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未走远读后感1000字
《历史从未走远》是一本由王立群著作,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3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从未走远》读后感(一):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这半年多一直看王立群老师的读史记系列,很喜欢王老师的讲述风格,客观又有见解。这本书是王老师十年读史的札记总结, 本书中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秦汉时代的内容,后面涉及一些宋史。都是王老师擅长的。王老师在一期节目里还讲过自己的求学经历,十分不易,读王老师作品,可以从历史中学习做人做事。是有所收获的,也对自己的历史观有所裨益。--2017年8月11日于北京
《历史从未走远》读后感(二):美德流水账
以前很爱看王立群读史记,尤其是汉武帝。也是冲着这个买了这本书。书里面有没多章节,每个章节都很短,每个章节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但是全书下来,感觉很多主题都是重复的。而且全书看起来就像是美德流水账。一个重复的观点拿出来换个方式讲述,得出来的东西也是一样的,但却要独立章节。
王立群确实是一个大学着,以前常看他的百家讲坛,这本书纯粹是借百家讲坛后的余温炒的冷饭。文中叙述的方式过于直白,读起来虽通熟易懂,但是枯燥无味。
《历史从未走远》读后感(三):中小学生课外读物
认识王立群老师是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但是真正吸引我的是通过百家讲坛,王老师讲的史记和宋史,浅显易懂,旁征博引,不仅将历史娓娓道来,而且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判有理有据,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深入学习的想法。但是这本《历史从未走远》略让人失望,觉得基本上就是一些文献的节选和翻译,然后古今对比一番,发一通感慨。相对比较粗糙,甚至有些篇幅里的道理相当牵强附会。通篇的议论文风格,暂时没有发现太多的亮点和共鸣,比较适合作为中学生议论文素材。希望王老师能够多多爱惜羽毛呀!!!!
《历史从未走远》读后感(四):开学季好书推荐:王立群读史札记---《历史从未走远》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确,在有的人笔下,历史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有的人笔下,历史则如刻画无盐、唐突西子的如花。
在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狂放不羁挖鼻孔的如花,在让人胃部不适略想呕吐的同时,有一种类似于臭豆腐式的搞笑,但是如花只能是昙花,一现而逝。
在中美贸易大战的当前,在全民上下共克时艰的此时,弄一本如花式的历史读物,让大家胃部不适乃至于想吐,不是浪费金钱么?毕竟肉蛋奶都挺贵的,吃了不心疼,吐了是真浪费啊。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有一位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苏舜钦,虽然他的祖父苏易简是宋太宗赵光义钦点的状元,但不拘小节的苏舜钦却有“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大侠风范。
这位苏舜钦有乃祖苏易简之风,喜好美酒斗十千,一杯一杯接一杯。不过金阶白玉堂里走来的贵公子苏舜钦,下酒菜颇为不走寻常路。既不用猪头肉,亦不用花生米,而是读《汉书》,读到兴之所至,一饮而尽一大杯。
读王立群老师的这本《历史从未走远》,真的可以学一学苏舜钦的文人风骨,可以读来佐酒,也是读来下饭的一道好菜。
王立群老师,立群为名,字鹤亭。这样我们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哦,原来有谦谦君子之风的王立群老师,名字里,骨子里,还有如斯的一股傲气在。
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老师们之中,和易中天比,虽然路数有点儿相似,王立群老师的读史札记似乎内容更广博一些,看庐山的角度也颇为新奇。
如写汉高祖刘邦器重非常,皎如玉树临风的大帅哥陈平,题目叫《让人理解何其难》,文笔似乎也并不是如亭亭山上松一般,却也言简意赅地抓住了陈平人生道路之上的困局。
难得的是,王立群老师,还有一些年轻网友的新式幽默,例如写千古文人的典范屈原之时,他用了《他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个题目,既跟上了网络的潮流,又点睛了屈大夫不愿用沧浪之水洗脚,宁为玉碎,不愿与世沉浮的高洁。
这真的是值得一读的一本读史札记,午后的南窗前,柳下风来,于茶烟轻飏之时,听秋风阵阵,开卷读上一两篇,也算得上是赏心乐事。
《历史从未走远》读后感(五):是历史,也是人生
小时候挺喜欢看百家讲坛,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刘心武解读红楼梦”和“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确实没怎么看过。而这本书是逛图书馆无意间翻到的,里面的故事短小精悍,这很符合我的口味,结果一直看了一个多小时,基本看完了一大半。不得不说,这本书还是挺良心的,就像书中的宣传语那样,是作者王立群十年读史讲史的心得,基本把自己在百家讲坛讲过的精华内容全覆盖了,它就像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历史万花筒,从先秦一直讲到了宋朝,从帝王将相一直讲到了市井小人物,故事或是关于道德品性,或是关于人生际遇、又或是关于治国理政……可以说,王立群迷和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一定不要错过。
这里面故事超多,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人生规划方面的,好多故事反映的道理很有现实意义,哪怕过了几千年,依然不过时,所以我也重点说几个这样的故事。
作者王立群是河南大学的教授,也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他从2006年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上解读《史记》,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吸引了不少观众,他自己也成为了百家讲坛上人气最高的明星学者之一。
一、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几年整体经济大环境不好,不少大公司都开始裁员了,不少以前的职场精英不得不面对中年失业的困境。所以,不少营销号开始各种鼓吹“核心竞争力”,我一开始其实挺不以为然的,因为我更喜欢多才多艺。但是,读了这本书后,确实有所改观了,因为,历史确实就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肯定是有道理的。书里关于核心竞争力就有个有意思的故事,名字叫做“淡定哥的舌头“,这个里面的淡定哥还真是一般的淡定。淡定哥指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张仪是魏国人,从小学习谋略,学成之后就到各诸侯国去游说,希望能得到重用。结果,他运气不太好,到楚国游说时不小心赶上楚相玉佩丢了,自己由于家境贫寒又不拘小节,被当成小偷了,遭到了严刑拷打。张仪本来就是无辜的,因此始终咬紧牙关不承认,最后也就被放了。回家之后,妻子看到他的惨状非常心疼,但他自己倒是非常淡定,还问妻子舌头还在不在。妻这一下笑了,想着丈夫肯定是被打糊涂了,舌头不在怎么能说话呢。所以告诉他放心,舌头还好好在嘴里呢。这下张仪终于放心了。
你可千万别以为张仪真的是被打糊涂了,实际上,张仪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是一个游说诸侯的说客,所以,健康的体魄、姣好的容貌等都是次要的,自己那张能劝说别人的巧舌才是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本,这下你明白他为什么会问出那样的问题了吧。结果,现实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待,后来,张仪靠着这张巧舌说动了秦国的惠文君,当上了秦国的相国。后来又说动了楚怀王,打破了楚齐联盟,为秦国统一天下打好了基础,张仪也因此扬名天下。你看,这就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明确自我定位,找到自己的“舌头”才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脱颖而出的关键。
二、迎着大趋势
这几年创业热潮一直没退下,风口论还是很受欢迎。结果,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追风口”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人就已经很重视风口了。书中有好几个故事都是关于刘邦的,可能从小混混到开国皇帝的故事就像美国大片里小人物最终成长成超能英雄一样吸引人吧。刘邦之所以能成功,一个重要因为就是他抓住了天下大势。这个大势就是“天下苦秦久矣”,也就是老百姓在秦王的统治下,生活太苦了,该有个人扛起革命的大旗来改朝换代了。这个判断其实很准确,当时的秦朝,法律严苛,赋税过重,确实是民不聊生。刘邦能看透这一切,应该也和他生活在社会底层,能对百姓的苦感同身受有关吧。因此,刘邦最终决定自己来当这个变革的人,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犹豫恐惧。因为他始终觉得,自己顺着大势去做事儿,一定能成功。最终确实是天遂人愿,刘邦的胆识和远见成就了汉王朝。所以说,抓住大势还是很重要的,个人的成功总要借着时代的大势。
三、圈子文化
这几年圈子文化也很火,好多公众号文章动不动就是什么扩展你的人脉,融入更优质的圈子之类的。本以为这是现代人发明的新词,读过这本书才知道,原来2000多年前的古人早就发明了这种文化了。书中的例子很有意思,是刘邦与父亲在圈子上的对比。刘邦当上皇帝后,父亲太公自然而然成太上皇了,住进了富丽堂皇的深宫,过着锦衣玉食、穿金戴银的日子。本来这是一个小人物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结果,这个太公偏偏插了个不合适的小细节。太公整天都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因为太公念念不忘以前那种和屠夫、商贩等市井小人物混在一起的日子,还是喜欢那种氛围。刘邦还是个孝子,知道了这事后,索性给父亲建造了一座新城,建筑设计完全参照太公以前生活的小县城,把以前的朋友也都找了来。结果这下好了,太公开开心心在新城住下了。
这个太公就是典型的不愿突破圈子的人,哪怕儿子把江山打下来了,自己能和最上层的皇亲国戚混到一个圈子,他也不愿意,还是想找以前那些底层的百姓商贩玩。刘邦就完全相反,不仅愿意融入新圈子,还愿意主动跳出就圈子,寻找更高阶的圈子。刘邦刚开始是做亭长,圈子里都是些下层官吏平民等。他不满足,主动投靠项梁,混到了项梁、项羽这种精英圈子。再后来秦国灭亡,刘邦被封了诸侯,进入了真正的权利层,但他还是不满足,又把张良、陈平、韩信这些贤士招进了圈子,把自己的圈打造得更强,最后靠着这个圈子打下了江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刘邦的选择告诉我们:想要事业成功,就得不断更换圈子,这也是一种个人水平的升级,不同圈子的眼界格局资源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圈子文化”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历史从未走远》读后感(六):2017读书清单之50 读王立群《历史从未走远》
2017读书清单之50 读王立群《历史从未走远》
第50本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历史从未走远》,有一个副标题“王立群读史札记”,2017年度第50本读物。大象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31.3万字,335页。
论数量,今年的读书任务50本算是完成了,论质量,差强人意,所读之书的质量多数不太高。
书可划分两大类,一类是原创,原汁原味,还有一类是咀嚼类的,把别人的东西自己咂么半天再倒给你。这第二类,如果咂么的人,水平不高,那搞的东西往往很恶心的。
之所以买这本书,还是源于我的朋友夫子推荐的一篇报纸剪辑文章,是王立群写的《慈母纵子乱》,讲“郑伯克段于鄢”。夫子的意思是告诫我:老来得子要注重教育,我则缘木求鱼,买了这本书。
王立群的这本书,属于咂么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以及班固《汉书》而成的东西,属于第二类,当然还不至于恶心。但读来感觉平淡,没有多少有新意的东西。论读史,比之立群老哥的解读,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对西汉初年风云人物的解读要深刻的多、有文采的多、有气魄的多,而中天哥《汉代风云人物》是10年前的作品。可见两个人不在一个层面。
说实话,司马哥的《史记》,你应该作为文学作品看,也许是宫刑的缘故,史记里边感情的、主观的、带倾向性的东西太多,如果完全的认为是历史,那你就上当了。这方面,易中天依据历史而跳出历史,立群哥则是完全在咀嚼司马哥的东东,如此则不如读史记好了。
本书札记大约80余篇,通篇是文人的酸气与腐气,兼及对当代社会现象的痛斥。如 “人非别后,心许生前”。这一篇,是说季札为了兑现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多次拒绝王位的故事。然后谈到当今社会,立群哥感慨万千:针对某知名人士学历造假门一事,这位人士一方面大谈真诚,说不真诚就不会成功,“从头到尾我都是一个真诚的人”。另一方面,大放厥词,如果你把全世界给蒙了,就是你的真诚蒙到了别人,你欺骗了一个人没有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立群哥大发感慨:实在弄不懂这是什么逻辑,成功就是把所有人给蒙了;令人疑惑的是,这个所有人包括你自己吗?你自己能哄的自己吗?
首先这个知名人士一定是在胡说八道,但立群哥也真的的错了,一个人真的可以糊弄自己的,谎言说一千遍的时候,自己都相信是真的,诚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一样。最典型的,譬如一个庸人登上高位,他往往更愿意相信这是他的能力所在而不是运气,而且认为这是真的,其实这是普遍的人性而已。
但也有几篇不错,否则这个书评就不用白货了:
第一篇:“气节,到底值多少钱?”
说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刘邦太子刘盈的故事。最后立群哥感慨:只要饵足够大,就一定会有大鱼上钩。
第二篇:“说哭”篇
哭:有声有泪曰哭;泣:有泪无声曰泣。
《宝剑记》“夜奔”
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今番欲作悲秋赋。
回首西山又日斜,天涯孤客真难度。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第三篇:“与时俱进叔孙通”
第四篇:“被扭曲的心灵”,讲酷吏主父偃。
主父偃说: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
这是什么心态?就是因为少时贫穷遭人白眼,中年乍贵就穷凶极恶?而大将军卫青与主父偃少时遭遇一个样,他为什么就能够谦和谨慎一辈子呢?看来还是分人,与少年经历不是直接关系。
第五篇: “性格与命运”讲韩安国的悲剧
韩安国——太平将军,善守重和。王立群评价,他的成功来自这种性格,其悲剧也来自此性格,因此一生为相不成,为将无功。首鼠两端这个成语,就是韩安国留给后人的。
韩安国,字长孺,梁国成安人。“七国之乱”时防守吴王刘濞,坚不可摧,立有战名。武帝即位后成为御史大夫,以持重著称,享有盛名。不久迁卫尉一职,因防守匈奴不胜见疏,郁郁而终。
在梁国时,有一次,韩安国犯法坐牢时,蒙县的一个狱吏田甲时常侮辱他。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粗鲁地说:“复燃了我就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一段时间,安国被任命为梁国内史。田甲一听吓坏了,逃之夭夭。韩安国就放出话来:“如果你田甲不回到职位上来,我就灭你的宗族!”田甲只好负荆请罪。安国笑着说:“现在死灰复燃了,你可以撒尿了”。最后还是善待了田甲。韩安国优点正在于此,仁厚持重,不睚眦必报。这点与飞将军李广对待霸凌尉形成鲜明对比。
纵观韩安国的一生,可以发现他做文官时总要比带兵时好,而他不多的几件流传至今的事迹,也是在御史大夫任内留下来的。那么,武帝为什么还要让他带兵呢?
显然不是因为“宿将战功”。韩安国成名的一战,是替梁王刘武抵御叛军攻击,那时他面对的是被分了心的叛军,居然还是只守不攻,别提与周亚夫并肩作战,连小战线上的进攻任务都得由张羽替他承担;而后转入朝中,对匈一直提倡的是和亲,已经没有了带兵的锐气。可在朝中战将如云的大背景下,汉武帝居然还用他守边,还是面对来去如风的匈奴铁骑!也许,汉武帝对臣子最根本的性格并不是很了解(或许由于时代所限),尤其是对这种既带过兵、也做过官的臣子。你同时拥有两种经历,对于你来说反而成了不幸,因为汉武帝会认为你“文武双全”。那好,你若是因病休养(韩安国就是因此调任卫尉),那我就安排你疗养一段好了,反正这俩职务也算差不多。至于你还会不会打仗?这还用问!有了打仗的经历,竟然不会打仗?于是,韩安国就成了武帝看人不准的牺牲品。
3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