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的读后感大全
《达洛维夫人》是一本由[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一):达洛维夫人谁?
达洛维夫人最经常被人称呼的是克拉丽莎。她喜欢别人这样叫他,也喜欢别人这样称呼自己,好像自己年轻时的青春活力还在,而不是达洛维先生的附属。在多本关于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书籍中都读到过wloof的大名,意识流派作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位。一位体弱的女作家,身体上的动作全都转到了心理活动。 《达洛维夫人》讲了在一天内发生的事情。早上克拉丽莎为晚上的宴会出门买花,中午理查德去参加她没有得到邀请的午宴,下午史密斯自杀。这个消息传到在克拉丽莎耳朵里的时候,她正努力让自己沉浸在自己一直期待的属于自己的晚宴。但这个陌生人的死讯像是一个网兜,把克拉丽莎从自己创造的幻象中捞了起来。他一边为那个自杀的年轻人赶到高兴,一边让自己振奋精神重回客厅。 史密斯象征自由,勇敢和激情,与之对立的是他的医生布雷德肖爵士,彬彬有礼,但是扼杀灵魂。不幸的是,布雷德肖爵士的帮凶太多了。史密斯的挚友在战争中身亡,也给他带来了永久的心理阴影。战后他渴望安稳,觉得做女红是剪刀摩擦的声音可以让他安心,所以取了作坊的女工为妻,但于事无补。全书中剪刀和刀子出现了很多次,尖锐,象征分裂。克拉丽莎和彼得多年后重逢的时候一个人手拿剪刀,一个人在玩弄刀子。这样的开场绝不会引向一个美好的结局。 Wloof在创作时本身想让克拉丽莎自杀,最后换成了有心理创伤的史密斯。这么做,可以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克拉丽莎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充满矛盾,但是无力改变。毕竟战争不常有,而从充满无限可能的年轻人逐渐走向平庸比比皆是。 这是Wloof的成名作,克拉丽莎多多少少也是她自己的写照。身体羸弱,久病,被当做弱不经风的花草呵护起来。不爱社交的人都懂,和别人说话远远没有和自己对话有趣。她让笔下的人物更多的和自己讲话。人的大脑很少有放空的时候,语言表达的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因此,意识流的作品从唯心的角度上来说更加写实。但也有很多修饰的成分在,人的思维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很少可以有逻辑的自己推进,经常会夹杂进来很多不相干的东西,俗称分心。Wloof把杂物剔除掉,让角色的内心活动像流水一样向前推进,毫无违和。 写出这样文字的人一定很敏感。感谢久病且敏感的Wloof找到写作这个支柱,释放自己的同时让无数后代认识达洛维夫人,认识自己。 五年后重读,一方面感叹时光流逝之快,一方面惋惜岁月蹉跎。当初读起来觉得矫情的段落,现在觉得再正常不过。就像一个微型《人间喜剧》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里的中心,其他再重要的人都是点缀。曾经的恋人,朋友,已变得陌生,当初觉得无可替代的情感现在也觉得可笑。克拉丽莎买花经过了海德公园,自杀的史密斯上午在摄政公园散步,达洛维先生宴会后穿过格林公园回到家。这三个公园像是三角一样,支起了三个人物。书中的街道名都很熟悉亲切,读的时候甚至想在地图上画出他们的路线图。可以想象到他们走过静谧的公园,表面平静,内心纠结,像极了当年的我自己。书中讲的只是一天发生的事,虽然只有一天,但书中的每个人都背负着过去几十年的记忆来面对今天。都说小孩子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可能因为我们成年人总是无时无刻不被过去的经历影响。做一个健忘的人也未尝不好。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二):《达洛维夫人》每个人都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最后投入死亡的怀抱
《达洛维夫人》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意识流文学代表作之一。这部发表于1925年,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已经熄灭,但是战争留给人们的创伤依然存在。
故事开篇,达洛维夫人准备上街采买鲜花布置晚宴。达洛维夫人在路上想起了少女时代的自己,那时,达洛维夫人的名字是克拉丽莎。
达洛维夫人设想自己嫁给彼得·沃尔什的婚后生活。可以想见,如果嫁给彼得·沃尔什,克拉丽莎一定没有机会为彼得准备晚宴。同时,克拉丽莎相信嫁给彼得自己无法拥有独立的空间,而嫁给理查德的自己拥有绝对的自由——今天上午他去哪了?可能去某个委员会吧,她从不过问。
独立自由的达洛维夫人有大把的时间可供自己支配。于是,她任由思绪蔓延飘飞,不断提出假设再不断予以否定。达洛维夫人开始怀疑自己,尽管达洛维夫人正在享受着自己向往的生活,但是她不知道自己少女时期作出的决定是否真的正确。
克拉丽莎一方面对彼得·沃尔什不成功的人生耿耿于怀——他(彼得)这一生是失败的,至今还令她(克拉丽莎)十分气愤——另一方面,克拉丽莎因为彼得的不成功而更加确信自己选择理查德是明智的。
作者伍尔芙带领读者跟随达洛维夫人的思绪,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穿梭,一忽这儿一忽那儿,飘忽不定,引人遐想。
再来聊一聊作品中的另一个女性人物——基尔曼小姐。
基尔曼小姐因为有德国血统失去了工作机会,达洛维夫人聘请基尔曼小姐为女儿伊丽莎白的家庭教师。在身为雇主和雇员的这两位女人身上,看不到丝毫的尊敬与信赖,看到的只有无声的战争。
在基尔曼眼中,达洛维夫人是没有灵魂、没有信仰的贵妇人;而达洛维夫人虽然愿意帮助基尔曼摆脱困境,但在达洛维夫人看来,基尔曼平庸、笨重、虚伪,最不能忍受的是基尔曼一直在窥视着自己、并试图改变自己、控制自己。
达洛维夫人和基尔曼小姐不约而同将伊丽莎白视为“战胜”对方的“战利品”——伊丽莎白跟两位中的任何一位在一起时,另一位都会产生无法抑制的挫败感。
达洛维夫人认为自己唯一的天赋就是凭直觉识人,她对基尔曼试图改变自己的行为格外抗拒,爱和信仰无法给予她随心安排晚宴的机会。她无法认同基尔曼的信仰和价值观,这也是她们无法成为朋友的最根本原因。然而,达洛维夫人默认了基尔曼给女儿伊丽莎白带来的影响,因为她无法忽视基尔曼拥有的学识,以及基尔曼身为独立女性所散发的独特气质。
阅读意识流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相对的安静、绝对的放松、以及足够的耐心。当然,如果能够拥有与作者相当的想象力,那便再好不过了。
《达洛维夫人》中,出场人物众多,有些一闪而过,有些一再出现。比如退伍兵赛普蒂默斯·史密斯。
战争结束,赛普蒂默斯远离战场,娶漂亮可爱的姑娘为妻,开始新生活。可是,无论赛普蒂默斯去到哪里,都无法摆脱在战争中死去的好友埃文斯亡灵的纠缠。他左突右撞找不到出口,最后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赛普蒂默斯反复出现,却始终与达洛维夫人没有任何的交集,让人不禁好奇作者对赛普蒂默斯不吝笔墨的原因。终于,达洛维夫人从前来参加晚宴的客人口中听说了赛普蒂默斯自杀一事,达洛维突然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生出了一丝敬意,甚至开始相信“如果现在就死去,现在就是最幸福的”。
——
死亡就是一种抵抗
死亡是一种尝试交流的方式
每个人都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
最后投入死亡的怀抱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三):透过达洛维夫人的一天,探讨生命的意义,这部作品令人回味无穷
每当人们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是很容易精神崩溃,甚至忍不住怀疑人生。不要问我为什么会知道,因为经历过的人都懂。换句话说,人生要么是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获得成长,要么就直接走向了毁灭。
倘若是前者,那么我想这样的人一定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价值,并最终以此为动力,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倘若是后者,那么就是用生命的终结来逃脱现实的荒诞了,虽然这勉强算得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但终究是懦夫行为,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不珍惜。
伟大的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说:“生命就像一个永远不会被人们了解的花园,里面全是弯弯曲曲的小路。”的确,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弯路会在哪里,而在转过弯之后,又将面对怎样的人生。
作为BBC推出的“100部塑造了我们世界的小说”书单之一,《达洛维夫人》称得上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杰作。它抛却传统的小说结构,通过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再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又称达洛维夫人)在一战结束后英国一天的生活细节,同时引导身为读者的我们去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
直击心灵的拷问在希腊神话中,曾经智慧勇敢的西西弗被惩罚做出推石上山的无效举动,就如同日复一日,不断进行重复生活的我们,也如同故事中的达洛维夫人。在他人眼中,身为外交官夫人的克拉丽莎·达洛维是势力的,是伪善的,是宁愿花费无数心思也要举办无聊宴会的贵妇人。
糟糕的是,就连克拉丽莎·达洛维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因为宴会,她必须亲自去买花;因为宴会,她必须一个不漏地给所有应该到达的人发出邀请;也是因为宴会,她必须像木桩一样站在门前热情地迎接客人。
从达洛维夫人应对宴会事宜的娴熟程度,我们不难发现:这绝不是她第一次组织宴会了。不过,克拉丽莎·达洛维真的是一个如此肤浅而又无知的人吗?不,对于她的人生,没有人能做出客观的评断,人们只会进行片面的臆想。更何况,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达洛维夫人也会频频思索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双线交织的迥然人生一天可以发生很多事情,但像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把一天写出一生的感觉,还是第一次看到。要知道,这可是创作于1925年的作品啊,但即使在今天读来,这部小说依然能够打动许多人。
在去买花的路上,克拉丽莎·达洛维遇到了休·惠特布雷德,进而回想起发生在博尔顿的一幕幕往事。那可是她的青春啊,其中有休·惠特布雷德,有彼得·沃尔,有萨莉·西顿,也有带给她幸福的理查德·达洛维。他们是如此鲜活地存在于她的过去,也真实出现在她的现在以及未来。
相比之下,小说的另一个主角则就不那么幸运了。三十岁上的赛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曾经爱读莎士比亚,是敢于为国家献身的英雄,但是却在从战场回来后一直未走出内心的阴影。也许,这世界上再也没有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更让人觉得心痛和无奈的了。他被动着束缚在一个格格不入的世界,当有人强行剥离他的人生,似乎唯有死亡才能摆脱纠缠。
生命无意义,我们该如何抉择“我的晚宴才举行到一半,人们就开始谈论死亡了。”达洛维夫人没有想到自己曾经和这位叫做赛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的年轻人有过擦肩的偶遇,也没有想到会有人在自己的宴会上谈论他的死亡。
正是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让克拉丽莎·达洛维变得不知所措。她知道人终究要拥抱死亡的,但是有人会主动抛下自己的生命,依然令她觉得无比震撼。不管其他人怎么想,她觉得这位年轻人是勇敢的,因为他宁愿用死亡来反抗他人的控制,也要保持灵魂的自由。
克拉丽莎·达洛维突然意识到,自己和这位年轻人很像,他让她看清楚了自己的选择,并享受这种选择所带来的幸福感。是的,从未有一种愉悦感可以与其相提并论。那么,既然如此,宴会要继续,生活要继续,人生也要继续。
《达洛维夫人》是一部非常具有哲学思想的小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想起了加缪的《西西弗神话》,虽然同样是探讨人生与死亡,但无疑是这部小说更为好读一些。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四):人生,就像一个永远不会被人们了解的花园
拿到书之前,就早早的在歌单里收藏了电影《时时刻刻》的原声带,打算用来做阅读的 BGM。
电影《时时刻刻》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和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达洛维夫人》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饰演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演员妮可·基德曼,凭借此片摘得第75届奥斯卡影后桂冠。
距离我上一次看这部电影,已经近20年了。我也是今天才发现原来《时时刻刻》的小说作者并不是弗吉尼亚·伍尔芙,而是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
电影《时时刻刻》像是对达洛维夫人和伍尔夫的一个致敬,并且编写了达洛维夫人的前篇并改编了达洛维夫人。
The Hours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9.2Philip Glass / 2002翻开第一页时看到那句「达洛维夫人说她要亲自去买花。」的时候,我就觉得已经跟着旋律 重新走回电影里了。
“ 我们不能决定自己如何出生但是可以自由选择结局,这是生而为人的权利。 但是唯独爱是这场虚无人生里的最后一丝光亮,所以我们在两个世界间挣扎痛哭然后夹缝苟活,当对自由的渴求胜过对爱的眷恋时,她选择离开。她也必须要离开。
所以看完会哭的人啊,你们一定和我、和她一样,都在深夜痛哭却在清晨出门买花。”
——网易云音乐评价
这像是一本意识流的小说,没有通俗读本的逻辑可以寻找。20多个角色的自由切换,用一天时间写尽女人的一生。
初读的时候,有一种模糊混沌的感觉,但是读完之后却又意外的觉得清醒。
正如克拉丽莎·达洛维所言 :
我记得有一天早晨,天一亮就起床,全世界充满了各种可能。我记得我在想原来这就是幸福的开始,这是幸福的源头,往后一定会更幸福。
我从来没想过那不是开始,那就是幸福,幸福就在那一刻,在那当下。
据说,当年伍尔芙是在在严重的神经衰弱影响下创作了《达洛维夫人》。它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发表于1925年,由于逻辑有别于大部分通俗小说,所以被定义为一部中长篇的意识流小说。
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可能来源于伍尔芙的一位朋友奥托琳·莫瑞尔(Ottoline Morrell)女士。 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描写了 达洛维夫人在一战后英国一天的生活细节以及大量的心理活动,引领我们去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是那个时期留给女性的干净角落,而伍尔芙 正是那个时代值得称道的伟大女性。
那天看到一段关于达洛维夫人的评价,让我很动容。推开那些隐匿的文字背后,看到了些故事人的手最终握成了一个苍凉的符号。
“ 我情愿把这本小说理解成一个美丽女人的衰老史。
一个曾经美丽的女人,当她在不知不觉中老去,有一天,当她的客厅 里高朋满座,而她一个人孤独地站在窗前,青春已逝,美丽不再。她忽然觉得她这一生过得毫无意义,这种毫无意义按我的理解是她从来没有为自己好好活过,她会何去何从,她会从那个已经打开了的窗口跳下去吗?
伍尔夫很聪明的安排她又回到了往日的生活里,而让另外 一个人代替她死去。”
“ 一个作家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里。伍尔夫如说是。
在创作《达洛维夫人》十几年后,五十九岁的伍尔夫在一条小河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达洛维夫人在窗前的叹息,是她走向河边时的预演吗?
伍尔夫一生的命运,与她笔下的达洛维夫人的命运大不同,但并不能改变生命那悲的底色。”
生命或许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对于「生」和「死」的顿悟。
她就像一只小鸟一样,寄居在树叶之间狭小的空间内,树叶摇动时太阳得她直眨眼睛,干枯的树枝断裂时她又惊恐万分。她得不到任何保护,周围有的是大片的树木与乌云,有的是冷漠的世界,她得不到任何保护,受尽折磨。为什么就该她受罪?为什么?—— 引自第96页让我想起《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那句:
「為什麼是我?」 「可能是因為,你比較勇敢。」
爱情也一样具有灭性。爱情会掉所有美好的、真实的东西。——引自第190页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伍爾夫本人曾說過:“ 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她自己就是一個矛盾體,熱愛生活但又喪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