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Lens·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Lens·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读后感1000字

2021-05-08 03:2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Lens·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读后感1000字

  《Lens·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是一本由Lens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Lens·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读后感(一):无

  为题转

  《Lens·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读后感(二):新鲜的视觉体验

  第一次看Lens杂志这本升级版的《视觉》系列主题书。

  内容上,突出影像,注重高清真实图片的纪实,与腾迅《活着》系列相似,但不同的是,Lens《视觉》关注面更狭窄,记录更有“调性”,主题性更强烈。这一期主要是孩子、生活、中国剩女,法国乡村少女,裸体摄影师及《十二怒汉》的60年环球之旅等内容。画面非常精致,全彩,哑光印刷,看起来也非常有质感。读图时代,图片与文字配合,几乎看看就过去了。陈丹青的《本能地观看,自然地开始》看得比较细致。

  关于理论修养。陈继续说,“西方的历害,是摄影评论。你想想,瓦尔特·本雅明、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约翰·伯格....无法想象我们这里会有这等人物谈论摄影,而且,请注意:他们个个是文体家。”

  关于动脑还是动手。陈说,“想、理论、动脑子是三回事。三回事都用功,都有天分,还是不等于摄影,更不等于好摄影——人还长着眼睛。眼睛,和“想”理论“动”脑筋,有什么关系呢?柯特兹的目光、桑德的凝视、方大曾的热眼、荒木经惟的一瞥。。。出于什么理论?动了什么脑筋?”

  其他内容,也是非常精彩的摄影,多选国外摄影师的作品,画面构图,色调,光影表现,选取角试等都与国内的摄影作品很不一样,看起来既对国外普通人家的生活有了些了解,对国外摄影作品的表现也觉得很有意思了。

  开卷有益,视觉传达,新鲜的视觉体验。

  《Lens·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读后感(三):观看之道在本能

  陈丹青说,“我在乎“看画”甚于“画画”。会看画的人,敏感于所有图像。”

  “看画,使我不断警觉:如何看、看一切,至关重要,那是认知的深渊,没有尽头。”

  陈丹青这篇《本能地观看,自然地开始》内容丰富,既有访谈、摄影,画作,画室布景(特别是营造气氛的椅子桌子),雕塑,造型,巡看美术馆体会,木心故居纪念馆等影像。-----这些是场视觉的盛宴,我喜欢。

  女性与女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或者百合、蕾丝边之类的情感,其实我以前并不太能理解,但看了这本LENS《视觉》里《混合着脆弱、纯真和柔软》一文后,有了直观的感受。夏未的湖边,打扮相似,头紧紧靠在一起的两个女孩子,静谧的意象,微妙美感,还有那种质朴的宁静-----女孩之间,确实情感微妙。

  另一组关于其中一个女孩的各种生活情境的表现。内向女孩窗前看书,海边别墅放松的度假,斑斓的光边,散乱的头发,有种颓废的美。其他的地板上横呈无力的视角,一只男人的手臂,让人联想到底发生了什么。摄影师自然捕捉,自然呈现,很打动人。

  《当他光着身子去拍照》是另一组脱掉伪装后的情绪呈现。拍摄对象的不安,脆弱,不舒服,缺乏安全感等等情绪在照片上一目了然。多组人像摄影,摄影照片后的一段简洁明了的解读,也都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十二怒汉在世界》如果你对中国版的十二怒汉有过了解,那么对这篇详尽资料应该非常感兴趣。美国,俄罗斯,日本,黎巴嫩分别用各个不同版本的《十二怒汉》在宣泄什么?这里的电影世界让镜头诉说了一切。

  用陈丹青的“观看”之道来说:“看生活点滴,看艺术细节,看三十年前与木心那场“文学远征”,看旅行,看家人,看生死,最终看向自己和这个时代的病与思”。人生,终要学会的是“本能地观看,自然地开始”。----所以,从LENS《视觉》开始,本能地观看,也观看本能吧。

  《Lens·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读后感(四):用镜头来说话

  这本书已经不能用图文并茂来概括了,这本书大部分的篇幅都是由精美的照片来展示的。这是符合这本系列书籍《视觉》的主旨的,它带给读者的是不同阅读体验,这种全新的阅读感觉很不错。这也是这些刊物存在的最大的意义所在。

  这本《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是系列书籍《视觉》中的第二本。在这本书中,很多照片都是直面社会问题,激发读者的思考,“少女妈妈”就是其中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英国青少年的生育率和堕胎率多年来一直高居西欧国家的首位。这实际是英国社会问题的一个侧面的显示。一方面这跟英国的青少年的性教育质量不高有关,另一方面是英国社会的贫富悬殊增大,以及离婚率的增高,也是使问题加剧的一个原因。贫穷地区的女孩只想当妈妈。破碎家庭的孩子,往往缺少足够的父母照顾。很多少女妈妈的母亲也是不到20岁就怀孕生子了,因此当她们将怀孕的消息告诉她们家人的时候,他们有可能也会比较开心,所以较少选择堕胎,而是把孩子生下来,这样许多的少女妈妈就产生了。而且一些怀孕的女孩子的想法也很简单,以为生孩子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甚至把生孩子当作是填补生活空缺的一件事情。有时候孩子成了这些少女妈妈精神寄托品,“她们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孩子的出生代表和过去告别,意味着有机会开始新的生活”。她们的想法是美好的,但她们往往轻视了现实生活的残酷。这些照片上少女妈妈是美丽的,但也掩饰不住美丽底下的忧伤。像照片中的贝丝透着甜美,但我们无法想象他其实刚刚走出噩梦。照片中19岁的切尔西那显得疲惫的眼神更是透露了生活的艰辛。照片中展示的居住条件的艰苦更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些少女妈妈想努力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但这件事情的确很难。镜头诉说了一切。

  这本书中,陈丹青关于影像的说法,也是相当精彩,值得一读。好的中国影像,不幸的的是多是外国人拍摄的。而外国的好影像,当然也是外国人拍摄。“本能地观看,自然地开始”,说得太好!

  《Lens·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读后感(五):高品质杂志书

  什么是正确的事?每个人的回答不尽相同。正确的事,不在乎旁人衡量的眼光,它的标准取自于自己的内心。做一件正确的事,是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不论这件事带来什么样的好结局或是不好的后果,都不在乎,因为尝试过了,因为经历过了,就是值得的。留下的伤痕也好,勋章也罢,都只是为了证明曾经的选择和付出是遵照心灵的旨意,发自内心的渴望。

  这是我第一眼看到这期《Lens•视觉》杂志书名副标题的感觉。是不是书里记录的是某些人做出的所谓“正确”的选择,他们的选择和决定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判定准则?

  在聊书的内容前,先说说《Lens•视觉》,说它是杂志,但是它不像一般的杂志薄薄的或是超大开本,确切地说,它更像我们平常看的书。也许一本传统的书和一本杂志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有明确的单一的主题和内容,而后者内容更杂、是界于报纸和书之间的一种纸质媒介。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但是此刻,我想说的是,《Lens•视觉》有别于我看过的传统的杂志,说得再白一些,它是杂志书,每期有一个预定的主题,“视觉”无可厚菲,应该是这份杂志书里的内容更趋向于给人视觉冲击的,那么,我想一定是以影像为主体。

  这一期的封面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陈丹青用照片讲述他的生活”,这的确是这一期里的噱头内容,不过它只是占了这一期一个篇章的内容,页数比较多。陈丹青是众人皆知的大画家,但是在这期内容里讲的不是他的画,而是他的摄影,他用照片讲述的故事,包括他用照片拍摄的他的绘画作品,他创作的故事,以及他的家人和生活的一些真实故事。

  除此以外,该杂志还以影像记录那些年轻夫妻、少女妈妈、分离生活的家庭、中国大龄剩女等的故事。既然是“视觉”,无疑,照片给人的视觉冲击感更直观更立体。其中有一篇是一位摄影师身份的爸爸几十年如一日地给自己女儿拍摄生活纪录的故事,占版面一大块一大块的照片,从那位女孩小时候一直到长大成人结婚以后,她小时候睡觉的模样,她叛逆期和不受爸爸欢迎的男孩子谈恋爱的情景,她结婚后在自家院子里除草的样子,……爸爸都用相机为她记录了下来,点点滴滴,当一位父亲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在镜头后面记录下这一切的时候,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心情,但至少他是在陪伴他的女儿成长,这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看到的是影像,在照片的背后,那些耐人寻味的故事里,有无奈、有悲伤、有勇气、也有真情与温馨。《Lens•视觉》,不一样的杂志,有独特的视角和品味。

  文/ashley

  《Lens·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读后感(六):“视觉”的品质

  很喜欢陈丹青的画,因为他的画,大多是用剪裁的经典作品(过去的)作品,融合进现代的生活背景中。所以很有一种跨越时空去认识生活的本质的作用。因此当我看见《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和封面中,特别标注:“陈丹青用照片讲述他的生活:看画展、纽约琐记、个人画展、关于母亲……”立即唤起了我的意识。“本能地观看、自然地开始”,一切的思维通过他的绘画、他的照片、他的文字、他的情感注入进了我的心田。其实,陈丹青与其说是一位画家,或者是一位作家,他更是一位思想家,他以敏锐的目光,犀利的语言,看透了社会的本质,正如他所言:要是若干用品果真影响了社会,也是一场意外,真正影响社会的,从来不是艺术。而是权力,或者武力,还有钱。他是如此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实在是对狂妄自大的艺术家的不屑,艺术仅仅是对社会发展增加点色彩而已。很大程度上照片力量更为直接,因为它纪录的是人们生活的状态、生存的环境。

  《视觉002》中陈丹青只是占了一小部分内容,开始我有点被误导,以为全是陈丹青拍的照片和文字,其实这是一本杂志类的书籍,用照片说话,用文字表达,以图文相融的形式,描述不同人群的人生命运,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因此涉及的社会面是很广的,关注的视点也是多方面的,由此让我进入到了不同人的生活空间之中,去触摸他们的心灵、去体验他们的情感、去了解他们的生存环境、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梅丽莎的故事,让我们感悟到了“没有不经过挣扎就来的美好生活”的道理;对于不同年龄父母的采访,让我看到了对于子女从期待到离别的奇妙和无奈的心情;中国“剩女”们,她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境况呢?又有多少人理解她们的情感呢?对于摄影师泰伦·西蒙来说,他拍摄的对象其实并没有定义,关键的是要寻找到那些让人搞不懂的事情,这也更使他的作品增加了独特的内涵;而从一组被宣告死亡的活人中,又能找到哪些社会的隐密和真相呢?……

  其实对于“视觉”如何看待一切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那些认知的深渊是没有终头的。从视觉中去探寻人生的真谛、去探寻社会的众相、去探寻世界的奥秘,这就是这本《视觉》的品质所在。

  《Lens·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读后感(七):那些光与影的独特瞬间

  这些照片和文字都是摄影师、作者以及被拍摄者们的独特体验。

  在充满光与影的瞬间,定格了一个群体或一个个体生活的时间,记录了他们的周遭,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给观看者们缓缓道来他们的故事,在这个靠美照和视觉冲击来博人眼球的信息爆照的社会,选取他们的家庭照和生活照的编辑们确实是难能可贵,更何况是以简单文字介绍他们的文字者,其实,越是简单的事物越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靠打动人心这一点,非《Lens视觉002》莫属。

  普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被镜头定格在瞬间,一切都被不偏不倚的记录着。这些照片和文字也表达了他们的真实内心和想法,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照片里的主人公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积极态度对待着人生,他们眼底或笑意或落寞或悲伤,都充满了一个个故事,笔者用文字写下他们故事被我们看到的瞬间,也代表着一种理解和支持。

  就比如年轻单亲妈妈们的共同标签虽然是遭背叛、低自尊、被抛弃、信任障碍以及经济压力,但她们仍想给自己的孩子所有的一切,玩具、衣服和鞋子等,给他们所喜欢的一切,把他们的生活用具都换成他们喜欢的。还有身旁全是毛绒玩具的孩子,虽然是溺爱,但这也更暗示了孩子是她们唯一的精神支柱。在镜头前,她们不再微笑,平静下来,就像玛尔塔说的那样:就像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那样,静谧,但是浑身发光。有的妈妈还用相机记下孩子的瞬间,从里面无一不能体会到她们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而这本书开头年轻的夫妇更是用镜头记录下两个女儿与自己互动的瞬间,孩子刚出生体质弱小时的辛酸,不想吃早饭时爱抚的玩弄孩子头发,与两个女儿回到故乡河流开心的玩闹,这些瞬间都被年轻摄影师记录对焦,藏在摄影机里,藏在心底,给读者眼前展示的无一不是美好和幸福的瞬间,等到老了,再翻开这些照片,蕴藏在心底发酵的记忆酿成香甜的美酒值得他们细细回味。

  说到老了,不妨将焦点对准“空巢老人”,这一名称大多指代那些有车有房却没有子女陪伴的老人,在社会中常有新闻报道,多是令人心酸的悲剧。而这一社会问题也被专家列入研究行列,看着那些只能对着照片回忆往昔幸福快乐岁月如今却孑然一身无人陪伴的老人,内心不禁有些酸楚,也令观看者引以为戒,常回家看看家里的亲人,不要一头忙着事业和交际,多关心家人、孝顺父母才是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呀!

  身为摄影师的他们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光与影的瞬间,也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光与影的独特瞬间是他们经历的,也是我们可能会看到的,当人生戏剧开始落幕,能陪伴他们的到底是照片里的曾经的人物还是那些照片呢?这个问题我想谁都不敢贸然回答吧,但“只是想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的他们,所拍摄的这些照片,也让人感受到这些照片不仅仅是照片,更是难忘的故事,是独特的瞬间回忆。

  《Lens·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读后感(八):如果只得一瞬间的故事

  Lens杂志的视觉系列也带来了自己的第二期: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作为lens忠实的读者,迄今已经阅读了目客和视觉两个系列的四本书了。可以说我对于lens系列的评价一直是一致的:用具有视觉冲击的图片抓住我们的惊鸿一瞥,用最辛辣的文字杀死我们的固有思维。

  相对于目客系列非常明显的聚焦于一个具体的主题(花朵、爱情),视觉系列则每一期给出一个概念,就像第一期名为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收录的文章则充满了那些在波澜不惊中迸发出来的呐喊,无论是京剧大师坎坷的一生还是与世隔绝的西亚山村,都蕴含着人性中那些也许彼此冲突的复杂情感相综合。而本部则取名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人的一生总要放弃利益放弃现实去做一些自己坚持的事情,哪怕只有一件。

  年轻的摄影师与其妻子过早的当上了父母,虽然经历着困惑和无奈,但依然用尽心力去照顾自己的新生命,英国无数的单身母亲因为各种理由坚持独自抚养小孩。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曾发生多么痛苦的事,生活因为孩子有了盼头,也许他们因为错误获得了这个小生命,但将这些小生命带到这个世上,并给予人间最单纯的爱,也就是那件最正确的事吧。

  身为摄影师的杰克,用自己的胶卷记录着自己孩子四十年的成长,这样的故事在上一期视觉中也有类似的桥段,只有持之以恒的拍摄,才会带给人们记叙的力量,就像那部花了十二年拍摄的电影《少年时代》一样,你一直做一件事,这件事就一定会变得有意义。

  陈丹青先生在接受lens采访时,还是那么尖锐的去抨击中国艺术界的一些现状,不愿意放自拍照、认为中国的学生只会讲理论没有独自思考精神,当然他也依然秀起来自己跟木心先生的亲密交往,希望不要闪瞎太多人。

  在男女比例失衡的中国,依然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剩女。当然文中对于剩女的第一要求非常严苛,虽然年纪不轻但美貌依旧,收入不菲生活独立,这样的女性的爱情观其实早已经跟目前的社会价值挂钩了,她们需要的是在婚姻中依然体现自我价值。所以她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其实并不是遇到一个爱的人,而是遇到一个对的人。理性有时候其实很正确当然也很残酷。

  本书的最后收录了一部电影介绍:十二怒汉,imdb排名前十中唯一一部黑白电影,故事讲述了在一场审判中陪审团的一场争辩,整个电影只有这一个场景,却深刻的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个故事刚被中国翻拍,名为十二公民,虚构了在中国目前从来没有的陪审团制度,一群普通的公民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去为一个并不熟悉的人做出社会大众对其的审判。

  显然本书的人物都在做一件事:坚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这种坚持也许就是一种期许,而这种期许,让他们在那一瞬间,不去犹豫。

  视觉系列的第三本也马上要销售了,对于这个系列,还是非常大家先去试读一本的,就像这本书的定位一般,不受外界影响的去看待自己对于这个系列的认可程度,做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评价即可。

  《Lens·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读后感(九):重生的影像

  温和的阳光中,高铁杂志是休闲时光的绝佳伴侣,因为它简短,商业,偶有惊艳又弃之毫不可惜。但《Lens·视觉》更加纯粹,惊喜:独特醒目的封面里压着一卷卷线装折页,不反光的材质让我倚靠车窗也能舒适阅读。最惊喜的整张摄影,毫无边框修饰,拆下就能装饰墙面。

  Lens在书中依然通过图文来描述各种社会现状,但明显,影像中涵盖的内容远不止文字描述的那些,细细翻看,总会察觉到很多曾经发生的细节。与作品互动带来的惊喜,有趣极了~

  文字部分,大多只是讲述照片拍摄的过往:那些已经发生的过去与即将迎接的未来,可是照片本身却蕴含那一刻的所有,仿佛文字的铺垫只为这一刻的冲击。

  书的目录很无序,时长时短,题材或新颖或经典。但无一都极具特色与诚意。每篇配文都那样的生动,深刻。不得不让阅读慢下来,细细体会拍摄者那一刻的想法究竟如何?与此对应的,被拍摄的人或物又是以何种眼光观察镜头与世界?

  开篇提及的少女妈妈们,或无助或迷茫,生活的也有好有坏。但她们在孩子出生后,又倾尽所有把所有物质上,精神上的所有奉献给孩子。看那一张张温馨的婴儿床,一墙墙铭记回忆的照片,一堆堆大小不一的玩偶。只需一眼,少女妈妈对儿女的爱瞬间浮现。这一刻,真心感慨摄影的魅力果然是无惧国界与语言。

  陈丹青的对话也是书中亮点,这本是最吸引我的亮点。但读过本书,才发现其它文章也充满惊喜。直率的陈丹青,讲起话来直切要害,虽不理解他作品的深意,但语言的犀利着实让人一凉。简直要划开客套直面赤裸裸的人心!中外画作的对比解读也让我了解到作品诞生的那段历史,依然冷酷,真实。

  对于中国“剩女”的探索,书中极少出现冷冰冰的统计文字,而是用太多剩女的生活细节无声宣告这个群体的日益壮大。搭配的简短文字,准确的概括了剩女的现状,却难全面的概括剩女的现状。剩下的时间,正好用来一遍遍观看影像,来进入摄影家想要描绘的那个世界。

  书中除了对摄影,文字的描述,最不可或缺的还有摄影师。她们是群独特的人,拥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表达方式。可能过分的努力不被理解,但在她们自己的世界中,再多的付出似乎都理所应当。

  最惊喜在书中看到了世界上第一个冷冻人,了解了美丽又致命的核辐射。那些太多的未知,通过摄影师的镜头传递给更多想了解这个世界的人。

  作品的完成肯能需要数十年,付出太多辛苦。身为读者的我们,只需要好好接受这份心意,享受影像带来的信息,这就足够了!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首先,翻开本书,让视觉先感受这陌生的熟悉世界吧!

  《Lens·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读后感(十):世界的标本——读Lens•视觉

  文/凡悦颜

  照片和注释就像为这个世界制作的标本,透过影像平淡而漂浮的外表,或古怪或痛苦的人们的命运共同组成关于生命的华丽咏叹。

  Lens自2005年创办以来,汇集了国内外一流的摄影师及编辑记者团队,以图文结合的叙述方式,关注不断变化的现实和永恒不变的人性,传递视觉与心灵的震撼,并于2012年作为财讯传媒旗下第23本杂志正式独立发行。如今,该团队推出了《目客》和《视觉》两本MOOK主题读物,为自己的十年献礼。

  提到照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居家生活或是外出游玩都会带上相机,加上现在各种拍照手机的普及,博客、朋友圈的自拍和风景照随处可见。对于普通人们来说,照片更多的是作为记忆工具存在的,看着照片,熟识的人们会想起那些快乐的时光,看到某些熟悉的场景,脑海里会浮现那些昔日的美好。然而在视觉里,这些照片有另一个意义,不论是家庭生活的拍摄、人物成长的记录还是各种事物场景的展示,都是有目的和主题的,其中隐含的情感,即便是陌生读者,也能产生共鸣。

  在英国,有这样一群人,她们被称为少女妈妈,也就是在年龄很小的时候便有了宝宝,她们拥有诸多共同的标签——遭背叛、低自尊、被抛弃、信任障碍以及生活压力,她们是为外界漠视或蔑视的群体,玛尔塔.贾科内融入她们的圈子为其中一些人拍摄了照片,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二,坐在沙发上怀抱婴儿的女子们也许稚气未脱,却经历了很多成年人都难以接受的事情,最后她们没有选择堕胎而选择迎接,不论之前她们做过什么错事,至少此时是神圣的。孩子的出生代表和过去告别,但愿她们能更从容的对待这些小生命。

  与此有着鲜明对比的是克劳迪娅.莱赫的另一组照片——中国“剩女”,所谓“剩女“一般指年龄超过27岁的单身女性,照片中的她们拥有自己的事业,经济也足够独立,称得上”胜女“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婚姻,她们当中很多也向往爱情,但对于自己的爱人往往有着更高的要求,再加上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婚姻中男性应该拥有更高收入和社会地位,丈夫不希望自己的妻子比自己强,或者更愿意选择比自己年轻的女孩子作为结婚对象。

  两组题材,不同的国家,这种现象显现的不仅仅是爱爱用不用套套或是有没有孩子的那么简单,更反映出很多社会问题,其文化差异与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引人深思。

  书中的故事仍在继续,艺术家们用影像记录,正如陈丹青访谈时所说,世界各国都面对网络时代,只有你的声音足够好、足够独一,才能被大家听到。亦如西蒙的“违禁品”系列和《一个被宣告死亡的活人》,或是特雷弗光着身子拍出来的作品。因为勇气、因为坚持,艺术家成了艺术家;Lens成为了Len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