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风》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国风》观后感摘抄

2022-03-11 15:13: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风》观后感摘抄

  《国风》是一部由罗明佑 / 朱石麟执导,阮玲玉 / 郑君里 / 林楚楚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风》精选点评:

  ●阮玲玉死于1935年!!!

  ●2012.10.16,观摩课。

  ●奇葩的价值观。太依赖文字了 完全忽视电影自身的语言 开头最突出,跟带动态插图的字幕卡幻灯片似的。。

  ●阮玲玉的最后一作,但是遗憾的是又是新生活运动

  ●2017186 阮玲玉遗作,可惜作为主流宣传片,电影人的赤子之心感受得到,却架不住通篇陈腐而扁平的故事以及直白而啰嗦的说教。唯一牛逼的旋转镜头却用字幕堂而皇之地解读出来,实在是无趣。

  ●吹来腐朽的风气,国家为之剧烈动荡。并非想着要完全抵制,关键在于如何适当的接纳,这个问题从来就没得到解决。

  ●说教意味也是浓厚,阮玲玉片中就有流言中伤桥段,也是应景。

  ●好进步的电影…镜头语言还挺吊的

  ●俺完整看完的第一部默片。到了中后场的时候竟然很有趣了,尤其是张老师和许老师在办公室调情的两双跳舞的脚:)

  ●非常现代的题材,电影中的特写正反打中景群戏一项不差,甚至还有旋转镜头。

  《国风》观后感(一):《國風》中的「求新求變」

  《国风》观后感(二):国风胡不归

  《国风》(National Customs,罗明佑、朱石麟,1935)开头结尾皆有“上课打铃”的特写,首尾呼应寓意警钟长鸣,抨击当时“奢风浪潮,犹如洪水猛兽”,为蒋介石1934年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大力鼓吹。这是罗明佑进入国民党中国教育电影执行委员会出任执行委员并兼任中央摄影场顾问之后的作品,相当于当时的“主旋律电影”。

  姐姐张兰(阮玲玉 饰)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妹妹张桃(黎莉莉 饰)则是受西方文化荼毒奢华堕落的化身,国难当头之下发起的新生活运动是一次针对国民教育的积极尝试,但随着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走台湾,倡导“礼义廉耻”与“生活艺术化、生活生产化、生活军事化”的新运也随之无疾而终了。

  由于该片贯穿长篇大论的说教,人物形象也太过刻板和符号化,艺术性与观赏性大打折扣,基本上可看作一次不甚成功的政治任务。

  同时,这部影片也是阮玲玉的荧幕遗作,可叹电影中“声言不怕舆论逼迫,坚持寻求真理“的女圣人,在现实生活中却被迫以死明志。鲜肉时代的郑君里眉清目朗,行动招人喜爱。黎莉莉延续活泼乃至粗俗的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娇生惯养、轻浮虚荣的无知女子。

  影片中上海大学生纸醉金迷生活的快速剪辑和叠影,以及”天旋地转“的特殊摄影暗喻”摩登“已使中国天翻地覆。

  民族危亡之时,呼唤国风归来,奈何终是一场空梦!

  《国风》观后感(三):“奢风浪习,有如洪水猛兽”

  

联华公司出品的片子果真挺好看的,今天打开了《国风》,没想到这部默片也无障碍地看完了。电影是在新生活运动背景下拍的,讲述了两个女孩子,一个阮玲玉饰演的姐姐,传统、刻苦、朴素,一个黎莉莉饰演的妹妹,爱打扮、好玩、讲究物质享受。两人生活在农村,本来品性就大不相同,尤其到大都市上海求学回来之后,妹妹更是将奢靡“浪漫”之风带到了这个水乡小镇里。

电影肯定是抑姐姐贬妹妹的,但阮玲玉塑造的这个角色教化意味浓重,比较像个老派卫道士,政策宣讲人,很难演出花来。肯定是“坏女人”妹妹更加吸引眼球了。

妹妹的几句话,让人刮目相看。比如,姐姐劝妹妹:“表哥不喜欢打扮,你以后可别那么打扮了!”妹妹则说:“呸,我就不信了,还有男人不喜欢女人打扮!”

还有后来表哥当了妹妹丈夫,夫妻失和,表哥说:“我们这个地方,还从来没见一个女人像你一样,晚上回家这么晚!”妹妹则回到:“我们这个地方,还从来没见一个女人像我一样,主动提出和丈夫离婚!”——哈哈,给力啊。

电影很明显地表现出了城乡二元冲突,还有对现代性冲击传统的恐惧。像很多作品一样,这种恐惧经常放诸女人身上——创作者总是惯常表现,现代性的威胁,使得女性堕落。

但我看电影的过程却明显感受到,电影对主题展现有点敷衍,可能就是迫于创作压力,对政策的呼应,比如把“奢风浪习,有如洪水猛兽”的主题直接用字幕打出来完事。或借着姐姐之口直接说出来。对“堕落”一面的展现无疑才更细节化、更绘声绘色,也更吸引人啊。

电影里有些细节也蛮好笑的。比如有个乡绅在洋货店里和女服务员眉来眼去,发现老婆来了。老婆大骂:“你天天到店里来鬼混干什么?这种女人,整天涂脂抹粉,会是什么好东西?”乡绅从怀里掏出一盒脂粉给老妻,妻子马上好奇地打开,自己涂脂抹粉起来,早忘了找老公的事儿——这样的细节里也大概蕴含着现代性不可抗拒的魅力所在吧。

  《国风》观后感(四):当生活成为运动

  由罗明佑编剧,罗明佑与朱石麟联合导演的《国风》上映于1935年,这一年正是蒋介石推行的“新生活运动”实行的第二年;左翼电影《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得了荣誉奖;日本人发起了“华北事变”,而完成了长征的共产党人得到了喘息,开始呼唤抗日,在年底组织领导了“一二.九”运动。尽管诞生于如此云诡波谲的时代背景下,在当今的语境中,这部电影却以阮玲玉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而被人们所熟知所记忆。

  《国风》讲述了一对家境贫寒的姐妹,在完成了中学的学业之后,阮玲玉饰的姐姐去做了一名小学教员,而深爱妹妹的她也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劝说追求她的表哥娶妹妹为妻。婚后,妹妹在丈夫的支持下去上海读大学,姐姐这时也得到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姐妹俩的分歧正是发生在这时候,娇生惯养、自由散漫的妹妹很快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并且跟一个富二代打得火热。而姐姐因为艰苦朴素,并且时刻不忘劝戒同学们勤奋读书,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柄。在结束学业回到乡下之后,姐姐重新投入教育事业,而妹妹和妹夫却最终以离婚告终。姐姐和妹夫一起宣扬回归“礼义廉耻”四维的“新生活”运动,这时妹妹和她的富二代同学幡然悔悟,决定响应运动的号召,去乡下办小学。

  在罗明佑进入国民党中国教育电影执行委员会任执行委员并兼任中央摄影场顾问之后,“联华新派”的创作终止了,被同国民党政府的全面合作取而代之,《国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罗明佑编导拍摄的。秉承着左翼电影观念先行的传统,影片将妹妹塑造成为了一个符号化的人物,她爱慕虚荣、娇生惯养、任性无知,拆散了姐姐和表哥之后又跟有钱人家的公子暧昧不清,集万千讨厌于一身;另一方面,姐姐成为了传统儒家价值观的代表,她克己复礼、认真负责,成为了影片宣扬的主要对象,“新生活运动”价值观的承载者。

  这无疑是一种反创作规律的同时也非常无趣的人物设置。当影片将妹妹所及其所代表的城市新兴青年知识阶层片面化地描述为虚伪矫饰,不知人间疾苦的群体时,也将姐姐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念置于绝对正义的地位,而一切冲突的目的及其解决方式都是为了将“新生活运动”合理化。我认为这是一种反现代的价值观念,同提倡“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一脉相承。片中姐姐学习了西方的文化知识,却投身于倡导“礼义廉耻”的运动,希冀于通过一次运动,通过传统价值来实现民族的复兴。

  相对于《国风》,1931年由明星公司拍摄,程步高导演的《银幕艳史》更为符合我们对于现代性的想象。影片通过影星宣景琳的视点,展示了明星公司庞大的规模,现代化的片厂,正规科学的管理方法,紧张繁忙的摄制工作;更极富创意地将《火烧红莲寺》等明星公司推出的卖座电影剪辑进影片中,几无异于当今的植入广告。影片更有进步的女性意识,将女性要工作才能有独立的主题巧妙地通过有趣的情节表现出来。采用类似的手法,影片一直在呼吁遵守秩序、遵守规则等商业社会中的公民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明星公司商业上的成功在这部优雅、进步、自信的电影中一览无余,《银幕艳史》就像片中繁华的上海街头一样让人迷醉。

  “新生活运动”在国民党败走台湾后,落得了一个无疾而终的下场,如同中国近代史上的历次运动一样。在时代的背景下看,“新生活运动”的出发点甚至是好的;所倡导的“生活艺术化”、“生活生产化”与“生活军事化”对于改进国民性,改善国民素质是有积极意义的,也与时代的“救亡”主题紧密契合,中国问题专家James Thomson将新生活运动称为“建基于牙刷、老鼠夹与苍蝇拍的民族复兴运动”。只是生活是万万不能运动化的,当运动成为常态,生活就会成为一种表演艺术;这种由政府成立统管全国“新生活”运动的“新生活运动总会”,通过政府制订政策严格管束民众生活的某些方面,寄希望于通过运动的形式一劳永逸地改变国人的思想,注定是行不通的。

  只是希望未来,不再有疾风暴雨似的运动,不论出于什么目的。取而代之的,是公民教育,是自由理性的公共空间,是扎扎实实的现代化进程。正如姜文所说,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国风》观后感(五):《国风》:忧国且忧民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黑白的画面看了两分钟发现没有声音,原来是一部无声电影。这是我第一次看阮玲玉拍的电影,没想到这是她生前拍的最后一部电影。这部1935年由联华影业公司拍摄的,至今已有85年历史的老影片(1934.10~1936.10为红军长征时期),图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还伴有点点的雪花。但想到这是经历了战争年代,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阮玲玉珍贵影像,就有点小激动了。

  影片讲述的是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她的两个女儿:姐姐叫张兰(阮玲玉饰演)勤奋务实,妹妹叫张桃任性贪玩,做了老师后差点把学校的女孩子都带坏了,好在校长重视教育,最后重树国风,可谓忧国忧民啊。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随着影片一探究竟:原来这对张家姐妹性格是完全不一样的,姐姐和表哥互生爱慕,并承诺表哥高中毕业后会考虑婚嫁问题。

  当姐妹俩都从学校毕业后,妹妹知道姐姐和表哥很要好,却故意横刀夺爱,表示非表哥不嫁否则去寻死!姐姐听后当头一棒,只见阮玲玉的表情立刻从微笑转为尴尬变为愁眉苦脸,因为是无声电影是非常考验演员演技的。姐姐的心境这时真是有苦难言啊:妹妹是她疼爱的,从小让到大的;表哥是她喜爱的,他为人善良谦和,谁嫁给他都会幸福,现在却要拱手相让。一听到妹妹要寻死,还砸烂了杯子,姐姐只能委屈自己哄她,无奈支持他们的婚事。

  姐姐由于在毕业时全校考分第一名,免费保送到上海大学再深造。已经和表哥结婚的妹妹竟然也不甘示弱地要自费去上海大学和姐姐一起去学习。可没多久妹妹就耐不住性子了:一有空也不读书了,跟别的女同学去烫头发、化妆、买漂亮衣服,还整天和爱玩的男同学出入舞会。姐姐苦口婆心的劝她:表哥为了给她读书已经破产了,知道她这么不求上进表哥会伤心的 。妹妹听后根本不理会,我行我素,于是姐姐写信给那位男同学叫他自重。

  可没想到信写了一半,被别人误传是写给男同学的求爱信,流言蜚语袭袭而来。姐姐病倒了还耽误了考试,妹妹和男同学回到了老家回到了母亲的学校执教。当母亲去看望上海的姐姐后,妹妹和男同学在学校不作为就算了,她俩竟然整天看时髦画册、在办公室里摆模特造型、在公园里谈情说爱,一个多月下来女学生们纷纷模仿她们,上学的心思都没了。

  校长回来后见状心痛不已,当时国内经济特别萧条,很多贫困地区老百姓都吃不上饭。虽然是自己的女儿,校长依然严厉批评并开除她和男同学。可男同学的父母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又矮又胖的父亲在一家西装店定制了一套西服,穿在身上虽然像裹粽子似的,但看上去就是气派,像是年轻的十岁的样子 。只见他头戴礼帽、手拄拐杖、脚蹬皮鞋俨然一副卓别林的腔调(从影片中也可以难得的看到,30年代时期的商业街,有着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招牌,走在街上人们的各种发型和服饰)

  在男同学父亲向政府官员的挑拨下,校长虽然被革职了,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纷纷为她声援,复职后女儿张桃和男同学也决定痛改前非去外地办学校。 因为妹妹和表哥离婚了,所以姐姐又可以和表哥在一起了,姐姐说:爱情不重要,现在国家有难,先做好事业再考虑结婚。

  是啊,那时的人多么有国家情怀,阮玲玉之所以选择演绎这样的影片,说明她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从她认真执着的面部表情(完全素颜也很美),也深深的感觉到她非常适合演这样的角色,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相信当时有很多年轻女性看了影片后也为之动容、积极响应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