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读后感1000字
《黑格尔》是一本由[澳] 彼得·辛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格尔》读后感(一):落掉很多细节的几个要点
一、《历史哲学》的主旨:世界历史是自由意识的进步。黑格尔的自由意识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但这种关乎理性的准则又跟康德的绝对律令相异,并非生硬的戒律清规。另外,黑提出的自由只能在一个共同体内诞生,说白了,是受了限制的相对的自由,这种限制促进了个体与环境的和谐,是不含贬义的。毫无限制的自由才是消极自由,是黑要打倒的靶子之一。至于自由意识和世界历史如何挂钩,长话短说,随着某个民族的个体自由意识的进步,文明之内或之间爆发战争、革命,世界历史就向前发展了。这里有一点很有意思,照黑来看,古代中国和印度是不算在世界历史开端里的,因为在古代这两个国家的人民都不具备自由意识,便也谈不上进步了。中国人以家庭为代表,而印度则依赖种姓制度。二、《精神现象学》的主旨:真正认识实在是有可能的——不通过认识这个工具,而是通过意识直接去构造。意识形式会发展,从哑巴的感性确定性到会说话的自我意识再到其他。这个发展的过程由辩证法进行。三、《逻辑学》中辩证法的构成:正题—反题—合题。四、黑是绝对唯心主义者和超泛神论者,其哲学核心为绝对理念的自我领悟。五、接下去我该去看看克尔凯郭尔如何反驳黑格尔的理论
《黑格尔》读后感(二):微识
历史哲学
黑格尔相信历史有某种意义,历史循着自由这一目标前进。
关于自由,黑格尔沿着康德“绝对律令”(按照你同时认为能成为普遍律令的准则去行动)的同时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这个理论完全属于形式,不能说明我们具体的义务是什么,第二这个理论没有为道德和个人利益的对立给出解决方案。黑格尔认为,由于我们的需要和欲望是由社会塑造的,并且我们了解其共同体所基于的理性原则,自由地选择了为它服务。个体的满足与自由之间的统一是与一个有机共同体的社会特质一致的。
批评:集体用权威和集体利益压倒个人权利
精神现象学
为什么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进步?
想要把握实在,就必须先把握认识这一连接我们与实在的工具,也即认识认识。精神现象学就是从意识向它自身显现的内部去考察意识。
当我们考察意识,它会证明自己还达不到真正的知识,于是通过矛盾的正-反-合发展成另一种意识,而新的意识又会表明自己是不完善的,这一过程持续下去,就会逼近决定知识。
黑格尔认为实在就是精神认识到最后的产物。
辩证法
一个公民把自己等于共同体并且想不到反对它的和谐社会——正题。共同体的和谐失去,正题表现出不完善,不一致——反题。把正题和反题结合统一起来——合题。合题在其他某个方面是片面的,成为新的正题。
《黑格尔》读后感(三):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首先讨论了最无规定性、最无内容的概念:有,或空洞的存在。他说,纯有就是纯粹的无规定性和空。纯有之中没有任何可以为思维所把握的对象。它完全是空。事实上,它就是无。没有独立于思想的客观实在。思想就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就是思想。虽然我们开始时只是追溯精神认识实在的道路,但在这一道路的尽头却发现,我们一直在观察着那个构造实在的精神。当精神认识到它所努力认识的东西就是它本身时,绝对知识就达到了。绝对知识就是“精神在精神的形态中认识自己”。【可对比佛家的“觉”和“空”、道家的“神”和“虚”来理解】
一个事物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可以把这个事物看做一个正题。但一个事物必然在某些方面是片面的,故而必然存在其对立面或否定,这个对立面可以称之为反题。正题和反题相互调和统一,达到一个更和谐的状态,这就是合题。正题、反题、合题的演化过程就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任何辩证运动都终止于合题,但并不是任何合题都会把辩证过程带到终点。虽然合题恰当地调和了先前的正题与反题,但事实往往表明,合题在其他某个方面是片面的。于是这个合题又将充当一个新的辩证运动的正题而使过程继续下去。在思维的范畴中,在意识的发展中,在历史的进步中,有许多对立因素导致了看似稳定的东西瓦解,由此产生的新东西调和了之前的对立因素,但也发展出了它自身的内在张力。这个过程是必然的。事物在辩证发展的过程中趋向完满。辩证法之所以能够充当一种阐释方法,是因为世界就是辩证运作的。【可对比阴阳学说理解:无极(合题)生太极(片面性),太极分阴阳(正题、反题),阴阳化无极】
《黑格尔》读后感(四):意料之外
关于黑格尔,坊间谣传:《小逻辑》这本书,一下午翻来覆去读进去20页已经算在哲学这一行有天赋了,这对我们这种学界外圈的爱好者造成的恐吓难以言表,之前想读黑格尔,也因为这么恐惧的描述难以下口。
最初读这本书,也没报什么期待。“一百多页的小册子,能讲明白什么东西”。读毕,虽然不知道这包含了黑格尔多少工作的结果,但治好了我的黑格尔恐惧症,至少是暂时。
书中以黑格尔的历史观开端,以理论的发展和对共产主义的影响结尾,用平实且富有例证的语言,将他的重要工作娓娓道来。在我这个门外汉看来,已能更深刻的理解之后共产主义、人本、存在主义受影响于何方,和这位“西方哲学史上最后一个全才”的伟大之处。
本书的作者Peter Singer,一位被邓晓芒先生说的“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人”,却成为了当世最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其对哲学的理解和激情从他的文字上可见一斑。
“请问一下你自己,绝对知识什么时候能够达到?回答当然是,一旦精神认识到实在是其本身的创造,它并没有什么“彼岸”要去认识,绝对知识就达到了。这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鉴于这种实在观念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结果,它必定发生在黑格尔自己的精神把握了宇宙本质的时刻。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当他黑格尔理解了实在的本质时,精神就来到了它最终的栖身之地。对于一部哲学著作来说,几乎不会有比这更宏大的结论了。《精神现象学》的最后几页不仅是对整个人类历史顶点的描述,而且就是这个顶点。”
《黑格尔》读后感(五):我眼中的黑格尔
之前读过,所以来评论一下。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正因为是通识吧,所以缺乏黑格尔的深刻,不过作为入门书还是挺好的,书中的有些观点对我启发很大,读起来也很顺利,没有读黑格尔原著的晦涩。 在哲学史上,一直有康德黑格尔之争,我个人既喜欢康德,也欣赏黑格尔。喜欢康德是因为他把许多问题都分析的非常细致,条分缕析,逻辑严谨,表现了一种英国式的审慎和明晰。我喜欢黑格尔则是由于黑格尔表现了一种“真正德意志气质”的东西,表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和磅礴的气势,一种高屋建瓴的眼光和舍我其谁的自信。
而现代人大多数都像青年黑格尔学派一样,把黑格尔像死狗一样抛弃了,原因何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黑格尔确实太霸道了,他几乎把所有的事情都说完了,说透了,后面的人已经没有办法接着说,所以我们喜欢绕过黑格尔,接着康德。另外,还有一个时代精神方面的原因,黑格尔哲学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代表着一种英雄主义和宏大叙事主题的时代精神,这种崇高典雅雄浑悲壮的精神,已经不适合我们今天这个平民化、市场化的时代,尤其不适合凡实体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后现代。
可以说黑格尔哲学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一样,一个人老是听这种宏大叙事主题的音乐就会感到有点累倦,这时候就应该来点轻音乐,来点“超女”之类的东西调剂一下,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那种宏大叙事主题的音乐有他无与伦比的地方,在某些方面他是不可超越的。
黑格尔哲学也是一样,就像一堵高大的古城墙一样挡在现代人面前,如果你不欣赏她的博大宏伟,你可以从他旁边绕过去,但是又无法从正面将她摧毁。所以说希望大家能够在这本书的带领下慢慢的进入黑格尔哲学,体味哲学的博大精神!
《黑格尔》读后感(六):笔记
背景:康德留下两个问题: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费希特)、人性理性和情感的内部分裂(席勒) 波斯一人自由,但是统治没有被看作一个自然事实;希腊人的自由是来自自然习惯的而不是思考的(苏格拉底引导批判习惯信念);罗马认可法律形式上的抽象的自由却没有个体的思想自由;基督教认识到精神世界而非自然生存欲望是人最根本的;宗教改革自由精神;启蒙运动和之后使外在世界符合理性 理性组织的共同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一致:康德留下的第二个问题由于普遍法则体现在国家的具体制度、人理性选择是尽共同体的具体义务而解决 反对民主制的冲动,只有理性的选择才是自由的。但是其共同体是基于肯定特殊自由和认同的而不是专制国家 精神现象学:通过缺陷的认识工具认识的永远是偏差的实在。追溯一切可能的意识形式以认识到真正的实在。以下是意识的形式: 1:感觉经验层面的确定性(未加工的原始信息)的不完善性:没有普遍概念或范畴的纯粹特殊的确定感觉不是知识,专名贴上的是无意义的标签;知识需要能用语言表达才是知识,而非无法言说的、非理性的、不真实的主观个人意见2:知觉,根据普遍性质给对象分类 3:知性,意识把自己建立的规则和构造强加于实在,把它们当做需要理解的客体。意识试图理解自身创造物,能反思自身,产生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需要一个外在对象,产生了欲望;自我意识不仅要求外在对象,还要求另一个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为了证明自己独立性而斗争,产生了主奴意识,之后是斯多亚怀疑意识、基督教苦恼意识。奴隶在劳动中能把自己的观念变成外在的东西,发现了自己的精神,在劳动中把自己对象化了,但是劳动的对象是别人的财产,劳动者就失去了对象化的本质,(马克思:劳动产品还成为压迫力量,是为异化劳动)
自由观念的进步同时也是精神朝绝对知识的发展。自由精神是理性的、普遍的
精神认识到实在就是它自己的创造物、就是它本身时,认识到没有什么“彼岸”、独立于精神的“本质”要认识时,绝对知识就达到了。普遍的精神:所有个人的精神归一为一个实在,知识要是能用语言交流的、是社会的才是知识
传统的逻辑方法是分开形式和内容,推导形式的正确,这样的逻辑不能告诉人任何东西——逻辑的目标应该是真理本身。辩证法:正题反题合题。辩证法与内容没有区别,推动辩证前进的是内容本身(拥有的辩证法)
音乐直接表现情绪没有中介《黑格尔》读后感(七):为大部分人写黑格尔
手边是黑格尔的《小逻辑》,读到一半,总算是接触过一点黑格尔人气的人。这本《黑格尔》是通识,读起来轻松,2,3天就可读完。重点讲了几个章节:黑格尔生平,历史哲学,自由是什么,精神现象学及辩证法。尽可能地把五脏都塞进了麻雀。作为通识读本可以说是相当好的。在这个贩卖信息的时代,被梳理过的资料有他的价值,言简意赅,小专题的模式是维基卡片流水线般的发散模式所不可比的。
这本书是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核心展开的通识著作。个人生活的细枝末节不是关注的重点。关注概念,逻辑关系,沿袭,冲突。结构紧凑。
举例平实。语言准确而不失恶毒(善解人意的含蓄,按作者自己的话说是“慈爱”)。
例如,第74页第五行显得过于慈爱,暗示着很多人尚未发现这种个人意识的生死争斗(这个问题懂得入,不细说,也不扩展,这本书中对个人意识的争斗,主奴争斗有着很好的解释)。
此外,书中也有类似下面这样平易近人的(容易理解的)例子。
比如52页到53页,关于自由的。“……黑格尔强调合乎理性是自由的基本要素,这也使上述解读变得更为可信。因为由谁来决定什么是理性的呢?只有理性选择才是自由的——如果以这一学说来武装自己,任何统治者都可以证明,只要反对其关于国家未来的理性计划,这样的人都应该镇压。因为如果他的计划是理性的,推动反对者提出反对的就必定不是理性的,而是个人私欲或非理性的狂想。他们的选择并非基于理性,因此不可能是自由的。于是,查禁他们的报纸和传单并非限制言论自由,逮捕他们的领导者也不是干涉其行动自由,关闭他们的教会,制定新的、更加理性的崇拜形式亦不是干涉其宗教自由。只有想办法引导这些可怜的误入歧途者认识到领袖计划的合理性,他们才会真正自由!……”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统治者是理性的”这一前提并不一定总是存在。而关于上述引文里提到的“谁来决定什么是理性的呢?”。我想是黑格尔提到的绝对精神(这里指的是集体的,变化着的一种精神 英语spirit 或者德语 Geist)。
绝对精神在单个人的身上以一种个人意识的最终形式得到体现。
辩护及评论。
古往今来,西方的哲学体系就是在各种辩论中相爱相杀。这没什么不好的,有些文化有偏向一边倒的趋势当然也有一边倒的好处,也没什么不好的。适者生存。
古语有云,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黑格尔到底有没有拍普鲁士国王的马屁这一说,或者黑格尔哪本书是有或没有这种嫌疑的类似隐射,在这本书里屡次被提到,这的确被认作是一个作者需要为黑格尔辩护的很重要的事了。这的确是很有趣的关注点。不过由此可见作者对读者是很有耐心的,也反映了一个问题,黑格尔虽然尽力构建了自己的系统,但仍然是无法顾及到读者解读时会发生各种可能性。(这种误读是经常存在的,比如建筑理论里有个口号——adolf loos的“装饰即罪恶”,很多人一听就往伦理范畴去了。所以这种辩护被认为是重要的事也是可以被认同的。)
感谢作者整理的资料,接下来大约会读精神现象学,再去看看里面提到的其他人。:)
《黑格尔》读后感(八):黑格尔通识读本
与书名令人顿感晦涩厚重的三个大字相比,这本书的内容显得异常轻松与灵巧。由“牛津通识读本”也可以知道,这本书主要的目的在于导读式地描绘黑格尔哲学的大致轮廓。尽管篇幅短小,这本书却得到了极为鄙夷英美学者对黑格尔理解水平的序言作者刮目相看的赞赏。他认为作者在这本小书里,难得地,也许也是不经意地有了跳出英美传统阐释桎梏的独到见解。 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无方向的,历史的发展,也就是自由意志的发展。当然这句话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翻译为历史是有主体的,或是有目的的,尽管这个目的不属于任何人,它的发展来源于它自己。这种意志自由不是空洞的形式上的自由,像英美自由主义崇尚的那样。比如当代形式上的一人一票畅所欲言的民主就沦为了偏见、盲从、误导、短视混在一起的杂烩。 关于意志自由的历史发展,比如古希腊尽管看似民主自由,但这种自由不够完全,古希腊人(这里当然都指的是被供养着可以进行民主活动的人)无法想象脱离城邦的自己,他们选择为城邦服务并非源于自由意志选择,而是别无选择。而当苏格拉底为代表的提倡个人独立意志的思想出现后,古希腊城邦的稳定也就被动摇了(这也是他被毒杀的原因之一)。 黑格尔心中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每个人充分认识这个世界和自己(比如像他一样),自愿选择为这个国家服务,因为这个国家也是以理性为宗旨的,从而个人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也不会有什么冲突,国家和个人就此形成目标一致的“有机共同体”。正如共产主义一样(本来这也算是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发展,术语换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尽管这种思想似乎对于个人与国家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过分乐观,但就算无法实现,它也值得成为一种理想。当然,黑格尔的思想被后人发展了,后人为思想自由加上了物质基础的条件。再比如辩证法。这么多年来大谈辨证思考的思想政治课相信给很多人的头脑里都印上了难以磨灭的对辩证法的庸俗理解。倒不是说辨证思考不对,只是说这确实不是辩证法的本意。黑格尔认为,万物的发展都遵循辩证法的模式。比如先有了一个A,比如古希腊,称为正题。古希腊在发展中显现出了自己的不足,缺乏独立思想。于是它由于自身的矛盾崩溃了,产生了一个A‘,比如法国大革命所代表的绝对自由原则,称为反题。这种绝对自由原则在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客观来说)恐怖的后果中又体现出了自身的片面性,于是形成了既统一二者,又避免了不同形式的片面性的更完善的B,比如黑格尔时代的德意志社会,称为合题。 当然,这样发展出来的B也可能会有其它方面的,或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显现出来的片面性和矛盾,于是新一轮的发展又会开始。借用毛泽东同志的话,事物就这样“螺旋式上升”,“一浪接着一浪”地发展。有些时候这种发展看起来像是一种反复,但毕竟原始社会不能因为自己跟共产主义社会一样都是公有制,就去嘲笑社会主义的发展落后。 关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绝对知识、生死斗争、上帝等问题,实在是聊不完了……我们可以把黑格尔的客观精神看作精神的社会性和理性的普遍性;把他的上帝看作一个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开放式的“道”,而历史的发展是具有强烈必然性的,历史就是上帝为了实现完满所必须要走的道路。 我们能够感受到黑格尔整体逻辑思想的统一性,逻辑-辩证法体系与他的历史哲学可以互相引证。在具体历史研究中,我们也就自然地不再只关注琐碎的历史事件,而是得从中看出令英美学者深恶痛绝 的历史必然性与目的——导致了“整体性的社会工程”。对此,作者给出了一个温和版的解释:我们可以狭窄地把历史有意义理解为反思过去能够使我们看清历史的走向和最终目标,如果它是令人向往的,它便可以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黑格尔》读后感(九):简单该书总结
第一章 黑格尔生平 1770年出生于斯图加特,黑格尔21岁时法国大革命开始,不久便入侵德国(当时德国是由300多个国家公国和自由城市组成的神圣罗马帝国)。文化上与哥德、席勒、康德、谢林同时期。先介绍对黑格尔具有重大影响的康德,康德认为知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我们通过实现空间时间和实体框架来认识规矩,承认"自在之物"并认为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不可被认知。后期学者如费希特认为康德即说自在之物存在又认为其无法认知矛盾,同时康德道德哲学中存在分裂(分割理性和情感,同时康德认为可以脱离历史时期讨论人性)。黑格尔则认为人性随历史变动。 第二章 有目的的历史 黑格尔相信历史具有意义,是自由意识的进步,认西罗马帝国沦陷后在拜占庭帝国信仰基督教,但此时基督教腐化并要求信徒盲目服从(如赎罪卷),随后宗教改革的产生宣告了人天性是自由的。黑格尔认为自由需要个体自由与适合其的社会制度,而法国大革命实施抽象的哲学原理所以导致失败。 第三章 自由与共同体 黑格尔反对古典自由观(随心所欲),支持基于(社会施加和原始)欲望的自由是不自由的,康德认为自由基于抛出欲望的理性,做真正认为是自己义务的事情,但黑格尔认为其过于空洞并且压制了人的自然欲望,所以他的自由观是"个体满足与自由的统一是一个有机共同体的社会特质相一致",自由是不受他人社会环境和自然欲望的强迫来做选择,他认为代议制是错误的因为人不能被代表,否则就会造成选民不关心政治(所以导致投票具有偶然性)或权力落到少数集团,理想共同体是一种立宪君主制,最终决策权由君主的个人自由实现。 第四章 精神的漫长历程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自由意志的进步与精神的发展(解释一下现象学,即感官或心灵直接注意到的东西即一种直接的直觉对象),他认为认识本身会干扰实在,并认为怀疑论不可靠(怀疑论预设了实在存在等),认为"真正知识"存在。他认为没有普遍概念就没有知识(如感性确定性"这个"无法构成知识是因为没经过分类与沟通),意识的产生实际上是理解自身的创造物(经由外在的自我意识的图像),自我意识永远不会满足,否则会毁掉其自身,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存在取决于他人的认可,黑格尔认为需要经过暴力斗争证明其存在(非和平的),但一旦成为主仆关系又破坏了这种承认,经此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黑格尔反对一切使人性自身分裂的宗教,崇拜的上帝精神应是自身的映像。黑格尔认为理性从本性来讲是普遍的,人类想要自由就必须充分认识普遍本性。黑格尔认为终极实在的是观念(绝对唯心主义者),意识加工整理了原始材料才塑造了世界(如果只基于感性存在性则没有世界),但黑格尔没有正视这个"原始材料"的存在。 第五章 逻辑与辩证法 他认为没有独立于思想的客观存在,逻辑研究思想时也必定研究实在(逻辑就是真理本身)。另外黑格尔发明了辩证法,辩证运动的起点叫"正题",正题表现出自己的不完善和不一致所导致的叫"反题",第三个阶段克服反题的缺点保留反题的优点即"合题",而合题又作为下一个周期的正题开始循环。学者惠特摩尔认为黑格尔是个"超泛神论者",即万物在神之中,从而绝对理念包含每一个规定性。 第六章 余波 黑格尔死后换分为黑格尔右派(黑格尔正派)和黑格尔左派(青年黑格尔派),后者激进的批判黑格尔,如费尔巴哈认为由物到思想,马克思此时也与青年黑格尔派具有联系。 为中国的家庭制和印度的种姓制不具有个人自由,而波斯具有自由因为法律具有君民同样的约束力(即统治建立在一般原则之上);他认为希腊自由不完全,因为个人利益与城邦利益完全统一,并且表现为一种习惯性的顺从或外部因素决定的自由,相反罗马基于个人权利,但个人权利完全是"抽象的个人权利(条文式无法落实的)",基督教的诞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如宗教认为人是上帝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具有永恒使命,宗教并在反对奴隶制和神谕中起到了作用。
《黑格尔》读后感(十):关于黑格尔自己的一些梳理
黑格尔一直在寻找他的理想世界,在这里人摆脱自然的束缚,意识到自己是精神的人类存在。希腊时代(波斯帝国)找不到,因为人惯用社会习俗的力量且求助偶然性大的神谕,不运用自己的理性;罗马帝国时期找不到,人的自由是抽象的,真正的自由被压制住了,即使是基督教不依赖神谕,精神之爱取代道德观念,认为人人平等也没用,因为罗马帝国结构已经烂透了,黎明的曙光属于宗教改革,西罗马陷落1000多年来,基督教强行把自己放在人和精神世界之间,且不专注上帝是纯精神的,而是用物质体现结果。宗教改革宣称,每一个人都能认识到其自身精神本性的实质,并能获得自身的拯救。无须外在的权威来诠释《圣经》等圣典,也无须举行仪式,个人的良知便是真理和善的最终仲裁者。如果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运用理性的力量去判断真理和善,那么只有符合理性标准,世界才能得到普遍赞同。自由的前提是符合理性。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就在于理性脱离现存共同体和组成它的人民来使用,然而却传播到了其他国家,这是世界意义。
个人有理性和良知,世界合理组织(有理性)这样双方就不会产生冲突。
消极自由只有自由的形式而没有实质并且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人。自由派对偶然性创造出的任何偏好表示认可并利用偏好谋利,而拒绝追问原因这已经包含了一种价值观的存在却要假装中立,黑格尔(激进派)因此驳斥,激进派需要的是有助于人类幸福的偏好。黑格尔从未忽视一个事实,即我们的需求和欲望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所塑造的,而这个社会又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因此,抽象的自由,那种随心所欲的自由,实际上受到了我们时代社会和历史力量的左右。事实是在每一种情况下我们都无法选择它们。由于这些欲望不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我们从欲望出发来行事并不是自由的。如果我们从欲望出发来行事是不自由的,那么通往自由的唯一可能道路似乎就是清除掉人的所有欲望。行为的动机可以来自欲望,也可以来自理性。康德认为,除去了欲望,我们就剩下了纯粹的实践理性。普遍理性往往被非普遍的特殊欲望掩盖。因为欲望出发点非普遍。因此要依照绝对律令来行动,自由就在于履行一个人的义务(良知)。但黑格尔仍然有批判康德的部分:康德没有说明具体义务(空洞的形式主义),道德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没有解决方案。
布拉德雷和黑格尔的观点是,由于我们的需要和欲望是由社会塑造的,一个有机共同体会去培养那些对共同体最有益的欲望。自由思想者只能效忠于他们认为符合理性原则的制度。因此与古代共同体不同,现代的有机共同体必须建立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之上,所以与希腊城邦不同,他们是可以让人服从而不仅仅是习惯。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告诉我们不是全盘推翻,而是要扬弃。黑格尔的观点被波普尔认为是为极权主义辩护,作者予以驳斥。
Geist 精神 或有些宗教意味
现象学:事物显现给我们的方式
精神现象学:精神显现给我们的方式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追踪了意识的不同形式,就好像从内部考察每一种形式,并且表明较为有限的意识形式是如何必然发展成更完善的形式的。
对作为工具的认识的探究,借由工具把握实在未必会认识到真实的实在,但认识和观察是不同的,不能减去认识,并且怀疑论怀疑一切且立场有自身预设因此不可信。因此认识和实在的割裂要被废除。为了认识认识,必须加以实践,才能够去完善,走向下一种新的形式。
真正的知识并不是对实在显现的认识,而是对实在本身的认识。感性确定性只能呈现面前得事物,而不能表达知识,一表达就会发现与我们预设秩序的冲突。感性确定性在试图表达关于纯粹特殊之物的知识时,已经陷入了通名的必然性之中。主奴辩证法的相互转换,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来源。自由由自由精神控制着,但是仍给予非理智方面位置。
实在是精神的创造,脱离精神的对于实在的认识是失败的,是意识去对实在进行加工对世界进行塑造。绝对知识并不是一切事物的知识而是真正的知识如何可能。一旦精神认识到实在是其本身的创造,它并没有什么“彼岸”要去认识,绝对知识就达到了。
逻辑学只关注形式,不关注内容,黑格尔是反对的,他认为逻辑就是真理,这就是同他之前质疑认识对象和认识是一致的,在他看来,这两者是一体存在的。黑格尔说,逻辑不涉及自然界和有限精神的世界,这是部分接受了传统看法。而他最急于摈弃的是这样一种观念,即实在或真理只有在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中才能找到。恰恰相反,根据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终极实在只有到精神或理智而不是物质中才能找到。确切地说,只有在理性思想中才能找到。因此,逻辑研究的是纯粹的终极实在,这种实在已经从它在有限的人类精神或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特殊形式中抽象出来。
辩证法的真理就是正体和反体的融合和分离。
关键词:绝对理念(逻辑学) 、绝对知识(精神现象学) 、完善 、认识对象与认识一体性、理性、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