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锦集
《2.5次世界大战》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一):无
写这个书评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我来说打击比较大的事情,现在想来,依然充满悲伤,所以,这篇做不得正儿八经的书评。 科幻小说,多么多彩的未来,这一刻,真希望,这些幻想可以变成现实,可以分离意识,超越时空超脱生死。也希望,我们都是波形态存在,只要集中注意力一直想着一个人,他就不会消失。更希望,可以穿梭时空,让一切都回归美好。。可是,幻想终归是幻想,或许终有一天,都会实现,可是,没人可以禁锢时间。。。。 这一本和虫子的世界应该是同系列的,因为前言是一模一样的,但是,质量确没上一本好,虽然有大刘打头,王晋康压轴,但是总体不行。。。作为书名的压轴作品,质量的确上乘,可是,我没法细细道来。。
2017-01-31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二):《2.5次世界大战》读后
《2.5次世界大战》国人科幻小说的合集,读来也蛮有意思的,其中也有大刘的《全频带阻塞干扰》,讲述美苏争霸,有对未来电子干扰战的预想,也不乏爱国主义精神;《魂兮归来》更多写的是对古老神秘文明的敬畏;《风暴之心》应该怎样去面对神秘的力量,怎样才能不迷失东京? 《回.归》对现实的逃避堕入无喜无悲的境地,很是悲凉;《老年时代》老年社会到来,文中的处理令人不寒而栗,但如果思维只是电信号,那区别又有多大?《野猫山》穿越的时间差没有解释,只能说是玄幻吧?《第2.5次世界大战》可能有些过硬了吧,科学术语有些多,但主题很揪心,关于思维风暴的想象比较新奇,未来确实很难说会越来越好,科技树越高,人类也就越难控制,也许对自身反而越危险,想想SC中GHOST锁定时那恐怖的”Nucleur Launch Detected”吧。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三):脑洞记录
全频带阻塞干扰-俄美大战假想:未来战场,阻塞敌方所有电子频带的电磁而维护自己的电磁交流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未来战争中对于电磁通讯权的争夺必定如制空权的争夺一样重要。
魂兮归来-宇宙文明毁灭周期:费米悖论-脉动困境:宇宙的基本物理法则每隔数百万至上千万年就会发生短暂的变化,物质的量子叠加态将不能稳定的存在,即宇宙的脉动。阻止脉动所需要的时间远超过两次脉动的间隔,脉动问题实际不可解。
风暴之心-外星“人”的生命形态:在遥远的星球上,那一颗颗巨大的气旋,其实就是一个个具有思维的外星生物, 你还以为外星生命一定是外星人“人”么?
回 归-濒死体验:在死亡的一瞬间人会回想起生命中美好的经历,而这种机器会在大脑中模拟濒死状态以促使美好回忆的重现。
老年时代-恐怖天堂:未来世界,孩子一出生就被集中抚养,老年人被送入“天堂”,身体被冻结,生命变换为生物电流涌动的形式存在。
野猫山-轰炸东京:借助偶然间发现的虫洞,在抗战期间完成了对日本东京的轰炸;
终极爆炸-第2.5次世界大战:六名各国科学家通过大脑联机,"攻克"了宇宙间的终极定理,在世界大战期间自我牺牲维护了和平。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四):人为世界末日的若干假设
刘慈欣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人类不应只关注地震、海啸等这类局部灾难的预防,而应该同时做好应对有关无外部支援的“超级灾难”的准备,“一旦人类面临灭绝,我们该怎么办?没有办法。当然科幻文学本身是唯一一个承担了这种使命的文学题材,但它毕竟是文学,承担不起深度理论思考的任务,必须由学术界的思想家来做这个事。”除了自然造成的宇宙毁灭超级灾难,另一种足以令人恐惧的人为超级灾难便是世界大战。无论是哪一种灾难,都让人闻之色变,并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处于一种太平盛世的幻觉之中。”
科幻小说不是预言,而是用想象力呈现未来的各种可能性,《2.5次世界大战》集结了中国一批科幻小说领军人物,为我们呈现了世界甚至星际大战的末日想象。在大刘的《全屏带阻塞干扰》中,假想了未来的俄美大战,看似先进的高科技基础,却极为脆弱,人类最终退回了马可尼之前的时代;索科夫的《魂兮归来》则与《阿凡达》风格异曲同工,讲述了另一个外星原始文明奎因人与地球人展开的交锋;张冉的《野猫山》则用书信的形式还原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神秘飞行员故事;王晋康的《终极爆炸》所描绘的“2.5次世界大战”在时空上属于近未来,特别容易引起共鸣:这是一场特殊的世界战争,中国作为主战场,不为占领土地与消灭生命,而是采取远程绞杀与点穴,最终扼死整个国家。另一边,科学家团队将终极能量运用于战场,让整场战争戛然而止。
当然,书中所选文并非皆为大混战的血腥题材,编者同样把目光聚焦于个体的灭亡濒死体验,如陈虹羽的《回归》中亦真亦幻的濒死体验机,消解了爱情,或是韩松一贯贴近生活常态的软科幻《老年时代》,勾勒了代际战争的恐怖假象,所谓的“老人天堂”消解了亲情联接与温情。
书中大多故事都致力于“破”,将世界毁灭以战栗的形式铺展在读者面前,读完整本《2.5次世界大战》,头脑难免被过于集中的末日想象轰炸得有些懵,这些战火纷飞的高科技战场,多少让人不寒而栗。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些故事中所述的高段科技设备也许很快便不再止于梦想,如若到那时,人类的心智并未足够成熟,这些可怕的灾难也将接踵而至。而科幻文学的警示作用,便是为我们预演可能的世界末日,而不是等到悲剧发生,才追悔莫及。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五):夜空里甘愿被点亮的火柴
1.《全频带阻塞干扰》之前看过了;
2.索何夫的《魂兮归来》其实不知道在讲什么,就是讲的人要解开宇宙的奥秘需要两个宇宙脉动周期?
3.《风暴之心》有点意思吧,把风暴视为了有生命的个体,而这个地球的外来物被视为了异己;
4.陈虹羽的《回归》感觉一般,就是波函数的女友和濒死体验仪有点科幻那味。所以最后他女友没有出现是自己注意力不集中吗?
5.韩松的《老年时代》结尾也没搞清楚,“我”到底是个真人吗?所以小米作为一个人工智能体还有性需求呢?不过这篇关于老年人的描写脑洞还是比较大的吧;
6.张冉的《野猫山》想法是好的,能从中国直接跃迁到东京上空,只是要这个大学的历史老师来有什么用吗?
7.王晋康的《终极爆炸》算是写的最长最好的了,160小组发现了宇宙的奥秘,日本人被处理,中国人被处理,美国人现场演示质量转化为能量有多么可怕,2.5次世界大战也算结束了。最后结尾也是很美好,“我”加入了160小组,美国人肉体没了,但是精神仍然在电脑中,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植物人的大脑也通过脑机接口被唤醒了,Happy Ending。摘抄:
军队在大学征兵,他办了休学,参军了。他说,中国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他的很多同学都参军了。他也曾真诚地发誓,不会吧终极能量用于战争。但他终究是尘世中人,当他的思维翱翔于宇宙深处时,思维的载体还得站在一个被称作中国的黄土地上。这儿有流淌五千年的血脉之河、文化之河,这儿的人都是黄皮肤,眼角有蒙古褶皱,有相同的基因谱系。他必须为这儿、为这些人,尽一份力量,做一些事情。虽然他要做的事可能有悖于一个终极科学家的道德观,有悖于他的本性。总的来说这本书就是打着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幌子,其他的科幻故事都不太行啊。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六):【柒书坊】打开一扇未知的窗户
倪匡曾说,“科幻小说,尤其是极具独创性的科幻小说,对于读者而言,就像一种全然陌生的色彩、闻所未闻的天籁,不但能够让人大开眼界,更能扩展心灵视野、开拓潜力无限的心灵空间。”手头这部科幻文学MOOK《虫》系列的短篇集《2.5次世界大战》便是如此,无论是刘慈欣《全频带阻塞干扰》中俄美电子大战的惊心动魄,还是索何夫《魂兮归来》里文明的阶段性周而复始的苍凉悲哀,其中涉及了诸多未来想象元素和现实情境的交融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让人读来欲罢不能,大呼痛快。
科幻文学是科学的想像,透过小说的形式作为一种展现,探究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未来文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韩松的《老年时代》就是探讨人类老龄化后的文明的代际问题。作者笔下创造的老年人的“天堂”可谓晦涩恐怖。在沙漠的腹地建立一片广袤的养老“天堂”,与沿海地区的年轻人远远相隔。在这个只有老年人可以居住的地方,他们可以随心所欲,比如画画(更像是涂鸦)、驾驶越野车互相追逐,深更半夜开狂欢派对,甚至为了一时之快,可以任意杀人。作者用了许多阴暗、血腥的描写创设了情境,我们看到有的老人把“鲜艳的橡胶粘在满是褶皱和口水的嘴上,像刚刚用完的劣质避孕套”,有的老人在画“把自己的肠子撕出来吃掉的鲸鱼,长满几十只眼的怪物,围绕尸体转来转去的鸵鸟”。但在这光怪陆离的表象下,都是“人工智能看护专家”创造的虚拟实境,现实的情况则更加让人意想不到而不寒而栗。韩松的这个故事就像一场噩梦,久久萦绕心头,引人反复思索社会的高龄化问题。
再如陈虹羽在《回归》中讲述了一个“濒死体验”的故事,主角在女友小迪无故失踪后魂不守舍、度日如年,甚至间接导致父亲的亡故,和母亲的决裂。后来他经历了一次濒死体验机的神奇,从此对濒临死亡的回忆万分着迷,屡试不爽。贪恋虚妄美妙回忆的他,以至于差点真的睡在机器上死去。幸而在最后关头,母亲出于对他的深切关爱,前去探望,把他从濒死的状态下解救回来。这不禁让人遐想,到底是虚妄的美梦还是现实的温情力量更大? 也许科幻之所以迷人,就在于那是一个从未看过的世界(比如濒死状态),带着陌生的美感。
科幻小说是一种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未来的文学作品。因为一直以来,人类对生命的好奇,驱始人类对生命、对宇宙展开未知的探索,透过科幻小说带来一种陌生的美感。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七):读《2.5次世界大战》
本是奔着刘慈欣的名头去看的,结果发现原来是一系列科幻短篇的合集。
《全频阻塞干扰》很早之前就看过了,直接跳过。其中的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最喜欢的是"2.5次世界大战"(不愧做了书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喜欢的几篇文章吧~
1. 回.归: 濒死体验
这篇文章看得我内心很是压抑。主人公这么憋屈懦弱地活着,活脱脱加"强"版的我!文中提到的科幻部分,唯有以波形态存在的“小迪”和“濒死体验机”。
我是个喜欢喜剧收尾的人。主人公对小迪的思念、因父亲的死而产生的自责、母亲的抱怨与指责,想想就让人压抑得心里难受。文中对小迪的描述不多,却正是我所喜欢的那种类型的女子,而主人公的性格和我又有些相似之处,所以看的过程中难免带入的会有些多……文中末尾留了个疑问,小迪她真的是以波形态存在的人类,还是仅仅是在"逗"男主,文章没有告诉我们,让人难免有些遗憾(作者应该写本言情小说的…)。
2. 老年时代: 恐怖天堂
确实很恐怖…原来那些在天堂中的老人都死了,还是人工智能看护专家给强行进入"节能模式"的。
主人公最后应该也死了吧,根据文末的暗示。
木再次想到,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她安排的吗?他猜,小米本人便是照料天堂的那个看护专家。接下来会有时间验证的。他的余生还长得很,要活到五百岁。不,要活到一千岁、两千岁……一万岁,会永远活下去,以各种各样的模式。另外,他早该想到了,在这个国家,比人类还寂寞的,便是人工智能看护专家啊。3. 终极爆炸: 第2.5次世界大战
六名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通过大脑联机,"攻克"了宇宙间的终极定理(通过大脑联机,6名科学家的智能等效于10∧6名科学家…不知有没有什么依据)。2.5次世界大战来临,其中两名"意志不坚"的大神决定牺牲自己,使用终极定理引发终极爆炸,从而使自己的国家获益。女主人卓君慧公敏锐地发现了他们的"龌蹉"念头,于是果断地"处决"了他们,并对战争的主动方——美国,发出了自己的威胁,从而使战争得以提前结束。结尾很美好,最终卓君慧又唤醒了那两位沉睡的大神,然后一帮大神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不得不说,卓君慧的敏锐、果断以及高尚的品德真的让人由衷钦佩!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八):评科幻作品选集《2.5次世界大战》
博峰文化的这部科幻作品选集出版的时机很有趣,恰逢我国科幻文学领头羊刘慈欣老师凭借长篇小说《三体》摘得雨果奖,对于中国科幻作家是首次,对整个亚洲科幻作家也是首次。在国内这种科幻文学阅读群体如此小众的情况下,刘老师的获奖作品无疑是打开了更多知识层次、更多年龄结构的读者群,为科幻文学的阅读做了强心剂式的推广。
这部选集的特点,一是选题作品的写作时间跨度长达近15年,首篇刘慈欣《全频带阻塞干扰》,在我印象中,发表于2000年前后的《科幻世界》上。而韩松《老年时代》,则发表于2014年《科幻世界》上;二是作者群基本包涵了我国科幻文学界的新老名家,除了刘、王、韩三位“老大”以外,索何夫、陈虹羽、张冉是2001年后涌现出来的新生代作家,他们难能可贵的一点是,能坚持写科幻,不做昙花一现式的科幻新星;三是首篇与末篇都是以世界大战为背景,主人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阻止这场对地球毫无意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倒退作用的战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看来,虽然科幻作家的笔下,描述了一种形式尖锐的世界环境,但内心是反战的,是向往人类心灵更高层次的心态(战争的输赢,无法推动人类社会继续向更高级的层次进化)。
刘老师的首篇作品中,北约与俄罗斯两大军事集团开战,俄方在电子干扰失利的情况下,使出主人公之一卡琳娜的科研绝招,代号“洪水”的全频带阻塞干扰仪器,暂时迟滞北约的战术进攻,有了些效果。随后元帅之子米沙驾驶“万年风雪”号太空组合体撞向太阳,激起太阳辐射的扰动,为的是帮助国家争取更多的时间反击入侵,如此悲壮的情节,引入了天体物理、电磁辐射等基础理论,加上战争细节的描述,更是引人入胜。我个人认为较王晋康老师的末篇文章,更适合我的胃口。
而王老师的《2.5次世界大战》中的情节结构,除了涉及量子物理、经典物理与脑神经学这些技术亮点以外,故事结构与之前我阅读的《四级恐慌》大致相似,都是存在一个高度保密、高度信仰、高度智商,以全人类利益为己任的秘密组织。在关键时刻,不惜做出自我牺牲以维护全人类的利益;二是王老师的文章中,登场人物总是跨国式的出现,对各国人物的衣着、习俗描述极为清晰,人物形态刻画也是各有差别,很有画像感。可见王老师平日对各色人等的观察,细致入微;三是王老师习惯在情节中,用括号做些解释,方便读者根据上下文理解人物心情、处境,这个做法我是很乐意读的。
对于首篇文章,情节中就有些漏洞,比如“洪水”开启后,俄方战机之间居然还能用无线电通信,这与前文描述“洪水”的作用明显不符;二是有两处错别字,分别应该是37页“抵达”、55页“FAMAS”,可能是责编只故摘文章,却不细读内容,放心的拿去出版了。
韩松老师的《老年时代》,在人工智能与克隆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下,年轻人与老年人的相处问题,老年人似乎已经毫无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克隆后的老人住在人工智能化的封闭城市里。仔细品味起来,内心充满恐惧。
另外四篇文章,文风各有所长,但总觉得不如以上三位的文章更耐读,印象更深,在此不在多做评价。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九):人类文明的终极可能
科幻小说里,想象力的极限总会带给我们新奇的感观,可视的精彩超现实,理性背后的温情人文,以及人类文明的各种终极可能----这些超乎寻常的演绎,总会让人为之着迷。包括“末日”题材,也始终都是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不知死焉知生,或许生命的意义就在这样一次次对“死亡”的解读中突显别有滋味的意义。
与《虫子的世界》比起来,《2.5次世界大战》虚构了末日终级战争的残酷。其中,大刘的《全频带阻塞干扰》逼真再现了一场瞬息万变的电子战,札实冷静的笔墨一点点勾勒一场无情的战争。战争的车轮下,亲情,爱情,友情一一被辗碎,环境的变化与推进,武器装备的设置与代换,人物音容笑貌的栩栩如生,全都无懈可击。大刘曾说,“以深深的敬意献给俄罗斯人民,他们的文学影响了我的一生”,大刘以此文向曾经英勇的俄罗斯人民致敬。无情的战火下,是对一切有情人的讴歌,是对国家面前勇于牺牲个人,舍生忘死之大义的颂扬,还有对那些苦里作乐,英勇又可敬的平凡战士们的生命赞歌。在传统的写实战争题材之外,大刘揭示了电子战更冷血和残酷的本质,“那些在很远的航空母舰上操作电脑指引巡航导弹的先生,”“体面的人”,“面对的目标都是屏幕上漂亮的彩色标记,按一下按钮或者动一下鼠标,耐心地等一会儿,那些标志就消失了”,“他们都是文明的先生,他们没有恶意”。。。也加入了“理性的科幻”元素:洪水,巨大的电磁发射,电磁干扰,近日轨道上,为赢得战争主动迎接太阳火之海洋的科研飞船。。。当天地间绝美的生命之花与太空中美丽的火凤凰有力磁撞,强强的视觉冲之余,还有对人类目光狭隘的战争以及宇宙美丽的无奈叹息。
《魂兮归来》两条线,明线是异种文明的排斥和隔阂,暗线则是宇宙终级的探索。文明涅磐之后,无限扩长的智能体,原本只是对宇宙终极生命的求解,最后却演变成以个体生命为代价的豪赌,对宇宙每一个生命的无情掠夺,终结之后再新生的循环往复。
《风暴之心》里,是要赞美一声科学家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还是要惋惜一番科学家对宇宙生命体“善意”错估的自大和自信?结尾的逆转让人心底一片冷凉。大刘在《三体》里创造的“黑暗森林法则”或许真的存在,宇宙中每一个文明都是拿枪的猎人,“被发现,总有一个被消灭”。《回归》里的濒死体验对亲情的另类辅垫,无声却感人。沉溺往事,让人沉醉不醒,唯有亲情抚慰伤痛,不妨勇敢前往吧。《老年时代》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养老院,敬老院,疗养所,各种形式的老年人俱乐部,在社会慢慢进入老年龄化阶段,在地球资源匮乏的未来,节能模式的幸福生活真的道德吗?人皆有老,老之将至,这个虚构的“恐怖天堂”将我们每一个人都架在火上蒸烤。《野猫山》时空隧道及时间差。《终极爆炸》里的脑联网时代,估计那时,人类都是以脑电波的形式存在。
尽管科幻小说不是预言,但人类的好奇与想象力总会带着我们将想象之物化为真实。就像一个多世纪前,儒勒.凡尔纳创作了六十多部科幻小说,这些作品里有许多当时看来匪夷所思的元素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磨砾,渐渐成为现实,像飞行器,火箭,电视,潜水艇等。仰望星空,或许遥远而无垠的宇宙,真的像《三体》里描述的那样瑰丽和无情。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十):科幻战争
两本科幻文学短篇集子《2.5次世界大战》和《虫子的世界》收集了最近比较活跃的科幻文学作家的比较精彩的短篇,代表着近来中国科幻文学的最高水平。两本书的编辑比较有趣,《2.5次世界大战》是战争的主题,《虫子的世界》我觉得不是思维主题,而是智慧或者文化传承的主题。
《2.5次世界大战》中开篇是刘慈欣的“全频带阻塞干扰”。小说想象了在不远的将来,美俄再次开战,战争的重点放在了信息战上。我发现中国的科幻小说家们似乎是为了求得真实的感觉,在很多设定上很符合现实。中国和俄国就被设定在弱势,虽然现实如此,但是写幻想小说可以放开一些吧。由于俄国处于弱势,尤其是技术上的弱势,便开始使用电磁炸弹,全频覆盖无线电通信。这样就取消了美国在信息战中的优势。电磁炸弹实际上已经研制出来了,我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是美国研究出来的。不过小说中的亮点是主人公米沙单独一人控制着空间站飞向太阳,在太阳表面造成了一个电磁风暴漩涡,电磁风暴覆盖作战地区长达十天,从而延续了战争的策略—在人工电磁炸弹被美国渐渐消除净尽之际。
这篇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大刘有关电路操作板的描写,据说大刘是电力系统工程师,所以这方面的描写看着挺真实的。另一个,是关于电磁炸弹的双重描写,在常规武器层面米沙的女朋友研制了最棒的电磁炸弹,而在比较有想象力的宇宙层面米沙制作了太阳风暴电磁炸弹。俩人都是为了祖国而献身,女孩作为军人光荣献身,还像个烈士一样让敌人没有拿到任何武器,而米沙则是科学家献身的类型。两个层面互相对比呼应,很有趣。
从文中还是可以看出很多很传统的东西,比如这场美苏大战在基本层面还是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入侵苏联的翻版;男尊女卑—女人在常规层面牺牲,而男人的牺牲要壮丽伟大的多。这种情形究竟是作家适应环境的结果,还是本身科幻文学作为边缘文学的现实,不得而知。
索何夫有两篇进入集子。《魂兮归来》是一个类似电影《阿凡达》的故事,但是与阿凡达不同的是,外星的野蛮人并非弱者,而是高等文明保存起来,没有释放而已。等狂妄自大的地球人打破了圣坛上封印高等文明的晶体,里面的灵魂或者高等文明的思维被释放出来,地球人立马傻了。这个命题想起来很像如何面对古老落后的文明的问题,古老文明看着很弱,但是包含着一些现在人类无法了解的东西。是予以毁灭还是原样保留,等留待将来用得着的时候?一般来说,保守的第二种意见较好,如果不是缺那块地方,何必动他?但是第一种意见总会时不时冒出来,总有很多弱者以破坏显示自己的能力。不过另一方面,古老文明的高明往往不是暴力,而是在于秩序和管理,等暴力形成气候,还是发现需要秩序,需要古老文明的智慧。《风暴之心》是说的不同形式生命的对话,想象在异星,风暴是一种生命形式,而人类试图与之对话失败的故事。这个比较有想象力,生命的形式确实多种多样,为什么不能是风暴的形式呢?这个故事的张力来自于冒进,一般发现一类新的生命,是先观察然后在试图与之联系。但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省去了头一个步骤,枉送了性命,却早就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韩松的《老年时代》明显是影射现下的老年社会。老年社会怎样处理老年问题?在幻想的未来社会,可以将灵魂与身体分离,因此老人在新的身体里快乐生活,而真正的灵魂却放在一个小瓶子里。这个故事不缺想象力,但是我没有抓住着力点。
压轴的《2.5次世界大战》则是原子弹的终极版。里面有一个思想很有趣,物质不过是时间和空间的纠结,一旦舒展开来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不过,这本书到底一看就是理科人写的小说,没有哲学的境界,给人感觉一帮书呆子暂时缓解了危机,但是没有从根子上解决危机。因为作者本身就不是哲人,所以这些书呆子也无法从境界上达到与那个巨大能量水平相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