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青春》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战火中的青春》是一部由王炎执导,王苏娅 / 庞学勤 / 林农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火中的青春》精选点评:
●当年这种电影都是动用军队拍的,大场面虽不多,但确实看着个个生龙活虎,那时候的人激情也真高
●1959年
●多么正经的一部片被我们看得好欢乐-_-///
●“全片共550多个镜头,其中535个镜头是表现男女主人公的。”“不刻意安排爱情戏,却又深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王炎自传》
●现代花木兰
●女主那么阳刚的脸型适合表现暗含基情的影片,在雪地排长背着为己负伤昏迷的副排面部表情就可多种解读了,花木兰的故事在排长“你怎么是个女的呢”的质问下透着股失望。包围了落单的排长的国军没有突击而是火烧这手矮化得有点不能理解。
●军中花木兰经典电影,到了豆瓣别指望高分,什么经典他们打压谁
●唉呀俄滴雷帝圣母嘎嘎,TG版花木兰,而且拍得特别暧昧,特别浪漫,特别JQ,我激动得睡不着觉,现在的导演编剧们能不能长点脑子跟前辈们取取经?人家这才叫纯情呢!!
●关于男性和女性,关于个人英雄主义和机体主义,关于抹杀女性特点和女扮男装。要是硬要分析,还是有些东西可以说。
●很喜欢
《战火中的青春》影评(一):轰动一时的作品全是低分
有的人发影评带着任务而来,张口闭口别人洗脑,他才是被娱乐八卦彻彻底底洗脑一代, 这部戏当时引起轰动,才7分 豆瓣迷屡屡侮辱我的智商 这里所谓高分都是港台剧或者美国大片 就是某些人故意刷分等着傻子看得,你靠分数看电影你就是傻子,当然有的人就喜欢当傻子,他们巴不得禁播社会主义文艺,都去看美国大片这帮人才睡得着觉
《战火中的青春》影评(二):59年的致青春
艺术性上,这些老电影总是会在恰到好处的地方唱起歌来,看来这不是印度人的独创,而是现今的电影忘记了如何用歌唱来表达人物形象。技术上,战争场面都是军队实拍,战术绝对到位,演员们也都经过专业指导训练。感情渲染上,情由事显,没有肉麻的哼哼唧唧,有的只是日常战斗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到最后揭开真相那一刻,过往一切的风风雨雨都成为了感情的源泉,留剑作信证之物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最后,作为情感主题,既不是相见难、也不是相处难,没有情感主题的常规,但结局仍给人留下了无限美好的遐想,那就是两人解放后必定还会相见。
《战火中的青春》影评(三):对原著的改编极为成功
原著是描写解放大小一江山的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影片只是截取了一小段书中配角雷振林的回忆拍摄,但是拍的相当好,完全符合书中人物的性格描写。
雷振林原来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莽撞汉子,后来逐渐成长为一个英勇果敢的侦查科长。偷偷登上敌人占据的岛礁,在敌人眼皮底下潜伏24小时,侦察到了极为重要情报。
关于两人的后续,雷振林在解放战争的某次战斗中受了极重的伤,被当做牺牲处理。后来从死人堆爬出来,与部队失散。伤愈加入了别的部队,到了解放一江山岛前夕,也就是1955年,才遇到了当了海军艇长的小胖。这才联系上了已经转业到地方的高山,而高山一直未婚,据说家里客厅唯一的装饰物是墙上挂着那把雷振林送的军刀。
关于他两最后的描写是,雷振林九死一生,侦查归来。在艇上远远看见码头上一个女人的身影,女子双手紧握着一把战刀。
《战火中的青春》影评(四):导演说
这部影片是中国第三代著名导演王炎的成名之作。他和新中国的许多电影工作者一样,先革命后献身于革命文艺工作。王炎1937年投奔抗日部队,在战斗的烽火中边学边干,成为一名又拿枪又拿笔的文艺战士。新中国成立后,他才投身于电影工作。
1959年,王炎偶然读到部队作家陆柱国的长篇小说《战火中的青春》,不仅小说描写的解放战争的生活和他的亲身经历非常贴近,更因为小说的传奇性与青春气息令他激动。他决意将小说搬上银幕。然而,原作者陆柱国因为小说已挨了批评而心有余悸。王炎却认定这是一个主题思想积极又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作品,为什么不能拍成电影?事实上,当时在大跃进政治运动的气氛下,制片厂的领导也是战战兢兢,唯恐犯错误。剧本完成后厂方一拖再拖,不置可否。对于剧本当时也有不同意见,分歧的焦点是:到底女扮男装的高山,是一开始就告诉观众呢,还是剧终时再真相大白?王炎自有主张。他认为:“我要写的就是那个时代、那一代人的青春岁月、思想感情。我依生活中规定情景来塑造人物,一切从实际出发。你认为是女的就是女的,你认为是男的就是男的。”王炎在艺术上主张尊重生活,不故弄玄虚;主张塑造真实而富有激情的人物性格。他正是遵循这样的美学思想创作了《战火中的青春》。
尽管《战火中的青春》依然是一个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与同时期的同类作品有很大区别。它不再把革命战争局限在敌我双方的战场搏斗或者是战略战术的较量;它把阶级斗争、敌我矛盾向后推移,以表现革命队伍中的错误思想为主线;它不是一般地表现革命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而是在挖掘人物的真情实感中传达高昂的革命理想。《战火中的青春》一问世便令人耳目一新。当然,这正因为它对当时已形成的题材模式的破格,特别是描写了革命队伍中的爱情主题,简直是离经叛道。为此,在影片问世后的七八年间,一直被列为歪曲丑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毒草,不断遭受批判。
《战火中的青春》构思巧妙,布局严密。人物少,情节单纯。围绕着高山与雷振林的战友关系的发展变化展开了一个类似“木兰从军”的故事。影片首先确立了观众与剧中人物的不同视角。从区小队长高山在激战中与牺牲了的父亲(区委书记)告别后,到她来到青年排当副排长。这段情节已让观众感受到高山的性别。由于给观众设置了全知视角,观众在得知高山隐匿了女性身份的同时,获得了关心高山命运的极大兴趣。在影片的主体部分中人物的视角却是有限的,这种与观众视角的差异,造成影片结构特别有吸引力的戏剧性情境的悬念。但是,影片又不在主人公性别上大做文章,它只是依照生活的逻辑铺陈故事。例如:高山初来青年排深夜查铺时发现战士营房险些失火,她果断地处理了战士用玉米芯引火事件之后,高山坐在火堆旁为战士缝补棉鞋,雷振林毫无顾忌地穿着短裤跳下床点火抽烟。对于两个男性军人来说这是极自然的生活细节,可观众却感到十分有趣并从中感受到雷振林的粗犷、高山的女性细腻。也是这一段戏把原本雷振林对高山的不信任化为“另眼相看”——“你还真是个好当家的”。
影片的情节冲突设立在雷振林与高山两个人物思想、性格的差异上。高山初到青年排时,从战士到雷排长对这个矮小瘦弱的副排长很不以为然,雷振林甚至有意表现出轻视的态度。高山看在眼里却不露声色,面对雷振林的自负和对她的挑刺儿,她不卑不亢,偶尔还用语言予以温和的“还击”。高山以自己参军三年当过区小队长的战斗经历,从管理内务整顿军风纪、深夜查房,到机灵地深入敌区抓俘虏……一次次显示出她的才干、智慧和共产党员的思想水平与军人的作风。同时,表现出雷振林的耿直、豪爽、勇敢和毛手毛脚、大大咧咧的性格。至此,高山与雷振林冲突的第一回合告一段落。在这个回合里两个人的关系已日渐融洽,雷振林及其战士接纳了新来的副排长。接下去青年排在雷振林的率领下又一次打了胜仗,雷振林十分得意。高山抓住时机向雷振林提意见,两人的思想冲突达到高潮。高山指出雷振林“瞎闯出来的英雄,不算真英雄”,“不要叫英雄主义蒙住眼睛!”雷振林满不在乎,说:“这正是我的战斗作风,对敌作战嘛,就是你死我活一锤子买卖。”“意见算什么?雷振林就是没叫敌人撂倒,英雄排还是英雄排。”果然,在新的战斗中,雷振林鲁莽的游击习气和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一发不可收拾,终于被敌人团团围在了磨房里。直到高山指挥若定,把雷振林从围困中营救出来以后,雷振林才真正清醒,领会高山的批评。
高山这个人物在影片里既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艺术个体,同时她又作为党的化身出现。她与雷振林及其青年排的关系不单单是副排长与排长、战士的关系,还是党教育、指导部队的关系。雷振林在高山的教育下,终于从满身游击习气的农民改造成自觉的革命战士。青年排自然也成了一个具有革命纪律的无产阶级战斗队伍。从这个叙事的意义上看,《战火中的青春》带着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特征,自觉体现的政治教育意义是十分明显和突出的。那个年代,许多文艺作品中党和母亲的形象是合而为一的,这里刚好高山又是女性,她与战士的关系又自然流露出母性的情感。这就使一个政治性很浓的主题带上了温馨的人情味。
影片恰到好处地利用了“木兰从军”式的故事,通过人物情感的波动、撞击,传达出战地爱情的潜在内容,从而使高山、雷振林两个人物不是干巴巴的政治思想符号,他们成了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获得了情感的力量。在共同战斗的生活中,高山与雷振林之间的战斗情谊日渐深厚,作为女性的高山几乎不自觉地萌动了对雷振林的爱慕。雷振林直瞪瞪看着高山的时候,她会突然慌乱和羞涩起来;高山负伤后,雷振林背着她行军,雷振林为自己的错误后悔莫及,高山除此却有更多的感情慰藉。哪怕是高山对雷振林的批评也是恨铁不成钢、恨爱交织的感情流露。高山竟说出:“这一点你太不叫人喜欢啦。”在医院里,高山向雷振林公开了自己的女性身份,雷振林从怀疑、惊愕、自责、不安到恋恋不舍。影片结尾,已是春暖花开时节,大部队向前进发,高山站在后勤部队里,和青年排的战友们告别。雷振林把最心爱的指挥刀送给高山“留个纪念”,这刀是对那段战斗生活的怀念,也是战斗友谊的见证,更可以看成是爱情的信物。高山紧握着雷振林的手深情地说:“常写信,等着你胜利的消息!”雷振林坚决地说:“不会辜负你的好意,你等着吧!”高山语意双关地回答:“我一定等着!”影片含蓄、熨帖地把握和描写了人物间微妙、细腻的感情,把革命信念、斗争精神、友谊爱情融为一体,使蓬勃的青春激情流贯全片。这里,对于革命英雄的描写少了许多概念化和公式化的东西,多了一些感情的、内心的与具体的描绘。对于当年那些形象的政治教科书似的影片,《战火中的青春》分明是一次挑战。
王炎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使影片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无论是战斗场面,还是部队兵营的战士生活,都展现得生动、真实。虽然情节带有传奇色彩,也不失戏剧性的曲折,但是人物性格的真实性与典型性,以及两位演员的精彩表演,至今仍有诱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