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门口的陌生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大门口的陌生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4 03: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门口的陌生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门口的陌生人》是一本由[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门口的陌生人》精选点评:

  ●无关内容,但是校对做的太差了

  ●行文流畅,文笔俱佳!今日的珠三角地区、港澳地区,多少有着与北方的截然不同,部分延续于此。社会红巾军一章有着电影般的紧张节奏感,很喜欢。

  ●不愧是魏斐德的成名作,短小精悍,干货十足,很多细节耐人寻味,枕边书,值得一读再读!(广东人真是强悍!)

  ●能把事情讲述的清晰简单太考验功力了,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花了很大的功夫去揣度表达。译后记才是作者学识情怀的冰山一角吧,叹为观止。

  ●有意思的研究,结尾颇为讽刺,弱点是后半本叙述得略杂乱。关于汉奸以及并非爱国而是爱宗族地区的观点分析得很犀利。

  ●团练,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占领广州的治理,上海开埠经济上的冲击都动摇了清政府和儒家的统治

  ●只是描述了一下事情经过,分析评论不多,并且局限于三元里也难以形成有意思的观点,更别说成系统的结论了。

  ●这本书代表了海外中国研究从关注近代中国上层活动(政治、经济的叙述)转而关注社会现象、组织和运动。虽然读起来感觉有些平淡(不知道为什么没啥感觉),但是从整体来看还是不错的。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文末附录关于作者写布洛赫的论文。

  ●常读常新

  ●Strangers at the Gate.

  《大门口的陌生人》读后感(一):一场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一场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很容易理解的一本书,有作者的时代印记。

  联系:19世纪的英国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

  比较:排外主义在中国和法国偏远乡村发生的共同原因

  思维要广。

  此外序中的一段话“任何一个研究地方史的人必须研究当地的官员,包括知县、知府、巡抚、总督,还得研究国家政策及政策的制定者及国家级的官员。另外,还得研究官方以外的各种地方势力,和各种各样结社以及这些结社的运转状况。当地的经济状况也不可忽视。因为所有这些都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因素。”(《世界的魏斐德:中国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访周锡瑞教授》)

  《大门口的陌生人》读后感(二):大门里的我祖宗-对照看了俩版本,看完写了三遍笔记,感觉弄清楚点儿了。

  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读书笔记

  “引子”中有如下我觉得值得记下来的东西:

  -P6 魏斐德继承了列文森有关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的见解,即认为未来的世界史应该是民族文化和普世价值的和谐共存。

  -P25 对于儒家来说,文化就是一种技术。掌握了它们,包括文字,就意味着可以统治野蛮无知的弱者。

  (有趣的是蒙古人和女真人给儒家上了两次课。而儒家又以屈服于女真要痛快于屈服蒙古,而别了吧扭地主张了一下自我)

  而当时广州城里的满族官员中,尤认为广州的汉人(也就是老百姓,没有“月例银子”可以领的那帮人)当中多“汉奸”。而且直接使用“汉奸”一词。这就很好玩儿了。

  -P39-40 黄宗智划分的美国三代汉学家。并指出魏斐德的汉学研究“以西欧史中流行的社会史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史”

  以上引子笔记。

  全书来说,开宗明义,要写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的中国,实在是要写中国面临被动进入全球世界的过程。

  当已存在的社群无人代表其利益,没有良性的方式来参与上层建筑;当既有的社会组织方式不能契合实际社会分群,则人群必然寻找其他方式来自发组织。常见的是使用宗族,又有常见的是产生黑社会,再则有党派(是以“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其实他说的这个历史过程起码延续到了孙的同盟会、毛的CCP,这其中中央政府都是一种无法应对的样子。

  无法应对,则以打以杀。

  以下记录一些有趣的段落:

  第二部分《抵抗的政治》。对于中国政府,是否能说与英国人开战是个大问题-于是也没法停战。因为根据《孟子》,承认与人作战则是承认对方为平等的国家,而非“化外蛮夷”。

  第二部分《进退两难》。中外翻译史上曲意逢迎之一个例子:《五口通商》的“口”在中文文件中是“港口”,但是在英文文件中是“城市”。由此产生英国人有没有权利随时进入广州城的问题,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此处应注意英国政府和社会对中国也有曲解之处。他们当时以为打赢了鸦片战争就能彻底解决中英之间社会对接的问题,而且直接形成商业利益。但是社会组织方式、文化的全面不同导致他们落了空。事实上欧美文化这种对利益的直接最求导致了当时的帝国主义和殖民地时代,后来也导致了他们走过这个时代。

  到1900年前后广州十三行除了伍家的怡和洋行之外都已“穷困潦倒”。本书写到了专卖制度的被打破和其反动,那么怡和洋行又发生了什么?

  146 中国历史上各个“思想运动”、“革命”不论最初教义如何,很快就会变成世俗政治的,纯粹、传统形态逐利的。比如“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刚刚发明了画符治病,他儿子张衡已经在四川以教派名义圈地了。一切追求无非财产重新分配。

  147-148 中国历史观本身就是一个循环过程,而不是进步-这叫“轮回”,且被“弥勒信仰”安慰着。这就是鲁迅的祥林嫂的门槛所通向的地方。

  第四部分《合作的政治》。中国政府于是进一步对现实感到迷惑不解。放开了团练,也不能改变广州被占领,英国人的来和去其实都是自行决定的。(本书开头就记述了西方记录中的“三元里”战斗)。至此,中国政府已远离那个现实的世界。稍后,它将被中国民间社会和外部世界同时抛弃。

  《大门口的陌生人》读后感(三):官府、地方与他者:魏斐德与他的地方史研究

  《大门口的陌生人》读后感(四):另一个视角下的近代广州城

  很多史学家将太平天国看作是世界上最具有灾难性的内战,在这次长达15年的叛乱中长江流域的省份几乎只能看到腐烂的庄稼,冒烟的村庄和野狗。宁波变成一座死城,河道里堆满了死尸,没人能想到这是一座曾有50万人的城市,在这15年内,共有1000W人到2000W人死亡。

  太平天国作为时代的分水岭,使旧中国分裂成各个势力小块,王朝削弱之后军阀混战,所以在太平天国的起因是一些史学家研究的课题:

  鸦片战争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签订后,新的口岸开辟,导致茶叶等商品流入上海,使广州的贸易地位大大削弱,导致长江流域的运茶路线上的劳动力失去工作,大量劳动力成为游民,平衡被打破,上万的游民被匪帮和秘密组织招募,社会动荡,更导致更多人失业,广州的茶叶贸易额下降一半。

  而另一方面则是团练士绅阶级的崛起,使这个秘密阶级的壮大,从而使社会走向无序和失控。

  还有一点就是对于洋人的态度上的转变,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卷入世界史,在这两次鸦片战争中人们对于西方的态度从反抗到自治到合作的转变。

  所以在这段时间的内在逻辑整理后为:西方入侵——广东团练兴起——士绅阶级社会地位转变——阶级矛盾激化——秘密会社和太平天国——社会更加无序——儒家学说遭到质疑——奔溃前奏。

  这本书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不同于历史书上的世界政治史和精英人物史,战争与条约,外部世界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与中国对于其的回应——而是着眼于社会的地方志,从大处看到细处,探讨鸦片战争对于社会民众与底层的影响。

  社会阶层:

  团练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却不显眼,他是属于地方士绅训练的非官方的民团,当社会危机时,他们作为保卫地方的一种形式。官方正式招募的雇佣名称为“勇”,而地方自卫的队伍称为“团练”。一般来说只有在正规军不足时,他们才会出场。广州的勇基本都是半职业的战士,他们是在广州宗族和地区的械斗训练出来的,这是这个省份穷苦家族的一种军事传统,宗族争斗是一方面,另外因为沿海地区特有的海盗骚扰,也使乡村不得不组织团练。

  19世纪广州社会各种复杂的组织,包括团练、公行、秘密组织、士绅委员会、公所、宗族,宗族是异于其他地方的一个集团,是广州最基本最普遍的群众组织,广东十分讲求风水,祠堂是家族的圣地,只有富裕的宗族才有能力得到吉利的地方,祠堂中供奉着祖先牌位,四代以上需要移走,换另外一种形式放在祠堂中,祖宗牌位代表了一种社会价值,这种情况导致了宗族社会团体的形成。它是省内最大的地主,掌管着族地的收入,由族内长者掌管,用于助学、救济等作用,宗族作为族人的保护伞,但同时会在族人中征收高额的地租。

  当两家势力和财力较大的宗族因为土地等问题争执,就会兵戎相见,两家便会筹划一场战斗,族人集合在祠堂中,他们得到保证,受伤者有赏,死者奉入祠堂荣誉,残疾享受终身补贴,杀死的人会有人去顶凶,他的家属会得到宗族基金的固定收入。宗族械斗也成为了广东的地方病,很多地方设高墙碉堡,训练乡勇。所以为以后的大规模的暴乱提供了土壤。

  神秘组织:

  近代出名的神秘组织首指三合会,尤其在广东。三合会起源于太晚,后来迁移到福建,在白莲教叛乱后散布与整个华南,后来是叛乱的形式都是以反清复明作为名义,这种民族优越论一直是神秘社会的理论要素之一,人种为其中的一个纽带,另外复国主义使人们想起旧日的好时光,另外这种情况使这种组织不同于当时的贼、盗和造反者。

  盗是乡村中小股随意抢掠的一伙,人员变动,而贼则是有着长久的相互关系,他们住在山林中,不与农民合作,收过路费,绑架行人,袭击村庄劫掠城市。造反者则是目标不同,不是单独的结伙抢劫而是明确的推翻统治。

  全书脉络:

  全书从三元里抗英开始,即鸦片战争时,人民自主抗英,团练在朝廷中暗中鼓励下走上舞台,各地方士绅捐款组建团练,战争结束后团练却不好解散;

  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州士绅通过抗议和骚乱阻止英国人入城,民间出现除汉奸活动,农村不断发生杀洋人的活动,朝廷正值强硬派当道,团练运动又一次兴起;

  团练活动也间接破坏了原来的地区宗族制度平衡,使很多穷人转向地下会社,如三合会和太平天国。社会动乱使维稳费用上升更加导致税额增加,又正值广州金融紧缩,大量劳工失业,村庄起义社会动乱,红巾军起义后,叛军包围广州城,但因为叛军也向民众索取抢掠,使民众转向支持政府;

  一年后叛乱平定,政府开始大清洗,广州城中7万人被杀,这次的清洗使士绅彻底掌握了农村的统治权,但团练就开始强征税收聚敛财富,民众对其厌烦,开始不支持团练,拆除了广州的防御工事;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联军攻进广州城,朝廷暗中支持三大臣组织反洋人抵抗运动,重新壮大团练,但均战斗失败,朝廷中抚夷派占上风后,下圣旨否认组织抵抗,民众不再给团练捐款,断绝资金后乡勇转为土匪,地区又开始混乱;

  而英国方面强硬派当权,开始组织巡逻队维持治安,反抗的村庄被夷为平地,人民受够了混乱的社会,开始接收新的统治者,并且开始向联军情愿要求革除地方的腐败,联军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稳定的力量,联军在回味这些胜利的甜蜜后,认为没有必要惹其他麻烦,英法联军主动退出了广州城。

  实际上全书在描述各个事实中,说到很多问题,信息量极大,面也非常广,因为视角从大向小处看,更能体会到当时混乱的社会对于民众的伤害,人们也对于稳定的渴望,社会的阶层一遍遍的变更,权力势力更迭不停,只有草民如衰草,一代代枯黄,更多唏嘘,读后回味良多惘然若失。

  《大门口的陌生人》读后感(五):战争的真理只有武力,战争的正义只有胜利。

  1.费正清的“冲击—回应说”理论——中国传统社会超稳定的结构,不可能发生根本的、内部的变革,只有外来的冲击才能使中国突破传统的束缚,发生与世界同步的质的变化。 2.全书的结构: 第一部分通过对三元里事件中,政府、英国、士绅、团练、人民的不同态度的研究,开始了中国1840年以后的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的标题“大门口的陌生人”处理的是中英《南京条约》之后广州城乡民众反入城的运动,同时还包括这一时期团练、社学的异军突起、对条约的不同理解,以及所谓反入城胜利的社会后果等等。 在第三部分中,魏斐德对华南社会的各阶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包括宗族阶级、秘密社会、太平天国与广东以及红巾军的叛乱。 在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中,魏斐德让我们看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广东被迫纳入世界体系的艰难进程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反抗。广东人从对英国人的冲突对抗,慢慢转化为服从依赖的过程。 3.对于儒家来说,文化就是一种技术,掌握了它们,包括文字,就意味着可以统治野蛮无知的弱者。 4.如果说早期的团练起到了团结地主与农民的作用的话,那么鸦片战争之后,由于经济危机、宗族关系、反洋人运动等使得乡村联合,团练不再是民众自卫的手段,而变成了掌握在有钱名人手中的社会控制机构。士绅阶层在两次鸦片战争之中地位显著提升 5.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超越宗族的秘密社会,从而使在传统中国社会中起到润滑地主与农民关系作用的士绅阶层,攫取了帝国的权力,促进了的崩溃。 6.“费莱明叛乱、瓦特泰勒起义和泰波利分子都认为他们的统治者与外国人站在一起、利益一致,他们强烈的仇外情绪是同不甚明确的社会不满联系在一起的。 7.这一次向秘密的、潜藏的、非理性的事物求助,恰恰预示了之后的义和拳变乱。也就是说,朝廷本身开始求助于中国文化中更为蒙昧的部分。在此之后,毫无疑问,中国的军事实力愈是无望,这一类观念就愈是流行。 8.三元里起义既非纯粹自发,也非农民领导,它是团练组织中的一类,依赖于士绅们谨慎而得到官府准许的领导。 9.既然地位与权势息息相关,财富就必然通向官场。 10.对广东人说来,“汉奸”一词凝聚了所有以上所描述的反对城市、反对商人、反对洋人的感情。 11.种族偏见,它使人们能把印象归纳为各种单位——“吸收所有的在观念上和感情上同一气味的东西”。 12.当时中国全社会交往是不均衡的,农村与城市的割裂,民众与政府的割裂。政治官僚机构把这个帝国集结在一起,它一旦崩溃,国家就会分裂为较小的、相对独立的地区。这种相对独立既是经济上的,也是语言上的。广东省就是这样一个地区,有着强烈的忠于本省的情绪。 13.无疑,广州城周围众多操不同语言的群体的存在,使他们从族群的角度区分“我们”和“他们”。但另一方面,同外国人的长期来往又使他们有另一种一体感。内部的一体只有当它面对另一个外部集团时,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 14.孙中山革命的兴中会起始于广州并不是一种巧合。但在三元里时代,这种排外只是原始的民族主义。它缺少普遍一致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对于一种有活力的政治意识是必需的。明确的目的。 15.农民一旦被动员起来,要把他们安定下来就绝非易事了。一群受过准军事化训练的暴徒。 16.外则礼重怀柔,内则允孚舆论。治国纲要…… 17.民众宁愿兵戎相见,而不愿到地方官的大堂上去申诉。因为在那里,他们会遭到勒索,或被迫接受不可捉摸的审理。(乡土中国、无讼) 18.近代经济的到来(不论其是否与外国征服相结合),都可能,而且肯定会使亲族中一些家庭富裕起来,而另一些家庭则陷于贫穷,从而瓦解亲族社会的平衡,或者破坏亲族关系本身。传统的血族复仇制度可能而且确实会“失去控制”,并产生罕有的仇杀和残酷的恶棍;阶级斗争的因素也就开始进入其间。这是产生黑手党的原因,也创造了三合会。(现代经济对人的异化,进一步割裂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19.秘密社会代表着另一种人为创造的但却又非常完整的社会制度。入会就是新生,就是进入一种新的永恒的关系。社会差别就会被废除,一种伟大的统一就会出现。(所以黑社会需要一套自己的逻辑,许诺参与者一种新的社会模式。) 20.愤怒,甚至内心的狂想,使许多人转而反对这个制度。这样与人疏远的人,一般会转向秘密社会。杨加进了“实际”的种族情绪成分,这对于发动一场革命运动来说是必须的。 21.曾经存在过的三种造反者各找出路:大股的叛军已回到多山的交界地区,恢复了之前那种非法存在的状态;海盗与河匪则驶入海中,他们在未来的岁月中将使英国人和中国人都同样感到困扰;秘密社会的小股不满者则仍留在原地。 22.既然没有地方官府的力量去平衡士绅的统治,对于地方上的上流人士说来,保护农民和调解纷争的公共必要性也就不存在了。(人总有不断追求更多的欲望和需要。) 23.实际上,抛开其名分与职能,士绅已经变成了寄生阶级。所有这些不公正都是19世纪中叶权力平衡破坏的直接结果。团练、反洋人主义以及造反破坏了政治生态,也分裂了社会。革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24.(英法)联军指挥部还在三角洲地区建立了一种社会保护制度。巴夏礼与阿礼国停止了苦力买卖中罪恶的“猎仔贸易”和城市官吏对广州小店主3%的“抽厘”税,这一举动也赢得了成千上万农民和商人对他们的感激。很快,三角洲地区的居民开始向联军指挥部要求革除地方上的腐败和不公正,而过去他们是向中国传统的政府提出这类请求的。事实上,当英法联军不干涉地方事务时,人们反而忿忿不平。(冲突——对抗——服从。) 25.例如,在石井团练总部被毁时,“九十六村”地区的反洋人主义即开始销声匿迹。英国巡逻兵一出现,乡中长者就在村边排列成行,极为有礼地欢迎他们。(总有跪的比较快的) 26.无论一个学者自身的境界如何高超,若无献身于伟大事业的精神,那他/她不过是个躲在清静中端稳一个饭碗的职业者而已。治学,要有境界,要有热忱和大爱,还要有勇于牺牲的精神,方才显示真正的意义。 27.思想,自由且自我产生,亦只能自立地存在。 28.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建议。 在一个历史进程中显而易见的状况,在另一个历史框架中也许会被忽略。了解前者,有助于发现后者。 解释持续存在的史实错位。在现代人类学解释了家族的社会功能之前,罗马宗族一直被误解。 帮助挖出导致历史现象的原因。 29.历史是“人在时间中的科学”——不是在静止时间里的,而是在一个不停演变的持续中的科学。 30.而历史学者必须不断探索任何机构和组织产生的源头——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演变、重整和跌宕。 31.历史的真正现实主义在于懂得人类现实是多面的,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物。 32.机构、法律、改革,这些都不是为存在而存在的,它们是应具体社会需求而产生的。 33.人民并没有他们以为的自由,他们生活在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心理条件中……他们只能按周围环境所具有的,整个社会现实所允许的来做自己。 34.通过揭示历史传统,我们能给予我们的国家她所需要的团结和道德力量。 35.史学家的首要职责是“对生活体现兴趣”,这样他才能通过当下去理解过去。反过来说,人通过历史知识来理解现实,所以理解当下的能力是“历史学家的重要职能。 36.人在取得了对生存最高程度的理性驾驭之后,若不再具有理想,便成为仅有冲动的生物。 37.战争的真理只有武力,战争的正义只有胜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