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板》读后感100字
《白板》是一本由[美] 史蒂芬·平克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9.90元,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板》读后感(一):大脑的后续性
以前人们会问 :ghost in the shell ,机器中的幽灵是否真的存在?这个问题提好比现在的人们在问机器人会有灵魂吗?好像这个问题就问错了方式。
人类后天的学习一定程度的影响着大脑的生长,一个人类婴儿在母亲腹中6个月时,大脑已经成形,但在出生后第三年(即2周岁),脑神经突出的生长达到顶峰后开始趋向较为稳定趋向性生长方式,可仍然在继续,也可以说大脑是个一边生长一边在该如何生长而做出变化的器官。
《白板》读后感(二):人的本质的学问
约翰·洛克 《人类理解论》心灵如同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张没有任何印迹的白纸,不存在任何思想 |
卢梭 “高贵的野蛮人”:人在自然状态下是天性无私、崇尚和平、无忧无虑的,而贪婪、焦虑及暴力等负面事物都是文明的产物 |
笛卡儿“机器中的幽灵”:人的肉体存在于空间之中,像是一部机器,但灵魂却是一种既不存在于空间之中,又不会随着肉体消亡而消失的不灭存在 |
一,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心理感受可以通过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和认识;二,认知神经科学,大脑的构造对认知起着决定性作用,外部因素影响反而很小;三,行为遗传学揭示了基因对于行为的重大影响,推翻了行为全由后天环境决定的传统观点;四,进化心理学发现,是进化的过程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只要人类不断进化,人的看法就会不断进化 | 暴力:竞争、缺乏自信和荣誉
《白板》读后感(三):心理学Big Bang
跪着看完史蒂芬 平克
最精彩的并不是普通的文献综述,而是能将学术界潮流与历史政治思想浪潮相结合。在学校里待得久了会觉得学术界是一个超然物外的真空层。
平克来帮你回顾学术大佬们互相抓头发吐口水的故事。但正是在这样一代又一代的辩证与站队中,人类的知识边界以曲折的姿态蜿蜒前行,遇山过山,遇海过海。
最后一章译者序真的尬到脸酸,许多术语翻译的有问题还很开心的感谢了一圈CCTV。
《白板》读后感(四):对比《白板》《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阅读笔记
1. 我确实得到认识上的突破:我本来就微不足道;
2.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真正的信仰者可能比玩世不恭的实际操纵者更加危险,后者可能会寻求达成交易,而前者会坚持到最后—把整个世界拖下水;
3. 就跟没人说得明白量子理论一样,平克也没完全确定“人性”是啥,他在左边这本书里主要目的是为了解放人性,右边这本书里是在寻求同盟者,从人类学角度。这中间最大的变化他结婚了,第三次。
4. 人性也许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你会攻击别人,别人也会攻击你。这个影子离真理越近,影子越小,离真理越远,阴影越大。其实影子和你本身有共同的价值观,分歧发生时,比较客观的处理方法是选择强调哪一种,并尽快达成一致;
5. 否认人性是不对的,偏见只不过是因为人把价值看成了命运的赌注。但好在大脑进化实际上是相当慢的,先天具有的界定问题的方式是会进化的(靠工具)。所以我们要不停的付出艰苦努力。
《白板》读后感(五):“连接”是改变大脑的重要原因
“连接”是改变大脑的重要原因。
观念的连接形成了人的思想。平克在《白板》中提到,观念彼此连接,形成知识和记忆的组合。让人从一个观念联想到另一个观念。信念和记忆都是信息的集合,如同数据库的资料一样,只不过他们存在于行为模式和大脑结构中。我们的阅读,往往是把书本提取成为一个框架,然后是补充关键词或者标签的过程。读完一本书之后,书中的知识点与大脑中的其它知识发生了连接。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储存和记忆非常方便,而精确地收集、整理和检索信息,是人类利用人工智能增强认知能力的必由之路。
观念的连接创造了艺术。平克认为,文化是高雅的娱乐,是使我们能够生存、繁荣并延续血统的一种独特设计构造。人类是认识运用知识并相互合作的物种,文化这种形式应运而生。而威尔逊在《知识大融通》中提出:艺术反映人性,建立在人类心灵的物质过程上,直接导向基本的元素或者标签。这些元素是人类共有的,比如基本的几个符号。艺术表达人性中的外遗传法则,能引起大脑的情绪反应,连接人的不同记忆。流传久远的作品都是反映人类的共性。我们的绘画试图表达的是人性,这也是艺术作品打动人的地方。人体解剖和艺术的结合也会带来巨大的震撼。Ted公开课有这样的演讲,带来一种奇特的生物学震撼。
思想、图像、音乐都可以拆解为相对等的元素,在大脑里连接,产生奇妙的结果。
《白板》读后感(六):常量与变量
书名《白板》,咋看以为白板是作者的核心观点,细看英文标题方知"白板"是作者的最大靶子,书中火力全开,驳斥了这种过时的学说,顺便把"高贵的野蛮人"和"机器中的幽灵"学说批判了一番。
梳理白板说的前世今生,作者认为现代生物学、进化心理、遗传心理的各种证据均已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白板说的谬误。然而现代社会的各类阶层,从政客到媒体到学术界,此说依然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与其说是人性论的学术争论,更多的是为维护现有社会持续格局的无奈之举。
人性的学说,不管是我还是所谓的欧美发达国家,无论是几千年前的还是21世纪的今天,都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道德的色彩。人性论是众多政治哲学、学术思想、道德行为的逻辑起点,或者说被某些学说当做了道德与政治大厦的基石。
例如:白板说的风行被现代民主平权运动采纳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人性(包括性格、智力等方方面面)是白板一块,初始默认值都是0,所以人是生而平等的,不论种族、不论阶层、不论地域、不论性别。于此,反对白板说就是反对平权,就是种族主义,就是男权至少。白板说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对其学术思考与争论都已经变成了一种政治不正确。
quot;高贵的野蛮人"理论与我朝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基本属于同一种思想。性善论的崇尚赤子之心,高贵野蛮人追寻原始社会的道德。这种理论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人性中的暴力好斗。
《白板》读后感(七):生而不同
和道格拉斯亚当斯看完进化论的反应大致一样。(当时他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实在想不起来了)
白板理论和它衍生出来的市场营销话术、公共政策、社会舆论,是对大多数人的折磨,但只有一小部分人在用生物学、行为遗传学、认知神经科学去对抗它的压迫。
“这种反生活、反人类的抽象理论,否定了我们共有的人性、与生俱来的兴趣和个人喜好。”
一定要记住的一点是,“人类自由和行动的多样性源于我们所具有的复杂的生物学构造,而非某种单一的构造”。
承认头脑的局限(局限到它能像卷心菜一样被承重,又固执地无法做好很多事情),也承认它无限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基于个人偏好、遗传、潜在的基因突变和环境诱导)。
就像《十三级台阶》、《恶意》、《刺杀骑士团长》中的主角,都会有人性里残忍又执拗的一面,作家直勾勾地把这一切都写出来,又在这之上构造真实的、符合逻辑的情节。
(《十三级台阶》可以算是典范了,本就带着恶意的杀人犯少年,如何带着恶意救赎?世代相传的暴戾有怎样毁灭性的后果、以及他们如何毁灭自己?虽然是很简单的推理故事,但可以解读的角度太多了,应该是平克说的,可以从人文和科学角度一起解读的小故事吧)
《白板》读后感(八):白板与原罪
平克在这本书里从人本身出发,开始阐述人的天赋,他认为每个人都需要理解关于“天赋”的理论,是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理解关于“他人”的理论,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详细理解人们为何“行动”,依赖于这些理论,我们用关于“天赋”的概念来管理人际关系,并控制我们的行为。我们对于学习“天赋”的理解指导着我们教育政策的制定,正是关于“动机”这项天赋的认识指导着现代法律和政治的设计。因为关于天赋的理论描述了哪些事情是我们可以轻松完成的,哪些事情是我们需要后天努力才能完成,甚至是不能完成的,这些都影响着我们对“价值”的理解。
阐述了如此多的关于“天赋”的重要性,其想要表达的观点其实就是批驳洛克所认为的那种“人是一块白板,完全没有任何天赋”的假设。在洛克的这个假设下,我们似乎是可以做任何可以令我们感到满意或快乐的事情的,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产生自由意志的天赋,我们一切的行为和想法,都是被环境推着走的,我们从一开始就都是一块白板。但我们还是会本能地觉得,如果人没有自由意志,那我们就无法自主地选择我们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种说法是完全不符合我们的直观真感。那肯定有人会质疑,直观真感凭什么值得我们去相信,直观真感就没有可能是某种主观的错觉?
其实这本书也只是从天赋这个最根基的角度引出了决定论的问题,并告诉我们解决决定论的一种途径是直观真感带给人本身的一种是其所是,但他并没有给出,或者说没有能力给出相应的论述。而我们要更深刻地理解上述问题,还是无可避免的要转到尼采和海德格尔那去了。
《白板》读后感(九):简单写写感想
花了大半个月时间终于啃完了平克大师的这本《白板》。这里的“啃”字用得毫不夸张,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本书的理论原本就晦涩艰深,反正我是读得异常苦痛,屡屡迷失头绪,只能囫囵吞枣一般草草略读了事。尽管如此,还是被此书中的个别点所触动,书名为“白板”,实际上全篇都是在反驳传统的人性“白板说”。
关于人性的理论向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牢牢占据着人们,乃至整个社会价值金字塔的最底层。人性“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生来就是一张被擦得干干净净的白板,所有个人的知识、能力和思想都是由于后天的经验形成的,因此,所有的种族、民族、性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都非源自先天素质方面的不同,而只是经验上的差异。鉴于以上原因,“白板说”被奉为自由民主的基石,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
然而,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逐步推翻了人性“白板说”的论断。诸如“智力天赋上两端的男性比例都高于女性,或者说,男性的正态分布曲线更缓,女性更陡”、“人类所有的行为特性都是可遗传的”“家庭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小于基因的作用”“在人类复杂的行为特征方面,相当一部分比例的比例的变异不能够用基因或家庭作用来解释”“人格的形成40-50%来自基因,0-10%来自家庭(共享环境),50%来自独特环境(同伴,群体等)”等等,这些发现无不反驳了“白板说”的论断。
有人认为,对“白板说”反驳将带来自由民主社会公平、平等大厦的轰然倒塌,这种想法简直可笑。真正的平等应该指的是所有个体在法律和机会的选择面前平等,而不是一味地表面上的绝对平等。这本书的理论也揭示了人类社会本来就是多样化的,这源于人性的形成过程的不同,而只有承认相互之间的不同,才能够采取更好的策略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白板》读后感(十):在当前西方社会环境下看平克的人性论
本书虽名为白板,但意图是在提出反驳白板理论的人性说。作者运用了大量进化心理学、行为遗传学、社会生物学、语言学、解剖学、脑神经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提出了自己对于人性的论断。简而言之,就是人天生固有人性(反驳了白板说),人性同时存在向善和向恶两面(反驳了高贵的野蛮人说),人性是经过漫长历程进化而来(反驳了心灵独立说)。
有了这样依托于近现代最新科学发展成果的人性论,就可以回过头来反思近现代以来人类在宗教、社会、文化领域所犯过的累累过错。人类有史以来在种族、性别、贫富、教育等等议题上根深蒂固的过时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偏见,曾经造成了多少战争、歧视和禁锢;现代以来西方社会急于拨乱反正而兴起的逆向种族歧视、女权主义、提高社会福利和改善教育环境等政策又矫枉过正,反而更加深刻地伤害了更多社会群体,引起社群分裂和动荡。作者也正是目睹了这些正反实例,洞察出如果不回到最本初的话题,即有没有人性,人性是什么,不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成果和理论基础上来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无论做出怎么样的判断和行动,都是徒劳无功,甚至是一错再错的。可悲的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甚嚣尘上的思潮和运动,又有多少会去考虑其底层的生物科学,甚至是社会科学基础呢?无非是反过来在利用人性的弱点在贩卖私货,谋取私利,制造更多的混乱和不公。
作者的贡献在于及时拉住西方社会思潮中不顾及,甚至故意漠视基本科学常识的错误倾向,向读者展示了以上科学领域内的思想共识和经典案例,从而能够将原先混沌不清的社会争议标本剖析在明亮的学术实验台上,让稍具科学素养的普通人都能够从中做出正确的判断,相信平心静气去看待人性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然而有时真理不是愈辩愈明,很多社会现象的变化也未必是有理走天下。作者可能也是深感西方社会中日益混乱的价值观正在掏空表面上坚固繁荣社会的根基,本身也无力改变什么。所以也只能做到将所有道理都说出来,所有材料都摆出来,但在全书中也不能提出什么解决方案。虽然很遗憾,但凭学者一己之力能做到这点,也是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