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庞贝三日》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庞贝三日》读后感摘抄

2021-04-02 00:58: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庞贝三日》读后感摘抄

  《庞贝三日》是一本由[意] 阿尔贝托·安杰拉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20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庞贝三日》精选点评:

  ●适合在碎片时间读的,关于古罗马的,碎片知识型书,挺有趣。随便看到一个新名词都能和同行聊好久。马上要去那不勒斯啦。

  ●翻译腔太重!学院派庞贝古城旅游导览,巨细靡遗,场景还原真实生动。是时候放眼欧洲啦。

  ●原作满分,有一种通过刺客信条中的机器回到喷发前,在庞贝和附近自由散步的感觉,栩栩如生,只可惜翻译差了点

  ●既有历史性,又有娱乐性,不仅有用,而且有趣,作者的写法算是相当与众不同了,非常有意思。

  ●翻译一言难尽,但依然掩盖不了原作者的光芒

  ●考据很仔细,虽然絮絮叨叨但我喜欢这种细节的呈现。不过翻译总是有病句,估计是神游的时候翻的。装帧很好,虽然精装,书不太重也很好翻,字体刚刚好,至于定价我倒觉得ok,毕竟不过百。

  ●讀了幾頁,被慘不忍睹的譯文嚇退;嚇退後又懷念書中的內容,總想搞清楚那些人那些事,隨繼續翻閱,而後又被嚇跑……反復如此,真是折磨人

  ●因为作者本人就是考古学家,所以考据非常严格,不仅仅是对灾难的描述,更多的是对古罗马人的日常做了科学而严谨的描述,纠正了一些影视剧里想当然的认知。翻译嘛也就那么回事,好多倒装句和省略号,还算通畅,不能指望太多。定价太贵了,36万字,89元,好在没人真会买原价。

  ●翻译确实不通顺 但丝毫不影响读者体验。

  ●翻译自己加戏干什么啊,非得把“斗兽场”音译了。本来就写的小说/讲故事体裁,已经够“不严肃”了,翻译还把它给强化了。内容还是很有趣的。

  《庞贝三日》读后感(一):庞贝古城的最新解读

  好书,罗马帝国的庞大和强横,通过此书也可窥其一二了。现在我似乎更有理由相信,古罗马人的世界果真是无处不辉煌。书中的图片给人的震撼也很强烈。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庞贝遗迹就把这本书随身带上,有了它大概就用不着导游的解说了,哈哈。可以想见,翻译这样的作品可不像翻译小说那样简单轻松,真心感谢译者的译介。值得推荐!

  《庞贝三日》读后感(二):致敬永恒

  一直很喜欢的庞贝,到如今终于有机会真正的了解。有一首歌——斯卡保罗集市——很适合庞贝。因为在斯卡保罗集的歌词中,出现了迷迭香。恰好,在庞贝的集市中,当时的人们,也在使用着迷迭香。 两千年的光阴有多久,无法想象,更没有机会去体会。两千年前的庞贝人,是否会像如今的我们一样,为生活苦恼,为未来发愁……或许是会的吧,为自由而奋斗,为财富而努力生活。 两千年前的庞贝人,拥有着发达的海运,可以和世界各地交流货物——丝绸、香料、玻璃瓶……也会在墙上记下他们的言语,表达当时的情感……也拥有着很优秀的排水系统,为整个庞贝提供水源……也有着很严格的律法和崇高的信仰……当然富人们也有会过着“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日子。 一切因为一场火山戛然而止! 面包炉还在工作,葡萄酒也准备发往远方,宴会或许正在准备开始,访友的人们正没准在装扮自己……一切的一切,被定格为永恒。 不知为何我会如此喜欢庞贝,或许是那种古老而又神秘的城,或许是光阴沉浸在其中的韵味,又或许是一种特殊的缘分。没准,正是因为,那是庞贝,就值得让人去喜爱! NIHIL DURARE POTEST TEMPORE PERPETUO CUM BENE SOL NITUIT REDDITUR OCEANO DECRESCIT PHOEBE QUAE MODO PLENA FUIT VEN(TO)RUM FERITAS SAEPE FIT AURA L(E)VIS 万物皆不能恒久不变。 杲日辉尽复投大海之怀, 残月方才还是丰腴婵娟。 狂飙时常化作轻风徐来。

  《庞贝三日》读后感(三):收藏死亡的瞬间

  有些体验,是映画影音永远都给不到的。不仅仅是身临其境的感受,甚至皮肤表层的肌理都能够感受到,当时掠过那座城的风,是地中海微咸的躁动,还是维苏威低涩的嘶吼。

  而文字的力量就在这个时候,显现出超乎想象的能力。细腻的笔触,可以通过揣摩或者想象,还原每一个细节的各种可能性,然后用一种类似于马赛克拼图般的技艺,还原出一幅幅活色生香的生活画面。

  这就是阿尔贝托安杰拉的《庞贝三日》。

  灾难片也算是看的不少,大部分的套路都是本来已经面对各种问题的主人公,在天灾人祸面前,肾上腺素得以爆炸式激发,然后不但做出了逆天的大事迹,各种问题也都轻轻松松迎刃而解。

  不过人为的套路是怎样都玩不过大自然的一时兴起,再多的梦笔生花搁在它的灵感爆发面前,简直就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那种单纯苍白。

  维苏威火山还没有今天那么雄伟壮阔,庞贝城还是一派生机勃勃,

  街角的面包房里正在烘焙带有辛辣调味的美味面包,珠宝商认认真真的挑选合适的样品打算给贵气的夫人送过去,恢复了自由身的奴隶拼命的用奢华的装备来洗脱卑贱的往事,认真工作的渔民从海上回来带着儿子一家家的送货……

  阿尔杯托的笔下,庞贝的日常显示出一种忙碌的繁荣,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生计,各式各样的人生轨迹在这里的大街小巷一点点的铺展开,那种生动的画面,仅仅发生在火山爆发的前两日。

  这种细腻的笔触和充满了感情的陈述,与每一节开头的爆发倒计时,形成了微妙的对比。一面繁华城市里居民的勃勃生机,另一面是悄然逼近的可怕死气。

  我是真的为这种手法所叹服,以致于一看到篇首的庞贝壁文引用和倒数计时,就开始觉得觉得2018年的空气,也在变冷,或者灼热,让人鸡皮疙瘩都一丛丛的起来。

  阿尔贝托的老辣,或者说用二十年的时间沉淀下来的情绪,恰恰就是用上半部分的希望和活力,铺陈出后半部分的绝望和沉寂。

  他笔下的庞贝,不仅仅是车水马龙、充分享受每一寸光阴的热情城市。火山的瞬时杀戮,完美的保留了太多的细节片段,配饰、衣服、吃食、蜡版、还有刻在墙壁上的账目、契约以及谁调戏了谁的市井粗话。而这些看起来没有比路边滚过的玻璃弹珠显得更有用的画面,成为了推断当时国际贸易流通程度以及罗马国家政治军事变迁的佐证。

  大爱阿尔贝托口语般的娓娓道来,如同被一个认识全城人的长者引领着,先是拜访了辛勤劳作的手工业者,随后有探问了权贵的秘辛,顺便还与经过的路人闲聊两句。

  序言里面说,那种细腻的笔触,曾经让作者担心是否会给人一种阅读小说的体验。

  单独来看,似乎确实细致的过头,但是与后文里面的惨烈相比,那种充满了画面感的描述,在火山爆发的前几日,就已经在心里种下了无声的震惊和悲伤以及无力感的种籽,并使它渐渐酝酿出浓郁的窒息感。

  温柔的笔触和鲜活的文字,在火山爆发的刹那戛然而止。

  随后的每一个字,都以一种灰调的方式来落笔。面对天灾的无知,向神灵祈求的徒劳,呼吸及眨眼的刺痛,华丽的城市陨落成为月球表面一样的灰暗。

  是的,阿尔贝托不止一次用月球表面般的荒凉来形容劫后的城市。厚厚的火山灰掩盖了曾经的生机勃勃,也掩埋了无望等死的人们。他们都心存侥幸,认为那不过是一瞬间的祸事,大约不过一到两天,一切都会如往昔一样,该烤面包就烤面包,该选珠宝就选珠宝,该穷奢极欲就穷奢极欲,该出海捕鱼就出海捕鱼……

  或许,他们的感受没有错,只是有些许的误差。庞贝还是那座庞贝,仅仅是沉默在厚厚的外壳之下,默默度过了十九个世纪而已。然后,因为某些巧合重见天日,当时的一切都被定格在灰制的茧里,已逾千年。

  要如何去描述灾难才能让人心疼无语?

  一再撕扯伤口,让你看到最惨烈的画面,然后不自觉泪流满面,最终,陷于情绪疲劳?

  还是反复描述幸存的恍如隔世,用活人的惊惧来反衬出死者的悲凉,然后,变成乏味可陈的碎片?

  阿尔杯托的情感积蓄,都是通过灾前的鲜活画面来做到的。

  所以火山爆发以后的灰扑扑的月球表面般的无望,才会让人的情绪从目击倒数计时时候的发冷,在爆发后陷入谷底。

  要如何形容这种感觉呢?是的,月亮,就如同月亮一样。

  多少年多少个世纪多少人多少的诗篇,都从月亮那里获得灵感,甚至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都充满了活力自由和骄傲。

  可是,当地球人终于踏上月球表面的时候。

  不但没有飘香的月桂浪漫的城池,什么都没有。

  除了灰色的石头和死寂。

  那是它从太阳窃取的希望,给予凡人们以浪漫的假象。

  然而这种自欺欺人的安逸,几千年都没变化。

  从维苏威乌斯到维苏威,从两千年前的庞贝人到今天的宿命论者,都没差。

  大自然也没差,它依旧痴迷于用人类无法抵抗的方式,收藏他们死亡的瞬间。

  然后小心翼翼的收进自己的模具,以便更久以后的人用兴奋的眼光打开窖封的往事。

  可以把那些瞬间放进博物馆的橱窗里,被人参观。

  嗯,还可以顺便收取门票来着。

  《庞贝三日》读后感(四):一場跨世紀的文化之旅

作者英姿

  雖然這樣說有點對不起當初的死難者,不過我真的覺得像龐貝這樣被火山淹沒的古城,是上天賜給考古學家的禮物,如果不這樣,無法保留如此多時代的生活細節。之前去義大利旅行時,身在龐貝遺跡之中,觸摸著牆壁雖然感到冰涼,但閉上眼總似乎覺得古羅馬人就在自己身旁穿梭(大哥,你活見鬼了...)。這種“接地氣”,比起始終高高在上的政治、軍事史,似乎更受一般大眾歡迎。而《龐貝三日》的作者Alberto Angela,正是想要透過幾位倖存者的視角,去還原一段最真實的,直接的古羅馬時代庶民的生活。

  我在義大利的書店,常看到本書作者的書被擺在顯眼位置,這也難怪,他確實是當地的暢銷排行榜常客,其作品也都很“親民”。在《龐貝三日》中,他用近似日記的手法,描繪了龐貝人民生活的圖景,中間運用了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的各項成果,繪出了不同於好萊塢電影演出的那種誇張畫面。看完本書,我更深信自己當初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

  其中,作者提到的一點讓我一直很掛心,他說遺跡中有間屋子被稱之為“紙莎草別墅”,考古學家認為那是一間私人圖書館,裡面出土了許多早已佚失的作品。但,可惜的是目前義大利官方並沒有經費繼續挖掘,裡面可能還有很多等待發掘的圖書!!惜哉!

  另外,有點傷感的是,作者提到,其實災難開始前,已有部分人離開了龐貝,現在看到的死難者,大多是因為經濟因素無法捨棄財產家園,加上認為低估了損害的可能所致,這是可以理解又讓人不勝唏噓的。

  本書的翻譯很流暢,也有很多彩色的配圖,雖然我覺得還是不太夠,像這樣的書還是要採取那種類似藝術書,彩圖銅板紙全面介紹才會帶給讀者更深的感同身受。另外,這個出版社找的印刷廠不知道用了什麼材料,書頁剛拆封時總散發著一股刺鼻的味道.....撇開這些不談,《龐貝三日》是對於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不可錯過的作品。

  順便推薦一下,關於龐貝的資料片也很多,“Pompeii: New Secrets Revealed with Mary Beard”,這個有中字,主講人是那位大名鼎鼎的作家,不可錯過。

  最後,再推一下一本冷門漫畫,作者畫過《羅馬浴場》,她的新作《大師‧普林尼》描述了很多文化史相關的有趣故事,主人公也跟龐貝有關喔!

園區入口街景一角廣場熱鬧依舊,只世人面全非。在這邊上班不知道如何離開前一瞥,我會再來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