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随想录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随想录读后感摘抄

2020-12-10 03:11: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随想录》是一本由巴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想录》精选点评:

  ●我觉得这是比《家》《春》《秋》更有价值的一本书。巴老他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我们大家实际上已经忘记了这场比南京大屠杀惨烈几千倍的,浸透了尸臭味的历史,那些冤死的生命不应该就这样消失.......

  ●更多是翻案,而不是反思,忏悔就更少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报纸上几个大字~唯一说真话的老人~

  ●借悼念网友,阐述真实的内心

  ●力度不够吧~

  ●真诚的巴金,讲真话的书。

  ●看的是三联的版本。

  ●真,善,美。

  ●一次次回忆文革时期所受 的压迫。。。

  ●连续看完了前四集。读到小狗包弟的时候,跟高中学的感觉很不一样了。

  《随想录》读后感(一):忏悔与真话

  读巴金的作品很少,他那著名的家春秋也是从电视剧里得来印象的,记忆里他是中国少数几个呼吁对文革这段历史深刻反省,以史明鉴后人,他一直希望建一座文革博物馆,最终也未能如愿,看看现今中国社会,重庆所发生的无不是那段历史的还魂。

  《随想录》读后感(二):说真话不容易

  巴金随想录全集是大学我特别喜欢的老师推荐的,翻遍某宝好不容易把这个版本的五本买齐,趁着年假一口气全部读完。感觉是想通过悼念网友来忏悔自己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无奈之举。书中真实的还原了那个时期对人民由内而外的摧毁,心中是一阵发冷的。想象巴金先生能在如此困难的时期完整存活下来是需要多么强大的心里支撑。那个时期不能说真话。

  《随想录》读后感(三):不快乐的随想

  正所谓文如其人,巴金的《随想录》处处透着他耿直与善良的好意,即使是说理,也十分本份诚恳。

  七十五岁的老人,经历了劫难,历尽沧桑。这份善良与诚恳,应是早年性格使然。

  文章大都写于文革后的七九年,如今又二十八载。今天读来,言辞不免有些老套,绝不能与新生代如韩寒者来比现代感。

  惟有真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这正是巴金最善于表达的。

  《怀念萧珊》中“看来,我们要分别了。”是七二年巴金夫妇永别的声音。文章配了萧珊的两张照片,分别摄于1936年与1970年。前后巨大的对比是夫妇在那个特殊年代遭遇劫难的最好注脚。

  《沙多——吉里》描述了作者重返二十年代留学法国是住过的小镇,校舍依旧,而当年好心的看门人早已作古。旧地重游是很能带来感慨的,何况一隔就是五十年,其间法国人经历了战争,而作者由二十余岁的青年变成劫后余生的老人了。

  书中不少的照片显然增添了阅读的趣味。除了萧珊的,值得一提的还有他早年与大哥的合影(1929年)。照片中的大哥袖着手,带着警觉防范的面色,看上去满心不快乐。这种情绪在书中扉页巴金在上海寓所的照片(摄于1979年)表现得尤其突出,这一点即使是善良的巴金也藏不住。

  也许这“不快乐”无意中给本书的定了基调。

  《随想录》读后感(四):一本感情真诚的书而已

  先说一下这本书带给我欣喜的一面。

  1,其中数次提到了王若望,感觉很奇怪,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名字而言是很官方的一个出版社,竟然对这个以后是坏分子的名字没做任何处理。

  2,对丽尼有很生动的描写,我对这人的印象只在于他是个翻译家,了解不多,看着巴金的回忆,也感叹其人的不得志。除了翻译能力外,巴金还非常欣赏他的散文,其中一篇的一句“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的!”尤其推崇备至,并且还曾借用这个句式做自己文章的标题。

  3,巴金虽然名声很大,谈及自己时却很低调,屡屡说自己没有才华,不是艺术家。撇开他的作品,有这个态度还是很值得尊敬。

  也要交代一下,之前我没认真读过巴金的任何文字,教材里也许有收录,可是全无印象了。老一辈的作家如茅盾,郭沫若,丁玲也是一样,在我看来,这些人的东西怎么能算文学,和张爱玲的明显不是一个层次。作家或者说小说家,除了文字漂亮外,总应该有些结构的概念,可是看老一辈的小说,不外乎是反映生活,如此有记者就足够了,哪里还需要他们写?小说的英文fiction还有虚构的意思,以为这才是小说的真正内涵。一个想象力贫瘠的,只会描写现实生活的人还是别创作小说了,让道给那些真正的天才吧。

  巴金在后记中说,他的“随想”都不高明,却都是他的真实思想和真挚感情,是真话。这种精神自然很值得敬佩,考虑到他当时写作的那个环境,需要一定的勇气。我愿意相信巴金说的每一句话的感情的真实,对他文字内容的真实却仍持怀疑的态度。真实两个字说说容易,无外乎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但过程却极其复杂。首先眼见未必为实,你看到的东西也许是别人事先设计好了的,并非原貌。其次表达精确也是个问题,文字这种东西太玄乎,谁有那个自信敢说自己的文字每一个都恰如其分?第三,真实还有全局真实和部分真实之分,这里可以举报纸电视为例,图片还有视频(纪实性质的)当然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却不足以代表全部的世界。我们从报纸电视上所获得的外部世界的认识并不客观,用李普曼的话说,就是虚拟环境,实质是经过选择性 的。就巴金 的这本书而言,我不得不说,它是带有时代色彩的,因为如此,不足以永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随想录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