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如逆旅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生如逆旅读后感精选

2021-05-05 04:33: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如逆旅读后感精选

  《生如逆旅》是一本由武云溥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12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5-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如逆旅》精选点评: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醉醒客系列最好的一本,有阎连科,黄永玉,李泽厚的专访

  ●在三联深夜没读完的一本

  ●看完这本就决定把六根系列全部买了

  ●黄永的故事最有意思

  ●中间看哭几次,以前觉得命途多舛的人生在电影里最感人,后来发现现实最是戳心戳肺。活着啊,好难的。

  ●很喜欢的一本书,值得读,也值得推荐,里面并不是鸡汤文,是杂文,叙事,六根加油,写的文章很有深度,引人思考

  ●前半部分蛮好看 后面有点看不下去 可能不适合我

  ●个人觉得写得很好

  ●说起来我日夜挂念的故乡,却也是我最想逃离的地方。偶遇黄永玉和杨显惠的访谈,好喜欢。

  《生如逆旅》读后感(一):定格纸上的人和事

  首先要谢谢中信出版社的慷慨赠书。《生如逆旅》是醉醒客丛书其中的一册。六个志趣相投的人聚拢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共同建设打理,公众号名曰:“六根”。六根不清净,六根有属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比如《生如逆旅》,书名起的真妙。逆意味着反向,意味着会有阻滞感。面对现实,选择逆向而行,需要勇气,需要态度。正如老武在后记中说的:“新闻速朽,旧闻反而常看常新。”旧闻之于现世,也是一种逆。老武把旧闻里的人和事紧紧抓住,定格于纸上,形成一部结集。我觉得这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我们需要不断地回顾与反思。这是为人处世所必需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今人今事,也有灰飞烟灭的那一天,在人们还尚未完全忘却时把它们写下来,成就一篇篇故事,也是给后来者积累的一点功德吧。

  《生如逆旅》中的故事,有一些很多人也知晓一些皮毛。但是却不妨碍我们与故事里的人和事再度相遇。比如杨显惠与夹边沟,读过《夹边沟》的人可以把这篇文章作为后记读物。再比如李泽厚先生,今人还了解多少?今人又有多少还对美学感兴趣?还有黄永玉先生,曾经读过《比我老的老头》的人也可以把这篇作为后记来读。

  作者老武写得很巧妙,在书写的过程中不带入自己的个人感情。他只是一个客观的记录者。读者可以不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却需要在作者的指引下了解人和事的样貌。

  故事是易读的,并没有什么艰难晦涩的成分。即使不栖身于书中人所在的专业领域,也能够读懂其中的故事。故事背后的意味深长,却值得再三思索。这种阅读的过程,即是一种品尝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的过程,相信每个人能从其中收获不同的感受。相同的故事,一定能触发不同人心中的不同敏感点。在诉说与感受的相互碰撞间,书写与阅读的意义也就此达成。

  生如逆旅,人生苦旅,我们都是行路人。只愿路途不会一直坎坷,路上时时能有好风景好天气相伴。

  《生如逆旅》读后感(二):几天下来断断续续的笔记

  《生如逆旅》又是熬夜看完的一本书。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当你知道了一些人的故事,这些人就会住进你心里,成为你的一部分。”记者真的需要很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情感的感知力同理心,不然写不出这么投入的文字来。记者也是幸运的,可以通过不同的人讲诉不同的人生看这大千世界。

  多角度讲诉了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不止是幸存者,他们需要恢复生活的勇气,这是我很难想象的,寻种幸福生活的能力。

  作家阎连科农村逃到城市的经历。

  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不堪回首的一段历史,一个老人在众难下一点一点记录了了下来。

  广州的黑人群体反应对黑人的歧视。

  王奇顺的汽车电影院在SARS爆发期大赚一笔。

  有抑郁症黄永对生命的解读。对我来说黄永真的是渣男啊,但也是这种轻生的抑郁症让他揭露了SARS面前zheng府作为的真相。

  文艺青年陈冠中作为50后的香港人眼中的香港。读后感觉一个地区发展可以带动这些人的思想开放。

  诗人席慕蓉的草原乡愁。高中时读席慕容,原来她写诗是为了取悦自己,因为画画画完需要被观众认可,可是于她而言写诗便没有这个心里。

  大师鬼才黄永玉鲜活的人生,也许历经沧桑的老人活得通透了老时便笑对人生,玩心大盛。看过他的画我突然觉得这位童老真的很可爱。

  逐渐被遗忘的思想大师李泽厚。其实这章有些我听不懂,不了解哲学。“李泽厚在《告别革命》书中提出,中国现代化要按顺序“四步走”: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社会正义、政治民主。”

  摄影记者刘香成拍出的中国三十年变化,以及他中国传媒业开放的期待

  拍电视剧的郑晓龙讲诉电视剧行业三十年兴衰。郑晓龙说“中国电视剧30年,如果一年选出一部最火的片子,30部里边我们制作的能占5部:《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

  拍电影陆川讲诉拍一部电影的经历。对,这会儿我被安利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

  纪世瀛讲诉中关村中一帮知识分子下海将科研转化成产品创业的故事。

  全民关注的养老问题:1、现在养老的状况,用一部纪录片《我们正在老去》来阐述。2、如何应对,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以及这个英特尔提倡的社区养老,老人不仅仅需要物质的保证还需要精神需求,让老人“享老”而不是“养老”。

  通过“回超”(北京回龙观地区足球超级联赛)讲述了北京的社区球队以及业余足球联赛的发展。就像作者叙述北京的回龙观,一群热爱足球的青年很认真地操办着社区联赛,我很难懂得那些足迷为什么熬夜看球赛,也许这篇让我懂了一些。

  《生如逆旅》读后感(三):继往开来

  这本也是六根系列的。之前看《可以论》,觉得这帮子文人还有趣,奔着竹林七贤去的味道。

  今儿个看的这本也不例外。不是言之无物的拼凑书,主要是作者老武的的访谈纪实。

  老武记者出身,文章采访稿的痕迹很重,读起来很是畅快。

  全书大部分是文化圈的大人物,老一辈大师的回顾,过去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几个段落带过,由他们的故事看国家的变迁。

  唱响主旋律的同时,也让人开拓了视野。尤其里面关于中西方媒体环境的状况分析。读过总会让人有“原来问题出在这儿”的感慨。还刷新了一些原有的错误认识,例如关于广东黑人族群的内容。

  印象中,大思想家多是不切实际,纸上谈兵的主,但书中写思想家李泽厚(别问我他和李泽楷什么关系,不清楚的参见易中天的《盘点李泽厚》)的一篇,让人见识到大家风范,也改变了我对哲学和思想家的看法。95年李老就提出现代化建设四步走的顺序“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社会正义、政治民主”,很有前瞻性。上年纪后他家里还摆了个骷髅,真豁达也。

  同样豁达的还有书里的黄永玉,杨显惠,席慕蓉,黄永,刘香成这些艺术家,媒体人。

  书中动荡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再经历,只有从文字中感受他们人生的多彩,还有思想的深刻。文人们强调的最多的并不是纯粹的艺术,他们追求的是要有思想的创作。想来,没头脑的也不会在经历各种浩劫后仍有建树,甚是佩服。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不时回顾下,才能更坚定前行的信心。生如逆旅。逆既是不顺,也是时间上的回溯,反思;而旅又是前行。

  书里还有几个新时代民众生活代表的采访,有中关村第一村民,也有回超的发展史。在北京的对回龙观和天通苑可能会比较熟悉,几十万人的社区,从踢野球的业主群到正规的足球联赛,十来年的发展,看到的是当代人对生活的追求,普通人一样可以实现超级梦,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不局限于刻板的过日子。虽然有很多不成熟,但有尝试就是突破。

  本书也有一点不足,缺少个人观点,分析写得不透彻,客观报道的语气稍显生硬了一些,如果在每篇报道后稍加些评论,会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喜欢我的朋友,欢迎关注公众号:DJ有时,欢迎大家投稿合作。

  《生如逆旅》读后感(四):做你短暂的知己

  这本书是我记者生涯的部分总结,主要跟我在《新京报》和《全球商业经典》的工作有关。

  2007年到2012年我在新京报社,大部分时间是做文化记者,得以频繁接触一些作家、学者、艺术家、摄影师。这些脑袋里装满鲜活思想的人给我很多启发,事实上很多人本身比他们的作品更有意思,甚至有些人和作品散发着迥异的气质。比如杨显惠老师,他的书里写满苦难,人也常年奔走在西部山野,据此想象该是个苦大仇深、眉头紧锁的老人。但是我们见面在酒馆里,他喝得满面红光,不说话的时候就呵呵傻乐。和杨老师的酒局促成了我们“六根”团伙的成立,绿茶在这套书的总序里有提及,不再赘述。后来我跟着杨老师跑了一趟甘南藏区,每天吃羊肉喝青稞酒,同行的姑娘们编了个花环戴在他头上,杨老师笑得就像花儿一样。

  但是坐下来谈论文学和历史时,有那么一瞬间,我看到了他心里的火。当你知道了一些人的故事,这些人就会住进你心里,成为你的一部分。这些心里的居民大部分时间是沉默的,只有某些契机能将他们唤醒,比如写作,比如采访,比如很多烟草和酒精。我喜欢记者这个职业,是因为有机会造访他人的内心世界。阎连科讲他年轻时候逃离农村的梦想;刘香成在北京奥运前夕谈论对中国传媒业开放的期待;陈冠中跟我聊香港是因为他已经定居北京,但是有本小说还是只能在香港出版;黄永玉和李泽厚这样的文化老人阅尽沧桑,到老了玩心大盛,对他们而言再没有什么事值得忧虑。

  理想状态下的采访,应当是平等、坦诚的交流。写了几年人物稿,我深觉人是复杂的动物。很多夫妻相守几十年未必真正相知,短短几个小时或是几天的对话,又怎么可能看透人心。可我仍然觉得,在和他们谈话的某些时刻,在左思右想终于动笔写他们的那几天,我能够短暂熟悉对方,甚至是他们短暂的知己,这就足够。

  离开报社后我参与过几本杂志的工作,其中2013年在《全球商业经典》的写作经验比较有趣。在文化之外,商业是理解纷繁世界的另一把钥匙。接受系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非常重要。我对数据不敏感,吸引我的还是一些人的故事。在广州,我跟一群来自非洲和中东地区的黑人客商厮混多日,这些友善的黑人朋友对中国社会变革以及全球化的理解,可能比像我这样的很多中国人还要深刻。在北京的回龙观,一群热爱足球的青年很认真地操办着社区联赛;在2003年SARS肆虐的时候,一家汽车电影院成了恐怖城市里的乐园……很多故事无非在告诉我们,商业可以很好玩,可以充满人情味儿,商业才是驱动时代进步的强大动力。

  这些故事里还有一个人尤其打动我,他叫黄永,曾经为美国的媒体工作,是最早把中国的SARS疫情向全世界披露的人。我在书里写了他对死亡的看法,当时我们对这篇关于他的文章应该怎么写还有过争论。黄永先生不太理解我为什么要写他这个人,在他看来,只有新闻有价值。我倒觉得新闻速朽,旧闻反而常看常新。他已经去了天国,愿他像在人世一样自由、快乐。

  除了给我讲故事的这些受访者,还要感谢很多朋友,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在《新京报》时经常编我稿子的是绿茶,我们配合默契,屡获嘉奖。潘采夫当时也是我的编辑,他主要负责短新闻和快评论,这两样东西我最怕写,所以他的任务是给我打击。我自己有时也做编辑,李辉、浩月、匡政诸兄都曾在危急关头赐我稿子,李辉还是我采访文化老人的引路导师。新京报的领导对我都挺好,尤其是副总编辑何龙盛,谢谢他的宽容,但他的酒量太差了。到了《全球商业经典》,汪若菡和刘晋锋两位女士指使我去做了很多精彩的选题。虽然这本杂志已经散伙了,但我们的友谊长存。

  最后表一下决心:我还会继续写下去,希望你们喜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