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狗样的春天》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狗样的春天》读后感摘抄

2021-04-30 00:2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狗样的春天》读后感摘抄

  《狗样的春天》是一本由[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113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狗样的春天》读后感(一):狗样.春天.

  《狗样的春天》狗样是在说战争后人们生活的阴影,春天是在说什么?在回忆中越来越好的人?就像最后说的,“他的幽灵最终跟我们混杂在一起”回忆中的主人公冉森像是很多人悲惨遭遇的混合体.冉森的知音好友以及女友相继死去,命运捉弄着他.冉森走之后,他周围的朋友都在逐渐远离悲惨的命运,生活都越来越好.是那条狗带走了冉森?还是狗带走了捉弄人的厄运?小说虽然很短,但它就像是冉森的照片一样“混杂”了很多很多故事.

  《狗样的春天》读后感(二):Modiano的时间状语

  

一九六四年春天;当时是清晨;我们相遇的那天早晨;好几年过去了;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今天空气清爽;现在;一天下午;那天晚上;二十年后;有一年春天;要等到十几年后;刚才;她醒来的那天早晨;今天;一天晚上;第二天;将近晚上七点;有一天下午;前一天晚上;将近十点时;几年前;将近三十年前那天傍晚的情景;五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二十年前的一天;三十年后;十五年前;六月的那个星期六;十五年后的今天;几个月前的一个深夜;那天夜里;几天前;这最后一天;已过了半夜十二点;第二天;三年后六月的一天晚上;今天;那天晚上;七月的巴黎;昨天是复活节后的星期一;有一天下午;在那个星期一;那天下午;冉森离开前的最后几天;一天晚上;那天晚上

  《狗样的春天》读后感(三):被记住的人是幸运的

  “就这样,有些巧合没有被我们看出,有些人曾在我们的生活中多次出现,而我们甚至并未察觉。”

  从一开始看这本书我就在想,有没有一个人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在我失踪多年以后想起我,然后开始找寻我的踪迹,愿意记录我的生平?

  人对于漫长的历史来说,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的?就好像一场宴会,存在于参与者的记忆里。但是当散场之后,当多年以后,所有与会者都忘记,就好像这场宴会从来没有发生过。在很久很久以后,你不存在了,所有记得你的人也都不存在了,那你对于那些活着的人来说,是不是就相当于没有存在过?

  相对来说,书中的冉森是幸运的,有人愿意在记忆中寻找关于他的碎片,为了将其拼凑完整踏上探究他生平的路途。

  《狗样的春天》读后感(四):灰色暗影下彩色的照片

  关于消失与寻找的故事 那些在与不在 有相互重叠交叉的人和事 充斥着情感的爆发点 空滞着打动人心 是艺术的另类表达 也是孤独的无声控诉 是揭开伤疤的痛楚 是回顾历史的深省 是沉默的呐喊是忧郁的孤僻 边逃离边感性着 边经历边醒悟着 可是 沉睡和苏醒总是让人分不清

  虚实交叉 在错乱的无意识的过程中 捉住主角和整本书的感情基调 是趋于迷幻而又令人感动的 像是作者是在简短的问候和表达

  每个人的回忆都有暗影,那种不愿提起却悄悄珍藏的东西,《狗样的春天》是一个好读的故事,它简短而流畅,仿佛是在听一个人在简单的讲述他曾很喜欢的人一般,就慢慢的跟着节奏走,但其实小小的作品里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情感和深意,那些蹊跷和迷离的内涵需要认真体会,就像冉森说的要把自己融入背景里去,我想,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把自己揉成面团挤进冉森和“我”的世界,然后再重新体会,可能会更加理解二战背景下的某一颗畸形的心,某一个孤独的身影,某一个遍体磷伤的被现实无限拉扯的挣扎着努力活着的人,又或者是那深邃的艺术色彩丰富的思维。

  想对莫迪亚诺说

  你好 另类的艺术家 你哼着别人听不懂的曲调 却引无数人前来欣赏

  再见 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你不是孤单的影子 你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生活步调里 刮起了一阵和煦的春风

  《狗样的春天》读后感(五):如何读《狗样的春天》—一篇暂时写不好的书评

  作为一个读书不多的小白,有个很粗糙的感觉莫迪亚诺这一代的法国作家和巴尔扎克、雨果等法国传统文豪的作品已经截然不同了。二十一世纪之后的作品,更加注重个体感受(可能和存在主义兴起有关)和自我探索,经典的作品比较注重社会动荡或者社会进步带给个人的命运的动荡,阶级差别带来的各种人物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故事。

  就比如这本《狗样的春天》如果不了解莫迪亚诺的个人风格或他作品中追求的“领域”(或者一个对自我探索没什么耐心的人)是很难读进去的,会觉得整本书都在胡言乱语或者一个人的碎碎念。虽然是本上百页的小册子也会觉得像读词典一样。而对于喜欢从记忆中探索自我的人来说,读这本书如同做了演员,导演和编剧都是莫迪亚诺,而我们负责在他的作品中按线索来体会和感受,想他之所想,思想他的思想,游走在莫迪亚诺的记忆中。

  另外,这本书其实也没什么“高级”的思想主题和可以升华的精神境界,是一本单纯的关于“回忆”一个几十年前,偶然有过数月交往的摄影师的“故事”(其实故事性都挺弱的“。几十年后又偶然机会回忆起这件事,由此展开了一场穿越回六十年代的思维穿梭。坦率的说,经典之处不在于讲述的故事是什么,而是如何讲述回忆,莫迪亚诺的手法十分高明,每句话都经过编排经过,每条线索都经过计算,属于高水平的技术流如此精细,这就是二十世纪的作品。

  其实我也讲不出更多了,读这本书的时间加起来不到2小时,由于我之前读过莫迪亚诺的《暗店街》(个人强推!),对他的文风颇有了解以及个人也比较喜欢自我探索类的作品,所以读起来很能融入,也有点小收获(更像是和高手过招)。主要是如何面对自己的记忆,探索自我,之后再调整自己来面对生活,说起来挺虚的也可能是体会的还不够深刻吧,我想会再读一遍,毕竟是王小波都喜欢的作家呀。

  《狗样的春天》读后感(六):《狗样的春天》消失的照片

  这是我读得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是《暗店街》,作者一直在找回记忆。在《暗店街》里主人公忘了自己是谁,一直在找寻“我是谁”的答案;在《狗样的春天》里叙述者以冉森这个人物,通过照片找回记忆。

  《狗样的春天》也是以二战为时代背景,在书中有一个情节特别触动我,冉森从集中营出来,受人之托去找寻他的家人,但是当冉森找到那栋房子时,人已经不在了,冉森再去的时候给这栋房子拍了一张照片。战争年代里,聚散离合是人间的常态,面对这样的生命震颤,许多记忆被自我强行删除倒是生者更容易活下去的方式之一。

  我喜欢记录,或用文字,或用照片,在我来看,记录可以让记忆更温暖,因为我的文字里记录下的是美好,而不只是事实。在过去的时间里,肯定也有痛苦的回忆,肯定也有难捱的焦虑,但是这些自己选择性的放弃了。如此看来,我的记忆也是被美好过分粉饰过的,和实际其实也差很多。那么今天的我,虽然是积累在过去的时间里,但也是带着一种憧憬式的——记忆中的我希望当下的我过成当下我的样子。

  那么,“我非我”听起来就不是那么荒谬的结论了,过去的记忆是带着修正的,未来还充满在不确定之中,在时间里的流水里,虽然流向同一个方向,但那个真实的“我”在水流里折射成了不一样的存在。

  我们经常会说“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其实这个命题的重点不是“要活成”,而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因为真实的“我”都是折射的,那么“自己想要的样子”自然也是带着几丝虚幻的,或许是自我求得内心安慰的一种巧妙手段。

  如此说来,人生有了几分虚幻的意思,但是,虚幻的人生里,感受是真实的。就像做爱的回忆可能是激情的、梦幻的,但是当下的感受却是真切的——人生亦是如此。

  《狗样的春天》读后感(七):狗样的春天读后感

  [cp]#共读打卡# 10《狗样的春天》[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读后感:虽然在这本书连译者写的译后记一起只有100页,我还是觉得自己的脑子完全不够用。 1964年四月,1992年四月。 在《狗样的春天》中,每个人都跟一个或几个不同时代的其他人叠合在一起。几次提到的科莱特·洛朗。米歇尔·L,勒穆瓦纳,米歇尔·勒穆瓦纳。等等是同一个人吗?为什么叙述者说是同一个人呢?冉森是真实存在的吗?还是只是一个化身?我不知道。我觉得冉森并不存在。 叙述者曾拿着摄影师留下的册子去探寻,但当没有证据证明的时候,自己的记忆也无法确定真实性。冉森曾对叙述者说:“别担心,老弟……我也常常会有掉入黑洞的感觉……”“狗样的春天”里“狗”在本书开头诗里和末尾出现。叙述者说这条狗是像“幽灵”般的狗。提到一个同伴,一个和冉森同名同姓的去世的人。最后提到“一个弟弟、一个化身替我们死去,死在一个不详的时间和地点,他的幽灵最终跟我们混杂在一起。”狗代表了忠诚,而(指示犬)指示猎犬是因为其忠诚而获得此名。指示犬的平静气质和警惕、敏锐的感觉,表现出威严,对人或狗都没有羞怯的表现。 这是一个关于身份和死亡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回忆和怀念的故事。除此之外呢?我这个结构简单的脑袋还没有搞懂。 最后叙述者说“我无法预测未来,但从这时起过了三十年,在我活到冉森的年龄之后,我就不会再接听电话,而会像他那样,带着一只像幽灵般的狗,在六月的一天晚上离去。” 冉森是不是作者父辈的化身?他离开了自己的职业,自己的一切,然后隐身于背景中。而叙述者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不论摄影还是文字。都是时代的记录方式。而冉森和叙述者都选择了自己的方式,但冉森对他是有影响的。“截取自然光线”,“融入背景之中”,“要沉默”等。还有迈恩多夫夫妇代表了什么?是为了引出那个神话吗?作者是在怀念故人吗?他怀念自己的兄弟吗?我不清楚。 总感觉书里的每个人都像浮萍一样在水里漂浮着,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不管是去世的离开的还是仍在此地的。而最真实存在的却是那本相册。作者的书总有一种神秘感和漂泊感。 我读完了整本书还是不知道“狗样的春天”的意思。或许作者就是想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吧。谁知道呢? #狗样的春天# @上海译文 @上海世纪出版官方旗舰店[/cp]

  《狗样的春天》读后感(八):《狗样的春天》简评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迪亚诺被称为这个时代的普鲁斯特,主要作品均在书写着回忆,或以回忆的方式作为文字的索引。然而私以为莫迪亚诺和普鲁斯特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不光是相较于《追忆似水年华》那般大部头,文字篇幅上的过于迷你,还有叙述方式上的迥异。普鲁斯特的文字如空气里游丝,任由读者呼吸的吹拂肆意摆动,而莫迪亚诺的文字更像是在看万花筒,晶晶碎片里有着各异的符号。

  我相信《狗样的春天》这样的标题会很吸引人,然而它却并不是那类颇讨文艺青年喜欢的青春狗血剧。全书的篇幅极短,短到读着读着就莫名其妙的结束了。

  隐约觉得读《狗样的春天》就像在读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二者都在书写二战前后的故事,都关于回忆,都关于揭起那份不能遗忘,最明显的就是二者采用了同样的手法。然而,我个人可能更喜欢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处女座,相比《狗样的春天》,《远山淡影》显然读起来更加流畅和丰满一些。

  《狗样的春天》是关于一个朋友的回忆,朋友的职业是摄影师,所以故事就在照片不断定格的时间里展开。摄影是关于光与影的艺术,文字也便跟随光影的转换娓娓道来。故事的展开似真似幻,你不知道它是否是真实的发生,还是主人公紧张过度的臆想,结尾处故事的主线人物摄影师获得了同名的另一个身份,他自身也混淆在历史的各种可能之中,不明白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自己到底是生是死,是否曾真实的存在。

  《远山淡影》也同样设置了明暗双线,作者也好,主人公也罢,都是在用另一个身份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方式或是避世的选择,或是为了将故事讲得更加真实,也更真诚。《狗样的春天》也是这样的手法,不过它把它裁剪得更为厉害。春天就像是一块块拼图,那年那时的疑惑在散落的碎片之间,等着这年这时的你去寻找串联的线索。

  说《狗样的春天》不关于文艺青年的癖好,在于故事的本身是沉重的,是关于无法忘却的历史的。但《狗样的春天》亦是文艺的,因为它的书写很艺术,篇幅虽短,但恰到好处。

  每个人的回忆都有暗影,它不被提起,抑或要经过粉饰和修饰,它在时光的角落里等待着遗忘,抑或在另一番的书写中渐渐被当事人自我催眠。就如这《狗样的春天》里的狗样春天,谁真谁假,亦真亦假,连当事者都迷惘于自己的身份。历史往往难以追溯,回忆也是如此迷离和蹊跷吧……

  《狗样的春天》读后感(九):你是否也曾有过“掉入黑洞”的感觉?

  一如之前读过的其他Patrick的小说(《青春咖啡馆》、《八月的星期天》),他的故事总是轻描淡写的,总是如潜藏在内心的回忆一般零落、如隔夜梦一般交错。这本短小的书中围绕叙述者与一名神秘摄影师之间的相识,辐射出那些残留在相片中的人物与时空。

  我最爱Patrick冷峻又收敛的笔触下所营造出的那种虚无与荒凉的质感。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倾向于忽略那些故事中具体的人物特征或历史背景,甚至不愿深究错综的情节线。我更愿意把他的每个故事都停留在脑海中那种灰蒙蒙又若隐若现的状态,只是反复去品味那独一无二的虚无气氛。

  他的作品无需任何刻意地捕捉和分析,所有的背景、人物乃至草木都是浑然一体的。仿佛读他的作品,也只有彻悟与无解两种最纯粹的状态,而不存在任何的“一知半解”。

  “别担心,老弟……我也常常会有掉入黑洞的感觉……”这是这本书中反复萦绕在叙事者耳边的话语,也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之所在。

  我不了解天文和宇宙,却好像能够理解Patrick所描述的那种“掉入黑洞”,不知你是否也有过这样一种感觉:

  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忽然间抽离,所有的景象在几秒钟之内逐渐模糊、旋转后退,所有的声音交杂碰撞,瞬间涌进大脑又消失不见。于是忽然间,你觉得自己仿佛掉入了一个人间的“黑洞”,仿佛身处VR超逼真的场景中,仿佛你只要摘下套在脑袋上的怪异装置,这一切就将与你毫无关系。而那一切仍然会像一个永动机一般精确转动,你的遁形毫无波澜。 这种抽离的状态往往只会以秒为单位出现,当它消失时,你忽然发现自己泪水盈眶。猛吸一口气,再平缓地,呼出。你模糊地意识到时间刚刚在你这里静止,又在你窒息前一刻重新转动。你找不到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一状态,虚无?空洞?但明明你又好像第一次那么那么近地触摸到了灵魂的纹路。

  所有所有的“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都将化为无从辨别的叠影,成为无穷大的“不详”,归于宇宙诞生之时。那是真正的虚无,是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全部幻灭。

  这种状态就是我在Patrick的作品中所反复感受到的,因此在我看来,他像是一个玩弄着文字与故事的天体物理学家,遥远又冷静。也正因此,他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

  《狗样的春天》读后感(十):短

  

我相信任何人想要重新表述这个故事,都不可能只用不到四万字。这个作品中有太多的情节值得发掘,展开来就是很吸引人的内容。故事线也有折叠,重新捋顺这个故事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当然作者也省略了大量的细节,甚至是基本的组成部分,这些部分也需要补充上。更可怕的事情是,调整叙事角度、时间线之后,这个故事可能要失效了。

魔法。

书名叫狗样的春天。首先春天是一个引起回忆的因素,因为这个春天和三十余年前的那个春天十分相似,也许是因为在这个原因曲折的引起了作者对于往昔的追忆。为什么是狗样的?狗在最后才出现。“一只指示犬独自在人行道上走着,走的很快,它走到我们跟前用鼻子嗅着。它没戴项圈。它似乎认识冉森。”这条狗没有带项圈,它最后像幽灵一样跟着冉森溜进了房间,在一个六月的早晨离开了巴黎。这只狗是谁的?冉森是他的主人吗?很及时的省略,作者讲述的这个故事很多处理都是这样——我们最感兴趣的那部分信息——冉森和卡莱特是如何认识的?吉尔后来和冉森有什么冲突?那位会让死人张嘴说话的夫人十五年后生活如何?我的那位女友到底和科莱特像不像?是不是真的存在一个帕尔?——它们惊人的没有被提及。像真实的生活一样,我们对于有诱惑力的私人内容避而不谈,却又在其他时候产生一种错觉。

作品当中有两点很吸引我。一是对真实的心理状态的捕捉,一种是对沉默的强调。在看《良医》的时候主人公提到他记忆的方式不是通过场面,而是通过气味、湿度。很多时候是这样,记忆被调动起来不是因为一个人出现,可能是因为一种天气、一种温度、一个味道,这些是更真实的生命体验。另一点上沉默,冉森用相片传达出“不要说”,并且将这种创作观念传授给叙述人。实际上,作者的这部作品,无处不透露出对沉默的坚持。沉默,是对孤独和死亡的承认。作品当中,那个冉森背后哥哥一样的帕尔,那个和他同名的死亡的犹太人,那条幽灵一样的狗,和吉尔一样穿着黑色大衣难以摆脱的神行太保,和科莱特长得一样的女友,和曾经照过相片的年轻男人相似的中年男人……他们都是死亡,散不开的永恒的必然的死亡。“那天晚上,我们从他的旅馆前面走过,朝蒙帕纳斯十字路口走去。他已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他对我说,一些年月过去之后,我们接受了一种真相,这种真相我们以前已预感到,但因不在意或怯懦而对自己隐瞒:一个弟弟、一个化身替我们死去,死在一个不详的时间和地点,他的幽灵最终跟我们混杂在一起。”

这是我读的几本莫迪亚诺里面,目前最喜欢的一本。也有可能是,我开始熟悉他的写作风格,可以老实跟着他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