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精选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是一本由[日] 宫本常一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一):《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记忆的聚散与离合
人制造了记忆,同时也为记忆所累。所以看上去,“遗忘”是极好的发明,可以让人轻装上阵,而不必为昔日烦忧。每每聚散离合,人都会有所记忆,倘若无用,忘掉也顺理成章。可总有人执拗地相信着记忆的力量与意义,执拗地不遗忘。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二):聊聊那些乡土文化中的共通之处——读《被遗忘的村落》
宫本常一,一位学者,用了七十三年时间,徒步十六万公里,探访古村落,与田间老人们秉烛夜谈,记录下那些正在消失的日本昔日生活,文字集结成了这本《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据说宫崎骏的《龙猫》曾从书中获得灵感。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三):像宫本常一那样发现乡土社会
文/严杰夫
日本导演今村昌平的著名电影《楢山节考》描写了古代日本的一种可怕风俗:由于粮食长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楢山节考》描写的这种风俗是真实的历史,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古代日本的社会状态。
事实上,日本民俗学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前现代的日本传统风俗。这些学者深入到乡村去调查、采风和考察,据此建立起了属于日本自己的民俗学研究系统。这其中,宫本常一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四):留住世代的家园
国家需要教育者,需要官员,也需要工业者,商业者,…… 但切不可忘记农民之粒粒辛苦,乃是国家基础之天职。 一定要把家乡建设成大家都能充分自豪的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优秀进步的村领导不仅是传承者,还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同时利用文字影像理解外面的世界,否认不合理的东西,把符合村落当前实际情况的理论赋予实践,创建出让所有人都感到骄傲的村子,并且让子孙后代乐意继承这富有荣誉的村落。
宫本先生的观察和记录基本上非常客观,只有《我的祖父》那一篇写得略微感性。日本的纪年方式和陌生的地名,让阅读过程不是那么顺畅,而且所记录的时代其实和现今的情况还是有些不一样的。那时,守旧的、能够坚持的、愿意扮演传承者角色的人更多。而如今,年轻人逃离农村情愿远走他乡去当一名流浪者,田地荒废房屋空置,只有老人孩童被迫留守在农村,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各地村庄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昨天看的山田洋次导演的《东京家族》,其实也点到了许多类似的现象。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五):聆听岁月经过的足音
身处繁华的城市中的人们,最向往的就是那种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散布在青山秀水间,建筑形式多样,规划独具匠心,与田园山水巧妙融合,绵延千年的耕读文化深深渗透,民风淳厚。恬美安然的乡居环境,带着一种来自久远的心灵家园的诗意与亲切,令人无比眷恋。
有炊烟的地方,就有村落。人类生活的第一缕炊烟袅袅升起,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日本民俗学家宫本常一编著的《被遗忘的村落》,记录了他七十三年来对偏远地区进行的调查。他走访那些遥远的村落,与那里的人们秉烛夜谈,记录下大量详实的资料。他将调查的经历写成本书,真实再现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被遗忘的村落》成为了解现代文明高速发展前的日本与日本人的珍贵著作。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六):村落里的遥远记忆
著名日本学者宫本常一,在七十三年,四千多个日夜中,徒步十六万公里。走访许多遥远、人迹罕至的村落,与那里的人们秉烛夜谈,记录下大量详实的资料。他将调查的经历写成一本本书,真实再现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能把这本书介绍给中国的读者,真好,我们对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如何进行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涉及的范畴和领域相当广,举凡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都可透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七):因你而未被遗忘
《被遗忘的村落》,因你而未被遗忘。作者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徒步走访了日本最为闭塞的农村地区,通过查阅史料、面对面访谈等形式,获取了大量关于日本乡村的民俗、民风、民情资料以及乡野传闻。其中不仅有像“寄合”(男性村民几天几夜讨论大事直到达成一致)这样的村民自治议事方式,还记录了像“隐居”(老人为减轻儿女负担主动自食其力自生自灭)这样与中国孝道差异巨大的做法,甚至还详细描写了“夜偷”(年轻男子可以潜入未婚女子家中偷情)等有违现代伦理的匪夷所思的民俗,等等。宫本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将那些于遗忘边缘的人或事记录下来,原原本本呈现他们的现实模样,没有过多地评论和感伤。无论与当今的繁华文明反差多么巨大,它们都是日本真实的过去。民俗民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往往源于贫穷和愚昧,民俗源于当时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时代发展了,消失或成必然,无需去感伤。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民俗挖掘保护,一些日益失去生命力的东西是否真的值得花那么大代价去抢救,与其以行政的力量令其苟延残喘,或许不如让它顺其自然地消逝在历史长河,停留在属于它的那个空间,这样更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它被遗忘。正如电影《寻梦环游记》那句经典的台词,比死亡更可怕的是被遗忘。再次向宫本先生的敬业精神和治学态度致敬!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八):快乐的源泉
现在可以发展越来越迅速,农村大部分已经转变为城市,或许只有那些偏僻的山区还依然过着田园生活,远离这个嘈杂的社会。这本《被遗忘的村落》带读者走进日本那些渐渐被人们遗忘的村落,深入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与老人们促膝长谈,记录下这些不一样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记录的这些人和事,都是朴素真实的,想想他们的惬意小生活,的确是有钱都很难享受得来的。书中写道一个在美浓干活的名叫伊太郎的老人,被生活所迫,后来又被环境所迫才辗转来到这里。他觉得,在美浓干活比东京有意思,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快乐。在东京虽然挣得多,但是到处被住宅挤得密不透风,做事还要低三下四地求人,一点也不自由。虽然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们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如何能使自己更快乐,他们更懂得知足。到了这个年龄的老人,一般都经历过很多波折,所以说他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比常人要深刻。
一般生活在村落的人都不会去学习文字,大部分是文盲,如果是说字写得更好看的,那就更少了。书中《文字记录传承者》这一章中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漂亮的字体记录历史,使本书的作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作者十分想和这位老人见面,于是他开始增加见闻,走遍日本。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这位老人,并且与他攀谈许久,两人十分投缘,来人热情地招呼朋友陪他一起唱民谣。作者在听这些故事的时候几乎是废寝忘食般,而老人也是滔滔不绝地讲。通过观察,作者发现了识字者与不识字者的区别,最明显的就是时间观念。而识字者考虑的也特别多,他们会有一种对传播知识的责任感。可以说,在偏僻的村落中,依然有这样有责任、有抱负的人存在,他们是文字的传承者,也是历史的传承者。
总是作者走过的村落十分丰富,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也有自己的风俗文化。作者通过了解这些人,更加认识了日本人,也发现了日本文明的发展过程。这些不起眼的人,他们所注重的不是金钱和名利,而是用心去感受大自然,感受他们当下的生活。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写下的游记,他带领我们走向幸福的中心,并融入到当中去,体会到了一种在城市中体会不到的快乐。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九):为了遗忘的纪念
《被遗忘的村落》是日本民俗学家宫本常一走访日本乡村调研的著作。作者以旁观者的态度记录了日本的村规民俗、村民之间的日常交往以及村民的自我讲述。原生态的将上个世纪30年代——上个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的日本村庄完整定格下来,如实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这本书,可以一探日本村庄曾经的轨迹。
想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开启的举国改革已经在近百年的时间改变了大部分村庄,唯有部分村庄由于地处偏僻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还能依稀保留有一代又一代人流传下的古朴习俗。而这也是作者四千个日夜,徒步十六万公里调研的目的。作者笔下的人和事不仅仅对于我们感到新鲜,对于当代的日本人来说也会感到陌生。
看完该书不由想起前一阶段广受好评的日本动漫《你的名字》。影片中也能反映出大山深处的村庄没有多余的娱乐项目、代表了传统的口嚼酒成为同龄人嗤笑的话题、古老仪式也面临断层、年轻人大多向往大城市、包括上课时讲到当地方言中存在的古语表述也成为搞笑的象征。村庄的衰败无可奈何却已成定局。
书中一个章节就是村落的一个缩影。带着稍有猎奇的心理看完全书,对日本有了重新的认知和了解。同时感叹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村庄的遗忘和凋零并不是特例。但是当我们再去看看当下国内的村庄,我想也已面目全非找不到最初的模样。
韩寒《后会无期》中的东极岛上的房屋铺满了爬山虎,成为众多文艺范儿影迷的朝圣地,在文艺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东部渔业衰退的现状,众多渔民弃岛另谋生路,岛上的村落也被废弃,老人感叹当代年轻人都不知道章鱼和乌贼的区别。和书中提及的盂兰盆对歌的停止两项对照是多麽的相似,口耳相传的技艺就自然渐渐淡去,只能存留在老人的记忆和书中的记录里。
工业化进程下村庄的衰退和传统的凋零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情。虽然也有抢救和保护,可似乎只能让它保持一种活化石的状态,人们看后会感慨、会惋惜,可一个转身之后,又回到现代化的怀抱当中。
书在追记中写道“在撰写老人们对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成了老人虽然想写的东西很多,但由于无法准确记录或是丢失资料,有很多东西记忆模糊,忘在脑后。民众的历史存在于这种被埋没湮灭的记忆里。”
村落代表了传统,但终将遗忘。留下的也就是只是书中的记录,还可被感兴趣的群体所了解,而大部分只能随风逝去。这是一本关于遗忘被纪念的书。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十):珍贵的乡村记录范本
本文为“书入法”app 发起的“鲜读团”活动的书评作品。
其实或许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国度,相对落后于时代的乡村地区和底层人们,得到的关注往往很低。战后的日本也不例外,自然而然的全国关注的焦点都在以东京为中心的东日本。在战后日本经济迅速腾飞,西日本的乡村地区自然在现代化进程地冲击下走向衰落。往往这个时候,会有一些有心人,担心这些快要被遗忘的东西快要消逝,就会用文字记述下来。这本书的作者宫本常一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日本民俗学家,他深入探访了日本各地偏僻村落,对村里的老人进行采访记录,留下了大量文字记录。
作者认真细致对日本村落进行田野调查的真让人佩服。在进行调查前,作者已经随意在全国各地行走过,而且亲身在乡村生活过,干过农活。进行调查会尽量仔细、不遗漏任何一条村落,几十年间,他走遍了西日本的大部分村落。同一个地方他还回走访几次。然后他才集中精力对选中的乡村进行调查,调查就更加细致,从第一篇讲述某地村落的“寄合”看出,他首先进村走一遍,想方设法找资料,然后向村公所的村民求证,另外还和村里的老人访谈,开头收录的几篇文章是对几位老年人口述一生经历完整记录。记录这些老人年轻时是在怎样的的环境生存下来的。 正因为前期的努力,协助作者调查的人虽然很多,但他并没感受到太大的阻碍。
关于口述史的书最近十年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出版机会,是对官方所谓正史的有利补充,然而怎样才能让口述者并不是按照作者的思路去说,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说话,这非常考验采访者。收入这本书的文章题材不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几篇几乎原封不动把几位老人的讲述的记录,简直是口述记录的范本。
分享两个让我感动的故事:一位叫金田的老人经常在地里干活干到很晚,金田回忆常常借着重一家门前的灯,后来重一回忆其实他家并不是每晚都点灯,看到金田干活,估计要很晚,才点的灯。重一一直没把自己的好意告诉金田,金田也以为对方是因为夜黑才点的灯。这样村里暗中互助帮忙的事或许有很多很多。另一个故事是寻找孩子,一户人的孩子丢了,家里人找了很久都没找到,于是通知大家帮忙寻找,接下来的情况让作者吃惊,有的人去山地,有人的人河边,有的人去附近的村落,大家分工合作,并看似没有人指挥,也没相互约定,但全村人各自行动,搜寻行动并不混乱。原来村里人对孩子的家庭情况已经了如指掌,大致能知道孩子去哪了。最后孩子找到了,感动我的点在后面的描述,一个酒鬼参加了搜寻,在孩子已经找到的情况过了好久还没回来。终于回来了才知道他去了那位孩子最好朋友所在的地方,那是经过最难走最荒凉的山间。
后面几篇文章的风格有些不同,没那么生活化,是想读者展示或许已经消失的乡村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和当年生活在其中的村民的真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