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欧文·亚隆思想传记的读后感大全
《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欧文·亚隆思想传记》是一本由[美]朱瑟琳·乔塞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欧文·亚隆思想传记》精选点评:
●基本上都在《成为我自己》里面了... 没啥新东西。但是这辈子如果不当程序员,其实很想当心理治疗师的
●理解欧文思想来源的一本著作
●薄薄的一本小书。一个下午一口气读完了。带我更深的认识了亚隆。 我对存在主义也有了更深的兴趣。 最近的状态极糟。 这本书,给了我深深的慰藉。
●欧文亚隆的传记 大量对话
●非常喜欢亚隆
●书开头和末尾两章是两篇采访,中间是对亚隆的理论的简单介绍。个人感觉这样的安排不讨好新读者,也不讨好对亚隆熟悉。不像正正经经用心写的书。可以看,但是不特别值得看。
●挺好的亚隆著作介绍
●亚隆:“我尽最大努力去建立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决意以诚相待,不千篇一律或墨守成规,不掩饰自己,不炫示自己,不让自己不懂装懂,不否认自己也会被存在的困境困扰,不拒绝回答问题,不躲在角色后面,最后,不隐藏自己的人性和脆弱。” 我也想这样去做。
●没太看懂
●已购
《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欧文·亚隆思想传记》读后感(一):这本书像地图
过去我接触的心理学理论都是咨询师怎样保持咨询师的态度,然后用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建立的咨询师认为的关系,去疗愈另外一个人,
这本书作者对于咨询过程和疗愈的全新角度,给了我完全颠覆性的改变,如果我是来访者我肯定特别喜欢作者的这种态度,也会更愿意用一个全部接纳的方式去面对来访者。
真实,真诚的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的,这个世界的真善美是需要被永恒提及的,无法绕过的话题,和生命追寻的目标,
存在心理学本质就是生命为了追求真善美的本质去存在,生活,不断的努力。
后续我会阅读,欧文亚隆其他更多的作品,我希望自己能够学会用心理学+文学的模式去影响更多的人。
《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欧文·亚隆思想传记》读后感(二):我们都是很自我的人
希望在生命的最深处遇见一个人,不在孤独。
那个人告诉我说,他也是如此,有这样的思考,那样的纠结,听了以后边感觉好一些。
欧文亚隆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一位心理学家,起码写的书通俗易懂,极为生动。
去年12月出差时候购入,当月看了很多,停在欧文《直面骄阳》关于那个直面人生的方法后,最近才有时间把后半部分看完。
我们是单独的个体,知道要独立,并对自己说:一切沟通都建立在误读之上,如果过所有人都懂你,这个世界就不rock了。可是我们还是会在受伤后继续沟通,疼了休息一下舔舔伤口,有时候换个人说话。
希望彼此亲密又希望彼此独立。希望有自己的空间自我成长,又希望不再孤单。
对未来对死亡存在这样那样的焦虑,对抗死亡有时候想破罐子破摔(这是死本能吧)大多数时候像个斗士一样对抗着过完一生。一边习惯接受焦虑一边对抗焦虑。
喜欢欧文亚隆的简单真诚。没有告诉我答案是什么,却在邀请我去找寻那个属于我的答案。
思考点,无意义。:我们人的渺小,所以无意义,在大宇宙的世界中,我们的存在是无意义的,我们知道自己的渺小跟自己存在的无意义,才能去更好的去思考身边的琐碎事,哪些的无意义,生存的无意义,→从而去思考更深的话题,探讨自由跟死亡,生存,生命的意义,才是意义。→无疑无意义和意义也是相对的,因为,我们琐碎的东西是为了生存而做的事情是无意义的?利益?所以我们让生命有更有意义化?是我们生命的意义,我们去干有意义吧!当你去做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很开心,但其实生活本身不全然是有意义的事情组成的,无意义也没有不好,比如发呆。全部的生活自然而然的用心体会。
在外面用OneNote+讯飞 真的很时候读书笔记。
《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欧文·亚隆思想传记》读后感(三):190427-190518听山雨和自己的声音
是在去尼泊尔的路上候机点开过往豆瓣里积攒的“想读”列表,本来是想读《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然而并没有kindle版,索性下载了其他有kindle版关于欧文亚隆的几本书。记得自己在徒步的第二天经过尼泊尔这个季节的午后山雨,爬升至将近3000米海拔,山风吹着汗水的微冷,终于到了客栈洗了热水澡,裹着冲锋衣感受着抓绒内胆的温暖,一杯拿铁,一个kindle,在山顶小平台看着山雨欲来的厚厚云彩,和远处隐约的雪山,打开了这一本。也是这个下午,写满了要来的6张客栈要来的粉色菜单纸背面。而读完它,则是在感受连续两个周末的失恋后遗症后的振作,可能只要不到3个小时。
这次旅行中最珍惜的时间地点总体来说有些蜻蜓点水式回顾和提及欧文亚隆的过往著作的思想,首章和末章则是作者和欧文亚隆关于年少成长,青年求学以及一些执业创作感想的采访实录。不过足以勾起我想要去逐本去读读欧文亚隆剩下其他著作的欲望,再加上确实有一些碰触到的点,正如作者所说“通过阅读亚隆的著作,我们跟他一路同行,发现他所经历的正式我们正在经历和即将经历的,他所表达的是我们内心里感受到但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东西”。关于使命,意义,死亡恐惧均有涉及,在他过往的著作中也各有偏重,激发了对尼采和叔本华面对同一问题采取决然不同态度和结论的兴趣。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引子,足矣。
关于其人:一位出身草根不断努力学习又有一些天赋的心理学家,最珍贵的地方应该是“经管获得很多奖,但是最正式的还是被他的作品所触动过的无数个生命”,如果是真的,他找到了是超越其本身的意义,这样才不会无聊。 这也印证了之前读《心流》时的感受。
一些共鸣和寻找的解药(TBD): 要对生命中不重要的事情说不 对爱情的的狂热迷恋是一种逃避,借此回避对自己会被遗忘和死亡的恐惧—深以为然 亚隆是非宗教的思想者,对他来说,相信超自然力量是一种逃避,用来避免面对令人痛苦的存在事实我们努力想成为自主的人,但却难以应付我们与他人的分离 真正的爱的关系包括关心对方是什么样的,以及会成为什么样的,恰如其分地体量对方,接近所能地去关心对方。而不是自己想象的 孤独感和孤单感是不同的,存在的鼓励干牢固依附于存在,是自我和他人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时刻会意识到在这个跟世界上没有人会想起他们,或者当一个人独自走在已过他想某个空寂无人的沙滩上,可能被某种恐惧几种:就在此时此刻没有人知道我在哪里。如果一个人不被其他什么人想起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么----这个真不适合在一个人旅行时读到,击中我们和一条叫蒙题的狗一样,都需要服务于某种高于自身的东西,他相信,意义感产生于一个人投身于对生命拓展,生活充实,自我超越的追求不管我们想怎样否定死亡,它总是像我们野餐时在远处传来的隆隆雷声......
《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欧文·亚隆思想传记》读后感(四):摘抄
亚隆关注的是人类存在关怀这一根本话题,致力于发现生活的意义和面对死亡的问题,倡导人们重视治疗师和病人的关系,并把心理治疗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了解。
我可能是在寻找一条途径,去了解人是怎么一回事和怎样让自己走出隔离区。在我周围有一大群亲戚和同伴,他们无知,显然不笨却缺乏教育,他们都不读书。我从未见到他们中有任何人读过一本书,或说点有品位的话,或出于兴趣去看一场电影。我也从未见过我父母读过一本书,我身边没有一个人让我对之钦慕。
我身上有一种破除偶像的倾向。我让自己去面对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对于验证我的操作方法式必要的。也许,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去尝试新方法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承受住焦虑。
哈里·斯代克·沙利文的关于跟人建立联结,强调同侪关系的观念,是团体治疗的关键。
通常,一个初出茅庐的治疗师会依靠理论、概念、精辟用语或警句来指导自己的治疗,为了应付治疗过程中难以抗拒的复杂性。人们依靠知识概念是为了让自己心里踏实一点,从而驱除一种令人不安的不确定感。
病人之所以表现处症状来,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以至于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
抑郁症反映的问题可以说是消极和孤立,或者缺乏向他人表达愤怒的能力,或者是存在难以抗拒的对被孤立的恐惧。
治疗师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创造一个有凝聚力的团体,使成员们能够投身于团体活动。这样,团体就成为反映每个人社交世界的缩影,通过让成员把注意力集中于这一刻发生了什么,即专注于当下的体验,个人就可以获得领悟。
亚隆说的是一种伴随着巨大责任感的自由,一种深沉的、令人敬畏的自由,人们如此害怕这种自由以至于他们去归顺独裁者、大师和神,从而让自己解除这一重负。亚隆很喜欢并且常常引用艾立克·弗洛姆的一个词汇:“顺服渴望”。最终,我们要对在这个世界的体验和对这个世界的体验“负责”。亚隆认为责任与自由是密切关联的,我们对自己生活中所创造的意义负责,对自己所有的行为负责,对自己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负责。从这个意义上对责任的理解让人感到颇为不安。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测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所有的一切,包括最珍视的理念、最高尚的真理、建立信念的基石都会遭受削弱。同样,我们还得承受这样一个重负:我们认识到自己必须负责,用萨特的话说就是,我们是自身一切经验的“无可争议的作者”。我们的“意志”是对责任的补充。动机可能影响意志,但并不能取代意志,个体依然可以选择按某种方式去采取行动,也可以选择不按某种方式去采取行动。治疗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病人意识到,他们是怎样在用自己的决定和行动创造了一个环境,在其中他们发现了自己(这通常是反复发生的)。亚隆借用艾立克·弗洛姆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存在的自由是无法逃避的。
所有人都必须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尽管没有一样意义是绝对的,也没有一样意义是白白赐予我们的。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我们必须自己去回答为什么我们活着和我们应该怎样活着。我们的一个主要生活任务,就是在生活中创造一个足够牢固的目的,用以支撑我们的生活。对于亚隆来说,如果对人生目的的设计指向自身之外的某物或某人,如对事业的热爱,创造的过程,爱他人或爱某一神圣本体,它就会呈现出更深邃、更伟大的意义。意义感产生于一个人投身于对生命拓展、生活充实、自我超越的追求。如果一个人真正沉浸在生活之河中,这个问题就会自行消散。
我们置身于存在孤独的处境,并在其中力图寻找意义,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并在自由里做出选择,且要对我们的选择负责,但终有一天,这一切都将终止。我们就是带着这种觉知活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之中。不管我们想怎样否定死亡,它总是像我们野餐时在远处传来的隆隆雷声。
生活是极其线性的和不可逆转的,正是这种认识引导我们去衡量自我,追问自己怎样去过一种尽可能充实的生活。亚隆认为要过觉察的、有目的的生活,在绝对自由和选择的语境中觉察个人的可能性和有限性。
罹患晚期疾病的人变更生活价值的优先顺序;对生活中不重要的事说“不”;全身心地去关爱身边的人,关注地球的节律及其四季更替。
如果一个人感到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潜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就不需要惧怕死亡。真正的生活,不管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太晚。
尽管生命的肉体性质会摧毁我们,但死亡的观念却拯救我们。
因为有了这种对死亡的意识,人们能够重新安排他们的生活,优先考虑重要的事,不受琐事缠扰,生活得更为充实。
振纹是指我们每个人在无意间或不知不觉中创造出来的影响同心圆,它会对他人产生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的影响。。。。。。我们有一个想法(尽管我们对这种想法没有觉察),就是以为能够留下自己的一些东西,可以给那些声称无意义必然产生于个人的有限性和人生无常的人提供一个颇具说服力的回答。振纹观念满足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那种把生命延续到未来的刻骨铭心的愿望。
死亡焦虑与每一个人“生活中未曾生活的部分”成正比例。
如果一个人忠实于自己的意愿,能够做出决定,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他就会经历改变。
你能生活在每时每刻以致愿意永远不断重复每一刻的生活吗?
尼采告诫布洛伊尔,如果他抓住责任感不放,并把它作为一个幕帐让自己躲于其后,他就永远不知道他的自由意味着什么。尼采教导说:“Amor fati”(热爱你的命运),换句话说,创造你可以热爱的命运。
如果因为预期的痛苦而避免依恋,的确算是一种药方,但是却不能使一个人活出存在意义上的完整性。
我应该去做那些真正给我带来满足和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