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斯基回忆录读后感锦集
《波兰斯基回忆录》是一本由(法)罗曼·波兰斯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4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兰斯基回忆录》精选点评:
●开始喊你“老波”,现在只想唤一声“罗曼”
●大叔的两性生活好精彩- -
●等我看完了再做详细的评价。波兰斯基这潭水,太深。
●我的小曼曼
●我男神原来是痞子出身,真幻灭。
●自己说自己肯定是有所遮掩,但是细节显露真想,观者自悟。
●大致看了几遍,写的比较中肯。对于想了解 他的人,非常值得一读。 其实所有事物,到最后,都是人。
●有些人的一生,注定颠沛流离
●他的传奇人生 像他的电影作品一样 震撼人心
●这么凄惨的童年用这种不平不淡的语气讲出来好心酸,原来钢琴师里许多场景真的来源于童年的记忆
《波兰斯基回忆录》读后感(一):波澜中的淡定
喜欢波兰斯基的电影,于是买了这本书,很喜欢,前一阵他来中国,有幸见到,本想找他在这本书上签名,未果,遂遗憾。他不止详细的描绘了自己的经历,更传达出他对生命的态度,从容,淡定!
《波兰斯基回忆录》读后感(二):客观的波兰斯基
以比较快的速度看完了这本回忆录,这个名声在外的导演并没有为自己伸冤,而是在尽可能客观地诉说自己经历的事情以及当时的内心感受。他是才华是有目共睹的,他的一生又是不平静的,奢华和贫困总是交叉出现在他的生命中,他也客观地剖析了自己对那些美女的关系,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遗憾的是,有些在他生命中出现过的女人他压根没记住名字。娜塔莎金斯基出现的次数也不多。他和妻子莎伦跟李小龙很熟,倒是通过本书新科普到知识,莎伦被杀后,他还曾怀疑过这个东方功夫明星。李小龙的死他也曾描述过。他陈述了自己在监狱中的生活,让人对非电影、非美剧的美国监狱生活有了些许了解,这个也是真实的。
看书的过程中,最吸引我的是,一直在想他将以何作结,直到看到最后一章才明白,生于波兰,回归波兰,以此作结是最合适不过的,而且那时的波兰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
波兰斯基是敏感脆弱又充满力量感的。童年在他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个人逃亡,没有亲人照应,学会生活~这个孩子的未来注定是充满不安定因素的,当然,也是吸引人的~
《波兰斯基回忆录》读后感(三):任何关系都必然会有危险和不安全
重读《波兰斯基回忆录》,当天读完大半部分。18日抽时间读了一些。19日最后读完。这本书是在6、7年前甚至更早买的。我看过的他的电影,当时大概只有《苔丝》。买这本书,大概是好奇于他多姿多彩的性生活。当然,这次重读,他的感情生活和性生活依然诱人,不过,这次是诱人进行严肃的思考。当然,感情它是个难题,令人目眩神迷,让人想不清楚的。
回忆录的童年部分,让人想起阅读《钢琴师》(电影《钢琴师》的原型的回忆录,中文版因电影之故改名为《钢琴师》,电影就是根据这个回忆录改编的)的感动。《钢琴师》(回忆录)以极大的冷静叙述巨大的痛苦,是最令人震撼的。在《波兰斯基回忆录》同样可以找到类似的片断(不像《钢琴师》那么多)。这可以说是写作的技巧,但是两位作者大概是无意识地在使用它。对于他们来说,那段历史中的痛苦太巨大,太频繁,他们已经很难再动感情了。
不过,回忆录最让我感触的,是我读到下面这一段话:“我深深地感到,为了避免痛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避免过深地投入。任何关系都必然会有危险和不安全,任何爱慕都包含着悲伤。”
《波兰斯基回忆录》读后感(四):生命宛如时间的胶片
生命宛如时间的胶片
——评《波兰斯基回忆录》
文/白夜行
每次看波兰斯基的访谈,我总有一种相同的感觉:他在回答别人问题,用语总是相当节制,仿佛刻意在避免使用过多的字句表达自己。
这就如同你想看一部连续的电影,在你眼前呈现的却只是一张张支离破碎的照片。
如果每一个电影大师的一生都能比作一部电影,那没有任何一部的剧情敢与他的相提并论:犹太集中营的幸存者,社会主义波兰电影学院的高材生,在商业与艺术上均获得了极大成功的国际性导演,美国政府的通缉犯。这样的剧情与其说是跌宕起伏,不如说是疯狂错乱。
对于任何一个好奇的观众来说,没有一种方式会比他的自传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关于这剧情的一切细节。
阅读《波兰斯基回忆录》,你就像是在观看一部电影。你可以不停的闪回,暂停,倒放,手捧一杯咖啡,在静静的夜色中随意观看他的人生。
影片前四分之一处几乎全是绝望的灰色,空洞又冰冷的死亡。波兰斯基用几乎没有感情的语调在陈述着纳粹统治下挣扎求生的童年过往,这一切压抑的回忆,在《钢琴师》片场再次得到了呈现。当一场戏要表现犹太人面对纳粹大搜捕时,所有演员自然的露出了惊恐的表情,他大叫道:“不对!你们应该这么演!”他亲自走上前,给所有演员示范如何呈现给镜头一张完全麻木的脸。
可是在这一片悲哀的底色之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笑中带泪的特写。当他的父亲剪断铁丝网送他从集中营逃出时,一位站岗的波兰警察“不露声色地点点头,示意我们可以出去。我们拔腿就跑。‘不要跑,慢慢走。’波兰警察喊道。我们照他说的做了。”这句救命真言,后来也被他加入到电影之中。
在这之后,时间似乎也卸下了重担,生命向前飞逝,仿佛降格拍摄后快放的风景。巴黎,伦敦,纽约,世界最美的城市都烙下了他的影子,走马灯似的朋友,飞黄腾达和坠落谷底都在一夜之间,还有他生命中激情与想象力的永恒根源——女人与电影。他的闲散,他的放纵和他的力量,都来自于生活中令人惊叹的感觉。
他说:“当我追忆自己遥远的过去,真实与想像的界线总是那样令人失望地模糊和混乱。我生命的关键就在于此。也许它需要我一生的时间去理解。”
只有当照片以足够连贯的速度顺序播放时,我们的眼前才会呈现连续的时间——那正是电影最具本体论意味的特质。
他从来厌恶自己的任何一部电影被别人再次剪辑,“任何一个伟大的制片人都是糟糕的剪辑师”,他如是说。
自传就如同他自己所珍爱的电影,决不允许有别人来指手画脚修修补补的余地。
所以这部关于他一生命运的电影,不再支离破碎和凌乱不堪,每一个画格都顺利在沿着时间轴,被从容淡定的投射到银幕之上。
——我们早已熟知他的豪爽好客,却未必深知他与李小龙有怎样的友谊;我们早已知道他亲历了1968年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却未必深知他在风暴的中心有怎样一番慷慨陈词;我们早已了解他生命中的那场惨案,却未必深知在惨案发生的前一晚,他与妻子有过怎样最后的对白。
无数他生命中曾经被忽略的细节仿佛修复的电影拷贝,再次得到了确认,每一格镜头都是沧桑暗淡的,却又依然散发着宿命论般的,悲天悯人的关怀。
然后你明白,在《波兰斯基回忆录》中,时间的胶片终于第一次被完整的剪辑在了一起。
任何被这样精心创造的东西,都只能被叫做生命。
《波兰斯基回忆录》读后感(五):之我见
真正对罗曼波兰斯基感兴趣,是在看了他的《罗斯玛丽的婴儿》之后。全片没有一个鬼怪镜头,但让我揪心全程。
那时我大三,在室友们每天辛勤跑图书馆的时候,我依然每天闭门寝室坐,对着笔记本没完没了,不是刷豆瓣,就是看电影。在不开灯的宿舍里,我打算启动罗曼波兰斯基电影展,决定从他的成名作《水中刀》看起。
说来都是命,网卡了。
于是,《水中刀》我到现在都没看完。
看完全书之后,我去查了一下波兰斯基的星盘(不知道具体生时只能看个大概),太阳狮子,长的挺好,各种正相位,月亮巨蟹,不忍直视,各种被刑克。虽然我看盘水准特别业余,但也禁不住有一种“难怪他人生会这样”的出于直觉的感叹。毕竟,母亲早亡,爱妻惨死,被控性侵,都会让人对他的“烂月亮”禁不住产生联想。
与女性的关系,是贯穿这位犹太才子一生的课题。
读后感就一个,波兰斯基绝对是一位好情人。
首先是大方,“我知道我的一些朋友可能是吃白食的人,但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高兴”。对朋友尚且如此,对爱人自不必说。沙仑看上一个“租金实在贵的惊人”的房子,虽然波兰斯基“并不需要这样宽敞的住宅”,但“不管怎样,沙仑看上了这栋住房“,对波兰斯基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
其次是嘴甜,参考这段。
“有一天她问我理想中的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就像你这样。
我回答她说。
她笑了。
——我是很正经的在跟你说话。
——我也是正经的在跟你说话,真的,我向你发誓。
——你有没有想过我应该是这样的或是那样的?
——没有。我就希望你像现在这样。”
然后是有才,这点不必多说。和那些靠才华给女人精神高潮的男人不一样的是,他能给她们实际的——成名的机会。
最后,我敢断定,波兰斯基器大,并且活儿不差。
我特别理解波兰斯基,面对不断扑面而来的新鲜美女,他说“不”是圣人,他张开双臂也无可指摘。
看,女性们对放荡才子的包容简直感天动地,可这个世界却总是为难女人,管你有才还是有貌,还是才貌双全。
每当我对自己的所谓才华产生质疑的时候,就赶紧敷面膜。
每当我恐惧青春易逝的时候,就赶紧读书压压惊。
玩豆瓣这么多年,我一直挣扎在学习型友邻和自拍型友邻两种定位之间。
听说,这世上最令人垂泪的事儿是“江郎才尽”和“美人迟暮”。
翻译过来就是,有才华的男人,和有颜值的女人,永远炙手可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