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夜惨遇》观后感摘抄
《迷夜惨遇》是一部由唐·瑞德执导,丹尼·戴尔 / 吉莲·安德森 / 安东尼·凯尔夫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夜惨遇》观后感(一):这里讲了两种人
很简单的一部电影,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不过最后表现了两种人对暴力的态度,男的开始懦弱被打之后不想复仇,后和女的把凶手制服后来了情绪,不听女的制止一直杀了三个人。而女的开始要复仇,后把当天晚上强奸她的凶手制服后用枪管桶得凶手后庭开花后就没有了愤怒,而并不想杀凶手了,她的愤怒也就到此为止。这确实代表了现实中的两种人,一种人不得势的时候象个孙子,得了势比谁都狠,另一种人外表看着狠其实内心很软。
《迷夜惨遇》观后感(二):我的收看簿:《迷夜惨遇》
结尾太糟糕了。虽然早就知道这只是一部低成本的R级片,但是影片的过程毕竟很有看头,几个主要演员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因此当片尾的字幕出现时,我竟有些不知所措,仿佛这个剧组突然间闹了罢工一般。电影中段,罪犯的女儿的出场让我对之后的剧情变得颇为期待,不禁在思考导演是打算让男主角爱上这个女儿,借而使其最终面临爱与恨的抉择,还是干脆教他进行更加疯狂的报复,让那个女儿也接受女主角曾受过的痛苦?谁知道导演根本就不想干下去了,彻底让她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龙套。
《迷夜惨遇》观后感(三):玩啥呢?
1.自己的女人被强奸 自己也被毁容 眼睛也瞎了一只 连丁丁都被打坏 男主居然一点报仇的想法都没有 这份怂劲真是世间罕见!
2.女主又是练枪 又是监视 我以为女主要来个冷血复仇 结果看见凶手有女儿就心软了?你这复仇的决心真是太坚定了!
3.女主把枪插凶手屁眼子里不开枪 这就算报仇了?这时候男主反而不干了 你俩玩的挺好啊 今天这个要报仇那个不同意 明天那个要报仇这个不同意 你俩交接班呢?
4.女主直接开车走了也是让人看不透 这老偏僻的地方你是打算让男主自己走回去?而且男主一直都很怂 从头到尾没碰过枪 最后的击杀准的不要不要的 连瞄准镜都用不着 你这也算是自学成才了吧。。。
很无聊的一部电影 没有血腥画面 也没有复仇的手段 整个复仇的过程不到5分钟 一人一枪就完事了 连强奸画面都没什么代入感 全片没有找到任何亮点或吸引人的地方 烂片
《迷夜惨遇》观后感(四):女权主义的一次觉醒
:看英国人的电影,表现出来的暴力,总会让人有严重区别与老美的类型片所给予我们惯性之外的一份惊喜。它直接但绝无造作;它赤裸裸但隐喻丰富;它压抑、隐晦但张扬、性格;它粗糙得乖张;它简单得率意。
:极类似于《伊甸湖》的又一部小成本制作,相提并论还因为电影依然在自觉地分析复杂人性。
:男性与女性。但这次女性绝对握有话语权。就算Alice在电影开始处于完全地被侵害地位,但由此之后,她成了电影当中绝对的强势主导者:领导Adam寻求复仇之路,Adam则一直处于弱势、被领导者。Adam甚至在电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阳萎(绝妙的性征隐喻男权彻底丧失)。而最后,Alice使用一个很“男性”的方式得以雪耻(开不开枪至此,在我看来已经毫无所谓了),紧接着又恰到好处地悬崖勒马,绝醒了的Alice带着电影里另一位本已处于弱势的女子Sophie一骑绝尘,投奔美好新世界去了。而留下来的肮脏残局,肯定是由男性去收拾:此时的Adam已经和一头困兽没什么两样,他最后的杀戮低级、低劣、低能。可在电影末尾所给出的Adam的特写镜头前,我们必须得弄明白一点,是谁引导Adam慢慢走到这一步的。在人性当中最原始的这分罪过万劫不复,可在劫难逃的,到末了只剩男人(愚蠢的男人),无论是复仇者还是被复仇者。
:这个电影的编导肯定是彻头彻尾的女权主义者,勿庸置疑。
《迷夜惨遇》观后感(五):性与人性变态表达
英国的惊悚片的确与好莱坞的大相径庭,整部电影显得那么严肃,阴冷,充满暴力色彩。
关于性的描述贯穿了电影的始终,从丈夫偷窥妻子换衣服,到迷夜惨遇时经历的强暴,还有丈夫的阳痿,甚至最后把枪管塞进肛门作为报复。简直看了让我有点恶心。性大概在真实生活中被大部分人给隐藏了,从不会公然讨论,但它的重要性却难以否认是不可忽视的存在。男女因为性的存在相互吸引,因为性的侵犯而心生报复,没有性生活(阳痿或性生活不协调)夫妻也产生障碍,以致暴力的报复同样用性伤害的方式得到实现,其实在整部电影中都弥漫着充满性侮辱的口语与脏话。这部电影给予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观众性于故事中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它很重要,它能颠覆生活的一切,毁灭周围的所有。
对于人性的表达同样存在,丈夫从开始的懦弱害怕与伤害,到了最后的可怕无畏与恐怖;妻子从充满报复至最后的自我拯救;即便强奸犯们同样是那么的矛盾,一切似乎都不是蓄谋的,似乎所有的偶然在这个阴森的黑夜,在这个偏远的荒地找到交点。原本不算恶性的人们在无意间不可自制的放肆自己的野蛮,知错不改。
电影把这些人性的极度反差与性伤害的惊人力量用阴冷的手法表达出来,实话看了有点不舒服,但也算一部有内容的严肃电影。
《迷夜惨遇》观后感(六):屎屎屎屎屎
同学们,凌乱吐槽开始
神马复杂纠结,神马腥风血雨,都尼玛去屎吧,故事复杂吗,复杂你妹啊
开始看到派对上BOSS对女猪脚的情愫就联想,后面肯定都是BOSS的阴谋,那知道那货完全一龙套
看到主人公因为撞死一头鹿而遭罪,这尼玛原来施暴者是极端环保者啊,又是一部无奈的电影,无奈你XX,鹿最后还活了,讽刺谁啊,在调戏观众吧。。。在最后QJ者忏悔录的时候,他说他那瘸腿大佬因为做出租车没带钱都能杀出租车司机,这样的疯子居然最后只是打了男猪脚(拳脚无眼,意外导致男主残疾),一个伙伴QJ了女主(开始真以为是轮J了)
二货男主,被人虐成半瞎了,除了哭什么都不会,难得这个人真的是纯情小伙计,一点不懂恨么?
小伙软弱就算了,为什么要在别人家装监控被人堵在房间的时候还想要QJ小女姑娘,我真心觉得他脑残了,就算是什么暴力让他性功能恢复,小伙很性奋,尼玛外面就有几个随时可能干掉的他的人在,他就这么QJ,就不怕小姑娘一叫,他就挂?
算了,真心就觉得烂烂烂,屎屎屎,还尼玛什么着重描写心理转变,小伙转变的有过程么?尼玛无厘头啊,女人转变有前奏么,看到QJ者要自杀还要救,我还以为尼玛是太恨了,闲不能亲手杀,要救回来好好折磨,居然就尼玛救回来大家安静谈谈话么?QJ伙计,你QJ了别人,既然心里这么内疚,连尼玛被你QJ人得脸都记不住啊。。。
还有尼玛女主的爸爸跟他们住就这么近,女主从小在那长大啊,就算都不认识就算了,没有一个邻居之类认识啊。。。你去你妹的狂仇烂仇的,狗B片子报仇不去报,就知道偷在仇人隔壁XXOO。。。。
《迷夜惨遇》观后感(七):直到最后才不无聊。
看了半天很不喜欢片子的男主角,电影大半时间都在表现男主角的低俗,懦弱。从安装安全监控系统,偷看女主角洗澡,树林里停车偷看女主角撒尿,到被弄坏一只眼睛后,从不想做点什么,就知道哭;后来潜入强奸犯家中,想要强暴强奸犯的女儿。
直到女主角好不容易坚强起来的心,在扣动扳机那一刻崩溃,复仇大计半途而废,男主角此时才表现出已经成长后的人格,从气喘咻咻的刺瞎强奸犯的眼睛,到从容不迫的捡起被女主角歇斯底里的摔坏的步枪,将强奸犯的另外两个同伙轻松射杀一个,用残破的枪托优雅的戳死腿部中枪的另一个。此时,男主角才真正从心理上站了起来。
看到有网友说这是女权主义者的作品,也许片中这种倾向很浓,不过我倒是觉得,本片未必是对女权的褒奖。
其实按照恐怖片的构成理论来说,片中必须出现一个傻B,当然如果像《致命弯道》系列电影那样有多个主角,还会衍生出2B,3B等等。但就本片而言,大半部分在叙述男主角有多傻B,从超车挑衅骂人,到撞伤麋鹿后,不顾女主角劝阻上车,反而好不戒备的迎向不怀好意的强奸犯团伙,足见男主角被安排的有多傻B。而到后来被破相后,更是软蛋的一塌糊涂,不仅从生理上,心理上也是无法坚强面对发生的一切,只想着逃避。
而在女主角用枪管给强奸犯爆菊,最后关头却放弃了复仇。此时,男女主角的形象彻底逆转,女主角承接了扮演傻B的角色,男主角翻身农奴把歌唱了。女主角疯狂破坏枪支,开车扬长而去,毫不在意男主角的安危。片子大半部分表现的男主角的自私、懦弱、无耻完全转嫁给了女主角,路上接了强奸犯女儿一起走的事情不过是掩盖这些黑暗面的遮羞布而已。
关于男女主角是否应该以暴制暴来复仇,也许很多人会以法律和道德来界定这种手段的合理与否,却全然忘记了,受害者报警后,警察的无作为。。。
当法律不能够维护自身安全,当警察不能捍卫法律尊严的时候,再给受害者强加法律道德的枷锁,是虚伪的,是卑劣的。更遑论站在一个虚高的立场,来讨论受害者的复仇行为合不合法,合不合道德伦理、人性等等,这简直是太荒唐可笑了。
《迷夜惨遇》观后感(八):英式B级片
《迷夜惨遇》(英)2007
导演:唐瑞德
英国人用好莱坞B级片元素累加的一部小成本电影,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完全雷同。暴力、血腥、阴谋、肮脏、情色以及必不可少的通俗易懂,一样也不少。
影片实际应该归类为惊悚类型。上层社会的女子夜色里与情人一起遭遇暴徒残害,而后进行报复的简单故事。这样的复仇故事千篇一律,很是常见,几乎代表了某个时代的影片主题。而《迷夜惨遇》却因为是英国人唐瑞德搞出来的,的确有些不同。
对于英国人,总是在第一时间想到绅士这个字眼。可是,疯狂的足球流氓和诡异的英式摇滚却在颠覆着对于大不列颠的传统理解。从电影看来,文学电影、古典电影都是英人的传统招牌,而经典如《猜火车》、《28天》这样的作品也同样是英国人的品牌。
前阵子,一部英国人效仿好莱坞恐怖片的《黑暗侵袭》让人惊诧。有人怒骂,有人褒奖。全因为前者看到的是感官恐怖,后者看到的是心理惊悚。影片结局的震撼力大大区别于B级恐怖片,而在结局之前则别无二致。
《迷夜惨遇》中,红男绿女、情欲纠缠、凶残强暴、枪支弹药、以暴制暴,所有的细节都是B级片惯用手段。于是,种种追踪、惊险、虐杀以及限制级的镜头的确不少。这些直接追求感官刺激的手段让影片保持了娱乐性,也明显透露着低俗的味道。
本片有些《稻草狗》那种压迫中彻底爆发的味道。但角色的爆发没有深度可言,很简单浅显。但这种味道却很符合现代社会缺乏深度、好勇斗狠的简单报复心理。表象看来,这样的电影实在难登大雅之堂。而明确的是,这是导演刻意而为的。如果说《黑暗侵袭》中表现人性比怪物更为凶残的主题,那《迷夜惨遇》中的人性特征同样如此,并且更加阴霾。
在貌似低俗的同时,导演其实在用心良苦的规划着种种人性轨迹。男女之间的相互诱惑代表着中产阶级的某些特征,享乐而高居在上。而大难临头之后,男人因着恐惧而性功能丧失,身份感更强烈的女人则酝酿着阶级之间必然的复仇。两者的精神都处于崩溃边缘的临界点。
导演在提倡形式感的同时,淡淡的介入了人物的心理世界。虽然在内涵方面没有作什么功课,但通过意境和影像的残酷,清楚的展现了影片灰暗的世界观。于是,复仇即作为形式出现,也实质成为一种探讨人性的工具而存在。
观众的思维肯定停留于复仇细节,关注的是怎样于情于理的快意恩仇,况且还是一个女性复仇者。但这个复仇过程极为简单,却震撼的在于结尾。善与恶的天平并不在于惊险遭遇所带来的娱乐气息,而在于人心内里。
影片典型如英国天气一般阴霾的黑色味道中,一直就透露着一种清冷肃杀味道。这种常见意境果然蕴藏了阴暗的动力。当复仇成功之际,女人用枪解决了强奸犯对她所作的事情,而放弃了扣动扳机。一切仿佛都平淡下来,以暴制暴的极端态度正在转变。当复仇心理逐渐转换为人性处理方式时,影片最震慑的一幕出现。懦弱的男主角看到令自己恐惧的事物竟然如此不堪一击,竟而兽性大发,变为不可遏制的杀人狂。
《迷夜惨遇》实际上是典型英伦味道。理性一直控制感性,而感性在最后时刻颠覆理性。对于表现阴暗心理的英式电影,几乎都具备这种令人震慑的爆发力。崇尚自由的老美在这方面习惯停留在感官刺激,淡化人性心理。而以理性为美的英国人爆发式的颠覆理性则来的冲动有力。这样的表现手段,往往可以将人性的阴暗面通过最强刺激完整的予以表现。
如同影片中的男主角,从第一个镜头开始的道貌岸然之态,到最终精神崩溃成为残忍的凶手为止。导演没有进行任何脸谱化抑或符号化的铺垫,而是自然而然的让观者静观全貌。由此而生的震撼,则大大强化了影片以暴制暴是否合理等等复杂社会因素的主题。本片强化的以暴制暴的问题就在于,暴力升级后逐渐变为生死游戏的荒谬。
导演唐瑞德的这部作品被评论称为一部小成本佳作,类似于大导演成名前的入门作品。80分钟的片长被怀疑是否看到删减版。观众对于这样的电影肯定两极分化,一面觉得震撼有力,一面觉得故弄玄虚。最可怜的还是吉莲安德森,在《X档案》的完美之后,竟然再见于这部限制级影片中,可叹星途坎坷。
《迷夜惨遇》观后感(九):《迷夜惨遇》:男女有别的复仇模式
《迷夜惨遇》(Straightheads):男女有别的复仇模式
(文/火神纪)
最原始的暴力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已经无法再去追究了。现在所发生的暴力,大多都是二次暴力或者多次暴力;因为第一次暴力已经发生,而二次暴力只是为了矫暴,以暴制暴,或者更简单地仅仅只是为了复仇。
如果从消极意义上去剖析任何一起暴力事件的时候;其实不存在任何一种简单而明了直快的暴力。从主观上可以避免的暴力,在客观上来说却依旧可能发生也可以发生。——火神纪。题记。
这是一部非常压抑的英国电影;当然,它采用了一种相对比较隐晦的手法来达到这种压抑的效果。带着艳情味道的开场给了这部电影一个松弛的环境来讲述这个故事;用宽松的氛围做铺垫来描绘压抑而和后面要讲述的故事的整体氛围形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压抑的味道要比从头到尾一味的压抑要浓烈得多。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一个安装防盗监控系统的23岁男人去替一个中产阶级女人安装防盗监控系统的时候被女人邀请同去市郊的别墅里参加一个party。半生情愫的男女躲开人群跑进了别墅附近的小树林里,迸发的情欲充斥着野性和激情的味道。就在我以为这只是一个爱情故事或者艳情故事的时候,飞来的横祸降临在这对陌生的情侣身上。撞毁的汽车停在了路旁,被强奸的女人和被殴打毁容致残的男人;迷夜的惨遇改变了这对男女原本平静而波澜不惊的生活轨迹。
不管事的警察以及一次意外的遭遇把这对男女和犯事者拉近了,一起设计并不精密的暴力复仇开始提上了日程。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真正卖点并不在于复仇,而在于这对不幸的主人翁在整个复仇事业中的心理转变和行为模式上的区别。可以说,这是一部很细腻的电影,尤其在心理的描绘和行为模式的捕抓中都是如此。用粗糙的浓墨淡笔勾勒出两个形象并不十分鲜明的人物性格,再用细腻的笔风温润有余地细涂;这样的反差赋予了这部电影在风格上十分出色的表现。
这部电影从某种方面表现了男女有别的复仇模式。男人从懦弱,到欲罢不能的跟随,再到最后发疯似彻底地自我迷失;女人则从一个看似漫长的复仇过程里学着去体会,逐渐地软化直至到最后彻底地逃离。是不是因为男人与女人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生理以及心理构建的异同而显得如此耐人寻味呢。
一个复仇计划所能给我们展现的是两种彻底相反的行为模式。两个人,从彼此的两个极端走向对方,然而却在遥遥相望的路上越走越远。懦弱、无奈、勉强地行进直至欲罢不能的疯狂;强悍、追寻、淡淡的同情以及复仇时的胆怯直至逃离。男人和女人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同样表现的截然不同给了这部电影非常广阔的施展空间;至少在人性上的探索以及两性差别的追问里让这部电影可以走得更远。
唐•瑞德给了我足够多的惊喜。有人说,这部肮脏、荒谬的强暴与复仇惊悚片,纯粹是在浪费电影胶片;在我看来,那是因为说这话的人忽略了这部电影更细腻的那部分。对爱的思考、对性的思考、男人对于强暴这种性行为模式的迷恋、女人对血腥的态度、原谅与宽恕、复仇与救赎、男人和女人在面对同样的事情时不同的反应以及这种不同反应后在人性上的蜕变……这部电影可以跟这些许多让我至今依旧还为之迷惑的字眼扯上关系。我知道电影到了最后也并没有给我们解答所有这一切的答案,可是一部可以引发我们思考的电影,至少已经是相当成功了。
而不管这部电影可以扯到多远,停留在这部电影里的依旧是那种让人绝望的压抑气氛。隐晦的复仇以及带着血腥味的暴力并不是这部电影所标榜或者谴责的,因为发生在这部电影里的暴力只能被称为二次暴力,其发生和存在是因为之前的第一次暴力。这也许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索的问题。暴力其实永远也不可能停止而且永远在不停地发生,暴力也永远不可能被简单地定义;这也许也是我总是迷恋于暴力题材电影的一个根本原因。
电影里的这对可怜的男女最终也没能逃过这部暴力事件,甚至是他们策划并且促生了二次暴力。这就带着一种沉重的宿命味道,也赋予了这部以暴力和复仇为卖点的电影一种更加沉重的悲剧色彩。电影的前后反差以及主人翁回天乏力的行进,交错在这部电影里的其实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悲剧和人性良知的角力。孰强孰弱并不是这部电影所要宣道的主题,而是在于我们自己良知上的选择。而所谓的压抑,在于电影里的所有这些人们都处于一种没有任何选择只能一路走到黑的悲凉;一个没有任何意外的人生,或者说一个只能有一个选择的人生看起来是如此悲凉的。
不论是最后疯狂地虐杀了仇人的男人,或者是最后开着车飞奔而去的女人。在我看来,这两个角色同样显得如此无奈而悲切。我为什么而压抑,那是因为在他们的人生路途上,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妥协和命运的安排。救赎离他们很远,他们 也许永远也找不到;因为妥协,因为宿命。因为导演对这两个人物在剧情设置里的放纵显得非常冷酷,可是因为艺术创作又恰恰需要这样的冷酷;于是这两个人得不到他的半点同情或者眷顾;他们的悲剧命运以及无可挽回的前路是这部电影一直压抑在我胸口让我喘不过气的根源了。
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场戏也许就是女主角发现了仇人自杀的时候发了疯地开车去救起这个强暴她的男人,并且跟随他进入了这个她通过监控系统已经非常熟悉的房间里,坐在男人对面听着他当时为什么要去强暴自己,假装成一个过路的陌生人听一个本来应该让她撕心裂肺的故事。
这场戏不过只是非常简短的十来分钟时间,可是非常完整地表现了女主角曲折的心理变化和画面张力。当一个女人面对着一个曾经非常彻底地伤害过自己的陌生男人;既想着要杀死他复一仇之快,又害怕他突然暴起而又一次伤害了自己。镜头里所表现出来的紧张气氛足以将任何一个坐在镜头前的人紧紧地扼住,矛盾的心理和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几个简单的镜头切换和剪接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重要的也许就是那种心理转折,我不知道当女人听完自己被强暴是因为父亲想救自己的女儿不被他人强暴之后,她的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在我看来显然极其矛盾,一方面自己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另一方面自己的无辜受害却避免了另一个女人的无辜受害。杀死一个自己对其充满恨意的陌生男人也许并不很难,可是杀死一个怀着温柔情怀的父亲显得就有些艰难了。
这部电影一个非常出色的地方在于,它赋予了那些罪不可恕的人们一个说话的机会,赋予了他们作为一个人的情感而不是一味的罪不可恕罪大恶极。罪人的忏悔之意表现在于他自杀时候的绝望,罪人的怜悯之心表现在于他对女儿护犊情深的过激方式;当一个人不只是被当成仇人而是当成一个自然人被看待的时候,同类的情感会让我们选择宽恕吗。
电影随即给了我们一个否定的答案;心理的曲折变化之后女人暴发了一次疯狂的暴力。她最后的逃离显得非常无奈;她并没有得到救赎也没有得到导演的同情,仅仅只是作为一个被摆布的玩物一般远远地离开了。
也许,并没有简明扼要的暴力事件。电影里的所有人物都是在一种无法违抗的客观规律下被驱动前行的,这一点赋予了这部电影浓烈的悲剧味道和宿命色彩。不论是作为主人翁的这对男女,或者是为了保护女儿而强暴了路人的犯罪者,甚至是无所事事的那两个更疯狂的男人,其实都是在这处驱动力下越走越远无法回头更没有任何选择的玩偶罢了。
从积极意义上说,这一点成就了这部电影在人物和情节之外那种严谨的逻辑性。并不是说所有剔除了人性感知的电影就非常出色,可是为了让情节去遵循事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时候我们总是不得不把我们那些也许并非必要的同情心暂且收敛而残酷地看着他们一路远去。可是如果从消极意义上来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不可抗力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如此让人压抑而绝望。
电影最后的男人枪杀了仇人并且疯狂地虐尸,不带半点温意地把这种绝望彻底地放大到了极致。一个男人最后的疯狂以及一个迷途却思返的女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复仇模式以及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所表现的,其实还是绝望。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去相信那个罪人所讲的那种娓娓动听的父慈女孝的故事;可是至少这部电影给了他一个叙述的机会,这一点无可置疑。
2007-10-31;丁亥年庚戌月戊戌日。
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832901145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