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这是真的读后感摘抄
《假如这是真的》是一本由(法)马克•李维(Marc Levy)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如这是真的》读后感(一):多些记录
故事并没有很有趣,行文也没有什么期待,感觉一般的故事,但是很多事情也能感同身受,身患重病的时候,同样觉得时间的宝贵,和亲人的别离,带给亲人的痛苦……还是要多拿起笔,像“莉莉”妈妈一样,多些记录,不管怎么样,也是一种记忆,或许在未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帮助,弥补未来没办法一直陪伴的遗憾。
《假如这是真的》读后感(二):《假如这是真的》-马克李维
今天的上下午六七个钟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看的过程中其实也会觉得这和《人鬼情未了》很相似。劳伦因车祸而逝去,然而灵魂却回到了原来的房子,而巧遇了新房客阿瑟,奇怪的是这世界上只有阿瑟能看到并听见她说话。由此,在他们之间发生了各种奇妙的事情。
喜欢的原因有几点:
一、浪漫的爱情故事:读来你会发现文中所述的爱情故事很唯美浪漫
二、文字很优美。
三、故事很完整
四、所表达的东西有治愈作用。
《假如这是真的》读后感(三):当幸福在脚跟时要辨认它,鼓起勇气和决心服下身去将幸福拥抱怀里......并将它留住。这是心灵的智慧。缺少这种智慧,就只能有逻辑的智慧。
假如这是真的,在我们的世界上真的会有灵魂和肉体分离的人,也许他们的身体在某个医院里睡觉,而她的灵魂却在空间里四处游荡,去她想去的地方,去接触只有特定的某个人能够看到的地方,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道缺口,唯有爱能够疗愈一切。 我要跟你说的事情不容易听懂,要接受更是万分困难,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听听我的故事,如果你真的愿意信任我,那么也许你最终会相信我,而这时非常重要的,因为你自己也不知道:你是这个世界上我能够与之分享这一秘密的唯一的人。 这本书让我非常想去卡麦尔这个地方,看日出日落,看大海发脾气 当幸福在脚跟时要辨认它,鼓起勇气和决心服下身去将幸福拥抱怀里......并将它留住。这是心灵的智慧。缺少这种智慧,就只能有逻辑的智慧。 阿瑟有一位非常好的母亲,教育出来非常出色的儿子,这让我学到了很多作为一位母亲对孩子教育和价值观体现影响。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假如这是真的》读后感(四):"读后感"
假如红十字天使有一天躺在病床上被救,想象下那是怎样一幅景象,灵魂出窍这种东西一向是存在很大争议的,而马克就喜欢从这个角度插入写了这本书,让无数怀着猎奇心理的读者的到精神上的满足,原本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可是通过作者技艺,仿佛成了真实的事件,也让作者成为了故事的讲述者,而不是构造者,让没有情感色彩的文字融入了人类的种种感情,同时也成功把故事讲得更生动,如果我是啊瑟,这种离奇发生在我身上,我肯定也会认为自己是不是精神出问题了,毕竟面对这么强的压力,我们是人,不是机器,身体多多少少会出现点反应,但面对这接着不断发生的事件,有多少人又能让自己的理智始终占据着上风呢?可以说李维的脑洞就像黑洞一样大,他的书都是脑洞大开的情节,不看到文尾,我们永远猜不到剧情会怎样发展,就像烧脑神剧一样,看马克的书需要慢慢品味,就像好的作品需要时间的沉淀,美好的事情需要一步步实现
《假如这是真的》读后感(五):#栗子酱的19年书单# No.14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一直到劳伦医院费斯坦医生的出现。忽然间,恍然大悟,很久之前看过马克.李维的另一本书《与你重逢》。两本看似独立的书,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当然假如没有另一本书的存在,留下这样一个有悬念的故事也足够好。 这真的是一本很温暖很治愈的书,起码阅读的过程我很快乐。 1.劳伦被同医院的急救医生急救,哪怕十分钟前就应该宣告死亡,然而一次又一次不放弃的尝试,以及费斯坦为她认真的做了一场手术。 2.哪怕主人不在身边,小狗也能记住劳伦身上的味道。 3.有一位一起开建筑事务所,陪着你大胆去疯的朋友。哪怕不能够理解一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但需要的时候一定出现的朋友。 4.对于一件事情的专注,阿瑟作为一名建筑师能够在很短时间里了解医院专用术语,甚至在劫走劳伦的过程中,借助劳伦的帮助留住另一个生命。 5.阿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哪怕知道自己癌症不久于人世,帮阿瑟安排好一些事情,并且给予陪伴。对生活的爱,哪怕病痛彻夜难眠,陪着阿瑟看日出,种植了138种玫瑰。那个暴雨中守护玫瑰的片段深深打动了我。以及一份真挚的爱情。 6.阿瑟与劳伦的爱情。那个86400秒的小故事。
《假如这是真的》读后感(六):珍惜是最好的对待
看过马克·李维的很多作品,比如《偷影子的人》,比如《伊斯坦布尔假期》,这些作品,真实中透漏出美好的品质,让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希望看到光明。
《假如这是真的》是马克·李维凭处女作。他凭借这部作品窜升为文坛新星,瞬间爆红成为畅销作家。所以这部作品也是非常值得我们阅读的,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够了解作品的最初创作的作品,当然也能够看到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神奇的爱情故事。旧金山医院的住院实习医生劳伦因为车祸住进了自己就职的医院,她陷入深度昏迷。劳伦躺在医院的病房里,灵魂却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曾居住的家中。建筑设计师阿瑟搬进了位于旧金山的新公寓,他发现自家的壁橱里竟然藏着一个女人,而全世界只有阿瑟一人能够看见她,听她说话,与之分享秘密与苦衷。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觉得浪漫,虽然有些奇幻的意思,却也为我们展现了一段美好的际遇,也为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很多品格。它让我们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身边的爱情。就像书中写的,从她出了事故以后,她一天比一天明白,理解时间珍贵的人是如何少而又少。
对于一个失去了生命,又重新回到人世间的人来说,女主人公更能理解生命的价值。而她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也害怕会随时有可能离开自己的爱人。就像书中提到的,一年的生命:向一个刚刚在期末考试中失败的大学生提这个问题吧。一个月的生命:一位母亲刚诞下一个早产儿,她等着孩子从保育箱里出来,能够把安然无恙的婴儿紧紧抱在怀里,去跟她谈谈吧。一个星期:问问一个在工厂或在矿山工作来养活全家的工人吧。一天:问问两个期盼着重逢又被情感弄得腼腆羞怯、惊恐不安的情人吧。一个小时:问问一个被卡在出了故障的电梯里的幽闭恐惧症患者吧。一秒钟:瞧瞧一个刚刚躲过一场车祸的人是怎么说的吧。千分之一秒:一个运动员刚刚赢得奥运会银牌,而不是他为之训练一生所想得到的金牌,问问他吧。
生命是可贵的,爱情是美好的。很多美好的东西是珍贵的,甚至奢侈的,你不知道何时何地它会从你身边消失,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
《假如这是真的》读后感(七):另一版本的人鬼情未了
急诊室的实习医生劳伦忙碌了一天,少量的睡眠之后又开车去上班。坚强、执着的她很受导师的器重。然而,就在这个早晨,她开车的路上,因为汽车的转向系统失灵,将她抛出车外。
救护车到达,医生们将劳伦送到她所在的急诊室救治,但是她只剩下了心跳和呼吸。好心的同事将她安置在奇缺的病房,植物人一样的生活。
偶然的一天。建筑设计师阿瑟在新租的公寓衣橱中见到了美丽的劳伦,彼此都吓了一跳。劳伦的灵魂离开了身体,出现在自己原来的家中。劳伦试着解释她的故事,阿瑟无法相信。劳伦就让他去医院505病房看个究竟。阿瑟的合伙人保罗第二天见到他时吓坏了,只见他面色惨白,没有办法一起去签署一份重要的合同。阿瑟试着解释连自己都不太相信的事情,劳伦的灵魂也在办公室,但是保罗看不到,只有阿瑟一人能看见和听到。保罗以为他得了忧郁症,就让他休假调整。
阿瑟在和劳伦相处中渐渐相信了这一切。他开始努力学习有关昏迷的医学知识,力图帮助劳伦苏醒过来。图书馆里朝九晚五的学习,让一个建筑专业的他渐渐学会了很多医学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彼此吸引。渐渐地爱上了对方。可是医院病房紧张,劳伦苏醒无望,院方就说服劳伦的母亲放弃治疗和等待,实施安乐死。阿瑟只好求助保罗。将劳伦的身体偷回,打算自己来帮她输液治疗,直到她真正苏醒。可是警官的追查迫使他送劳伦回到病房。万念俱灰的阿瑟无法忍受折磨,不肯听任何人的电话,结果会怎样呢?
作者很会写故事,将并不新鲜的体裁写得引人入胜。看过他《偷影子的人》、《伊斯坦布尔的假期》等小说的读者一定不会陌生。
早起一两个小时读完这本小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就像看了一部电影。有读者说如果是韩国人拍成电影,一定特别悲情。
《假如这是真的》读后感(八):不美好世界里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英语课上老师讲解“very”的特殊用法时,用了这样一个例句:You are the very man I want to marry!
一句让我为之心动的话,我只想和让我丧失理智的人结婚。我没有在说胡话,当我们跟不对的人在一起时,才爱谈逻辑、理智以及数据分析。如果你是那个“very man”,我们不管在哪做什么过怎样的生活都无所谓。
但是人生又有几个人能真的遇见“very man”呢?要是真有那么容易,“恋爱成本”这个词就不会这么火热了。《假如这是真的》是一本关于灵魂伴侣的小说,和黄真真导演的《消失的爱人》对比,前者是主人公阿瑟能看见脑死亡患者劳伦的灵魂,后者是两个灵魂的重遇,很明显阿瑟显得更孤独些。
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孤独到需要一个陌生的灵魂相伴?又是怎样的时刻,我们会突然很想结婚?也许你们的答案会是:寂寞、没有安全感一类的。而我的答案是,因为我爱那个“灵魂”。阿瑟是个重度迷恋工作的建筑师,为此感情总是处理不好。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居然为了一个“灵魂”,去医院偷病人。放下工作,到无人打扰的郊外无所事事的陪伴别人都看不见的劳伦。也不介意旁人的眼光,劳伦对他说:“你这样自言自语的怪行为,下一次会被餐厅拒之门外的。”他却说,“天底下有这么多餐厅,够我们去的了。”当他这样不计回报的爱她,他也获得了勇气,面对早年母亲去世的事实,积压已久的心理痛楚也同时被治愈好。
这本书其实是马克.李维很早期的作品了,写作之前他就是阿瑟的原型,一名建筑师。通过阅读,我也体会到他的心理路程。
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你为什么那么爱发朋友圈,因为想说话的时候,身边没有可分享的人。”网络情人,手机里的男/女朋友,未来还会有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等科技技术之上的伴侣。以前我们所说的灵魂伴侣,只是一种对完美的假想,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物种名词。不需要假如,这一定是真的,可人们真的会因此而变得更幸福吗???
小说的最后是,劳伦醒了,但并不认识每天都来看望她的阿瑟。于是,阿瑟把常人难以接受和相信的那段灵魂之旅复述给她……
爱不是选择,而是这个世界上能够与我彼此分享快乐、悲伤、秘密的人,唯一的“very man",非他不可。
《假如这是真的》读后感(九):爱是生活的灵魂
——生活的艺术,取决于我们和自己的无能为力作斗争的能力。 读起来颇为轻松的一本小说。它是多年前朋友送的生日礼物,到昨天总算是把它一口气读完了。 作为处女作确实有些许稚嫩的地方,但其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细腻描述非常动人。如封面的宣传所说,“爱,是我们在这个并不美好的世界里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劳伦因一次意外车祸变成了植物人,她的灵魂却离开了体内,四处游走。故事在劳伦回到自己的房子,与新租户阿瑟相遇时开始。阿瑟是唯一一个能够看她亦或是触碰她的人(虽然一开始他认为,不是自己疯了就是对方疯了),并且两人在共处的一段时间后相爱。 幸福的时间并不是永恒的,劳伦随时可能消逝,也随时可能被安乐死——对于两人来说,这是一段没有未来的爱情。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握紧生活的每分每秒,尽可能去享受在一起时所拥有的时间。 “没有人是幸福的业主。有时人们运气好,得到一份租约,成为它的房客。房租必须交得及时,否则,很快就会被剥夺所有权。”(P78) 很多情节着实有趣。像是身为建筑师的阿瑟和朋友保罗偷了救护车,假装是一本正经的医生将女主救出医院——却被护士抓去给病危病人做紧急处理。警察在探阿瑟口风的时候开了古建筑维修的头——什么都没问出来,反而自己迷上了这个话题。诸如此类峰回路转的剧情,让我在读到的时候先是捏了一把汗,随后又被丰富的转折逗乐。它们是锦上添花,也是生活中细小乐趣的缩影。 “我相信日常生活是默契的源泉 与习惯不同,人们可以从中创造出奢华和平庸、借出和平凡。”(P78) 且如书中暗线,母亲莉莉与儿子阿瑟的故事,与多年后阿瑟重回故居,重新认识自己的母亲一般——这本书是作者给儿子的礼物。马克•李维说:“在我给我儿子写的书里,我不会给他讲一些大道理,而是让他成为一个他想成为的人,有希望、有欲望去为世界创造价值和一些人文情怀的东西。” 他的确做到了。 法式浪漫的确让人着迷。 最后,“你的生活在你的前面,不是在你的记忆之中。” Ps:本书被改编成电影《宛若天堂》在05年上映时一举拿下北美票房冠军,没有时间读书的话,看电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假如这是真的》读后感(十):假如这是真的,真的没有假如
假如这是真的,真的没有假如
《假如这是真的》一看这个书名,就觉得好奇怪,很郁闷,怎么是这么个名字,真的挺奇葩,挺另类。这么吸引眼球的书名,怎么有些标题党的意味呢,笔者非常好奇,真的好想知道结果如何,男女主人公的结局如何。
马克•莱维《假如这是真的》这本书写的真得不错,非常有诱惑力。旧金山一家医院的住院实习医生劳伦出车祸后成了植物人。有一天,她出现在年轻建筑师阿瑟的浴室壁橱里,阿瑟成了唯一能见到她形象,听到她说话的人。两人不久产生了恋情。为了阻止院方对劳伦实施安乐死,阿瑟不顾一切滴从医院里盗走了劳伦的躯体。几经周折,劳伦终于苏醒,却不认识阿瑟了。
作者曾在旧金山生活工作了7年,视美国为第二故乡。返回法国后,创办建筑设计事务所,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假如这是真的》还未出版,电影版权即被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场买下,此书因此大卖,曾在畅销书榜上盘踞250周之久。此后,马克?莱维一发不可收拾,几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继续为全世界的读者带来更多惊喜。
马克•莱维的存在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思辨与晦涩之外,法国也有符合“浪漫”这一指称的作家。浪漫到只讲述一个爱情故事,一见钟情之后可以放下所有准则和界限的那一类古典爱情故事,而与简单的浪漫相配的,是跌宕的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同样很古典)和若干属于现代想象域的因素:穿越或者阴阳两界,偶尔也会有诸如东柏林墙以及二次世界大战的社会政治因素。
是的,有的时候,我们宁可相信,文学的作用原本可以很简单,就是给人以极为简单的愉悦,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让我们在已经变得极度疯狂的生活节奏之外,能够会心地笑一笑,或者痛快地流流眼泪,为一个自己也不相信能够存在的,似乎已经远古到属于史前社会的故事。这类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因为它不会戳到我们的痛处,不会把我们逼到手足无措的境地。但是它带给我们类似“乡愁”的东西,让我们隐隐约约地觉得,放下了只有人类才有的思辨——我们谓之为人文根本的东西——,简单的世界也可以很幸福。文字(不完全是文学)有什么理由、又有什么权力让世界变得复杂起来呢?并且,复杂起来的我们并没有能力解决各种早就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们并没有拥有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能力。
这么吸引眼球的书名,怎么有些标题党的意味呢,笔者非常好奇,真的好想知道结果如何,男女主人公的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