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这就是三岛由纪夫》读后感1000字
《知日:这就是三岛由纪夫》是一本由茶乌龙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日:这就是三岛由纪夫》读后感(一):这就是三岛
看到之前的评论说“这世上没有多少人理解三岛”,其实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说,为什么没有人理解三岛。一方面有门槛是肯定的,除了《金阁寺》《春雪》这类小说之外,估计很少有人会去找他的评论看吧,他在歌舞伎方面的成就也很少有人知道吧;另一方面,是因为曾经的信息封闭,因为被认为是“右翼”,所以作品也被封起来,只能看那些能让你看到的东西,所以后来三岛就进入国内了,大家一下可能也比较难接受吧。
《知日:这就是三岛由纪夫》读后感(二):“这个世界,玫瑰与蛇本是亲密的朋友”
最着迷的还是《萨德侯爵夫人》,很高兴在知日里看到了,“你们看见玫瑰,就说美丽,看到蛇,就说恶心。你们不知道,这个世界,玫瑰与蛇本是亲密的朋友,到了夜晚,它们互相转化。蛇面颊鲜红,玫瑰鳞片闪闪。你们看见兔子说可爱,看见狮子说可怕。你们不知道,暴风雨之夜,它们是如何流血,如何相爱。"
读完后,去读了《春雪》和《潮骚》,这本书虽然不是全部都是严谨的学术文章,但是作为向读者推荐三岛由纪夫来说,内容上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读了以后,很想通过自己的阅读再多了解一点这个作家。
《知日:这就是三岛由纪夫》读后感(三):果断的死,毫不迟疑的、毫无留恋的死
武士道的审美是“果断的死,毫不迟疑的、毫无留恋的死”。
我的理解:迫于来自温饱、安危、交通、环境等现实的物质和精神负担,古时候人类日常生活一定普遍(不仅是日本)困苦疲惫,才让人对生是如此的不在意。人是社会动物,社会协作的基础是信任,在缺乏物质抵押的贫瘠的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用显得异常珍贵并且可疑,往往只好压注上廉价的生命才能得以证明。所以才有了“果断的死,毫不迟疑的、毫无留恋的死”这般的作风。
三岛迷恋武士道,但和日本真正的军国主义右翼分子划清界限断绝关系,我的理解是他的关注出发点仍然是发于审美角度的,而并不是从政治角度产生的主张。
他切腹自杀是他想要完成的最后一件艺术作品。出于好奇我阅读了这本书,报以尊重之外的我并不真正欣赏他。
《知日:这就是三岛由纪夫》读后感(四):这不是身为作家的三岛由纪夫,这只是作为传奇的三岛由纪夫的本身。
不同于介绍其他作家只是单纯介绍这个就是身为作家的三岛由纪夫,这根本不是三岛由纪夫! 可是这又是三岛由纪夫,是并非作家的那个三岛由纪夫,是身为三岛由纪夫本身的三岛由纪夫。 三岛作为一个人他就是那个时代的明星,是那个时代的天才!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了。 本书很好地还原了其传奇性,而并非是单纯地介绍作为其作品的三岛由纪夫。 不像是我以为的《怪异鬼才》一书,而是传奇三岛。 只是该书看得出,很多人对三岛的了解还没有我深,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才去大谈特谈三岛,实在是可吃完。但是也有很多真心喜欢三岛的研究,他们的观点都很棒啊! 刷新了一些对于三岛作品的解读。找到了一些很棒的新视角。 内容大抵只值三星半,加上对三岛的爱,打四星。 这个是字数太多了写成了书评,其实就是个短评。强烈建议增加短评字数。 我还不配写书评呢。
《知日:这就是三岛由纪夫》读后感(五):三岛由纪夫的“假面”与“真实”?
居然看到了导师翁家慧老师的稿子!震惊!不愧是北大教授啊,简直开眼界orz....各种扒....以下为节选:有趣的是,在《我的相亲结婚》中,三岛只谈到了他和杉山瑶子之间的相亲过程,而没有介绍之前的另一位相亲对象——正田美智子,也就是今天的美智子皇后。由于正田家族的干扰,美智子和三岛的相亲并没有成功。性格活泼、喜欢打网球的美智子随后和皇太子明仁定了亲。这段逸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岛的绝笔《丰饶之海》的第一部《春雪》中的两位主人公 —— 松本清显和绫仓聪子之间的关系。虽然两人互相爱恋,却直到聪子和洞院宫三王子殿下的亲事定下来之后,才表白心迹,成就了一段亵渎皇权的爱恋。不过,斯托克斯对这种联想予以否定,认为“固然浪漫多情,却略显牵强”。除此之外,其他的传记均没有提到这段逸事。对于喜欢炫耀的三岛而言,隐去和皇太子妃之间的故事,似乎不太符合他的做派。用小说的形式将这隐藏的故事重新包装,这样的做法似乎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知日:这就是三岛由纪夫》读后感(六):而幻想产生美
曾经做过的读书笔记:
但在冬天光线过于充足的日子里,我透明的心甚至也有光线爬进。也就是在这种时候,我一边幻想自己生出无遮无拦的双翼,一边强烈地预感到我这一生恐将一事无成。
头顶之花悉皆枯萎,内在空虚急剧膨胀,一直涌到喉头。美人们飘忽的居所不觉之间充满透明的颓废,甚至呼吸都带有死亡的气息。 那倩影一闪便足以将人诱往美与梦幻境地的有情,美丽如金箔剥落一般从身上纷纷下落,在晚风中蹁跹,而这一切又必须亲自目睹。典雅的院落本身也如一面斜坡,万能的、美丽的、快乐的砂金一齐从上面沙沙滑下。绝对的自由、在虚空呼啸翱翔的自由如被剜掉的肉片从全身剥离开来,惨不忍睹。阴暗有增无减,光亮有减无增。光鲜美艳的力从纤纤玉指间倾珠泻玉般滴落下来。身体与精神的最低层顽强燃烧的火旋即归于止熄。
水平线绵长莹白,亦如被压瘪的枕。
即使再低俯的波浪,扑岸时仍落得个粉身碎骨 。粉碎前一瞬间那莺黄色的波腹,包揽了类似一切海草所具有的那种猥琐和不快。
太阳隐于薄薄的云絮之后,如白亮亮的蚕茧。无限舒展开来的弧形地平线,恰似牢牢套住大海的深蓝色钢箍。
真是极美。
《知日:这就是三岛由纪夫》读后感(七):三島FANS的參考雜誌
書比我想象當中做的要好,知日一貫的風格是排版比較差這本好歹改進了一些,至於內容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優點:
1.圖片多。從深山老林里的三島紀念館(附錄有具體地址)到自戀的寫真集《薔薇刑》都有部分照片。出示了作家手稿,從小學到作家階段都有。
2.幾個相關人物的採訪。三島研究館的館員到他提拔起來藝術畫家,國內一些名人的看法。側面了解這個作家,不止是書本上面。
3.相關作品的解讀和介紹。
缺點:
1.對於三島的書迷可能會覺得內容淺了一些,對於不了解三島的人來說又沒有什麼吸引力。
2.蜻蜓點水似的介紹,每篇都淺嘗輒止,看了以後覺得形同雞肋。
其實以前一直對三島的認識就是右翼文人的代名詞,瘋子一樣的自殺也讓人頗為不齒。看了本期的介紹以後覺得他就是個時代的縮影吧。生長于舊日本的華族家庭,自帶貴族那種乾淨又神經質的氣質= = 什麼精緻的惡比粗糙的善更好之類的觀點。他的一些觀點我是沒辦法理解,比如獅子和白兔相愛之類的比喻。但是無可否認人很出色,鍛煉肉體淨化精神,在作品中不斷克服自身的缺點這些還是很出彩的。
三島的自決也是舊社會的完結新社會的起點。美國的教化總的來說還算是成功?
《知日:这就是三岛由纪夫》读后感(八):黑暗之心
——读《知日:三岛由纪夫》
作者:姽婳小术
“知日”,顾名思义,就是了解日本。知日特辑主题书,我看见很多。却只买了这本《知日:三岛由纪夫》。
我对于三岛由纪夫的认识,起源于他的怪异小说——《孔雀》。这并不是三岛由纪夫最出色的小说,却是我从中了解三岛由纪夫的入口。我非常感谢《孔雀》,也将此作品铭记在心。
《孔雀》讲述了动物园里的孔雀一夜之间全被杀害。警察怀疑凶手是非常喜欢孔雀的富冈。在搜查富冈家的时候,警察意外看见了富冈家墙上挂着的一副美少年的照片。那是富冈17岁时拍的照片,而如今45岁的福冈又老又丑。
警察再次上门的时候,并没有拘捕富冈,而是跟他说,动物园里孔雀的死因已经查明。因为孔雀生性胆小,受到惊吓后,肺脏破裂出血而死。富冈听后觉得不可思议,他让警察带他去看看。
夜里的时候,警察和富冈一起埋伏在孔雀附近。突然传来一阵狗叫声,孔雀当即被吓得乱叫乱跳一阵混乱。警察看见后,跟富冈说:“没骗你吧,孔雀的确是被自己吓死的!”富冈摇摇头说:“别这么快下结论,野狗后面还有一个人。”月光照射下,野狗背后站着一个人。那个人是……少年富冈,墙上的17岁美少年。
45岁的福冈又老又丑,45岁的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切腹自尽。
三岛由纪夫一生醉心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他认为所有的人、事物都应该像樱花一样,在最美好的时刻凋谢。正如《孔雀》中死亡的孔雀,只有死亡才是成全。那是一种“美与毁灭”的交织。这也是三岛由纪夫心中的“美大于一切的存在”。
《知日:这就是三岛由纪夫》读后感(九):把三岛由纪夫和村上春树做对比,深得我心
我对三岛由纪夫这个人的兴趣,远大于对他作品的兴趣。 所以,十年前看了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的《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的生与死》,十年后翻了《知日·这就是三岛由纪夫》。 八卦并没有收获得更多,对三岛由纪夫和他作品的剖析并没有感觉到更好——早晨读了会儿作家出版社1994年版《弓月奇谈》的序,叶渭渠写的,抛开政治立场不谈,那才叫通透。 但,算得上挺喜欢。 因为照片,因为手稿,因为猫。 而且,不知是年龄使然,抑或是当下的生活状态在起作用,我决定认真刷几本三岛由纪夫作品,前面提及的《弓月奇谈》算一本,还有几本正在从当当奔来的路上。 《美与暴烈》的译者于是,在这本特集里写了篇文,把三岛由纪夫和村上春树做了个小对比,深得我心。 跟绝大多数村上春树读者不同,学生时代看过《挪威的森林》后,隔了差不多二十年,我才又看了一本他的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那会儿,早已读过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之后,看了村上春树多本随笔集和类传记,小说却只有《东京奇谭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以及若干零散短篇。 可以说,我读村上春树这个人,比读他的小说多,就像读三岛由纪夫。 于是在文章里提到的他们的相似点,我都想过,比如热爱运动、“吃得透西方人文艺术的精髓”、陪跑诺贝尔文学奖多年…… 还好,村上春树是跑马拉松的,应该不会去自杀。 P.S. 《知日》和《知中》,比较会选题,内容却总是止于差强人意,对读者也不够友好——版式很累眼睛。 我买过不少,读后留下的只有《知中》创刊号和《知日·太宰治》,其余都送给了一个开咖啡馆的小朋友。他是学日语的,咖啡馆里有一大排书架,合适,适合。 眼前这本,最终被我留下的可能性挺大。
《知日:这就是三岛由纪夫》读后感(十):理解还是关注
知日的这本这就是三岛由纪夫在基础资料的收集上还算可以 撇开大家一如既往吐槽不够深入的元素之外 虽然写了很多关于三岛由纪夫的生平 作品和死 感觉重复的太多 角度单一 合卷感觉虚无
高中时看过的第一本是金阁寺 他的作品对于架空历史以及对日本传统文化 美学的少年读者来说是只有惊讶而并无理解的 20出头因为妻夫木聪的那部春雪 继而去看了丰饶之海的第一部 当时没有把他和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区分开来 是一个唯美的后辈 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作家 直到看了假面的自白 只是现在来看 对三岛由纪夫的理解无非就是这些关键词 童年 孱弱 古典 男性美 冲动 反太太宰治 健身 战后 精神向 纯文学的伪右翼 神道至上 武士道 死亡观 行为艺术
这里不存在真正的理解与否 每个关键词都能衍生出太多的观点和文字 然而三岛由纪夫是个矛盾而又复杂的男人 假面的自白只是他之所以成为他的精神和经历起点
最后不得不说 日本的神道和天皇至上的君主立宪 与西方的宗教和君主制是有区别的 它洋溢出一种独一无二的特别性 这也许也是神糅合了佛 这种已然不是宗教 却比宗教更能支撑信仰 超越信仰的存在 因为它是现世的 是非个人的
这里我必须要说 天皇论是非个人的 所有的信仰不是为了自己个人 不是为了自己的今生或来世 而是一种三岛由纪夫口中的“大义” 一方面为这个存在而义无反顾 一方面深深融入自己的人生 而战后的日本 工业化 经济腾飞 年轻人精神上却趋向于未知未来的虚无 这是三岛由纪夫所无法认同的 他以文学为基点为本质 却以政治为幌子要求变自卫队为正式军队保卫天皇 这无疑让世间误解他为军国主义右翼分子 他根本没有思量到这里 他的考量始终是精神向的 是文艺人的考量
而他人生的戏剧化却是一种挣扎 一种孤掌难鸣的悲哀 他的文学被认同被热爱 然而他仍没有被理解 他需要关注 更多更多 多到让他成为永恒的话题
这本知日在这方面确实做的有些条理混沌 唯有后面几篇对于他非生平的部分 比如旧书店 比如猫 比如和艺人的关系 比如旅行地图文学散步 还颇具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