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100字
《因为爱,所以节制》是一本由[美] 布伦达·加里森 / [美] 凯蒂·加里森著作,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一):把权力和爱关进牢笼
本文微信版
如果我们用水壶往杯子里倒水,我们既不会不对准杯口去倒,也不会在杯子已经满了后继续倒下去。可是我们对待孩子,却既不那么有方向性,也不那么适度了。我们常常把自己盲目的巨大的爱砸向孩子,却在产生问题后百般不解——为什么我那么爱你,你就是不听我的话!你就是不爱学习!你就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二):当你的乖宝已长大
备孕或怀孕间的父母最好学,看书读帖子找人请教,学习做新父母的新技能。
孩子降生以后种种忙碌填满了时间消耗了精力,愿意且能够保持持续学习的父母就越来越少了。
待到孩子十几岁,父母也适应这个角色十几年,大多都会觉得自己已经娴熟此道,用不着学习了,但其实,每一个孩子,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其实你都会面临新的挑战,为人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胎教幼教的书很多,关于孩子学习的书也不少,但帮助父母学习如何与青春期逆反期不断长大的孩子们相处的书,甚少,这是《因为爱,所以节制》这本书的选题价值所在。
书中探讨的话题其实有一点窄,主要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青少年的家庭沟通方面,大致相当于高中高年级到二十大几基本成熟之间的阶段。
写作思路也跟国内习惯的小故事大道理或故事说理+实用技能的路数不一样,夹叙夹议,穿插了几个不同家庭的例子,读起来有点不太习惯,但通读下来,领会精神,比一条一条刻板扣着学更重要。书名其实是很好的概括,文案也准确,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对孩子的爱,是对一个完整灵魂的爱,要尊重,要敬畏,所以要节制自己,要不断学习。
人与书的相遇,需要一点机缘恰凑,也许没孩子或孩子很小的读者读这本书不是很有感触,但如果正在跟叛逆期的儿女作斗争的读者看到,会是一剂良药。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三):优化自己,陪孩子成长
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 是父母先优化自己
在我们还是很小的时候,棱角深刻而明显,越长大包容性越强。在明白的事物上越多对未来的自己要求更苛刻,然而对自己的孩子却不会有相对应的教育跟要求。例如:在一些爱好兴趣发展上,不会处于他所想象培养的状态去要求。自我爱好即好,这才是最主要的状态。《因为爱,所以节制》,在这点上有很多强调,不要因为爱,就自己来处理孩子的生活。这种看似亲密的关系,日后也会让孩子与你的距离渐行渐远。
让ta感受你对ta的爱
作为农村成长的90后,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成长,经历过典型的留守儿童期。在小时候我经常听有的亲戚说我的父母一点都不喜欢我,喜欢后来生的弟弟。有的会说我家里负担大,父母都不愿意甘心在农村,要去外地闯事业。总之在印象中没有任何值得对父母的爱,以至于后来我都搞不清楚到底何为爱,还好随着年龄长大见识更多,自己也在外漂泊中,总能理解父母那些年出来工作也是很受罪,到现在不但撑起整个家,还为我们这个家做了很多基础。而越长大越是需要了解自己的爱该如何消化,如何去对他人展现,尤其是即将为人妻为人母的身份转变。
亲子类的书总是会有很多侧重点,这本书侧重于对子女思想跟性格爱好沟通。作为父母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书中列举的:服务型、甩手型、揪辫子型、担忧型、对比绝望型、控制型、指责型……面对这些是否有自己的影子。努力改变,更多优化自己,陪孩子成长!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四):无论发生什么,亲爱的孩子,我们都爱你
作为一个4岁宝贝的妈妈,现在读这本书似乎有点早,这本书里分享的多是那些10几岁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事。10几岁,叛逆、执拗。布伦达列举了13个家庭的13个“问题”孩子的故事,从孩子的角度、父母的角度、夫妻关系角度去帮助读者了解“如何与孩子保持终身的亲密关系”。
1、勇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
2、当孩子做了你不能接受的事情时,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有多重要?两三年以后还会如此重要吗?”
3、你是什么型的父母?服务型?甩手型?揪辫子型?担忧型?对比绝望型?控制型?指责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好几种的特征,在我们认为孩子有问题时,可不可以先停下十秒,不要发泄情绪?
4、做最好的自己和忘我:离开孩子时,不要过分地焦虑、愧疚或者后悔;与孩子相处时,把自己变成孩子。不要评论孩子,要引导和帮助,他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
5、交给时间: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交给时间。生活中总有很多事情是不能靠逻辑而是靠时间解决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是阳光、雨露和时间给予了它成长的空间。
6、爱你的家庭、孩子和伴侣,人生既结伴前行,就不要相爱相杀啊!想不开,想不通时找个相同经历和可以接受你观点的人去倾诉,或者找专业人士帮助。不要一个人死抗哦~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五):“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爱你”
孩子应该怎么与父母相处,或者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它关乎到父母的想法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不能忽略孩子的想法的问题。然而,这样的一个问题缠绕着父母的时间更多,比孩子要多得多。但是,有些父母从自己是孩子开始遇到这些个问题,一直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并且拥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依然没有没有想清楚到底该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幸运的话,有些人度过了难关,并且与自己的孩子一起享受时光的幸福;而有些则没有那么幸运,孩子变得不认识自己,而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曾经有一个如此的孩子。
究其根源,并非父母不爱他们的孩子,也不是孩子讨厌父母,而是他们相爱,却没有表达出来。这是其一。而更多的时候,是父母有着一种自我中心的想法,认为孩子的未来在自己的手中已经被规划好,而孩子则是跟着自己走就是了。这是其二。这似乎是很明显的两个问题,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发现了问题却不知道怎么来解决,它就像一道数学题,明明知道是一道二元一次方程,但是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家长们或许听过许多家教的方法,似乎掌握了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却总不能把这样的问题解决,终究是因为知道其命门,却不知道如何开启。
《因为爱,所以节制》是一本分享孩子与父母想法的一本书,它与许多表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书籍不一样,这本书增加了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作者的孩子的想法。如是的亲子关系的书籍容易站在家长的角度来审视彼此的关系状况,但是如此容易因为角度问题产生盲区。而当将孩子的观点放进来的时候,倒是把角度补充完整了。
孩子的想法往往比家长的想法较为简单,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小,所需要的东西或者所考虑的东西并不周全,而是希望父母表达对自己的爱,让自己感受到爱,并且在被爱的同时得到尊重。在这本书中,作者倒是将许多章节拿来分析问题,同时也在看到问题的同时建议遭遇同样的问题的父母,也在自省。这是一本难得亲自书籍,因为让一个自认为是强者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时刻记住:让你的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爱你”。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六):放手,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喜欢帮孩子设定好未来,是因为害怕他们走歪路,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希望孩子能够在父母受控的范围内生活。我们往往把这种“设定”以为是爱的表现,可事实上,这是孩子需要的吗?
日剧《一公升的眼泪》中,女主人公说过这么一句话:“人,有的时候应该要走些弯路,如果不走弯路,你就无法知道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自己,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作为孩子,就是这样的心态,父母一味的说教,并不能约束孩子,甚至有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人生的路有很多种选择,未必父母的选择就必然是适合自己孩子的,而当孩子所做的决定超出父母的预期时,作为父母的我们,在震惊之余是压制他们,还是任其发展?
在《因为爱,所以节制》这本书的开头,作者讲了这么一句话:“令人遗憾的是,关于怀孕期间应该期待什么的书,很多父母们都会买来看,但是关于孩子上初中以后父母该如何与之相处的书却很少有人问津。”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往往会忘记初心。就像小时候,孩子学走路,磕磕碰碰,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摔倒,父母要做的只是在孩子跌倒后,受伤后,搀扶一下,关心一下,终于他还是自己学会了走路。人生就是这样,由这些种种磨练印刻出了一条成长的轨迹,而不是父母用笔为孩子划出的一条直线。
记得有一次看鲁豫有约,采访的是梁家辉,问及他女儿的事情,他如是说:“我不能强求她按照我设定的轨迹前进,她走着走着可能会走出一条又一条的分支,但是我会告诉她,无论怎样,我始终会在她身边牵着她的手。”
我很欣赏他的态度,因为他在给予孩子选择权,可又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只是告诉她,你可以去闯荡,可以去探索,可以去冒险,我,作为父亲,无论怎样都是你的指引者,避风港。
正如《因为爱,所以节制》一书说写得那样:“在人生旅程中,父母和孩子都满怀希望。我想再一次提醒各位家长们,生活的目的不是把孩子送到我们所期盼的生活面前,那不是我们该做的事情。我们所期望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与孩子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希望以此为孩子们走向真正的自我扫清道路,让他们听从自我的引导,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对孩子,我想每个家长都是充满了爱,而正因为充满了爱,我们才更应该尊重孩子。放手,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七):旷远的爱
女儿出生之后,我陆续读了一些育儿的书籍,既有育儿健康,也有心灵沟通,但我仍旧感觉一天天之中,有一些东西白白流失,我没有把握住每一次教育的机会,或者说没有把握住每一次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我以前读过《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现在又读到《因为爱,所以节制》,这其中都是在对某一种距离的把握和双方的权衡。这样一种节制的爱,令人不得不想到相互取暖的刺猬。
亲密关系是一切教育问题的基础,也是一切教育之前的必备功课。“因为没有了与孩子的融洽关系,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影响力,没有了帮助孩子的途径,也没有办法引领他们走向成长。”如何与孩子保持终身的亲密关系?这正是《因为爱,所以节制》一书追问的话题。也许你会想着要搞定孩子,教育孩子就像一个伴随着孩子出生而来的工作任务,于是你上班要面对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下班回家要面对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工作任务,表面上看你是把孩子当成了你的仇人,实际上你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糟糕的生活一部分,就像一个人抱怨说,“孩子就知道玩,每天还得盯着他,他那么不听话呢”。是的,你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生活,也当成了自己糟糕的生活。难道这就是上天给你的礼物吗?“实实在在地关爱孩子,而不要想着怎么搞定他们,更不能担心别人怎么看我们”。
“如果把孩子的生活当作我们自己的生活来处理,那样只会拉大他们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成了他们的一个问题,他们还要花时间应对我们”,你要从“自我”中走出来,孩子不是要处理的工作任务,也不是你的附属。这样一种距离你该如何把握呢?它不是你与办公桌之间的距离,也不是你的腰围,而是你与孩子牵起的手。当他把手放到你的手里时,当他终有一天抽出手要脱离开你的时候,你的每一次选择都决定了那爱变得更加旷远,还是隔阂在建立。
我一直都在这种亲密关系流失的诚惶诚恐之中,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这种亲密关系,就像把握自己生命中的一天。我有时会想起叔本华论述中的那两只战战兢兢的刺猬,有时我又会忘掉它,想起别的事情。比如说,想到两个柔软的水母,它们看到的不是距离,而是眼前共同的海水。我希望孩子怎样呢?她要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呢?有一天她会像我现在一样糟糕吗?还是过着另一种不同的糟糕生活呢?“如果只能对孩子做一件事,那就是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亲爱的孩子,我们都爱你。’”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八):如何成为孩子需要的父母?
文/友竹
这本书告诉我们,想要与孩子建立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关键在于我们要学着成为孩子需要的父母。具体一点说来就是,要做具有影响力、话语权、以及有机会有能力帮助他们成长的父母,而不是成为拖孩子后腿的不合格父母。之所以提倡为人父母者要不断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原因正在于此。
本书列举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家长,比如控制性、对比性、自以为是型、甩手性、担忧型、揪辫子型……相信看过之后,你会发现所有这些类型的家长和家庭问题你都听说过甚至极有可能亲身经历过。世界上没有全知全能的父母,正如没有全美无瑕的小孩儿一样。但是,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陪同孩子一起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是吗?
要想与孩子保持密切的关系,父母必须真诚。家长要实实在在地关心孩子,而不是想着如何搞定他们,更不能总担心别人怎么看我们。事实上,因为每个家庭的教育传统都不一样,你拿任何一个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去跟别人讨论,都基本上只会引起更多的讨论,而不会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俗话说得好,面对问题时我们需要的是解决办法,而不是无意义地提出更多问题。
要想成为孩子需要的父母,我们要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而不是一味地包揽责任,什么都替他们作主。有时候孩子自己做了决定,父母总是怎么看怎么觉得幼稚可笑,于是一股脑地不赞同、推翻……父母的这种做法常常成为亲子关系中的不和谐音。本书告诉我们,让孩子多参与正常的家庭生活,尤其是那些有趣的活动,可以为和谐的关系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
随着和谐关系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父母要注意的一点是,可以利用你对子女的影响力,但绝不要试图操纵它。当孩子来向你征求意见时,给他提供实用的建议就好啦,不要满嘴的说教和训诫。因为后一种做法无疑等于亲手将孩子从你身边推开。记住这一点的父母,也许在孩子眼里会更加可爱和值得信赖。
本书还提醒我们,作为父母也要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利用新技术。运用新技术意味着你要了解某些社会潮流的变化,比如现在流行的脸书、微信等等.因为随着青春期孩子的逐步成长,他们往往是新潮流的追随者。如果父母对此一无所知,显然无法与孩子有效沟通。但是,万事都有两面性,在运用社交媒体建立与孩子的亲密关系时,仍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对此本书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总之,学习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做孩子需要的合格父母是一个需要结合自身和孩子情况不断提升的过程。因为对天下所有父母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一劳永逸的固定教育方法。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九):适度的亲密关系
适度的亲密关系
读《因为爱,所以节制》/by烟波浩渺1980
本书是讲“大”孩子(初中、高中阶段的)的出现问题该如何来回应和修复亲子关系。
以前读过的书都是说教育从很小的娃娃抓起,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人可能已经错过或者忽视幼龄孩子的教育问题,等到孩子长大各种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了。这时候该怎么办,家长该如何做好当下的孩子教育问题和修正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战国策》里有个成语故事“亡羊补牢”,全句是“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相信很多人不用白话解释也懂得这句古文的含义。只要肯补救从来也不会晚,可以防止日后继续受损失。
这个故事放在我们亲子关系上一样适用。孩子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和补救,不然后果真的是自负,后悔药也没得吃。作者布伦达•加里森在开篇就遇到一个难题:她的女儿凯蒂•加里森高中时就要搬出家自己租房子住,这让作者夫妇两人真是伤透了脑筋,然而各种劝说无力,最后只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作者会有“我们如此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就是不听我们的。”感慨和疑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只能向家长和孩子亲密关系来寻求答案!相信这种感慨不只是作者自己一个人感受,也是很多人的感受。深爱孩子但是孩子不肯听大人意见。叛逆、抗争在大龄的孩子身上已经开始凸显,家长又摸不着头脑,到底怎么更好沟通才能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这本《因为爱,所以节制》就是一个启发,作者布伦达•加里森用亲身研究和众多家长案例分析如果把握好与孩子亲密关系,给有此疑问的读者一个很好的启发和建议。作者的女儿凯蒂在每篇文章后发表作为孩子观点,当读过这本书后,会发现孩子想法真是与大人不同,往往大人还不自知。虽然她是孩子但是她的想法代表一部分孩子的想法,有目的、有思考,孩子那么大的年纪强制性管教已经无效,不然稳定心神,从善如流的关注孩子,还不能过度关注,这就是本书的主题,有度、有节制关爱孩子成长,才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书中用很多有代表性的案例展现,一些大人看来很有问题的孩子表现。作者在研究亲密关系的时候也与家长交谈,追溯问题根源,思考解决方案,这是所有想改变自己的父母愿意看到的内容,然而没有什么天赐神药,只能用家长坚持和愿意修复亲子关系的决心,才能“长治久安”。
在一本童话书中看到这样一段描写:人们给“喊狼来了的孩子”建立雕像,上面写着“虽然他犯错可是有人爱他”。
这就是本书另一种解释,不是吗?
2016年1月4日星期一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十):如何去爱?《因为爱,所以节制》
说起育儿图书,似乎都是给学前和小学的家长看的,上了中学似乎就很少能看到合适的育儿书了。也许上了中学孩子就进入了逆反期,你说什么也没什么用了。不过要是上了高中,你才会明白什么是逆反。不仅仅是逆反,而是很可能就不理你了。孩子一下子就长大了。
这时候你看到孩子的问题和毛病,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说了人家也不听,不说吧又觉得没有尽到责任。
教育孩子真是一件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不信你看看孔子,大教育家吧,万世师表,可是他的儿子呢?也没培养得有多么的成功啊!和孩子相处,真不容易啊!而且你想逃也逃不掉,想不管也放不了手。真的太难了。
这本书的作者孩子凯蒂就在上高中,开头就说孩子,而且是一个女孩子,要搬出家去,她还没有能力养活自己,也不在乎她的决定会毁掉她一生的计划。可是她就要搬出去,为了能够逃离这个家,她不惜牺牲和舍弃一切。
凯蒂不是和父母商量要搬走,而是通知他们要搬走,搬走和男朋友住,可是父母并不放心这个男朋友。但是你能怎么办?孩子大了就要有自己的生活,就不听你的。
呵呵,原来这位母亲也遇到了和我们一样的麻烦,那么不妨看看她的这本书吧。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中间部分的彩页,彩页上都是漫画,看起来轻松又有趣。里面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家长。
有控制型家庭,什么都要管,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人生被父母控制,孩子想要避开父母越远越好。有对比型家庭,这样的父母总是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去比较。有指责型家庭,指责型父母擅长的是,利用孩子的善良和对父母的爱,让孩子背负内疚的包袱,以为自己是父母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有自以为是型的家庭,妈妈永远都是对的。还有服务型家庭,什么都听孩子的,孩子不用付出,就可以轻松的从人际关系中不断获得。最后还有甩手型家庭,表面看是和孩子在一起,其实心却不在孩子的身上。还有揪辫子型家庭,抓住孩子的小尾巴,就不放过……
这么看来好像做家长的怎么都不对了,太近了就是控制型的,太远了就是甩手型的,管吧,就是指责型的,不管吧,就变成了服务型的……
是如果教育那么容易,世界上就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了。对于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永远都是新手,永远都需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