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遗失的世界》是一本由[日] 林真理子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失的世界》读后感(一):旧时光她算是个美人
林真理子写这本小说是1999年,她45岁,应该算人生壮年。日本泡沫经济过去十年刚好到反思回味的时候。
距离现在已经19年,她已经64岁。中国类似的泡沫时代好像已经开启了。仰望着她写出的成熟女性背影的本人我已经三字头,艹
恍惚觉得日子果然是美人或者不算美的女人眼角细细爬升的皱纹,残忍又真实,但还不到放弃的时候啊哈哈,还有得一拼。且很多东西才到能刚刚会体的年龄啊,捱过不算巨大的痛苦,体会一些甜,对于我们人生真是常过常新,这种文中处处能捕捉到的女人互通的感悟,我从茫茫时空中和林真理子对视了一眼,各自一笑。
这本在林真理子的所有作品里,不是最好,不算最差,关于编剧的行业线不错,但前白领林真理子还是不够社会派小说家的笔力啊,希望泡沫经济作为浓墨重彩的背景,却颇不深刻到位,还不够解忧杂货店呢;感情细腻还好(不过年下男什么的简直没有代入感啊,btw diss小X狗之类的说法)...但,还是,非常高兴能看到她的“新”小说。
12年前为了读她的小说学的日语都快忘光了,嗯...
《遗失的世界》读后感(二):推算
应该是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十年后就是1989,再过两三年就是1991刚好泡沫经济时代过去见前夫,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前夫没那么有钱了受挫败了没了以前的嚣张气焰。
感觉看完就是怎么去摆脱之前的一切不好去迎接未来,感觉女主太顺利了,情感方面一个年长的温和建造师,一个年下偶像出身演员小狼狗。小狼狗真会反扑,反正看完有点不适,不知道这俩男的是为啥喜欢一个离婚带着孩子的女人,作者完全没写出那种感觉,就很牵强。今天早上花了一个半小时看完了最后30%。像看其他书其他剧,要么是因为过硬的革命友谊或者就是玩玩。反正看完有点不适,对泡沫经济的细节描写也没有。
《遗失的世界》读后感(三):38岁的她离婚育女如何逆袭人生!
日本人的性观念挺像欧美的,自由奔放的不像中国这么有约束感。彼此有好感的男女,吃过饭之后,互相暗示就可以进入酒店。
《遗失的世界》女主角瑞枝在两天内和两个男人有了肉体关系,天啊,中国书里的女主角才不会酱紫。
在高林和久濑聪之间,瑞枝选择了久濑聪。离婚、有一女、38岁,瑞枝选择久濑聪也是迫不得已吧。据以往瑞枝和几个已婚男婚外恋的经验,和高林的恋爱会是一眼能望到头的失败结局,虽然高林稳重、多金、温柔,但是已婚就是一堵墙。高林和瑞枝之间的爱情,彷佛没有妻子这个角色存在似的,我讨厌这种,作为一个已婚女的私心。久濑聪,小9岁,年轻帅气男演员,制片文香说,久濑聪喜欢比自己大的女性并且善于讨年龄大女性的欢心。所以瑞枝一边享受久濑聪火热的进攻一边戒备,戒备再戒备还是被久濑聪俘获。不过任何女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或者有着随时被蹬开的觉悟是不会和比自己小5岁及以上的男人在一起的,它的失败率仅次于已婚男离婚娶你。我想瑞枝有这个资本,除了担心床上会被看到日渐下垂的肉体,担心如果被久濑聪抛弃,一段时间内感情上会有点缺失,其他的不会有依赖,瑞枝能够把握好自己,从这方面久濑聪也是她最好的选择吧,年轻帅气的肉体,炽热的感情。(突然想到伊能静…)
瑞枝选择久濑聪,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前夫促成的。离婚后,瑞枝和前夫郡司再次见面,前夫提起了高林向他坦白和瑞枝在一起的事。瑞枝一口否认她两在一起,并说她和久濑聪准备结婚了。为什么瑞枝不喜欢被他前夫知道她和高林的关系?也许是和前夫的再见真的让她彻底的想放弃以前,而高林是以前奢华的见证,她想重新开始才放弃高林的。也许她觉得坦白和高林在一起会让她觉得不光彩。
小说背景不管多么宏大,多么特别,它讲述的始终是这个背景下的人的故事。人的故事讲成功了,书也就好看了。瑞枝这些编剧们编写的电视剧,每晚都有收视之争,他们会特别的安排更多的床戏以提高收视率。这本书床戏也是蛮多的,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嫌疑。[嘻嘻]
《遗失的世界》读后感(四):长得漂亮 人生从一开始就是easy模式
不知道这本书哪里体现了“女性奋斗”?宣传推广软文也未免太扯淡了,什么屁话都敢说。
这本书就告诉了人们一个事实:颜即正义,只要长得漂亮,老了也不怕,无聊得像个木偶也不怕。
虽说事实很可能是这样,但是写出来的格调还是有高低的,这本书格调就很低,说它低,是因为它写的人物无聊又无趣,没一个让人有印象,女主角既没有什么特别的性格,也没有值得一提的内心世界,男人们除了帅和有钱,更是面目模糊,里面所有情谊的生发都是源于性冲动,如果写成一本情色书,说不定还好些。
女主角哪里奋斗了?年纪轻轻就被亿万富翁看上,还是正当年长得不丑的富翁,又不是什么老头子,从此出入上流社会,去巴黎意大利买买买,在游艇、画廊、艺术品展览、私人宴会上当花瓶。她又不爱她老公,嫁给他无非就是嫁给了另一个开阔的世界,她倒不是拜金女,只是下意识的选择了当下的生活。
老公出轨,她虽然没分到多少财产,但已经比普通姑娘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她也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小姐,受了一点挫折就活不下去。她单身母亲的境况,也比现实中的单身姑娘好多了。职业上也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几乎是很顺利的就成功了,至于修改剧本,杀死角色这种算什么?这么小的波折也好意思哭,多少编剧呕心沥血都拿不到多少钱。
然后就是被两个男人爱上,他们爱她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她长得漂亮,没有其它原因,在小说里,只看到两个人对她的性冲动,关于爱情什么的,一点也没有。所以从这本书里看到三十八岁的女人也有人爱于是巴拉巴拉一大堆励志的,恕我真是无法共鸣。我觉得一个三十八岁的单身母亲,好歹也有点见识,也会有一些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两个爱她的男人好歹也应该爱一下她外表之下的内心世界吧,结果什么都没有。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
唯一觉得可取的是,女主角并不是什么道德标杆,她也不以此为意,这一点很好。
所以讲,通俗小说的通病就在这里,本来是很好的题材,写出来就是这么无聊。
《遗失的世界》读后感(五):算半个女性主义。血气太淡。
购于书展推介会,毛巾真是无礼的女人。7分比较合适……不迷信豆瓣书评系统。结尾相比开头算是很不错,成功地扬了起来,使故事结束在一种梦幻中。开头太过冗杂,为了交代清楚设定,犯了通俗读物的通病。叙述运用解析式的手法,也常见于通俗文学,优点是节奏方面不会出错,文辞稳妥而冷静,因此也就不够凝练,让我读得很快。作者对女性心理的洞察还是有的,有些地方很是巧妙。但官能性果然首推川端康成,作者也在会上提到了他,还有他的《千只鹤》。关于下流这个问题,全文我只在两个地方有微妙的感受,第一个是接吻时互换大蒜味儿,根据科学研究,人在情欲高涨时会忽略一些平常让自己恶心的东西,对有过这类经历的读者也许能感同身受,不过对于我实在是奇怪的体验,是妙笔也说不定;第二个是瑞枝对美的态度。在我的印象里她的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于传统的日本女性。她对道德的态度极为淡漠,有雅致自然之处。她自认为自己还存在对美的感知。这种美是一种性张力。啊,说出来之后还真是让我难以评价。
从郡司的一句话来谈谈这为什么是半个女性主义小说。(理论知识学得并不好,请只作戏言。)郡司说,女人不漂亮就毫无意义。作者对这样的观点是认同的。该作中的女人都很漂亮,无论是文香,瑞枝早先的各种朋友还是瑞枝。瑞枝在离婚后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得了经济独立,而俘获高林和久濑,获得爱情,果然还是要靠容颜呢。毕竟蒙田在随笔里都这么说过,我就暂且默许好了。作者自己并不美丽,每个人都倾向于崇拜自己没有的东西。关于瑞枝的工作——编剧,作者并没有给予很多笔墨,只是一味地强调她很辛苦。真是无趣,毫无事业心。啊,难道大多数女人都不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作生活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么?所以说是没有血气,最后还是男人让她开启了第二次生命。(同时被两个男人爱上是作者自己的梦想么。)电视剧的收视率上升只是风景略变罢了。
这种书还是不能当作严肃文学。离逻辑上的浑然天成还差得远呢。种种恋爱桥段虽然十分真切,但果然还是让我联想到书中女主角写的剧本。
(这类题材用日语写作实在再恰当不过。日语的说话方式真是十分优雅知性。)
《遗失的世界》读后感(六):泡沫时代的重现
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不过属于四五年的时间,属于日本泡沫经济时代,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房地产异常繁荣,从而带动整个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有钱人争先恐后地想花完手中的钱财,奢侈品的购买欲望强烈,大量的艺术作品流入日本。
自然,以上这些想象或多或少地也反映在中国的经济现状。经济繁荣,地产价格飞涨,大量拍卖品流入国内。中国的经济会不会走走上日本的老路,会不会也是个泡沫的经济时代呢?大量的经济学家正纷纷研究着。
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就是在泡沫时代崩溃的年代,富有的郡司因房地产的繁荣而爆富,于是用手中的财富建立起一栋栋的建筑,开展的业务涉及各个方面。然而,当泡沫经济被戳破之际,从天堂跌入地狱。小说的尾声,在傍晚时刻,郡司和自己的前妻瑞枝一起,漫步回到曾经公司的办公场地,看着现在改建后的停车场,想象着这儿曾经盖起的高大建筑,不由地也想起这儿就是两人曾经第一次接触之地。只是两人现在所投视的目光,并不是寻找曾经的辉煌。虽然哪里现在只有黑暗,然而却在从中寻找重生的信息。
小说以离异的女人瑞枝,担任电视连续剧《我的记忆》编剧工作为主线,经历了收视率的平淡、低落、回升的变化,展现着参与电视剧制作中的众多角色的心态变化,其中有焦虑,有感动,有兴奋。当播放至大结局之际,连编剧瑞枝自己也被剧中编写的台词所感动,联想起之前所付出的努力而感动,不由自主地流出了眼泪。要知道此剧就是泡沫经济时代,瑞枝曾经的经历来编写的,当电视剧获得成功之际,能不被感动么?
小说围绕着电视剧的创作为主线,不时穿插着瑞枝的过去回忆,曾经的富豪丈夫郡司如何向瑞枝求爱,之后是外遇,直至两人最终离婚。待电视剧播放完毕之际,这位父亲才和自己的女儿日化里通上电话,父女情在这位女孩身上未有任何的体系。作为孤苦伶仃的母女俩,在没有任何金钱来源的帮助下,独自努力拼搏着。
自然,小说也少不了男欢女爱,离异后,已有30多岁的的瑞枝,被年轻的九濑聪和有妻之父高林所追求,瑞枝也放任着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身体感受着男人的抚爱。只是,只是,总感觉这样的结合不能长久。或许,日本的文化和中国的不同,女比男年龄大的现象,或许就是那样普遍存在着。
《遗失的世界》读后感(七):遗失的世界|当虚幻的泡沫被打碎
出于对《平民之宴》的欣赏,才去看了它的系列丛书《遗失的世界》。整体上来看《遗失的世界》不同于《平民之宴》,以穿插回忆的视角讲述了泡沫经济后离异女性泽野瑞枝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类似的经历,所以并没有产生很多共鸣。
全书印象最深刻的一处,就是大结局时,瑞枝再次见到许久未见的前夫,听闻前夫早已娶妻生子。霎时间,瑞枝似乎放下了过去的一切,和前夫一共走到之前象征前夫商业大亨的大楼之前,看到大楼已经变成了停车场,曾经的一切恍如虚幻的泡沫。
顿时,瑞枝不知是出于赌气还是真心,瑞枝告诉前夫,她也要嫁给一个小她9岁的男人,共同养育女儿,为他生子。
曾经的泽野瑞枝是一个幸福的人,嫁给了商业巨亨,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孕育了一个女儿日花里,成为了被世俗所羡慕的幸福的女性。一切幻影都被目睹前夫出轨而打破,随后的离异,更被自己形容为被抛弃。在前夫拒绝支付女儿抚养费后,自己独身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担,重拾成为编剧的梦想,独自抚养孩子。在泡沫经济之下,前夫的商业帝国也化作了泡沫。
故事的一切又从编剧开始,逐渐走向与前夫好友及演员的感情戏之中,似乎又像一出戏剧。
在故事的结尾,瑞枝说到:“我们还足够年轻吧。还拥有足够的年轻光芒吧,还能重来一次吧......”
前夫说,“当然了。”
站在40岁的年龄时,所有的选择不同于20岁。泡沫经济下的虚幻如同20岁的年纪一般,有些华丽的外表。当泡沫破碎,才能看到虚幻深处的真实,或许就如40岁的一般。也许早早活的真实一点才是本书的真谛,再之,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来一次。
东亚儒家文化圈有着极大地相似性,瑞枝的前夫讲到“高林曾经说过,土地绝对不会背叛人,土地的价格也从未下降过”,这或许是我们根植于小农思想下根深蒂固的认识,土地是最不可撼动的。可是呢,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一切皆有可能,社会的稳定性早已被市场经济所打破。同日而语,日本或许真的和我们有些极大地相似性。
总之,很喜欢瑞枝的洒脱,也很想知道日花里长大的故事,应该会很更精彩吧!
《遗失的世界》读后感(八):女性:迷失之下的突围---评《迷失的世界》
身为一名读者,我经常会在看书的过程中无事从女性读者的角度点评一二。也许是因为自身的角度立场,所以我的点评可能很多的饿时候更容易对书中女性人物有着更多的感触和想法。所谓的点评有了个人的主观色彩,抛却正确与否的辩驳,仅仅遵循于发自内心的那份触动。这便是我经常在读书过程中由此及彼的领会罢了!
最近我读到的一部东方出版社引进的,获得了洞彻人性又让人难以释怀的口碑之作《迷失的世界》颇为值得一提。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触及到的是一个身处于泡沫经济时代下的日本女性的生活情感故事。
橙黄色靓丽的抽象画封面微微拉开着一段耐人感触的剧目。 小说之中的故事内容其实并不复杂。一个圣诞夜前夕,小说中的离异且时刻为抚养女儿,忧心生机的编剧女主泽野瑞枝为着如何养家糊口而思索着。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是她却是那样压不倒的在想尽一切办法努力着----又有谁人能知道她曾经是众人艳羡的对象——20多岁和地产巨子郡司雄一郎结婚生子,踏入上流阶层。这个前夫曾经为了她而背叛了婚姻,也同样因为出轨背叛了后来的她。对于大多数的读者而言,我们在看到这样的情节时无疑是对女主的同情和怜悯。没有婚姻的庇佑,只有爱情的背叛;没有钱财的保障,只有育儿的烦恼----如此的生活看似暗无天日。从最初的上流阶层坠入没有倚靠的自谋出路,泽野瑞枝的人生无疑实在太没有光明可言。尤其是小说为女主的创作的故事背景是发生在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的时刻,那我们无疑更感受到的是毫无期盼的绝望所在。然而,小说中的这个单亲母亲却还是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和女儿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她可以从零做起地去编剧;她可以从无到有的去拜托前夫带来的生活阴影;她更是不懈地把握着一切时机地去正视现实寻求突破----虽然他人眼中三十岁的男人是朵花三十岁的女人是堆渣,但是她却还是敢于去面对和寻找一切机会。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将编剧身份的泽野瑞枝推向了《我的记忆》创作。这是瑞枝为了维持生计而创作的剧本,这同样更是她创作《我的记忆》时抛开过去,展望未来,接受新爱的新起点。既然敢于直面过去,那么我们何尝又不是重审记忆呢!尤其是瑞枝最初排斥接受创作这个剧本到最后不断地拥有着灵感去完善和神话《我的记忆》,这足以见证着她内心深处不断强大的变迁。事实上,小说之中既有描绘和表现瑞枝这个日本女子从依靠丈夫到变得自我强大的过程。我们还可以借助着这里的故事了解着那个时代日本的时代变迁。一场泡沫经济奔溃的洗礼,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彻底自拔自弃亦或者是有如女主瑞枝这般有着人生的涅槃重生尽待我们的深入品味了。
总体而言,小说作品《迷失的世界》的内容是极其深刻的。透过这部作品,我们除了一窥日本一个时代的人们的世像百态,我们更欣赏到的是一个关于女子如何于迷失之下的奋然突围。
《遗失的世界》读后感(九):年轻 是因为依然有勇气的心 ——《遗失的世界》,另一种女权
年轻 是因为依然有勇气的心 ——《遗失的世界》,另一种女权
不得不承认,第一次听说林真理子的名字是在《不愉快的果实》番剧大火之时。那个时候就感叹,日本编剧的脑洞真是大的可以,经常可以把不伦讲的这么起起伏伏。《遗失的世界》仿佛是在告诉我们,编剧的生活简直就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最好的诠释。
女性作家仿佛天生就有一种优势,就是能够把人的感情故事讲的细腻而真实,不像是虽然也常常写情感,但是不会把情感当做一种推动力量而通常只是一种背景的男性作家一样,让人觉得隐隐有一种隔离感。
《遗失的世界》是一部连载作品,这也意味着,在作品的书写过程当中,不免会受到读者和外界评论的影响,并且因为需要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章节之间也通常很有起伏;但是大牛和一般人的区别在于,你不会在《遗失的世界》当中见到生硬的转折,通过编剧泽野和她创作的剧中剧《我的回忆》,人们能够见到在泡沫经济时代的五光十色的现象和如梦如幻的生活,人们回忆起那个时代的语气,以及那种金钱和奢靡营造的纸醉金迷的浮华感。
编剧泽野在人生最好的时候遇到了日本这个国家最为狂热和“青春”的时候,人们疯狂谈论金钱、土地,这种暴发户的气息,就和她不断出轨的因为时代而忽然变得炙手可热的前夫一样,都有一种隐约要陷落的征兆。大厦将倾,当8年后,已经离婚的作为单亲妈妈独立抚养女儿并且在编剧界努力挣扎不断尝试的30代女性,她遇到了曾经是她前夫的乙方的建筑师,以及自己编写的剧作当中担任年下角色的男性演员,她会有什么样子的抉择……
林真理子给了我们一个不容拒绝的设定——当我们面对已经不再年轻的肉体,我们的心是否还能够重新出发——这个设定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依旧是毫不过时的。想起前段时间被改编的面目全非的打着原作女权但实质上却是“伪女权真白莲花”的剧版《我的前半生》,同样是离婚女性,泽野给我们展现的是不一样的立场。出轨是现实,但当女性意识到,当自己鼓足勇气,依旧可以找回那种年轻时候不可一世的勇气的时候,她们就会拒绝那种被男性玩弄并且用轻蔑语气对待的可能,去找寻自我。
“我决定再活一次。”这像是职场女性的宣言,也更多的是女性自我寻找价值和定位的一种方式,情感和生活会是女性生命当中的一部分,但不能成为压迫她们的砝码,在见识过“那个时代”的男人之后,作者为女主角找寻到了另外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告诉女性,她们应该能够对自己的感情说不,也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说YES,这某种意义上,是另一种更加令人骄傲的女权,女性应该能够决定自己的感情和未来,而无需受到其他男性、女性甚至社会环境的影响。 年轻,是因为依然有勇气的心。
《遗失的世界》仿佛是在讲那失去的繁华,但是当我们剥开那纸醉金迷的迷雾之后,我们会发现,沉淀下来的那种踏实的东西,那种能够让我们自我决定自我方向的脚踏实地,会是我们更加应该珍惜的珍贵的东西。希望我们也能找到这样的剧集和故事,来代替那种家长里短和玛丽苏的精神鸦片,让女性能够不再成为某相亲网站和某知名品牌二手车广告当中的那种可以被物化的角色。
y 林怿 2017-8-6 17:30:38 写于御庭园
《遗失的世界》读后感(十):泡沫经济的那个时代,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最近几天在看林真理子的《遗失的世界》,之所以想读这部小说,是因为它有讲述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事情。假如三十多年前日本面临的泡沫经济(1985-1991)可能之后我们也会遇到,那么我们未来会面对的场景大概会有哪些呢?我特别想去了解一下,而文学小说不至于那么枯燥。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度让我觉得很亢奋,里面回顾的泡沫经济前日本的繁荣景象,我觉得和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特别相像。在此,举几个例子。
拿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房子来说:
瑞枝接受文香写剧本的邀约之后,开始整理资料,在十年前的杂志和报纸复印版中看到了很多关于住宅宣传的广告。虽然说是在城市中心位置,但一套三室一厅的旧公寓竟然能标到五亿日元。不过过了十多年,瑞枝难以置信,觉得应该是其他国家的事情。现在,一套无论多么豪华的公寓也就两亿日元,可从当时的报纸上看,连琦玉县和神奈川偏远地方的公寓每一套动辄也是超过一亿日元的。文香告诉瑞枝,她们电视台的同事当时就有人花了一亿两千万日元买了一套代代木真不怎么样的公寓,他同事当时认为如果不买一辈子就买不起了。如今那套公寓连六千万日元都卖不了,只能心痛着还贷。
拿消费来说:
奢侈品、艺术品:当时的日本日经指数上涨到了38900点,大量的余钱流向了海外。日本人不断到欧洲、美国购买高价的奢侈品。不只是奢侈品,名画也是当时日本人购买的目标。某企业斥资53亿日元购买梵高的《向日葵》好像就在昨天一样。那些什么都不懂的老爷子,花了几百亿日元购买印象派的作品,认为如果买了梵高、雷诺阿等进入教科书的画就安心了。
购车:当时日本刚刚生产了一辆车,是丰田基于打造奔驰级别的国产车理念生产的高级车,因为人气太旺,据说即使提前预约也要等一年半到两年才可以买到。作为日本知名建筑师的高林,拥有了这部新车,在和瑞枝一路的车上,说得那句:“如今的日本,真的是很厉害。无论是车,还是其他什么东西,都能制造成国际水准。我每次开这辆车的时候都能真实的感受到日本的潜力。”可见他们当时对日本的腾飞是充满信心的。毕竟他们在泡沫经济时代时,曾经自夸为:“卖一个日本就可以买四个美国。”
购物:日本当时确实很有钱,无论是哪家航空公司,从日本出发就坐满了乘客,且头等舱都是坐满了的。被誉为“时代宠儿”的郡司在与瑞枝结婚前,专门带她去了欧洲一趟,就是为了买衣服,在头等舱里,郡司说了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他说:“这是因为大家都太有钱了,着急花出去。”他们在罗马,尽管还不当季,穿着牛仔裤、腰间挎着小包的日本人很多,熙熙攘攘地走在罗马街道上,即使最早去阿玛尼店里,也能看到一些学生模样的日本女孩正在购物。
拿留学这件事来说:
那时候留学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是精英的特权了,在这个时代已经开始演变为有钱人的选择。从大家闻所未闻的美国大学毕业或者肄业的富二代们用过于抑扬顿挫的英语兴致勃勃地高声交谈着。
我们对这些场景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看完之后,发现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还不错,值得推荐。我特别喜欢瑞枝和她女儿日花里日常对话的感觉,特别是日花里在看到瑞枝编剧的作品《我的记忆》时,讨论自己的爸爸曾经的辉煌,问道:“我爸的钱,是真的全没了,一点儿都没有剩下吗?”觉得这小姑娘好可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