,其中一只50毫米的定焦镜头光圈为1.4。这样的镜头足以应付昏暗的光线条件,如果这样的镜头也已经不够用,可以想象,现场的照度大概是一种什么状况。

  接下来,他邀请小女孩一起分享催眠药和香槟酒。向未成年人提供此类物品在美国已经属于犯罪,此后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更是大大超出我这个老少咸宜的博客所能描述的极限。

  波兰斯基以包括“性侵犯未成年人”在内的六项罪名遭到洛杉矶司法部门起诉,成为当时轰动世界的八卦新闻。出于保护小女孩的名声考虑,受害人 Samantha的监护人拒绝让她公开出庭作证,这给法庭的审理和定罪带来很大困难。波兰斯基这边一度考虑朝无罪释放的方向努力,但由于铁证如山,辩护律师只能和检察官一起商量出认罪方案。波兰斯基需要承认一项相对比较轻的罪名:unlawful sexual intercourse with a minor,到加州州立监狱经过90天心理评估以后,案子基本上就可以了结。

  害得波兰斯基逃离美国的是法官Rittenband。按照纪录片挖掘出的历史真相,法官对自己形象的关心远远超出对公正执法的追求。当时美国和欧洲媒体高度关注波兰斯基案,Rittenband法官专门准备了一个剪报本,精心收集有关自己的报道。他本来已经认可检方和辩方共同商定的认罪方案,但得知舆论可能会认为波兰斯基面对的惩罚过轻以后,他改变了主意。波兰斯基本来已成惊弓之鸟,在法官从重判决以前,他干脆逃离了洛杉矶,再也没有回来。

  导演Marina Zenovich具有历史研究般的严谨态度,她在这部纪录片中采访过大量涉案人和重要知情人,包括律师、检察官和受害者Samantha,但没有直接采访到两个最重要的角色:波兰斯基和法官Rittenband。Rittenband已经在1993年去世,享年88岁。波兰斯基今年75岁,他一直住在法国。

  Marina Zenovich收集到波兰斯基在不同场合下对这起案件发表的看法。接受《60分钟》Mike Wallace采访的时候,波兰斯基说法官与自己的关系犹如猫和老鼠。Zenovich找到了波兰斯基年轻时候拍的一部短片,她反复用其中一组镜头来串场。这组镜头中,一个丑陋的老头随心所欲操纵着自己的仆人,波兰斯基扮演仆人的角色。Zenovich和纪录片中的很多受访者都认为,这组镜头同样能揭示波兰斯基和Rittenband间的关系。

  谁能料到,世界级名导竟然落魄成司法不公的受害者?波兰斯基受困终生,30多年来他只选择居住和工作在与美国没有引渡协议的国家,连英国也不敢去。他执导《苔丝》的时候,外景在法国拍摄,而不是故事发生地英国。假如波兰斯基拥有更从容的创作空间,没准他已经拍出更多经典电影。

  也有很多人并不同情波兰斯基,认为他咎由自取。绯闻屡屡发生以外,波兰斯基对年轻女孩的胃口实在恶名昭彰---德国演员娜塔莎∙金斯基跟他同居的时候才15岁,遭到欧美卫道士的痛斥并不奇怪,有人骂他是“邪恶、扭曲的矮子”。

  波兰斯基个头不高,他是波兰裔犹太人,父母死在纳粹统治下,他自己侥幸活过了大屠杀。波兰斯基20来岁就已经显示出惊人的艺术才华并迅速成名,从波兰迁居西欧和美国以后,很快就取得当代顶尖导演的地位。艺术家的魅力不可阻挡,他的前妻Sharon Tate和现在的法国妻子Emmanuelle Seigner都算绝代美女。Tate在洛杉矶惨遭邪教组织谋杀,那是1969年。波兰斯基和Seigner已经结婚20年,他们有两个孩子。

  《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影评(八):波兰斯基性侵案又惹争议,这桩陈年往事为何无法翻篇?

  8月28日,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在意大利水城丽都岛拉开帷幕。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官方海报

  然而,尽管本届电影节佳片众多、明星云集,但就在电影节开幕伊始的评委发布会上,评审团主席卢奎西亚·马特尔(Lucrecia Martel)却意外地对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展开了一番批评。

  今年的威尼斯评委发布会现场

  原来,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法国影片《我控诉》(J'accuse)也入围了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但就在评委发布会上,一帮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记者却提起了四十年前波兰斯基在美国犯下的性侵幼女案的事情,并借此向评委们追问对于波兰斯基作品入围本届电影节的看法,于是乎,评审团话事人卢奎西亚·马特尔不得不对此做出回应:

  “我还是要表示对于那位受害者的支持,站在我的立场上,很难知道她是不是真的彻底已经翻篇了。所以波兰斯基这一次组织的电影《我控诉》的庆功会,我是不会参加的,毕竟在我身后,还有阿根廷国内无数正在与类似问题作斗争的女性同胞,所以我不会去那里向他表示祝贺。”

  《我控诉》剧照

  结果,马特尔此话一出,立刻便在电影圈内掀起轩然大波。

  有人称赞她立场鲜明、态度真切,也有人批评她从人品牵连到作品不够专业,而作为此番言论的当事一方,电影《我控诉》的制片人卢卡·巴巴雷西(Luca Barbareschi)更因此对外宣称,担心影片会受到不公正评判意图直接退赛。

  本届威尼斯评审团主席卢奎西亚·马特尔

  估计马特尔也没想到,自己对波兰斯基陈年往事的一番诚恳发言居然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随后,她又发表了一份声明对此前她的言论做出了一个解释:

  “我不将作品和艺术家分开看待,我也认可波兰斯基过往作品中人文关怀的一面,因此我并不反对他的作品参与电影节竞赛单元。我对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偏见,我会像对待其他参赛影片一样去看这部电影。如果我抱有偏见,我就会辞去评审团的职务。”

  罗曼·波兰斯基

  似乎这场舆论争端在最后还算是做到了体面的收尾,但是,就因为这场争端,很多影迷和媒体却又将目光重新投向了波兰斯基在四十年前所犯下的那桩性侵幼女案。

  其实,这起案件自从在1977年发生后就已经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几乎波兰斯基一有作品问世它就会被拿出来重新演绎一遍,即便案件受害者萨曼莎·盖默(Samantha Geimer)在多年以后表示早已原谅了波兰斯基,但案件本身悬而未决的司法状态却导致即便过了四十年之久,人们依然会对它津津乐道。

  2017年萨曼莎·盖默曾在听证会上为波兰斯基辩护

  事实上,关于波兰斯基的这起性侵案,女导演玛莲娜·齐诺维奇(Marina Zenovich)就曾制作过两部非常有名的纪录片,分别是2008年的《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和被渴望的》(Roman Polanski: Wanted and Desired),以及2012年的《罗曼·波兰斯基:罪者出列》(Roman Polanski: Odd Man Out)。

  其中,《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一片就找到了大量当年此案的亲历者,包括公诉人、各方律师、负责调查案件的地方检察官、参与报道的媒体记者以及受害者萨莫塔·盖默本人,算是比较完整地回顾了整个事件,人们也得以看清此事的来龙去脉以及背后所隐藏的一些细节与真相。

  关于罗曼·波兰斯基的个人经历及其导演作品,想必不用详细介绍,很多人应该也早已如数家珍。

  年轻时的波兰斯基

  波兰斯基是出生于二战时期的波兰裔法国籍电影导演,从血统上来说,他是个混血儿,因为他的父亲是波兰人,母亲则是犹太人。

  在童年时期,波兰斯基就经历了德国纳粹反犹浪潮的迫害,而后,其父母又先后被关入集中营,母亲更是被毒气毒害致死。

  1955年时的波兰斯基(中)

  可以说,童年时期的惨痛遭遇为波兰斯基的幼小心灵留下了极大的阴影。

  二战后,波兰斯基得以进入波兰罗兹电影学校接受专业的电影教育,经过五年的学习,波兰斯基逐渐崭露头角。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主导拍摄了一系列荒诞主题的短片,并拿到了一些国际性奖项。

  波兰斯基自编自导自演的短片《胖子与瘦子》(1961)

  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波兰斯基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波黄金创作时代。

  在12年的时间中,他几乎以一年一部的节奏拍出了《水中刀》、《冷血惊魂》、《天师捉妖》、《罗斯玛丽的婴儿》、《唐人街》等十余部影片。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好莱坞,那时的波兰斯基毫无疑问是最耀眼的电影作者之一。

  波兰斯基与尼克尔森(《唐人街》剧照)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此期间,波兰斯基却遭遇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其妻子莎朗·塔特(Sharon Tate)仅仅在与其结婚一年之后,就被美国邪教分子残忍杀害,也就是著名的“曼森惨案”。

  这种经历自然使得波兰斯基的人生更具传奇性和神秘感。

  然而,当时间推进到1977年的时候,波兰斯基的人生却又一次被错误地改写了,而且这次改写其命运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波兰斯基自己。

  彼时,波兰斯基受一家时尚杂志的委托为世界各地的少女拍摄写真。在这个拍摄项目中,他结识了一名13岁的美国少女,经女孩的母亲允许,波兰斯基得以对其进行单独拍摄。

  当事人萨曼莎·盖默的回忆

  就在3月的某一天,波兰斯基带着这名少女来到了位于洛杉矶穆赫兰道的杰克·尼克尔森家(尼克尔森曾主演波兰斯基作品《唐人街》),尼克尔森不在家,管家便让他们在房间里自由活动。

  最初,波兰斯基将拍摄定在一间浴室里,少女以半裸的姿态进入浴缸进行拍摄。但就在交谈中,波兰斯基却以一种引诱的方式让少女喝下了香槟酒和一片安眠酮。接着,波兰斯基便与这名少女发生了性关系。

  受害者的证词

  波兰斯基明显低估了美国人对未成年的保护力度。

  1977年3月11日,他被洛杉矶警方逮捕,并被指控犯有“向未成年人提供禁药,对儿童实施猥亵行为,非法性交,借助药品强奸”等五项重罪,而这些罪名正是来源于她之前所拍摄的13岁女孩的母亲的控告。

  当时办案警察的回忆

  案件发生以后,首先招惹来的自然就是新闻媒体的关注,虽然此前的电影界已有多个导演因为性丑闻而把自己弄得臭名昭著,但波兰斯基犯下的毕竟是猥亵儿童罪,这种性质当然比其他一般性丑闻更为严重。

  面对指控,波兰斯基并没有抵赖,他迅速承认了自己所犯案件的事实,但在这个前提下,双方自愿还是非自愿却成了量刑轻重的关键。

  波兰斯基坚称这件事属于暧昧气氛下的两厢情愿;但受害少女则称是被波兰斯基哄骗吃了下安眠酮。

  波兰斯基在当时遭到媒体的围剿

  案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诉讼阶段。

  波兰斯基的辩护律师是道格拉斯·达尔顿(Douglas Dalton),一个长相酷似林肯并时刻保持冷静作风的谈判高手;受害少女的辩护律师则是罗杰·古逊(Roger Gunson),同样是一个逻辑严谨的一流律师。

  道格拉斯·达尔顿与罗杰·古逊

  两位律师棋逢对手,他们是处理此案的最佳人选,但从这个角度看,与他们一同办案的主审法官劳伦斯·里特邦德(LaurenceJ.Rittenband)却完全不同,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法官就是那种喜欢给自己不断加戏的“戏精”。

  主审法官里特邦德

  在本案之前,里特邦德主审过加里·格兰特的父子关系案、猫王与普丽西拉的离婚案、马龙·白兰度的关押案。而这些名人案件与本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高曝光率。

  法官里特邦德非常喜欢群星环绕的感觉,同时,他也很喜欢让媒体报道自己经办的案件,长年以来,他甚至让副手为自己制作了一本画册,而画册的内容就是裁剪于媒体对他经办案件的报道。

  而就在这时,世界各地的媒体也都在关注着这一起案件,里特邦德不仅收到了来自大大小小不同媒体的多种请求,而且他还想引导媒体对他的报道。每家媒体都想要一个法庭里的座位,每个席位都得经过他的事先预定才能安排。

  一个高曝光率案件遇上一个喜欢媒体的法官。于是,不同版本的罗曼·波兰斯基便出现了。

  在美国媒体眼中,波兰斯基简直是恶人的完美人选——犹太混血儿的身份,口音浓重的东欧矮个子,靠电影赚了大钱,私生活放荡。这些标签都把他指向为一个凶狠而人格扭曲的侏儒,内心世界黑暗无比。

  再加上他的亡妻莎朗·塔特被残杀的方式与他执导的电影《罗斯玛丽的婴儿》有关,由此大量有关此事的阴谋论也将他渲染的更为邪恶和无耻。

  但在欧洲媒体眼中,波兰斯基似乎又变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从大屠杀中幸存,母亲在纳粹集中营被毒气杀害。他来到美国,在好莱坞制度下拍出了优秀的作品,并且保持了自身的完整性。他那悲惨的过去好像弱化了他的加害者身份。

  此外,一些好事的欧洲记者也曝光了受害者萨曼莎·盖默的名字和照片、她曾交往过男朋友以及服用过安眠酮的药物史等等事情。这些曝光与似有所指的暗示,亦对受害者造成了很大的二次伤害。

  法官里特邦德为了取悦媒体和民众,表示会严惩波兰斯基以彰显法律的公平公正。但由于萨曼莎·盖默当时年纪尚幼,她的家人和律师出于保护她的目的,不希望案件公开审判。

  在这种情况下,萨曼莎·盖默的代理律师、地区检察官与波兰斯基的辩护律师达成共识,即——辩诉交易。

  根据辩诉交易,波兰斯基要对五项指控中的“非法性交”(与未成年少女发生双方同意的性关系)认罪。而控诉方也会根据此建议从轻处罚,判决结果会根据他的假释报告以及律师的辩护减轻量刑。

  然而,波兰斯基可以轻罪假释的结果与法官里特邦德的初衷严重不符,这时,他又听信别人的建议,让波兰斯基接受90天的强制心理评估作为惩罚。

  而且他还通过媒体放出话来,认为“绝不能在外界面前表现出对名人犯罪的丝毫软弱”,他打算把波兰斯基投进监狱。

  因此,就在波兰斯基接受了为期42天的心理评估后,当他听说法官对外发誓要关他100年时,还在候审期间的波兰斯基遂驾驶着一辆车赶往洛杉矶国际机场,买了一张去往欧洲的单程票,从此一去不复返。

  自从1978年2月1日波兰斯基离开美国后,他就再也没有踏上那片给予其梦想和灾难的土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波兰斯基至今仍是美国警方的通缉犯,一旦踏进美国大门,他就会被押送进监狱。

  而这也正是此事能延宕四十年之久的真正原因。

  事情演变到今天,或许我们早已无法去完全客观地审视当年波兰斯基的这桩案件。

  尤其是对于波兰斯基究竟应不应该被送进监狱接受刑法的惩处,更是众说纷纭。

  然而,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却可以看到,一些媒体在报道此事时所采取的做法几乎已经违背了新闻伦理该有的操守。

  形形色色的流言蜚语,无处不在的小报记者,导致每个人都在道听途说,每个人都在以讹传讹,最终,中伤与诽谤干扰了法官的审判。

  主审法官里特邦德接受媒体采访

  正如波兰斯基在事后返回欧洲后接受迈克·华莱士的采访时所说的那样,“自己就像是一只老鼠,被别人玩弄着,跑来跑去。”

  而对于此案的核心受害者萨曼莎·盖默来说,媒体的疯狂报道所带来的伤害甚至比波兰斯基的性侵犯还要严重,这件事完全成了她一辈子都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在本片中,导演泽诺维奇并没有对波兰斯基性侵幼女案做出明确结论,她只是尽量多地提供事实:波兰斯基是谁,他做过什么,没做什么。

  至于他究竟是一个逃避法律制裁的胆小鬼,还是一个犯过错误的伟大导演,看过影片,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评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