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的奋进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1000字

2022-03-12 11:17: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1000字

  《生命的奋进》是一本由梁漱溟 / 熊十力 / 唐君毅 / 徐复观 / 牟宗三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一):说几句话关于《生命的奋进》

  这本书《生命的奋进》除了讲到5位新儒家大师们的青少年时代之外,还关照了当下的中国社会,思考如何将“小我”融入“大我”,实现每个人的生命和社会价值。对于浮躁多变的当下中国社会和每个公民,就如同一味良药。正如余世存先生所言:全球化时代,没有人能够自外于环境,以小人之态自立或孤立,环境推动着社会个体日新又新;就是个体自身,在环境的加持里也有着向上跃进的权利和责任。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二):学术灵性的奋进,应该摆脱学院的枷锁

  大陆的教育体制下,天然地认为,大师的生成是“三好学生”式的,即努力读教材,然后考出好成绩,这些对于自然科学或许是有用的,对于社会科学或许是有部分用处的,可就是培养不出人文大师,所以近70年的教育,或者近40年的教育,在人文教育方面零成果,实在令人尴尬也令人困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最近读这本《生命的奋进》,忽然有了答案,那就是,学术灵性的奋进,应该摆脱学院的枷锁。

  《生命的奋进》选取了熊十力、梁漱溟、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的回忆自己成长过程的文章,都是最原始的素材。我们惊讶的发现,这些臻于宗师境界的人,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学院教育的,梁漱溟从小的启蒙读物是画报,熊十力就读过几年私塾,但他们取得的成就,却虐杀了学院派,是因为他们天资高吗?或许是的,但也有部分原因是,学院体制扼杀了和他们天资一样高甚至更高人的学术灵性,此消彼长了。这些人尤其是熊十力、梁漱溟从小没有接受正规学院教育,但却有机会接受社会教育、有机会自我突破,原创力自然就强了。所以,大陆的学生和家长读这本书,肯定会诧异,因为这些大师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习好的学生。香港中文大学把这本书给大学生看,真是高明,因为看了这本书,有天赋的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学习”和“学术”的差别,学习好是指学会了教材取得了分数,学术则是博采众长的领悟。

  这本书还可以看出学院与传统的区别,学院派重量,要求规定时间内读多少书,要求在一篇论文中引用、参考多少书,这是长处也是弊端,就是多而不化。如熊十力让徐复观读《读通鉴论》,徐不耐烦的说读过了,这个读只是学院式的浏览,浮光掠影而已,然后经熊十力一骂,才幡然悔悟,对于经典多读多领悟,而不是看过就完事了。显然,快餐式的阅读,是不利于领悟的。西方求量,自然就不可能有这种反复咀嚼。当然了,这里没有否定西方学院派的意思,因为我们现在的灌输教育还不如西方学院派。只是,对于人文教育而言,让学术灵性奋进,可能是最适合的道路。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三):生命的境遇

  这本书很老了,是70年代香港出版的,此次再版,除补充熊十力文章外,其他大师也补充了很多,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民国时期的文化大儒。从中可以看到他们是怎么成长的,看他们的书,听他们隔空的说教。

  本书所辑五位国学大师的文章,自述其青少年时代怀乡忆亲、读书做人的经验,各位大师篇幅不均,从字数上来看,梁和徐占据了较大篇幅,而熊十力则寥寥数篇,略显单薄。五位大师出身贫寒,目睹近代中国的激荡与变迁,自觉奋发向上,探索学问,一路走来,成就了非凡的学问和人格,留名于中国文化史。“这部书最令人激赏的是,选录的是五位学问家探索学习的过程,展现出来的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实存的体证,令人感觉更为亲切。”

  与青少年历程的自述,大师们奋进的向上心尤为打动自己。除了赞叹那份久而弥坚的对这个世界、对学问探索的激越,更钦慕他们少年立志和清晰地立定于那个动荡世界的决心与勇气,当然,还有远见卓识。梁漱溟说,“我虽自幼不断地学习以至于今,然却不着重在书册上,而宁在我所处时代环境一切见闻。所谓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单是求知识,却不足以尽自学之事。在整个生命向上自强之中,包括了求知识。

  如今大师们大多已经作古,也许掩卷之后,你难免失望之感。“这些大师,还是逃不了说些千百年的陈年老道理来忽悠读者”。米德将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和前象征文化。“前象征文化”是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父辈的过去就是后辈的未来。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是老一辈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情,也是他们的责任。但是在时代的剧烈变迁中,年长者的智慧遭遇了滑铁卢,他们不再是后辈们信赖的榜样,在引导上也时常捉襟见肘。

  过去的大师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也许从《生命的奋进》中,你可以窥见青春期对于大师的意义,目睹大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斯坦利·霍尔认为,青春期是人类的一个过渡阶段,意味着个人心理形态的突变和危机,而文化因素对于青春发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大师们身处的时代,成就了他们,甚至很难说是大师们改变了时代,还是时代改变了他们最初的成长方向。

  最终,他们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巴赫金说:“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应当包含笑的成分”,而这里面你丝毫也笑不出来,从大师们的回忆中,你能读到生命的奋进,也能读到生命的苦楚,读到一种克制或隐忍。读完该书,你可以了解那个时代,或者了解生命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境遇。也许这对于当下的生活,仍旧不啻为一种特殊的教育。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四):熊十力之死及读书观

  熊十力之死及读书观

  熊十力有三位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他们四位,正是《生命的奋进》一书中的主角。

  可以确认的是,书里的这五位都称得上有学问的人。那么,他们是怎么读书读成的,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先来看梁漱溟怎么说。他特别强调自学的重要性,自学则强调的是发自内心的渴求。俗语说“学来的曲儿唱不得”,意思是跟着师傅一板一眼地唱难有成就,必须将曲儿结合自身融入到自家的生命中才能有成。并且,梁强调“学”并非只是读书,还要学以致用或者实践出真知。他自己进行的乡村实验,就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熊十力的话则是字字敲在我心。他认为两种读书可以有成:一种是追求事功,比如想成为政治家,则自此为目标,穷尽达到目标所需之学问孜孜以求;另一种是追求学问,愿以书生生活终其身,则竭尽全力围绕所专之学问读书。归结起来,则是读者须预定终身趋向。若无趋向,则读书漫无选择,泛涉不精,做事则无可胜任。我读书就是如此,自诩兴趣广博知识庞杂,然而终究是浅尝辄止,在哪一门类都不得登堂入室。

  徐复观作为熊十力的弟子,也有类似的体会。他言道:兴趣不加上一个目的,是不会有收获的。读了四十多年的书,当然涉猎的范围也相当地广泛。但我现在知道,不彻底读通并读熟几部大部头的古典,仅靠泛观博览,在学问上是不会立下根基的。

  从大师们年少时的经历,能给自己读书的方法以启发,已不虚此行。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五):照亮生命的灯塔

  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燃灯者,他们的学问、人格,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史上照亮我们生命的灯火。

  一片向上心。诸位国学大师纷纷谈到他们年少时如何读书,做学问,感受最深的是梁漱溟和徐复观两位先生的心得体会。

  梁先生六岁始读书,让人惊奇的是,他竟然没有诵读过中国传统教育的启蒙读物——四书五经。固然这跟他父亲的宽放教育也密不可分。他的学问多半从自学中来。他自十三四岁开始,就有力争上游的向上心,具有超越世俗之人的见识主张,正是由于这向上心,他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不论何事,很少需要人督促。他认为:“所谓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

  徐复观先生的读书心得,对广大青年怎样读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在谈到他的读书生活时说道:“我不断地读书,是来自对书的兴趣。但现在我了解,兴趣不加上一个目的,是不会有收获的。读了四十多年的书,当然涉猎的范围也相当地广泛。但我现在知道,不彻底读通并读熟几部大部头的古典,仅靠泛观博览,在学问上是不会立下根基的。这即是我在回忆中所得的经验教训。……在读书时,并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目的,也没有一个方向和立足点,等于一个流浪的人,钱到手就花掉,纵然经手的钱不少,但到头还是两手空空。……对每一门学问,若没有抓住最基本的东西,一生总是门外汉。”

  徐先生在追忆老师熊十力先生时,多的是感激之情,他受熊先生的启发,懂得该如何读一部书。面对熊先生的训斥“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徐先生悟出“原来读书是要先读出每一部的意义!”对于读书,徐先生总结了三点:“第一,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第二,读中国的古典或研究中国古典中的某一问题时,我一定要把可以收集得到的后人的有关研究,尤其是今人的有关研究,先看一个清楚明白,再细细去读原典。第三,便是读书中的摘抄工作。”

  对师友、亲人的回忆,显示出大师们温情的一面。读徐复观先生的《有关熊十力先生生平的只鳞片爪》对熊先生又多了一份敬重。熊老先生对恩师何炳黎先生的怀念,感人至深。他一边对徐先生讲述自己跟随何先生的那段艰难的求学经历,一边流泪,黄豆大的眼泪,不断地从眼角掉了下来。这份珍贵的师生情谊,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动容。

  其实,本书所收录的大师的文章,主要起个引领的作用,让读者通过对五位大师求学之路的简单了解,进而开启自己的求知之路。

  : 原创书评,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六):趁年轻,踏着大师的足迹前行吧

  趁年轻,踏着大师的足迹前行吧

  “有这样一批智者,他们的身躯可能在数百年前就已经离开,但是他们的名字在今天依旧耳熟能详,他们的思想至今被后世人永远奉为经典。”一如孟德斯鸠所言,大师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脊梁和砥柱,也隐喻着人类思想的高峰。那么,谁是大师?什么人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大师?《生命的奋进:大师的青少年时代》集纳了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等五位国学大师的文章,选录了五位大师自述的青少年时代怀乡忆亲、读书做人的经验,所展示的也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实存的体证。捧读之,仍可激励、启发当今青少年一代。

  “出我不意,袁即从我身右侧走过,其身量似若短于我者,而宽阔于我,头发斑白,既不蓄须,亦不修面,着军人旧服装,殊欠整洁,显然蔑视此一重大典礼。”记录这一细节的,是《民国报》记者、后来成为一代大儒的梁漱溟。“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且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美国汉学家艾恺曾如是高度地评价,“这位‘中国的甘地’跟甘地先生一样立下功德、立下言思。”

  大师并不是谁给的封号。请记住,大桥是由桥墩举起来,人的力量源于知识的叠加。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也就是打基础、筑桥墩。青少年是时代的浪潮,一个向上青少年,不但有着向理想进军的雄心壮志,还有认识时代和社会的睿眼。简言之,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在于能够穿透时代,关注当下以及整个人类生命当中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梁漱溟的《我的自学小史》恰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自幼生长在一个维新思想、家庭气氛开放自由的环境之中,年少时竟未背诵过四书五经。这让贯中西的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当代新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刘述先教授颇感惊诧。年少时,梁漱溟“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语带狂妄,却是他对中国命运的痴心观照。这里有跃动的生命力。回望大师们的人生轨迹,其青少年时代意志之坚强,读书之勤勉,心怀之宽广,求真之热诚,仍可激励和启发当今青年一代。

  发表于2016年03月27日《广州日报》B04版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3/27/c_128836914.htm

  ----------------------------------------------------------------------------------------------------------

  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不署名的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qq:472176745)。反对任何形式的、未经同意的把稿件署以自己的名字在媒体、自媒体及互联网平台刊登或发布。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七):趁年轻,奋进吧!

  趁年轻,奋进吧!

  “有这样一批智者,他们的身躯可能在数百年前就已经离开,但是他们的名字在今天依旧耳熟能详,他们的思想至今被后世人永远奉为经典。”一如孟德斯鸠所言,大师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脊梁和砥柱,也隐喻着人类思想的高峰,或“人类思想的精华”。那么,谁是大师?什么人可以当之无愧的被称之为大师?《生命的奋进:大师的青少年时代》集纳了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等五位国学大师的文章,选录了五位大师自述的青少年时代怀乡忆亲、读书做人的经验,所展示的也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实存的体证。捧读之,仍可激励、启发当今青少年一代。

  “出我不意,袁即从我身右侧走过,其身量似若短于我者,而宽阔于我,头发斑白,既不蓄须,亦不修面,着军人旧服装,殊欠整洁,显然蔑视此一重大典礼。”记录这一细节的,是《民国报》记者、后来成为一代大儒的梁漱溟。梁漱溟觉醒得比较早,一个人究竟能给社会(或国家)做什么,只有走过去才能清楚。“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且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美国汉学家艾恺曾如是高度的评价,“这位‘中国的甘地’跟甘地先生一样立下功德、立下言思。”

  大师并不是谁给的封号。请记住,大桥是由桥墩举起来,人的力量源于知识的叠加。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也就是打基础、筑桥墩。青少年是时代的浪潮,一个向上青少年,不但有着向理想进军的雄心壮志,还有认识时代和社会的睿眼,而不是一个只有勇气,而看不清为政者的意图和时代潮流的蠢蛋。简言之,大师是之所以是大师,就在于大师能够穿透一切时代,能够关注人当下以及整个人类生命当中所关心的重要问题。用某哲学家的话说,大师在人类历史上他所起的作用,不仅在于他们给我们提供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认识社会发展的方法、治理社会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分享大师,可以先从大师的青少年开始,从大师的“细枝末节”开始。

  梁漱溟的《我的自学小史》恰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自幼生长在一个维新思想、家庭气氛开放自由的环境之中,年少时竟未背诵过四书五经。这让贯中西的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当代新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刘述先教授颇感惊诧。年少时,梁漱溟“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语带狂妄,却是他对中国命运的痴心观照。面对民生凋敝、风云变幻的中国,梁漱溟疾呼“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对他来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在人人自危的年代,他用一己之身与时势相抗,“虽千万人,吾往矣”!从青年到晚年,梁漱溟不但始终秉持着大儒的良知,还用一生去追问“人为什么活着”以及“中国向何处去”这两个问题。一如梁漱溟在自述中所言,“我的生命就系于责任一念。”直到晚年,他还慷慨激昂地发言:“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我一生是拼命干的。”

  这里有革命,有真正的革新,有跃动的生命力。一如北京大学教授王守常所言,“做成没做成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生都在坚持,以自己的一生去抗拒一个历史潮流。但是,要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自己的“悲哀”。比如,现代著名思想家、当代新儒家代表唐君毅,他“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但是在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他很是强调人的“后天因素”。他认为,尽管“学问之道,本不限于读书”,“德性的修养,内心的开悟,(才)是一种学问”。但是,“读书之可以增加我们思想之深度。”唐君毅认为,“我们既生于有书的时代之后,我们就必须要由读书以了解人类文化,通过人造的书之了解,去进一步求更了解自然宇宙人生社会那部大书。”一如刘述先在《生命的奋进》一书中所言,“无怪乎在唐先生逝世之后,牟(宗三)先生誉唐(君毅)先生为‘文化意识之巨人’……他论仁心之不容己,凸显出温润恻怛之情……”,这种精神“表示一种精神上之最高的凝聚,从整个的外面世界,收归自己,即使自己过失,呈露在知过的自己之前”。

  不要用那些廉价的、从外面买了的“教养”装饰自己,而应该培育那种发自生命内部的、在肌肤下闪耀发光的真正的教养。在泰戈尔看来,“浅薄的知识的外衣,与全身挂满垃圾想站立起来的猿猴没有什么区别。”《生命的奋进》一书,集纳了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等五位国学大师的文章,文中五位大师自述了其青少年时代怀乡忆亲、读书做人的经验,行文浅易清晰,内容亲切感人。五位大师目睹了近代中国的激荡与变迁,自觉奋发向上,探索学问,一路走来,成就了非凡的学问和人格,留名于中国文化史。回望大师们的人生轨迹,其青少年时代意志之坚强,读书之勤勉,心怀之宽广,求真之热诚,仍可激励和启发当今青年一代。

  I_+ԷC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读《生命的奋进》有感

  韶华弹指匆悠悠,我到人间廿五秋。

  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斩蛟首?

  这是2016年夏天读《曾国藩大传》时,集曾公两首诗首末两句以自勉(原句为“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在这几年的工作生活中,我也数次有感于曾公《自律五箴并序》中的感慨——“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尚如斯也”。而每每遇到困惑之际,我总是需要静心在读书的过程里寻找答案。

  此次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读完《生命的奋进——大师的青少年时代》,心得记录如下:

  《生命的奋进》选了新儒家几位代表人物的文章来展现他们在学问“大成”之后回顾青少年时代的追求。这几位先生分别为: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我本已对民国时期的大师心怀倾慕之情,五位先生中,我对梁先生尤为敬重。我读过梁先生的著述最多,其他先生大都是从别人的文字里有所了解,故今读到书中所选梁先生之《我的自学小史》,感想颇深。

  第一次接触梁先生,是在大学里的选修课,课程名字具体我忘却了,但是对这个老头“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的倔强记忆犹新。再后来,2015年秋末,我由于备考经常在东四雕刻时光咖啡馆刷夜,楼下就是24小时书店——三联韬奋书店,某天就在那里我遇到了书架上新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是一本没有经过润色过的美国汉学家艾恺与梁先生对话录音的重现,从此我开始读梁先生的文字。

  要讲梁先生必先说其父,《我的自学小史》第二节就是介绍梁父。梁父名济,光绪间举人、清末官员。《这个世界会好吗?》书名出自于梁父与先生的一次对话:1918年11月7日,梁济出门时遇到二儿子梁漱溟,他问道:“这个世界会好吗?”25岁的梁漱溟答道“我相信这个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呀!”梁济说罢离开了家,三天后跳入了净业湖(积水潭)。并留有万言遗书:“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他的跳湖不仅仅是殉清,更是想唤起有志之士为了“国性”的觉醒。梁济教育梁漱溟的方式也自成一体,不尚古、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因此才形成了梁先生“独立思考,表里如一”的学习生活态度。

  在梁先生自述里面,我记忆最深的几段有:

  第一,先生从出世到入世的转变。先生自言“大约十六七岁时,从利害之分析追问,而转入何谓苦何谓乐之研索,归结到人生唯是苦之认识,于是遽尔倾向印度出世思想了”,而后拒婚、茹素。23岁发表《究元决疑论》,蔡元培读后,聘先生到北大任教,时年24岁。五四运动以后,先生受到新思潮的冲击,写出《东方文化及其哲学》,从此人生哲学归于中国儒学,并指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是梁先生“独立思考”的第一阶段,形成了指导自己处世的价值体系。

  第二,先生关于乡村建设的实践。梁先生在访陶行知所办晓庄师范学校,考察江苏、河北、山西等处的村政后,先是发表《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书》,后在河南筹办村治学院,最后在山东邹平筹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始对其“乡村建设”的设想进行实践。八年的乡村建设成果虽然被当时主政山东的军阀韩复榘所利用,但为山东乡村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这是梁先生“独立思考”的第二阶段,在儒家哲学思想指导下,结合对中国北方农村游历走访的研究,对自己“乡村建设”设想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第三,先生被批为“反动”的“九天九地”发言。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梁先生发表讲话提到“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话值得引起注意”。就是这句“九天九地”之差,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并被指出是反对“总路线”。先生先是给毛泽东写信,后又争取在大会上发言来解释自己不是无反对之心。期间梁先生被一位与会者定义为“一贯反动”的,这更让先生不屈服,继续要做发言,为自己做解释,并与领导人展开几次争论。事后梁先生做了深刻的反省与检讨。这是梁先生“表里如一”的一大表现,敢于坚守自己的思想,也勇于深刻的反思并纠正自己的态度。

  梁先生的一生经历种种,总能以和平心处之。他未接受完整的教育,其治所学全都是自学而来。他把自学归于自己一颗向上心,故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追求不已。“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是梁先生的真实写照,一个纯粹的“儒家”。在每每遇到困境之中,他都向内去寻求,去完成自我思想的进步,在治学和为人两方面都得到精进。

  梁先生的故事还有很多,令我敬佩之处亦有更多。由于从小在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生活,我亦有梁先生青年时期的困惑,我也在梁先生的文字中寻找答案,去解决这些问题,去面对自己所遇到的“人生与社会”问题。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想到了自己成长中接受的教育。于我最为关键的有两个人,一是家父,二是大学班主任赵老师。

  父亲对我们兄弟二人的教育方式有他自己的体系。在哥哥七岁、我五岁时,他第一次给我们俩买了书,给哥哥的是《柳公权玄秘塔碑书法字帖》,给我的是一套《笑话大全》。而后我对书法兴趣更甚,所以在跟祖父学习南宫体的基础上,也受到柳体的影响。在我小学升初中考试结束当天,父亲又送给我一套《鲁迅全集》,在大学期间,他送我一套《传世书法》。

  最令我敬佩的是,从小我们兄弟二人就跟父亲比赛背古诗,我们二人一人一首,他背两首,我们兄弟从来没有赢过。父亲还喜欢猜谜语,我记得他看过一本写谜语的书(忘却名字了),把很多字谜巧妙的安排在苏轼、秦少游、苏小妹的故事当中。(一个记忆清晰的谜语:上无片瓦遮天,下午立锥之地,腰间别个葫芦,说话阴阳怪气。谜底:卜),小时候,父亲在学中医时,我也天天跟着他背汤头歌(如: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阴虚发汗此方魁。)

  在我们上学期间,父亲每年都会给我们二人定两个目标。一直到大学毕业之后,我拿着为“摆渡人”做的第一期PPT跟他讲我的思路,那一夜,我们彻谈,从饭桌上讲到很晚,最后他说有些事情需要我自己多去学习了,他已经给不了我建设性的建议了。

  父亲对我教育,让我很平稳地走过了最初的求学时光,一直到大学毕业。工作之后他也没有像与他同龄的他身边的其他家长一样,对我提各种要求,而是鼓励我自己去规划去精进,我也时时刻刻保持着向他汇报我的工作生活状况的习惯。

  关于大学班主任赵老师,是在我三观形成的过程中于我影响最大的人。我跟赵老师在我的本科四年时光里保持了定期(半个月到一个月)交流的习惯。当我大一入学后第一次对大学生活质疑的时候,是赵老师把我叫到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室里,进行了深度交流,他告诉我大学是什么。此后他还单独调课带了我们班的《大学生涯导论》课程。在四年里,我们交流哲学、管理学的知识,交流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当然都是以我求教的方式交流。

  从开始大学迷茫的状态,到在学业上成绩大幅提升,拿到奖学金;再后来承担班级、学院学生工作,也收获了多项荣誉,都是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成长的。在毕业离校前一天,我写了八个字给赵老师“如父如兄,亦师亦友”,这才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受。

  毕业来京后,我又进入了新的生命体验期,三观初成的我,面临了好多选择,也做出了当时感觉最为正确的抉择,在后续的实践中也检验出了自己抉择的对错。真正的有系统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已经告一段落,而我面对的正是更为严苛的社会教育,而在这个教育体系中,我更需要去向梁先生学习,学习他那种纯粹的态度,在治学要独立思考,在为人要表里如一。最主要的是要有一种坦然的心,以一种“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与社会问题”。

  读罢本书,还有感触的一点就是为此书写序的人——余世存。他在序里写到“现代人需要摆脱自视时的自以为是,视人时的不以为然”,这句话正如梁先生在斡旋“国共和谈”时的态度“第一,在人格上不轻于怀疑人家;第二,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我就深以为然,这应该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及自由思想的人在与人交往时的基本准则。

  我看过余世存在一席里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叫《失格》。他开篇就讲到我们现在的社会人种退化,大家都成了大同小异的闰土,他说“我们听任超经济强制地压榨自己和剥削自己,我们在过一种没有人格、没有尊严的生活”。他还引用钱理群先生提出的大学里正在培育“绝对精致利己主义者”。以一种完全否定的态度来看待当代青年所受的教育与生活状态。

  我也在反问自己,是否也成了闰土,再审视自己身边的人,是否有闰土的影子。作为一个参与在当代教育环境中的一份子,或是说身边每一个当代教育环境孕育的产物,并没有麻木成“闰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依旧为了目标努力着,可能每个人的理想不同,但是总会听到有这样的声音发出“这个世界会好吗”?当然也有更坚定的声音回答“我相信这个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