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演变》读后感1000字
《世界的演变》是一本由[德]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38.00,页数:18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的演变》读后感(一):随读随写
1. 看似很厚的三本书,其实每个章节都是概述性地总结十九世纪那段时间发生的内容。读过之后豁然开朗,对十九世纪有了更深的认识,很多历史有了轮廓感。以前并不知道原来人类那么多重要的时刻、进步、改变居然都发生在十九世纪。
2. 第二册开始的一章写边疆、帝国边境、种族关系等等,稍微有点难。因为信息量太大了,follow不太上。
《世界的演变》读后感(二):翻书印象
没买。在书店翻了翻。感觉作者知识面确实很广,可以说重要问题面面俱到且言简意赅。但正因为如此,此书各章都可以由学者专门研究而成为专门史。实际上,这样的工作早就有人在做了。比如民族国家、能源问题等等,都有专书。因此本书似乎是集大成但点到为止的著作,而不像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帕尔默《现代世界史》这样体例较为传统的史书,也不像作者提到的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霍布斯鲍姆四部曲之类的较不传统的史书以及芬纳《统治史》、佩里安德森四部曲、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之类的专史。
《世界的演变》读后感(三):北京故事广播《读书俱乐部》播出《世界的演变》
甲骨文图书策划人、编辑段其刚2016年11月30日做客北京故事广播《图书俱乐部》,与听众分享甲骨文新书《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一书。音频链接:https://dou.bz/07ERRF
随着全球史研究的深入,我们还没有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被视为经典的世界史书,所以引进翻译出版奥斯特哈默这部被视为后冷战时期最重要、正在成为经典的著作,对专业学者和一般读者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世界的演变》读后感(四):欧洲司马迁
推荐这三本无价的历史书《世界的演变19世纪全史》!这是西方近代100年最伟大的史记!干货满满,可惜作者有点被埋没了!电子版打完折还花了我整整80大洋,虽然贵了点,但绝对物超所值!省了人类研究时光机的天文数字般的穿越费!再次强调作者太伟大了,俨然是耶稣临世!宇宙恒星行星的运行,春夏秋冬,二十四时。人类的生老病死!世界的这一切在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运行!而运行的发展规律就是历史,也许有多少段历史就有多少个存在的平行时空!乘着早上头脑清醒!问个奇葩,又烧脑的问题!小时候身高只有一米二的你现在哪里呢?为何在地球上看不见了呢?他虽然是现在高大成熟的你,但那个一米二的生理物质为何会转变如此巨大,大的转变也许就是消失?的你历史不只是过去,历史意味着未来!历史意味着永恒……
《世界的演变》读后感(五):第一部读到一半,简略说下感受
语言上: 翻译的是丝般顺滑,读起来没有任何不通顺的地方。
宏观上: 本书讲述的是全球各地在整个19世纪的宏大图景。
微观上: 对整个19世纪的全球做百科全书式的描绘、外科手术式的解剖和展示,可以说是面面俱到,细致入微。
总结: 以前没看过这样写大段历史的,这种写法开始的语言上不过关、不吸引人首先就彻底扑街,这本书虽然洋洋三大本,但是我读第一本是丝毫没有觉得难啃,可以说读起来就停不下。其次在布局上,先是近景展示19世纪的宏观印象,然后全景对19世纪进行全面的扫描,想象一下你拿着一个望远镜站在月球上观察地球,先是观察地球整体,然后一点点拉进细致观察地球的每一片地方都发生着什么,这本书的结构读下来大致就是这样一种阅读感受。
总的来说阅读体验是非常舒服的。强烈推荐一下。
《世界的演变》读后感(六):发现错误一处
发现一处错误,第一章第四节统计学一节中,第57页:“对中国来说,年代最古老、对今天依然有帮助的人口统计数据来自1368~1398年。当时,清朝第一任皇帝为巩固中央政权而下令实行人口普查。” 1368~139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当政时期,怎么会是清朝?搞不清楚这个错误是原作者犯的还是翻译犯的,即使是翻译按照原作去翻译的,出版之前的校对也没发现错误?清军入关的时候都17世纪了(1644年),14世纪的事件怎么想都不可能是清朝的事情吧。
《世界的演变》读后感(七):无所不包的多彩19世纪史
很有特色的历史书,不是以人物故事战争为线索讲述历史。而是从社会的方方面面,乃至具体的衣食住行,非常具体的还原了在19世纪时,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各自过着怎样的生活,相对于18世纪与20世纪有着哪些不同之处。总之给读者了一个丰富多彩的19世纪的全景式的图景。如同数量庞大的19世纪老照片,系统全面而且带有深刻分析比较旁白。非常的广博,但是读下来确实需要耐心。我觉得历史书就该是这个样子,只反映政权的更迭实在是无法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是如何历史的无数变化中的成为现在这个状态的,也无法认识到其他群体丰富多彩的生活,当然在近代之前受技术的限制,历史的记述存在先天的不足,但是从现在开始,历史有能力也应当以此书为范例,并且处理好深度和广度,不会因为信息爆炸而厚重无比,也不会只停留在现象本身,而不去思考总结。
补充一下,在我们阅读古典小说或者其他非同时代读物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时代的差异无法完全明白作者所要描绘的景象,想要说明的意思,我们缺少的恰恰是他们所处时代的时代感,这种时代感不是三言两语所能概括的简单特征,而是丰富的立体的感受,这本书的作用也就在于此。我觉得不该叫他历史书,而是称之为工具书,一本帮助阅读其他书籍的工具书。可惜的是其他世纪却没有可以媲美的工具书了。
《世界的演变》读后感(八):打卡笔记
2017年11月23日
完成第一部分-近景第一二章 十九世纪,对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重大的转折,是建立起现有国际地位的开端时期。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在这个时期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与发展。而对于中国则可能是一个悲剧性时代的开启,是自身地位大幅度陷落的开端,中国丧失了之前很长时间以来对世界很多方面的领导地位。对于世界来说或许十九世纪是一个极具有讽刺意味的时代? 十九世纪在时间上的定义在世界上存在有争议,这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普遍从对自身发展有深远意义的时间段去定义,或长或短。在此,作者和一些学者指出了,关于时间的确定和共识,也是一个国家地位高低的显现,是一种关于权力的特殊垄断。对外来说,当一个国家对于时间的规定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认可执行,那么这个国家或许在某些层面上便已将自身影响力成功扩展到了别国,提升自己在国际上地位。对内来说,掌握有准确时间的人能够制约或是控制那些没有精准时间的人们,是一种明显的阶级分化表现形式。
2017/11/26
磨蹭看完了第三部分关于空间的定义。国家,地区是如何划分的,所谓的近东,中东,远东,西印度群岛到底是从什么层面提出的?使这个定义被广泛接受背后又蕴含了什么样的故事?一如既往的“非正式非主流”的看法,却很有意思。
《世界的演变》读后感(九):读过<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后,就想看这套书了
去年夏天读的 《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就想看一个德国老外怎么看待中国历史的,视角和逻辑都很严谨,触发了我思考很多现实的东西,感觉把我脑袋想问题的角度深度都打开了,可以是我最受启发的一本书了(看书也不是很多) ~ 自此,就喜欢上读历史分析这类书了,也领略到了一丢丢古人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
然后今年就给你自己买了这套书做生日礼物,三卷本真的挺厚。作者面对浩瀚如海的史料,先是建立了自己的逻辑观点体系,然后在此框架下就各个领域展开的叙述与总结。如果读于尔根第一本书是打开了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深度,这套书是触碰到了维度;而且对世界史领悟到了学校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总觉得写此类历史的作者们,都想让自己的写作成为此领域的集大成者,故而想涵盖方方面面;于尔根的书也是如此,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会举例到很琐碎的历史现象,读起来有些生搬硬套的感觉;也要把各种同一时期的史料都分析到。
但还是很棒的一套历史分析类书籍,如果你也爱好读相关类历史书,一定要看看,之所以给四星,是因为自己吸收的还不多。历史分析都是较为苦涩的文字,这套书读完花的时间也挺长,读一遍肯定是不够的;而且跟个人的学识与经历积淀有关,默克尔说这是影响她世界观的一本书,如果到了一定的人生积累量,看完此书肯定会有更多收获。另外,读过《剑桥美国史》,写的是真的烂,各种太随意,千万别看~~
《世界的演变》读后感(十):世界的演变
每章一个主题,从那一章开始读起都不会影响阅读感受。
19世纪出现了很多新的事物,或者说以前的很多事物有了新的展现形式,并且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仅从视听角度来看,就有歌剧、公共博物馆、档案馆、新闻媒体、统计学、摄影等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因为统计学的出现,才使贫穷人口走入人们的视野,贫困这一指标诞生,促使人们以道德关怀来对待这一群体。或许再加上新闻媒体,调查报道等的出现,更加推动了对穷人的人文关怀、对血汗工厂恶劣环境的改变。
19世纪的界限到底再哪里,也许大家都理所当然的认为从1800-1899年。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并不是这样,并不是整整的百年就是一个世纪,而是一个时期,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延续性的时间段。有一个转折性的事件代表我们进入了19世纪,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每个国家进入19世纪的概念范围并不相同。
在地域划分方面,打破了很多原来认为理所应当的地域概念,比如西方,西欧,中欧,远东。这些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根据地理概念形成的。比如俄罗斯原本被认为是一个北方国家,但在十二月党人革命,克里米亚战争,柏林会议等事件后,俄罗斯更倾向于向东方拓展和靠拢,才成为了现在这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形象。而远东这个名称也更多是从欧洲为地理中心出发形成的,美国崛起为太平洋强国后。才逐渐演化出一个以儒家文化为纽带的东亚概念。甚至连地理界限非常明确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域也是在北欧诸国渐次独立后才形成的。
一战之前,新兴民族国家出现之地,或是多民族国家推行民族政策之时,便存在民族不融合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