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的读后感大全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是一本由[美] 欧文 D·亚隆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440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一):读书会与亚隆团体体验
亚隆的新书《成为我自己》,是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总结,
读自传就是与伟大人物对话,我们该如何理解亚隆的一生?
如何从头到尾把它读懂,用亚隆的经历激励自己,挑战属于自己的成功?
来读书会跟大家聊聊吧,一起碰撞出新的思想。
我们以书为媒介,透过他人的言语经历和故事,去发现和了解认识自己的想法感受,进行分享。 15110260331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二):直视骄阳
亚隆是个非常坦诚而勇敢的人。他直言不讳地道出自己的死亡焦虑,作为存在主义最核心的命题之一,把它和成千上万的读者分享。在85岁的高龄,这种焦虑不再只是一种思想实验,而是近在咫尺的恐惧和威胁,然而亚隆并没有丝毫逃避,直视骄阳,这个描述真是再准确不过了。
我相信死亡焦虑是一切焦虑中最难以移除的一个,是所有恐惧中最可怕的一个,然而好像并没有太多人愿意谈论它。即使这是个无解的问题,这本书并没能给我答案,能够读到作为心理治疗大师的亚隆,也有类似的困惑和思考,已经是一种让人开心的安慰了。
感谢亚隆为我打开存在主义的大门,如此坦诚地回顾分享他的一生。亚隆真的是个很谦卑和勇敢的人。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三):读后感
没想到最后是在地铁上读完这本书的。前面的章节看的纸质书,后面发现有电子书才在微信读书上接着看的。简体中文版发布那天,我去了现场,那天正好是亚隆88岁生日,他还特意给中国的读者录了一段视频,虽然我不记得他说了什么。以前亚隆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慈祥的老头儿,读了这本传记我才丰富了对他的印象,原来他也曾经是个自卑焦虑的少年,是个拼命学习帅气的青年,原来他那么幸运,15岁就遇到了一生挚爱,也许这花光了他们家所有的挚爱好运,才导致他的孩子们的婚姻都不太顺利(当然纯属瞎说)。他的经历让同样学习心理学的我既羡慕又嫉妒又无力追随。有幸在这个年纪了解到心理学工作者这样精彩的一生对我是个莫大的激励。这个时代不可能将他的经历再走一遍,也无人能够重造他那样精彩的心理治疗的一生,但是这样的灯塔可以指引我们向我们原本就想走的方向走的更远更安心,因为有人已经做到了,而且做的那么好,那就一定是可以的。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四):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
在看这本书之前买过他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以及隐约知道他是做团体心理治疗,几乎是白纸的状态走进欧文亚隆。他是至今健在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这本回忆录见证了亚隆的思想与作品诞生的过程,从私人的角度回顾了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他从“一个贫穷的移民杂货铺惶恐不安、自我怀疑的儿子”成长为心理大师。书封面的的一句话是“你也许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但可以更好地成为自己。”在文末作者写道,我总是让我的患者去探索遗憾,并敦促他们追求一种无悔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我也几乎没有什么悔恨。我每天都收到邮件提醒我,我曾经帮助过遥远的地方的某个人,因此,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所说的话很适用于我:“这就是人生?那么再来一次!”最大的感受是他的真实,自然,让人觉得可亲近,当遇到心理困惑时也会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他参与的一个无领导团体持续时间二十余年,团体的力量也让我很感兴趣。其中他的几个点也是很有共鸣的,他的《尼采的哭泣》已经邮寄的路上。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五):超出字数的短评
来自一位素未谋面的好友,在此之前我接触的书籍大部分是文学类的。感谢他。 过去一年里我一直处于一个焦虑的状态,即使在当下,在此刻我也感受到心脏阵阵发慌,没有缘由。对于这种体验,我时常恐惧,又时常享受,任由它繁殖 生长。 事实上这本书读完我无法做出什么学术层面的评价,只是觉得即使是作者这样一位心理大师,终其一生也在思考“自己”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命题,或许到生命的结尾也没有一个客观明确的解释:成为我自己,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我自己?然后人们就匆匆投入到如何接受死亡这件事中...但是读在这本书的过程中,频繁地思考让我感受到片刻的平静。 在人生这条路上,和自己也应该“真诚相遇”,总是贪婪地把自己置于方方面面的制高点是一件愚蠢的事,在接受自己不完美时,要诚实一点,坦然一点,不要回避“赤裸”的自己。我享受积极且稳定的情绪,但或许焦虑也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契机... 在深夜读毕,安静寒冷的窗外,抽完一支烟,也许我理解得浅显,但作者的“涟漪”依然对我产生了不止纳米水平的波及...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六):成为你自己
学心理治疗的人估计没有人没读过亚隆的书。 把教学与故事进行融合,这也是我这种对纯理论教科书不感冒人的福音了。 了解一个人,得去看看他的生平,那样一些经历。他之所以会成为他自己,可能过往中会有答案。 本书中的亚隆很真诚,赌博,尝试致幻药物,这样一些事情反倒让人觉得他更有人情味。很幸福,与妻子玛丽莲30多年的爱情与亲情,还有子孙饶膝;也有遗憾,与其母亲之间的感情依旧萦绕在心头。
亚隆一直很努力,他直到80岁都还在坚持写作与治疗,他见证了人本与存在心理治疗的发展,这两个很对我胃口的治疗取向,与大师之间的对话,罗洛梅,弗兰克。 亚隆说自己在后来能更理解弗兰克,他的情感转变也救赎了我,毕竟我也从弗兰克的书里获得了力量。情感上不能接受他是如此的自恋,需要被夸赞,但是谁又规定了大师一定得符合我的设想呢?他可以做真实的自己。 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大师。 还有一件奇妙的事情,我个人对于团体辅导一直是躲避的态度,可能与我自觉性格太内向有关,看完书后竟然有那么一点想要大胆去尝试的念头写,某种程度上,这对我也是一种疗愈吧。 我也在渐渐成为我自己。 期待再写一篇更为详细的感想。期待能参加国内亚隆团体的学习。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七):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慢慢成为自己的过程
这是我读的欧文·亚隆的第一本书,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名,“成为我自己”是这几年来并将是未来很多年我的人生课题。
我不知道老爷子为什么用这五个字作为书名,按照我的理解,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慢慢成为自己的过程。
我想应该不止我一个人从老爷子的童年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的父母也是移民,不过只是从一个城市去了另一个城市。我也曾为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感到自卑,我跟他们的感情也很疏离,因为他们一直忙于做生意,几乎没有时间跟我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我也有过一段时间,觉得这个世界上,我只能靠自己。我没有人生导师,没有人能够指导我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我只能拼命学习才能给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跟作者一样,后来我们家的生活有所改善,我自己的生活也在慢慢变好。但是困惑和迷茫却一直在。
很羡慕作者旅居过很多地方,那真是梦想的生活。我不知道他是否经历苦难和挫折,如果仅仅是从这本书看来,确实是美满的一生。他为数不多的遗憾是对我们的提醒,提醒我们去处理好跟父母的关系,去爱身边的人,给他们温暖和支持,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在死之将至的时候,问心无愧。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八):心理咨询能不能起作用,还是看病人懂不懂自救
国外一个心理学者欧文·亚隆的自传,推荐给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好久没读自传,读完就是觉得,(σ゚∀゚)σ哇,这个学术生活也太赞了吧!宽松的学术环境,做自己想做的研究,公费各地旅游,梦寐以求了。
整本书讲的就是欧文是如何成为欧文的故事,从一个犹太杂货铺的儿子,如何成为畅销书作家,世界知名的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经历。
看完就是,哇,好想做心理咨询师,帮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和资本,太幸福了!!!
这几天正好也看见豆友说心理咨询没有用这件事,觉得心理咨询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只能引导,还很贵。真的很想反驳,如果有人拥有能解决别人人生问题的能力,这不就是点石成金的财富技能吗?
心理咨询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并不代表没有用。打个比方吧,你有一张通往金矿的地图,但这张地图只对正在路上的人有用,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打算开始上路,只是躺在床上叫喊自己要出发,那他拥有一万张地图也到不了终点。
疏导心理问题的方法有很多,聊天出去玩慢慢自我治疗也可以,只是说这样效率会很慢,心理咨询就像是药物,只是能把效率提高一点,能不能治好,我觉得还是要看病人是不是有准备自救的意识和行动力。
附上两段书摘:
1、未曾活过的感觉越强烈,死亡的恐惧越大。这个观念让我平静下来,因为我对自己的生活几乎没有遗憾。
2、治疗师和患者是一对旅途的伙伴,在他们的旅途中,患者看到了很有意义的风景,但治疗师却错过了,这是很常见的事情。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九):用存在主义填充心理学
这本回忆录记叙了开辟存在主义疗法和发扬团体疗法的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的一生。 本书从欧文亚隆的少年时代开始讲述,可以见到那时他对文学的兴趣,以及对原生家庭的复杂情感是如何影响到他日后的职业生涯。 在他职业开端时,是以医学生的身份作为精神病医师从业。而在当时弗洛伊德的学说主导整个临床心理学界的背景下,欧文慢慢学习团体疗法学习精神分析,开始改换职业的方向。 在其三十岁左右,欧文并没有拾起自己医学背景,在神经科学上发展心理学,而是进一步阅读一些存在主义文学和哲学著作,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治疗手段中,成了日后声名显赫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欧文本人并不认为存在主义心里疗法可以作为完全的一派全新的技术,而是作为对一些以往心理咨询中无法言说的问题的补充,如死亡、孤独等等。 欧文拾起几千年来的一派生命哲学对临床心理学进行补充,这一举动可以说是比较有意义的,可能借助被现代人忽视的学说来做到对生死孤独等问题的思考。 作者接下来又开始把心理治疗手法写成小说,以戏剧性的手法展示自己的治疗观点,然而实际作用有待商榷,可能更多还是作者本人的文学兴趣在起作用。 作者本人在团体治疗中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他更强调爱和同理心的唤起在团体治疗中的作用。其中爱的作用在所有治疗中都很重要,而这是弗洛伊德一派在自由联想中秉持不干预患者的原则中缺乏的。 能从这本回忆录窥见传主本身的性格以及对不同治疗手段的好恶,也可看见临床心理学界的治疗方法与主流学说不断发生改变的过程,在末尾几章作者不无心酸的讲述自己渐渐老去,不了解新兴技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不再开药,而只是进行谈话治疗。 最后一点让我关注的是作者本人的态度。虽然其一生基本上没有大的波折,但仍在大学时遭遇歧视犹太人的入学比例,以及老年后遭遇无法查出原因的怪病。最后还是靠着他自己的个人意志努力来获得调整,这也是他真正践行自己学说,努力生活的证明。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十):好好活
这本书应该称得上是欧文亚隆的自传吧,亚隆把自己的一生都在书中做了总结回顾,坦诚地剖析了人生的各个阶段,更多地让我了解了这个善良可爱的老人。
站在八十多岁人生暮年的档口回望自己的一生应该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亚隆说自己这一生幸运而幸福,活出了价值,死而无憾,他帮助了很多人,写了很多书,去过很多的地方,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人生让人既羡慕又佩服。跟随着作者像放电影一样回顾他人生的重大节点,我有一种四顾茫茫的虚空感,也有一种超脱俗世束缚的了然感,八十年那么长,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什么都会过去,每一个用力活着的当下造就了未来的模样,最怕是濒死之际蓦然回首发现自己遗憾一生,希望快三十岁的我好好活,活出生命的精彩。
回顾亚隆的一生我很佩服他的有几点,一是终生阅读的习惯,从青少年时期还是一个迷茫混沌的孩子开始,一直到垂垂老矣的暮年,书本始终陪伴着他,他从书中感受到了无法言状的满足和乐趣,人生那么长,一想到未曾阅读了解过的书籍就像巨大的宝藏库等着我们去发掘,何其幸福。二是亚隆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不管在人生哪个阶段,选择大学专业、就业、选择钻研领域、尝试写书、组建新的类型的团体,他总是探寻着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并尝试做出改变乐于挑战自己,最终收获了硕果累累。这让我觉得人生其实充满了很多种可能,才三十岁的我没有必要把自己限定在某个地方某个领域,只要自己愿意,人生其实还可以有更多发挥的空间。三是做一个坦诚而善良的人,可爱地对待生命中的他人,也只有他这样的坦诚善良才能打开患者的心房,治疗他们的创伤吧,与亚隆相比,我觉得我还不够善良平和,愿爱的种子能更多的根植于心间。
如果我有幸能活到八十岁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生命还有漫长的五十年我该拿什么将它填满呢?幸福忐忑,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