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4-13 23: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是一本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精选点评

  ●将会反复阅读的书

  ●读此书改变了一直以来对“轮回”的认识原来我们每时每刻可能六道中轮回。那个被幻影迷惑贪嗔痴纠缠的自我,一直在痛苦中轮回。而我们痛苦的根源就是无法识得无我,迷障重重,自己还要戴上一副副有色眼镜。 不过,即便读书时一时明白起来,但那个纯净实相还是扑朔迷离啊。

  ●因为考研才看的这本书,比想象有意思多了。我这人和佛教哲学的相性还不错啊,但是和书里说的一样,只寻求某些解惑之道,就不必真正把自己投入到某门宗教里去了。

  ●塔尔寺一行后,惊叹于佛教徒虔诚。是何种仰能让信徒们用身体丈量大地,一路从西宁到拉萨。佛教并非是早先认为的封建迷信,而更像是一种修身处事的哲学。本书是一本佛教相关知识的综述。大致精简地将佛教相关理论做了一个系统介绍。对佛教一无所知的我,得以借此一窥佛教的轮廓

  ●【2018】弃读。内容很好,放弃原因在我。明明终于在体制内生存,明明内渴望“苦”,却试图截断,去体会“无我”,难以。也许目前对我而言时机尚不成熟,我想我更需要的是在“俗世”中去经历、去体验,妄图自证圆满?徒劳也。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不想在看宗教、哲学类的书籍了,这几年看了不少,心态也变得平和了,但再看下去,我担心自己真的会辞去一切,遁入空门。而我又知道修行的方法有八千四万种,入世亦是修行。佛祖,等过段时间我再来找,有缘再会~

  ●自我、自他、二元对立,空性,小乘、大乘金刚乘。似懂非懂,可修止观,可持一戒,心若菩提

  ●估计我没有慧根。但高境界的背后都有个博大统一存在,甚至不能用“存在”来形容

  ●相对和究竟

  ●佛学哲理,想一次性就看懂是非常难的。跳出前的自我,寻找真我,体会真正轮回与涅槃,那是相当高的一种境界。以后再翻一遍,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非常严肃的著作,当你对佛法有所涉猎后重读更有收获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读后感(一):字数超了

  我有一个问题解决问题。阿祖点出来之后,我就开始想去解决爱解决问题这个问题。 我想到的一个办法,不要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成问题,但问题是我不知道判定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读这本书我陷入了一个摇摆,一会觉得万物现在的面貌是我戴上自我滤镜之后的呈现。用主观标尺衡量客观存在,再在失真的成见里动手去试图干预,听起来非常的不靠谱,确实也是。很多我觉得痛苦的严重的事,阿祖一分析,根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甚至长远来看可能是有益的,我只需要保持尊重。 过一会又觉得这样是执于空,也是边见。因为某些事物,在某种特定的关系情景下,是有某种特质的存在。比如带轮椅的小狗,他是很帅,沧桑的胡须,笑起来还贼阳光,但是,他都没有后腿了,前腿也变形,就是很辛苦,我应该为他做点什么才对。 再过一会又觉得我这个判断是不是因为自己积累太少,主体世界太单薄,所以执取了某个点,如果建构宏大一些…… 书是看完了,就是没看懂。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读后感(二):佛教哲学入门

  “自我”是始终变化的,无法完整描述的,无形的,但人们误以为“自我”是某种实质的,永恒的东西,这是对“自我”的一种幻觉。

  对“自我”的价值、道德判断没有意义,应当做的是检视自我,认识自我。

  心是认识世界的主体,能够被心所认识到的世界是客体,只有主体存在客体才有意义,因此心即世界,世界即心。

  轮回是对幻觉的执著,涅槃是对幻觉消失的执著。但是对真正大彻大悟的人而言既然幻觉从来没有出现过,也就不存在幻觉的消失。

  根据佛法,要拒绝的不是“自我”,而是对“自我”的执著。

  世间万物都有“显现”和“本性”两种形式,心所看到的显现与真正的本性差别有多大,取决于心是否执着于它的幻觉(成见)。

  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主客的一切现象都有它们的因缘。

  点评:没有了解过除禅宗以外的佛教哲学,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和禅宗还是很接近的。在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背景下,用唯心主义观点来看待世界确实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对个体而言,生命是连续不断的心灵体验,幸福与快乐虽然会被外在客观现实所影响,但终究属于主观感受,在面对痛苦这样的主观问题时,内求于心确实是一种解决之道。佛教哲学从印度传到中国,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并没有被中国的本土哲学所淘汰,反而被吸收转化,可见其强大的思辨性和说服力。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读后感(三):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说是佛学入门书,但其实讲的已经很精深了。正如书名一样,全书分为两部分,见地与修道。第一部分:正确的见地,负责世界观。主要讲了一些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无常、无我、四圣谛等。第二部分:道,负责方法论。主要讲了如何禅修,以及小乘、大乘与金刚乘的区别以及一些方便法门。 2.关于佛教的世界观,可以总结为4句话: 一、诸行无常(所有和合者都无常) 二、诸受是苦(所有被二元对立染污的现象都是苦) 三、诸法无我(所有现象都没有本质) 四、涅槃寂静(没有烦恼与二元对立) 3.无我是佛法的精华,除非了解无我,否则佛陀所教导的全套系统或修行之道,不可能建立起来。 4.对佛教的一个常见错误观念,便是认为佛教的目标就是要除掉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5.“自我”只爱自己不爱他人,它充满着自己,根本没有空间留下来爱别人。 6.佛教中转世再生的概念,主要是和心的连续性有关,而不仅只是平常所认为的转生进入不同身体而已。 7.当你经由修行达到这种层次,你会体验到事物都不再是了不起的大事了,一切现象都像是玩笑一样;同时,你会对那些仍然认为每件事都是大事的人自然生起悲心——这些人相信他们必须战斗牺牲,并用其他的方法不断地和周围世界奋斗。 8.成佛就是了悟实相。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读后感(四):不是书评,仅记录自己零散思考(也不全)

  总体来说,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里面很多地方确实具有启发意义,对于佛教圣心我执修道因果有更好的思考。但是对于金刚经以后的论述,我存疑且不敢苟同。不可吃荤(不是肉食,而是葱姜蒜一类气味冲的),明妃(我确定这里面提到的有几个明妃是指具体的人,也就是佛母)这几个关键的地方我都很怀疑。。。尤其对于明妃。我持反对否定态度。此非佛教应有之义。当然,我读的佛教经典也是真的太少,而且并不系统。。也许有待来日多学原文系统学后才能更好的来说吧。。仅记当下之感。 1关于明妃,很有意思。多数场合下,强调明妃是指般若智慧,而不是说有个什么人是所谓的明妃。 金刚,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一种有神通的护法,由修为较高的低位菩萨担任。第二种,就是指般若智慧利而无所不破,坚而不被摧毁,犹如金刚石。 因此,金刚和明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把般若比喻做金刚,那么就是金刚就是明妃的特性。 如果是把金刚当做护法来讲,金刚就是在修般若智慧,也就是在修明妃。 但是从此处来看,明妃显然是指具体的女性而非思想精神智慧。这就不得不提到密宗明妃,肉莲。。为什么会突然想到了某演员??据说就是以金刚经来交流的。。所以,我认为,佛法未必要苦修(如不吃肉之类),未必确实独身,但一定不是此处的一人可拥有多个明妃。。。以为以此来加持修道,其实不过借佛而行欲,误导!如果有上师以此来为自己打掩护说自己伤己为你来堕地狱(或者根本没有理由)从而使你减少修行时间,那么一定是xj无疑。。。 2书中说“大乘与小乘不同的地方在于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希望引导一切众生成就圆满佛果的心。”既然在于引导众生成就美满菩提心,那么也就是说必须不害他人有善心,那么对于大乘比丘这种偷窃以救人的行为对于被偷之人就是一种伤害,而且对他来说是无妄之灾。比丘是损了自身修行破戒救人,但同时也使无辜之人受损。所以我不赞同这种做法。若果为善,则应据实以告。如若此人不同意比丘而施舍行善,周围亦无其他可行之法偷才是无奈之下可选择的行为。所以,单纯以救人为借口来偷别人的东西,无论是谁,不过是以损害别人来为自己加持,最终是不可得正果的。 ....还需要多多看看多多思考多多比较……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读后感(五):菩提本无树 明亦非台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一本入门但又不易读懂的佛教书籍,看了仍受启发。至少让我们知晓,人生是不断修炼并成长的过程。

  1、见地即是你如何看待事物,她是个平面,一般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见地分为传统见地和理论见地,传统见地多指不经自我加工的真理性见地,理论见地是经自己加工的看法。

  2、一个事物可以用显性(我看到的)和本性(非我看到的但是是本源)来分类;事物显性与本性是一体两面,当有非实相见地时才会有实相见地。所以做人无过于自我,但又不应过于无我,否则将无法悟透修道。

  3、当自我是无明他就是主体,当自我是客体的时候,他就是无明的结果,客体自我是主体自我通过妄见滤光镜所见到的。所以我是我,但我又可以对我本体进行盘点;

  4、自我=主体+客体,客体多为了证明自我存在的欲望来协同主体去构建情绪;

  5、不同情境下主体可能拆分为真正的本质主体。

  6、五蕴构成自我: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理解为肉体在经历下产生思想指导行为,最终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7、大多数自我的出发点都是欲望,追求欲望就易陷入我执状态。

  8、空性超越了二维平面,更多阐述的是系统性的触动与改变,超越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即非存在亦非不存在;

  9、四圣谛让人知晓痛苦,痛苦源于误解,离开了事务和我们自己真实的本性。

  10、佛性人皆有之,追求的是本我而非过程;

  11、业指的是行动与能量的轮回,业力指的是行动力和能量的大小。所以以行动沉淀力量,以力量沉淀行动。

  12、转世再生非指死而后生,而是当一件事终止另一件事开始,即可转世再生;

  13、转世再生主要是和心的连续性有关,如同涓涓河流,一切均持续有因有果;

  14、轮回指的是个人思考的底层逻辑,禁锢着这个人保持因果循环不变,涅槃指的是改变的催化剂、动力和方向;

  15、一个人通过修道产生涅槃进而影响轮回,产生自己的业力,进而开始领悟佛性,知晓四圣谛,拥有了空性,形成见地;

  16、优道成佛,劣道成罪;

  17、出离就是怀疑自我并发问,最终产生涅槃并提高轮回,跳出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来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18、出离心需要质疑自己并强迫自己,否则只知但不行。要做到知行合一。不可欺骗自己去追求未来亦不可永远试着去迎合别人;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19、止观指导如何思考,先要心如止水,再观世音;

  20、慈悲,乐与苦之事;

  21、金刚乘指众人皆佛,不增不减;大乘指利他修佛,权衡善心善事;小乘指克己修佛,不可破了规矩。金刚乘务必强调互动与参与;

  22、金刚乘中的上师有外上师,内上师和密上师。大乘小乘指你自己的智慧是最好的老师。

  23、灌顶指的是激发潜能和思考之事;

  24、你的心愈细微,愈精纯,就愈有力量,你只配自心的程度越高;知行合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