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先知中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先知中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08 02:12: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先知中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先知中国》是一本由余世存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先知中国》读后感(一):首本写先知这个概念的书

  还没有完全看完,书中每一个人物故事都可以独立阅读,毫无违和感。

  被里面的内容惊醒到了。作者梳理了这些先秦人物的事迹,我想不仅仅只是梳理出来而已,后来看了序,感觉许倬云老师还是很有先见之明,指出:作者是借这些古代“先知”借题发挥,实在是希望我们自己知道自己身处的时代和思考如何自处。

  《先知中国》读后感(二):先知还是算命先生?

  29位先秦时代的“预言家”被当做所谓的先知来纪念,可文中充斥的却是因果报应之类的隐喻。与余世存的《非常道》等相比,此书无论思想性还是现实意义都显得比较散漫。读完,竟无法领悟作者写作本书的真意,也许此书并非给愚钝的人读的。29位“先知”的所谓预言,都是后世根据结果著书立传进行解读的,并未有多少“先见之明”,反而有好多的“唯血统论”、“唯出身论”、“唯报应论”之类的腔调。也许是因为是作者多年前的评论集,倒有诸多内容在书中颠来倒去地重复。

  《先知中国》读后感(三):一本很好的先秦"预言"史料汇编

  这是一本很好的先秦"预言"史料汇编,为这个汇编多给一星。

  但作者把这称为先知,逻辑基础就有问题。作者认为,如果这是假事,史家为什么要郑重的记载下来呢?可是作者没有想过,一个人一生中会说多少话?这种政治家,一生会做多少个预言?说错的预言有被记载下来的必要吗?一生中"猜"对了一次,就是先知了?

  总之,也许这些事迹都是真事,但称之为"先知"毫无缘由。

  《先知中国》读后感(四):智慧的泉源——《先知中国》

  原创文字,本人授权维权骑士(http://rightknights.com)对我发布文章的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转载请告知。

  《先知中国》读后感(五):29个先知,3000年世道人心

  箕子(纣王的叔父)预言了纣王的结局,预言了叔虞后人即晋国的强大。他在辅佐朝政时,看到纣王吃饭时用起象牙筷子,感叹说:“彼为象箸,必不盛以上簋,将作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天下不足矣!远方珍怪之物,舆马宫室之渐,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这个有名的“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故事为后来的哲人韩非子、史学家司马迁等人记了下来。

  箕子的意思是,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制的碗、白玉琢的杯。有了这些珍贵的器皿肯定不能吃粗豆做的饭和野菜汤,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葛短衣,也不再愿住茅草陋室,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室。这样下去,我们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必要去征收远方各国的奇珍异宝。从象牙筷子开端,我看到了以后发展的结果,真禁不住为他担心。

  《先知中国》读后感(六):品先贤思想,迎时代巨变

  “先知”一词玄而又玄,恰恰是这种玄妙意味吸引我读此书。

  但是,通读下来,没有太多玄而又玄的解读,倒是使人深深感到了古代先贤言论背后蕴含的哲理意味。我国古代占卜文化兴盛,国君打仗之前都会进行吉凶占卜,笼罩在巫文化和巫思维中的古人们,用自己的方式生产生活。很多人认为巫是一种迷信,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糟粕,就像是《芈月传》里:楚威王三年,太史令唐昧夜观天象,观得霸星将至。唐昧向楚威王禀明后宫有孕者定有霸主,大王询问于后宫,得知莒姬宫中一媵女向氏已怀有六月的身孕,故而龙颜大悦,认定其所腹中所怀为霸星。可见,巫思维对古人影响之大。

  余世存老师书中的“先知”也与占卜、巫文化密不可分。如大禹、姬昌等,大禹是巫王一身的人,姬昌著《周易》,他们深谙占卜之道,但是又能对事实进行合理的推论,在他们的预测中,带有明显的推理色彩。大禹预言了酒的危害,芮良夫预言了西周的衰亡,臧文仲预言了宋国的中兴,与其说他们是先知,不如说他们是见微知著的智者。 箕子通过商纣王一双象牙筷子,而推断了商朝的灭亡。

  这些时代的先知,用一双慧眼,洞察了很多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对未来的走向进行了合理的预测,留下传世之言。而后来,他们的预测都成为了现实。我们总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古人的智慧是今人的财富,现世的安稳也需要危机意识,《先知中国》介绍了古代先贤和被尘埃掩盖的历史人物,同时也传播了历史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更为可贵的是,它对我们的未来,也提出了同样的警示,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体会。

  《先知中国》读后感(七):先秦时代的先知历史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先知?是外国宗教神话中的神么?这世界上真的存在这种人么?带着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还好书中记载的都是真实的历史,而不是神话故事。这本《先知中国》由余世存著作,里面记载了那些影响跨越时间的人,我们的历史或多或少都受这些人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人,如今的世界可能大不一样。那么这样的人的存在到底是对世界有着怎样的影响呢?书中都有解答。

  书中记载的是先秦时代的历史,这些人物大部分都是被人们感到陌生的,别的不说,就说余世存能够找到这些人物,并且能挖出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已经是了不得了。这几位先知,在历史中的地位不高,却影响巨大,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于他们的看法褒贬不一。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跟你说,他预见了你的一声,然后他把这一切都讲述给你,你听完之后每天都过着已知的生活,这样一来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虽然书中的这几位先知也没有这么邪乎,有的只是碰巧猜中,大多都是通过知识的沉淀,根据历史和趋势来推断未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多事在你一开始做的时候,结果就已经注定了。你可以选择逃避,也可以选择提前预知结果,两种选择没有对或错。对于自身的一些对或错,有时我们不必太过苛刻,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就算这时代再怎么混乱,我们的内心也应该坚定不移。说回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先知,要想看懂外界,首先要从自己开始剖析。根据书中描述的29为先知来看,他们的预言的根源都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教会了我们一些方法。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人很伟大,也可能觉得这些人很幸运,但总之他们的的确确预见了未来。提在预见未来,代表着我们可以实现采取相应的措施,人们的生活都是朝着某一方向前进着,而当你掌握了先知的能力,可以预见未来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的一生必定会有所作为。具体的做法没人能够教会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像书中这些人物一样,在时代的巨变里把握自己,看清命运。

  这本书对于了解历史有着很大的帮助,文字生动易懂,也是一段有趣的历史。

  《先知中国》读后感(八):展望未来

  所谓先知,就是能够预见未来的人,在圣经中有过记载,但是那些只不过是写神话罢了,在余世存的这本《先知中国》中,的的确确记录了那些被称为先知的人。这些人并不是拥有超能力,他们可能只是恰巧猜到了,也可能是通过自己的论证,总之在古时候这些人或多或少道出了未来将会发生的事。书中列举的这些中国先知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然而促使他们成为先知的根源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真正了解生活,从而完全认识自己,这样一来就获得了主体性。

  历史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来写,看事情的角度也有很多,可以说在这本书中,余世存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形式。余世存说,在现代他也遇见过几位先知,其实先知不仅能预知未来,并且好要有能力改变未来。真正的伟人都是寂寞的,先知也一样,他们的思想超前,往往身边的人都跟不上他们的思维,所有有些想法也只能憋在心里,也是一件挺不痛快的事。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相信先知的,哪怕明知将会发生,人们也不愿去相信一些东西。人活着的动力就是前方充满未知,如果已经知道了一切,那么所做的任何事都将没有意义。所以说这些先知在普通人民的眼中,并不是必须的,这样一来就更加拉远了两类人的距离。在我看来,那些先知就像是如今学校中的学霸,这些人什么样的难题都打得出来,却连最基本的聊天都不擅长,可能有得必有失吧。

  本书采用纪传体形式讲述历史,主要针对先秦时代的那些先知来展开,这些人物在课本中几乎很少被接触到,也没有过什么著名的事迹,所以大都不被人们所熟知。挖出这些历史,让我们认识了一些很重要的人物,从中得知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研究历史的目的更重要是在于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预见未来,为人类设计发展社会的理想方案。人类是矛盾的,探索未知是人类的本性,但是挖得太深有时又承受不了,说到底展望未来不过是为了自己能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方向是对的。

  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主角,也都是相互独立的人物传记,以这种角度来看历史也是一种别样的心情,同时还能学会在时代的巨变里把握自己,看清命运。

  《先知中国》读后感(九):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

  读《先知中国》

  作者:姽婳小术

  说起来也是缘分,一六年八月的时候,我看了余世存的“立人三部曲”中的《安身与立命》,书里的人物皆生于乱世,却从不苟且。非常巧合的是本书《先知中国》里的人物,也生于乱世,不同的是作者在本书中讲述的不是关于他们的生存,而是他们的言行。

  先知。汉语词典解释为:了解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人,也可引证为认识事物在众人之前的人。而本书就是讲述这些能认识事物在别人之前的人。

  《孟子·万章下》有语云:“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历史上不缺乏预言家,比如中国有名的袁天罡,但是我们首先要知道的就是,袁天罡本身就是一名相术大师、风水大师以及星象学家。所以他的预言大多都是根据自己的所学以及风水星象演化而成。《先知中国》一书也有预言的成分,以先秦时代的29位人物为介绍,讲述了每一个人所说出的带着预言的话,并最终成现实的历史故事。有区别的在于,人物和袁天罡不同,他们没有对星象的研究,却又有着对事态演变的洞悉。而就是这份比常人更清晰的眼界,使得他们在一些大事上有着比常人更敏锐的直觉,并且将这些直觉抒于口,见于史。

  《先知中国》一书,让人了解到历史上乃至当下社会里,那些有些科学难以引证的对事件有着未卜先知能力的人。他们每一个人物融于群众团体,他们可能是渺小的,但也可能是庞大的。

  本书可以看作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带给你前所未有的感知,你如果把这本书当作童话故事看,那就大错特错了。正如作者标题里说的那般:巨变来临,我们如何自处。作者写本书不是为了带个读者一个个幽默诙谐的历史故事,让你看完觉得古人很厉害就完了。作者想要通过这些故事,带给后人们一些启示,而这些启示,就如同书里的先知所预言的那般。

  书中的先知,大多通过身边的人事,而看见人和事物的结果。这就像佛学里的因与果,佛教轮回之说,有什么样的因,就会受什么样的果,善有善缘,恶有恶果。既然如此,那么当下社会呢?是否也是如此?

  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冰盖萎缩等等危害发生的因是什么?大多都是因为人类的一些自然破坏,导致生态不平衡,从而引发的一些世界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终会引向何处呢?这些因最后的果又是什么呢?

  作者说:看清命运。如何去看清,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发现和探索。当你找到并追溯到事情的本源,洞悉这件事情后面大致的走向趋势,从而掌握命运。当然,也许很多人并没有这样去剖析一件事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修正自身,从己出发。

  《先知中国》读后感(十):不伦不类的中国先知们

  作者余世存曾经编纂过《非常道》,一本近现代人物的言行录,堪称当代的《世说新语》。当年读过,耳目一新。如今作者似乎有点儿走火入魔,写了这本不伦不类的《先知中国》,记录轴心时代中国涌现出的众多思想家、政治家和智者,作者将他们称作「先知」。

  「轴心时代」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哲学发展理论,指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前两百年之间(对应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主要宗教背后的哲学几乎同时发展起来。「先知」更是西方宗教里的概念,他们向人们传达造物主的神谕。将这样的概念套用到中国,本就有点儿水土不服。中国并没有宗教传统,我们的造物主女娲是一位母亲的形象,留下的神谕就是让我们好好过日子。那么中国的先知干什么呢?作者在前言里说,传达天命。可是,中国的「天」又是个非常含糊的概念,有时候指的是不可预测的运势,有时候指的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有时候又指民心所向。作者并没有厘清这个概念,就在书中混淆着使用。从人物的入选标准来看,所谓「先知」更像是我们常说的「先贤」。把西方「先知」的鞋穿在中国古代先贤的脚上,我们看着不伦不类,先贤们怕是也很不舒服。概念不清,是本书的第一个问题。

  作者选择先知的一个比较明确和硬性的标准是,他曾经做出过准确的预言。这个标准的最大问题是可用又可信的资料太少。很多预言的真实与否十分可疑,恐多为后人的附会。因为历史写作本就有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性记忆,先贤做出过诸多预言,不中的已埋入历史的尘埃,名标青史的自然都是中了的。而且,中国的历史写作者看人记事喜加道德滤镜,所以那些指责失道寡助、被指责者恰又结局不佳的预言常被大书特书。更何况,书中的多数事件作者根本没有列明出处,只囫囵地说有人、后人、历史学家云云。为数不多列出的出处里还有不少是《东周列国志》。一本明朝末年的演义小说都成为史实了,实在不值一哂。真实性可疑,是本书的第二个问题。

  为了凑数,作者不得不降低标准,有些先知的所谓预言不过是只言片语,说中完全是靠撞大运,如同写着「今日有雨」的字条。有些预言则更像是诅咒甚至谩骂,好比说,甲说乙:你那么坏,早晚得倒霉。过了两年,乙倒了霉。按照作者的标准,甲就算是先知了。更有甚至,有的先知根本连诅咒谩骂程度的预言都没有,他们能入选是因为识时务,明礼仪。标准混乱,良莠不齐,是本书的第三个问题。

  其实,东西方的先知还有一个重要区别。西方的先知走的是群众路线,把神谕传播给广大百姓,开启民智。相比之下,中国的所谓先知之所以能够活跃在历史舞台,是因为他们都是王公贵族或者官僚,传统礼制的既得利益者和维护者。所以,中国先知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民心就显得很可疑。在中国,民众从来是沉默的大多数,民心只是舆论导向的工具。真正决定历史发展进程的,不是先知的预言,而是权力的游戏。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找先知,那真是缘木求鱼了。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