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1000字

2022-03-11 15:13: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1000字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是一本由高诵芬 / 徐家祯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插图珍藏精装版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5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一):谁能给我推荐点类似的书?

  喜欢死了啊,不管是熨帖的民国风白话还是娓娓叙述的旧人旧事,还有百年跌宕大悲大喜之下依旧冲和的态度。又想起刘姥姥说“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所以谁给我推荐一下还有类似的书吗?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二):澳洲啥都好,除了吃的

  《山居杂忆》这本书讲杭州首富高家小姐晚年在大洋彼岸追忆故园的点点滴滴,主要介绍的是衣食住行和节日礼仪。我一个北方人,不禁感慨和平年代有钱人家生活在江浙一带,真就是生活在天堂啊!难怪浙江高考考生不愿意报外省。

  受此书影响,我现在每次蒸鱼都放一两片肉制品。没有火腿,咱可以放火腿肠午餐肉嘛,尤其最近刚从哈尔滨回来,可以放松仁小肚、松花鸡腿或是红肠。超鲜!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三):风清云淡

  作者于民国时期出生在杭州的一个书香世家,经历过战争、动荡、颠沛流离,晚年漂洋过海旅居南澳时写下此书,云淡风轻地讲述故乡的四季风俗、人事变迁,以及家族百年的沉浮悲喜。喜欢里面描写故乡吃食的章节,油墩儿、素烧鹅、霉苋菜梗、红烧蹄筋、笋炖肉、春笋步鱼、糖桂花等等杭州味甚浓的吃食纷至沓来。作者在人生跌宕波折之后仍一直善良、宽容、热爱生活,多年以后回忆当时,记得的俱是温暖。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四):老人们可能并不是平淡而是对于生死已经麻木了

  通篇看下来,其实一直到文.革之前,虽经历了抗日和政府更迭以及总总,这个小家庭还是平静的。文.革这种无处伸冤,无冤可言的流氓暴政行为才是真正摧毁大家庭的暴风雨。

  书里出现的很多人,后来自杀而死。,二读的时候想要统计一下。

  :我觉得那个时代经历风浪的人们对于风浪的态度可能并不是平淡,而是一种对于生死和苦难的麻木。若非如此,可能也无法熬过十几年的巨变吧。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五):前半部分还好

  白头翁媪,远适异邦,逭谢嚣尘,耳目清旷,栽瓜种豆,抱瓮灌园,时日颇裕。

  每当荷香菱熟之时,裙屐皆来,辄刻竹题诗而去。过苏堤第二桥,维舟登小榭,有奇峰四五朵,又老树两三行。

  薄切猪肉蒜泥浇,青梅白糖与樱桃; 海蛳甲鱼健脚笋,咸蛋米苋乌饭糕。

  入伏那天,高庄的朱师傅又来了。这天是送庄园里的荷花来。曾祖母叫人把送来的荷花插入客堂里霁红色的大花瓶里去,可欣赏多日,望之即生凉意。

  送来的荷叶则交给老仆去做荷叶粉蒸肉。老仆先将粳米炒香,磨成粗粒的粉状。然后把在酱油内浸了几小时的五花肉拌上粳粉,包上荷叶,蒸到肉酥即可。此肉因带有荷叶的清香,所以不但入口油而不腻,而且其味无穷,为杭州的一种特色菜也。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六):也无风雨也无晴

  说这本书平凡,是因为它只是一位杭城居民个人生活的点滴回忆;说这本书不平凡,却是写出了杭城百年家族的人事变迁,也记录了民国往事的回忆。回忆文字,历来多是名人功勋颇受注意,然而这部朴实的个人生活的点滴,却是生动记述了他们作为普通的国人经历的世事。乌糯米饭,桂花糖,乩乱,结婚礼节,祭祖仪式,这些文字都记载了杭城世家生活以及普通人家的生活场景,文字平实确有滋味令人着迷当时的杭城风土民俗。然而生活不总是波澜不起,惊涛骇浪也冲击一切:战乱逃难,文革动乱,使他们动荡不已,幸好他们的确平和心态和不放弃支撑他们经过了这一世,守得云开。几十载风雨飘摇,繁华荣辱褪尽,什么都在,什么却又飘散,剩下的只是他们个人视角下的历史。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七):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

  《山居杂忆》初版十六年前问世,深得读者欢迎,至今评论不绝。最近,又出了精装的增订版,这是很多读者所久盼的。增订版最大的特点是:

  1)增加了三篇新作,其中写沪杭私人医生那篇,长达两万多字。关于49年后中国私人医生的情况,据我知道很少有写得比这篇更详尽、感性的;

  2)作者增加了100多条注释,对文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都作了详细介绍,为读者提供了不少与正文有关的背景材料,使本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更加明显了;

  3)增加了100多张老照片。最老的一张摄于清末,那是一张西湖高庄主人与豢养的两只白鹤的合影。两只白鹤中一只病死后,金石家吴昌硕还题了“鹤冢”的墓碑。这些照片反映了上世纪一百年来中国的社会风貌。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此书的阅读趣味和收藏价值。

  总之,这是一本近年来少有的图文并茂的好书。值得大大推荐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八):看了一半,先记几句。

  看了一半,先记几句。

  90多岁的老太太,年轻时候过得是上等人的生活,又经历了战乱和文化大革命,絮絮叨叨得讲述记忆里的生活,那些人那些事儿。老太太是见过大世面的,也是吃过苦的,时不时流露出来口气就是,现在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一种追忆古风的潮流,旧时候的美食,旧时候的规矩和礼仪,现在人看来也有点趣味。

  我力图不受别人标签的影响去感知文字中的故事和世界。

  老太太是是杭州人,我不是杭州人却是生活在农村的浙江人,读来熟悉亲切。尤其写到杭州的特产,基本上也能估摸出来一点滋味。一个人一辈子的命运很有意思,所以老太太又是大户人家,所以接触的人也多,各种人的命运简单说几句,就是一辈子跌宕起伏悲欢离合,寥寥几个字。

  读来以前大户人家生活,精致而讲究,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结婚准备,还有如何接待朋友,细节丰富有琐碎。而这些琐碎就是生活。

  书里的照片也很有意思,能看出来生活的品质,衣着讲究,大部分都是在游山玩水。共同记录这一生。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九):赠她一套“水暖碗”,保她一生不孤单

  夜读高诵芬《山居杂忆》,读到黎戈写过的桂花糖,全家上下为了婚礼“三朝”的六色桂花糖整整准备了四年,后来经历抗战文革的兵荒马乱,儿女竟然从箱底翻出二十多年前母亲结婚时的桂花糖食,可想其中滋味。

  印象最深的是高母传给女儿的十只大小不同的典铜水暖碗,一种有盖的锡器,色如银,是祖传的古器,里面放沸水,把烧好的菜放在里面,等饭吃完菜还不会冷。如此体己,就像是母亲对女儿带着体温的关怀。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十):《山居杂忆》读后小记

  

以一位女性的视角,展示了中国近百年跌宕。以小见大,观微知著,是大时代下亲历者的个人笔触,却更生动有趣地展现了中国近百年现代史。全书有种平和恬淡的氛围,叙事也是娓娓道来。一位经历过那么多波折苦难的女性,在她身上却丝毫感受不到被人事折腾的苦楚,只有对所拥有的惜福、感恩。作者夫妇两一生都谦逊和善,宽以度人,这点我尤为钦佩。我认为,这也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下,一家人得以完整保存、善终的重要原因。从中也可以看见,世家大族能存在几百年不无它的道理,其对教育、教养的重视程度,是一般家庭不能比的。作者一生所受教育,只是十八岁出嫁前在娘家与哥哥弟弟共同念过几年私塾,但她最可贵的,是在家庭教育中所培养出的那种宽和、朴厚的气度。因为家庭出身,接触的人上至名人世族,中至亲戚朋友,下至贩夫走卒,各色人都有。但她一应有礼有节,有章有法,想来总脱不开“宽厚”二字。

我能从中汲取的,还有作者对孩子的教育。与孩子的朋友成为忘年交,将家中的亭子间给孩子作劳作室,让孩子能尽情钻研兴趣之物。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孩子外地求学甚至出国,在当时那个年代,可说是十分前卫的。这一切,都奠定了这本书的基调。看到徐家祯所写后记,脑子里轻易便浮现出父母子三人围坐,为写此书而侃侃而谈的画面。这样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在现今的社会,不知还有多少。让我默默畅想,希望未来的夫妻、亲子关系也能如此。总之,是一本可一读再读的好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