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读后感1000字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是一本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精选点评:
●二元对立的见地总认为,事物要不就存在、要不就不存在。如果没有这种二元对立的见地,你便能知道根本没有东西可以执取,也没有原因去执着,因为你本来具足一切。
●无可言喻,甚深智慧。
●忘差不多了 该再看了
●相对和究竟
●言简意赅
●已经不能说是一本好书了。这是一扇无限之门。
●感兴趣的是佛学和西方哲学重合的地方,并且佛学还发展出了一套套对应其世界观的修行方式,— —其所谓源于佛学,终于佛教。这些修行方式在其哲学观念的基础上更大胆地进了一步,开始教人用一套超越习惯思维的方式对待和重塑世界,让人敬仰佛陀的智慧和践行。唯一让人怯步的地方当属繁多的佛典和法门了。
●顿悟了很多很多很多。属于人生必读系列。
●太高升了。
●了解一些基本的佛学知识。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读后感(一):字数超了
我有一个问题,爱解决问题。阿祖点出来之后,我就开始想去解决爱解决问题这个问题。 我想到的一个办法,不要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成问题,但问题是我不知道判定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读这本书我陷入了一个摇摆,一会觉得万物现在的面貌是我戴上自我滤镜之后的呈现。用主观标尺去衡量客观存在,再在失真的成见里动手去试图干预它,听起来非常的不靠谱,确实也是。很多我觉得痛苦的严重的事,阿祖一分析,根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甚至长远来看可能是有益的,我只需要保持尊重。 过一会又觉得这样是执于空,也是边见。因为某些事物,在某种特定的关系情景下,是有某种特质的存在。比如带轮椅的小狗,他是很帅,沧桑的胡须,笑起来还贼阳光,但是,他都没有后腿了,前腿也变形,就是很辛苦,我应该为他做点什么才对。 再过一会又觉得我这个判断是不是因为自己积累太少,主体世界太单薄,所以执取了某个点,如果建构宏大一些…… 书是看完了,就是没看懂。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读后感(二):佛教哲学入门
“自我”是始终变化的,无法完整描述的,无形的,但人们误以为“自我”是某种实质的,永恒的东西,这是对“自我”的一种幻觉。
对“自我”的价值、道德判断没有意义,应当做的是检视自我,认识自我。
心是认识世界的主体,能够被心所认识到的世界是客体,只有主体存在客体才有意义,因此心即世界,世界即心。
轮回是对幻觉的执著,涅槃是对幻觉消失的执著。但是对真正大彻大悟的人而言既然幻觉从来没有出现过,也就不存在幻觉的消失。
根据佛法,要拒绝的不是“自我”,而是对“自我”的执著。
世间万物都有“显现”和“本性”两种形式,心所看到的显现与真正的本性差别有多大,取决于心是否执着于它的幻觉(成见)。
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主客的一切现象都有它们的因缘。
点评:没有了解过除禅宗以外的佛教哲学,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和禅宗还是很接近的。在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背景下,用唯心主义观点来看待世界确实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对个体而言,生命是连续不断的心灵体验,幸福与快乐虽然会被外在客观现实所影响,但终究属于主观感受,在面对痛苦这样的主观问题时,内求于心确实是一种解决之道。佛教哲学从印度传到中国,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并没有被中国的本土哲学所淘汰,反而被吸收转化,可见其强大的思辨性和说服力。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读后感(三):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说是佛学入门书,但其实讲的已经很精深了。正如书名一样,全书分为两部分,见地与修道。第一部分:正确的见地,负责世界观。主要讲了一些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无常、无我、四圣谛等。第二部分:道,负责方法论。主要讲了如何禅修,以及小乘、大乘与金刚乘的区别以及一些方便法门。 2.关于佛教的世界观,可以总结为4句话: 一、诸行无常(所有和合者都无常) 二、诸受是苦(所有被二元对立染污的现象都是苦) 三、诸法无我(所有现象都没有本质) 四、涅槃寂静(没有烦恼与二元对立) 3.无我是佛法的精华,除非了解无我,否则佛陀所教导的全套系统或修行之道,不可能建立起来。 4.对佛教的一个常见错误观念,便是认为佛教的目标就是要除掉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5.“自我”只爱自己不爱他人,它充满着自己,根本没有空间留下来爱别人。 6.佛教中转世再生的概念,主要是和心的连续性有关,而不仅只是平常所认为的转生进入不同身体而已。 7.当你经由修行达到这种层次,你会体验到事物都不再是了不起的大事了,一切现象都像是玩笑一样;同时,你会对那些仍然认为每件事都是大事的人自然生起悲心——这些人相信他们必须战斗牺牲,并用其他的方法不断地和周围世界奋斗。 8.成佛就是了悟实相。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读后感(四):无可言喻,难以思议
2020年第44周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读书短评:
1.2020年开篇第一本就是仁波切的《正见》,讲了四法印和佛教的教法。读完买来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一系列书,并清楚的知道它们将改变我的世界观、人生观。
2.修行最大的障碍在于我执,自我其实只是你受外界影响的总和。
3.自我永远觉得它的判断、观察和体验都很重要,因此对每件事都小题大做,无法放松地任事情自然发展。
4.你所看到的、所经历的只是因果让你看到的和经历的,所以佛陀的世界里众生皆能成佛,而你的世界中所有的烦恼都是你种下的因,众生的苦都是你的业。
5.小乘、大乘到金刚乘,戒律越来越宽松,也越来越追求自性,其实难度是越来越高的。比如小乘要求出家持戒,大乘讲究善巧方便,而金刚乘行者甚至可以把酒、肉和性作为修行的法门,但对弟子根器的要求也愈加严格。
6.六道轮回不仅仅是生死,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心生嫉妒就降身于阿修罗道,心生嗔恨就降身于地狱道,心生贪婪就降身于畜生道。
7.佛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大彻大悟。不是知道一切事物,而是明白了一切事物的无二本性,超越了数字和计算,无可言喻,难以思议。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读后感(五):不是书评,仅记录自己零散思考(也不全)
总体来说,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里面很多地方确实具有启发意义,对于佛教圣心我执修道因果有更好的思考。但是对于金刚经以后的论述,我存疑且不敢苟同。不可吃荤(不是肉食,而是葱姜蒜一类气味冲的),明妃(我确定这里面提到的有几个明妃是指具体的人,也就是佛母)这几个关键的地方我都很怀疑。。。尤其对于明妃。我持反对否定态度。此非佛教应有之义。当然,我读的佛教经典也是真的太少,而且并不系统。。也许有待来日多学原文系统学后才能更好的来说吧。。仅记当下之感。 1关于明妃,很有意思。多数场合下,强调明妃是指般若智慧,而不是说有个什么人是所谓的明妃。 金刚,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一种有神通的护法,由修为较高的低位菩萨担任。第二种,就是指般若智慧利而无所不破,坚而不被摧毁,犹如金刚石。 因此,金刚和明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把般若比喻做金刚,那么就是金刚就是明妃的特性。 如果是把金刚当做护法来讲,金刚就是在修般若智慧,也就是在修明妃。 但是从此处来看,明妃显然是指具体的女性而非思想精神智慧。这就不得不提到密宗明妃,肉莲。。为什么会突然想到了某演员??据说就是以金刚经来交流的。。所以,我认为,佛法未必要苦修(如不吃肉之类),未必确实独身,但一定不是此处的一人可拥有多个明妃。。。以为以此来加持修道,其实不过借佛而行欲,误导!如果有上师以此来为自己打掩护说自己伤己为你来堕地狱(或者根本没有理由)从而使你减少修行时间,那么一定是xj无疑。。。 2书中说“大乘与小乘不同的地方在于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希望引导一切众生成就圆满佛果的心。”既然在于引导众生成就美满菩提心,那么也就是说必须不害他人有善心,那么对于大乘比丘这种偷窃以救人的行为对于被偷之人就是一种伤害,而且对他来说是无妄之灾。比丘是损了自身修行破戒救人,但同时也使无辜之人受损。所以我不赞同这种做法。若果为善,则应据实以告。如若此人不同意比丘而施舍行善,周围亦无其他可行之法偷才是无奈之下可选择的行为。所以,单纯以救人为借口来偷别人的东西,无论是谁,不过是以损害别人来为自己加持,最终是不可得正果的。 ....还需要多多看看多多思考多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