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列夫·托尔斯泰大传》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列夫·托尔斯泰大传》读后感摘抄

2021-04-21 03:3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列夫·托尔斯泰大传》读后感摘抄

  《列夫·托尔斯泰大传》是一本由[俄]巴维尔·巴辛斯基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4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列夫·托尔斯泰大传》精选点评:

  ●喜欢

  ●文学

  ●矫枉过正

  ●不喜欢内容,更不喜欢翻译,缺乏基本敬意,一副沾沾自喜的蠢模样,可憎,很怀疑打五星的是否读过托翁的书

  ●19008.我不喜欢这种写法。

  ●在托尔斯泰去世后的九年里,托尔斯泰夫人每天思考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丈夫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往事既不可解,永世难得其解。”

  ●对这种传记没有好感。叙事混乱,为创新而创新,将一生的行止强行嵌入晚年的出走危机,且随处可见过多的主观抒发。尽管使用了相当多的史料(给人累赘的感觉),却并未产生克制、谨慎的行文风格。相比莫德的两卷本《托尔斯泰传》,高下立判。

  ●从文豪晚年离家出走开始讲,以倒叙插叙的手法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托尔斯泰,有很多独家的料

  ●比起那些早早就一副高人姿态遁世隐居的思想家,更喜欢托尔斯泰这种直到人生暮年还跌跌撞撞,纵然头破血流也要探寻出个内心究竟的执着之人。非常喜欢本书的叙事方式,那次出走成了托尔斯泰晚年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由此出发回溯托尔斯泰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挣扎。

  ●文学

  《列夫·托尔斯泰大传》读后感(一):列夫托尔斯泰

  没有人生目标,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100多年前,已届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伯爵濒夜离家出走,去向不明。从那一刻起,这位伟大的老人留在时间的最后一抹行踪和他的死亡,便衍生出种种的谜团和传说。

  本书作者旨在还原一个不带任何主观臆想的托尔斯泰的一生。落墨重点放在托尔斯塔的晚期创作活动上。这晚期(理性批判期1881-1910)有别于他早期(成长期1851-1862)和中期(巅峰期1863-1880),显得更加接近他最后的真实生活。该书引援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性材料(有时候甚至让你觉得是八卦全书),展现托尔斯泰与家庭的关系,特别是他与妻子索菲亚的矛盾、托尔斯泰与皇室和教会的龃龉摩擦。细细的地向我们还原晚期的托尔斯泰的生活及内心活动,一步步引领我们走入他的内心,更加贴近他的思想,看着一个文坛巨匠如何走完他的一生。读罢,对这一代文豪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理解不同于《战争与和平》里的娜塔莎与安德烈的朦胧爱感,以及娜塔莎被诱惑的纯粹感到最后归于与皮埃尔的相携到老的生活上的心态的转变及成长。到有点类似于拿破仑的几十万大军,就在最辉煌的时候,以一种极其憋屈的方式含泪离去的背影。让人不禁唏嘘一代文豪晚年落拓江湖寂然殒命。

  但却也能在《安娜卡列尼娜》里找到一些似曾相识感。安娜在上流社会有个很好的家庭。但是邂逅了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安娜不顾一切,奋不顾身想要追寻自己内心的感觉。最后的矛盾为了不在爱情中丢死自己,毅然在铁轨上结束自己的生命。托尔斯泰晚年毅然决然的离家出走跟安娜毅然而然放弃一切有点相像。

  也许,名人的世界是大家乐于肢解和探讨的。但是个人觉得还是要有些许留白。过满则亏。很多事情,不用多说什么,也能窥一斑而见全豹。巨细无靡的呈现,反倒会影响心理的判断。我想,托尔斯泰是伟人,是名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大传》读后感(二):还原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坛上的作家中的作家,是俄国文学界的巨匠,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一。他的创作不但丰富了俄罗斯的文学艺术宝库,也对世界文学艺术宝库贡献良多。毫无疑问,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巨擘,他的影响范围之广、之深非一般政治家、军事家所能比拟。他的宗教观念,你的行动,你可以不认同,但你无法忽视他的存在,无法绕过他曾经创造的巨大的文学艺术财富,只有理解和传承了他的文学艺术遗产,我们后来人才能在文学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创造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100多年前,已经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在深夜突然离家出走,并且没有再回到他的家——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托尔斯泰于1910年10月28日出走,11月20就因病死在车站。在这段时间內,托尔斯泰成了当然媒体关注的焦点,关于他的种种说法甚嚣尘上。为了更真实地还原这段历史,向世人再现整个事件的原貌。本人作者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巴维尔•巴辛斯基花了几年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出了这本资料详实、生活活泼的托尔斯泰传记。在这本传记中,读者可以读到大量的档案资料,有的来自托尔斯泰本人的日记,有的来自当时的报刊中的报道和文章,有的来自当时的电报资料,有的来自很多目击者的回忆记录。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可以说是几乎不掺加任何主观臆断,让资料来说法,让读者自己来做出判断。怪不得这本书甫一出版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的认可,并获得了俄罗斯图书出版行业权威奖项——大书奖。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是迄今研究托尔斯泰最新、最权威的成果。对于对大文豪托尔斯泰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传记不容错过。

  这本传记对托尔斯泰晚年的活动着墨较多。晚年,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为自己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而追随他的信徒和他的妻子索菲亚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为苦恼。这些可能是托尔斯泰出走的主要原因吧。

  如果你想通往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阅读这本书是一条捷径。

  《列夫·托尔斯泰大传》读后感(三):读列夫托尔斯泰传有感(2015年11月24日)

  可能是受以前高中语文老师的影响,我对列夫托尔斯泰这个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一直怀有一种崇高的敬意,以及由于知之甚少而产生的一种神秘的向往。就在上个月,我去图书馆借书,无意中看到了一本托尔斯泰的传记《世界十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把它借了回来。读完直至今日,感触很多,正好借此机会记录下来。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虽说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做一些改善环境的努力,但当力量有限命运使然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

  其实托尔斯泰并不是如此,而且恰恰相反。作为贵族后代,托尔斯泰出生就世袭了伯爵身份,属于大地主阶级,并在他父亲去世后获得了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作为遗产继承。不得不说这样的出生缔造了后来的托尔斯泰。伯爵的身份让他自如地出入各种高级社交场所,由此他看到了沙皇俄国贵族阶级的腐朽与不堪;庄园的管理让他深入到了贫苦大众农民的生活,由此体会到了沙俄制度对农民的压榨;以及尽管巨大的财富拥有使他在同情农民时感到无比罪恶,但不得不说这为他整个家族衣食无忧,他能安心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一切都为托尔斯泰后来走上现实主义文学之路,为贫苦农民发声奠定了基础。但他与其他俄国文学圈里的作家不同的是,他是的的确确切身感受着农民的痛苦,对自己的贵族生活深恶痛,甚至为了放弃财产私有和妻子感情破裂。而其他作家以屠格涅夫为首,都以贵族作派为荣,推崇艺术至上和纯粹文学。是啊,这些人看起来也都是利用着自身优渥的环境条件创造自我价值,做着符合身份位置的事情,为俄国文学史增添着或浓或淡的一笔,没什么不好。只是为什么托尔斯泰要反其道而行,弃安逸求奔碌地去为农民争取呢?难道他不知道尽管自己的作品振聋发聩,但其力量相对整个沙俄政府而言实在有限吗?难道他不知道沙俄制度的腐朽专制暂不具备分崩离析的条件而延续是其命途使然吗?答案无从知晓,但已经不重要。他并不安于自己所处的贵族环境,反而去打破它对自己良心的枷锁,去努力追求不同于他人的信仰。是的,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两人在相似环境下做的不同道路选择无关是非对错,而关乎信仰和使命。信仰和使命不同,道路选择也就不一样。

  就是这样,人与环境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妥协还是执著,和平相处还是剑拔弩张,我想这二者之间的抉择是每个人与自己毕生的博弈。已然,令人尊敬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给了我答案,不管是执著还是妥协,只有追随信仰才能求得内心的安稳和平静,表达对生命的至上诚意。

  世界之大,肉身莫不渺小,然灵魂的伟岸却是无法估量的强大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文明的轨迹延续至今日的模样。此生的使命如何,总该有所思忖,并作出决定。

  像前人那样。

  《列夫·托尔斯泰大传》读后感(四):他很孤独,在我看来他渴望理解和自由°

  ——评《列夫•托尔斯泰大传》

  文/蓦烟如雪

  他出身贵族,是俄罗斯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袭伯爵,他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也起草过方案,以代役租的方式解放农民,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不仅是十九世纪的文学巨匠,也是当年轰动一时离家出走的老人。

  他是一个孤独怪癖的老人,他叫列夫•托尔斯泰。

  他一生很高产,从《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还写了大量的日记,甚至反应军旅生涯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和宗教作品《忏悔录》《天国在你们心中》《你信仰什么》《到底怎么办》等,他丰富了俄罗斯的文化遗产,在政治、宗教等一些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许多人而已,他是迷,熟悉的也只是他的作品,而对于俄罗斯人,他不是迷,他是走下神坛的亲民作家。因为他热爱生活,他对农民有怜悯之心,所以他有时候痛恨自己的身份,很想摆脱自身所带来的束缚,不过,他的文学根基也是他的家庭所致,所以并不能一概否认他的生活背景。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大众有目共睹,而生活多属隐私,所以,窥视的人众多,如何在这么多纷杂的信息中,寻找一抹真实,这很难,有幸我读到了巴维尔•巴辛斯基的这本《列夫•托尔斯泰大传》。

  这本书多偏向于托尔斯泰的晚年生活,写了他行将就木的年纪,在文学创作上的变化,甚至他与悍妻索菲亚的矛盾,这本传记中,有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文献资料,更为细节化的剖析了他们二人的关系变化,以及为何托尔斯泰选择离家出走的原因,这本书里有托尔斯泰和教会关系恶化的过程,还有他心系百姓的一些事件。

  1910年的10月28日托尔斯泰离开了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随行的只有他的医生马克维茨基,在谣言四起的俄罗斯,文学巨擎的出走,家庭矛盾的破裂都是狗仔新闻的热点,妻子和女儿关系的恶化,自己渴望自由的期许,都是很明显的。

  “即使知道我的行踪,也请不要找我。”

  82的老人,在20多天后,病死在车站,作者很理性的举出了报纸的新闻,甚至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托尔斯泰的心理变化,甚至俄罗斯人对他的崇敬。

  他离群索居,他也许渴望像那些老人,喜欢孤身老去,不想给人增加负担,甚至也不想面对一直和他争执的妻子。外界对她妻子是褒贬不一的,甚至在她给丈夫的信中,她有很多的无奈,虽然在女儿的信中,她是渴望金钱的女人,她对托尔斯泰说,你用一只手爱抚我,另一只手却赫然亮出了刀子;并且我已经预感到了,你的刀子已深深扎入我的内心。

  或许,是伤得太深,才会另有所好吧。

  在书中,我可见窥见,老人家在离家出走的那刻是后悔,但是他别无选择。

  这种悬而未决,进退维谷的状态,最难忍受。

  作者站在的角度很公正,虽然他们二人还是有很多的摩擦,但是在作者的笔下,他的妻子依旧有难得一面,例如“为他抄写手稿、装饰版面,给他的文字加工润色甚至整章整段代他捉刀,就连他最主要的两部小说都留下了斧凿痕迹的妻子;那个9年前当他偶感风寒、命悬一线、淹蹇克里米亚旅途中时,曾彻夜不眠不休看护他、尽外人难尽之责的妻子……”。

  虽然托尔斯泰看去很可怜,他依旧也不是完美的人,他逛妓院,也和农妇有染,甚至豪赌酗酒,这样偏激的性格还和屠格涅夫决裂了17年,不过很意外,在俄罗斯民众严重,他是民族的良心,甚至在离家出走后,他还在列车上演讲和农民共乘。

  书里的资料很详实,如果喜欢去考究他,这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此书,引用颇多,也是一大毛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